道體第一卷
2,濂溪曰:誠無爲,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3,伊川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達道"。
4、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何如耳。
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6、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
7、天所賦爲命,物所受爲性。
8、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9、剝之爲卦,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將有複生之理。上九亦變,則純陰矣。然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無間可容息也。聖人發明此理,以見陽與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剝盡則爲純坤,豈複有陽乎?"曰:以卦配月,則坤當十月。以氣消息言,則陽剝爲坤,陽來爲複,陽未嘗盡也。剝盡於上,則複生於下矣。故十月謂之陽月,恐疑其無陽也。陰亦然。聖人不言耳。
10、一陽複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爲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12、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爲感,感則必有應。所應複爲感,所感複有應,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
13、天下之理,終而複始,所以恒而不窮。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4、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爲,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
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雖絕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惟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15、在物爲理,處物爲義。
16、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7、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18、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有多少不盡分處。
19、"忠信所以進德"、"終日乾乾"。君子當終日"對越在天"也。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其命於人則謂之性。率性則謂之道,修道則謂之教。孟子去其中又發揮出浩然之氣,可謂盡矣。故說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誠之不可掩如此"。夫徹上徹下,不過如此。"形而上爲道,形而下爲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與後,己與人。
20、醫書言手足痿痹爲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爲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衆,乃聖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21、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說人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汙,此何煩人力之爲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爲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及其清也,則卻只是元初水也。不是將清來換卻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爲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自天命以至於教,我無加損焉。此"舜有天下而不與焉"者也。
22、觀天地生物氣象。
23、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可謂仁也。
24、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25、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6、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則不是。惟"敬而無失"最盡。
27、伊川先生曰:公則一,私則萬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
28、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爲兩斷事。"灑掃應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29、楊子拔一毛不爲,墨子又摩頂放踵爲之,此皆是不得中。至如子莫執中,欲執此二者之中,不知怎麽執得? 識得則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個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著則不中矣。
30、問時中如何?曰:中字最難識,須是默識心通。且試言一廳,則中央爲中。一家則廳中非中而堂爲中。言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爲中。推此類可見矣。如"三過其門不入",在禹稷之世爲中,若"居陋巷",則非中也。"居陋巷"在顔子之時爲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也。
31、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矣。
32、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不可道上面一段事,無形無兆卻待人旋安排,引入來教入途轍。既是途轍,卻只是一個途轍。
33、近取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來之義,只於鼻息之間見之。屈伸往來,只是理不必將既屈之氣,複爲方伸之氣。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複卦言"七日來複",其間元不斷續,陽已複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
34、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
35、問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諸公自思之。將聖賢所言仁處類聚觀之,體認出來。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後人遂以愛爲仁。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爲仁?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則不可便謂之仁。退之言:"博愛之謂仁。"非也。仁者固博愛,然便以博愛爲仁則不可。
36、問仁與心何異?曰:心譬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陽氣發處,乃情也。
37、義訓宜,禮訓別,仁當何訓?說者謂訓覺、訓人,皆非也。當合孔孟言仁處,大概研窮之,二三歲得之未晚也。
38、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則無往而不善。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言吉凶,皆先吉而後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後非。
39、問心有善惡否?曰:在天爲命,在物爲理,在人爲性,主於身爲心,其實一也。心本善,發於思慮則有善有不善。若既發則可謂之情,不可謂之心。譬如水,只可謂之水。至如流而爲派,或行於東或行於西,卻謂之流也。
40、性出於天,才出於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才則有善有不善,性則無不善。
41、性者自然完具。信只是有此者也。故四端不言信。
42、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隱之心,人之生道也。
43、橫渠先生曰: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結爲風雨,爲霜雪。萬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
44、遊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迴圈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45、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46、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47、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謂鬼,以其歸也。
48、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爲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未如之何矣。
49、一故神。譬之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此所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50、心,統性情者也。
51、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別。由蔽有厚薄,故有知愚之別。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開則達于天道與聖人。
猜你喜欢 卷二·张大亨 乡党篇第十·钱穆 少牢馈食礼·佚名 昭公·昭公八年·左丘明 庄公·庄公十四年·左丘明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佚名 卷三十五·佚名 八等品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九·道原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太虚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二·佚名 佛说未曾有经·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