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二十三 陈君举

  (陈同父叶正则附。)

  先生问德粹:"去年何处作考官?"对以永嘉。问:"曾见君举否?"曰:"见之。"曰:"说甚话?"曰:"说洪范及左传。"曰:"洪范如何说?"曰:"君举以为读洪范,方知孟子之'道性善'。如前言五行、五事,则各言其德性,而未言其失。及过於皇极,则方辨其失。"曰:"不然。且各还他题目:一则五行,二则五事,三则八政,四则五纪,五则皇极;至其后庶徵、五福、六极,乃权衡圣道而著其验耳。"又问:"春秋如何说?"滕云:"君举云:'世人疑左丘明好恶不与圣人同,谓其所载事多与经异,此则有说。且如晋先蔑奔,人但谓先蔑奔秦耳。此乃先蔑立嗣不定,故书"奔"以示贬。'"曰:"是何言语!先蔑实是奔秦,如何不书'奔'?且书'奔秦',谓之'示贬';不书奔,则此事自不见,何以为褒?昨说与吾友,所谓专於博上求之,不反於约,乃谓此耳。是乃於穿凿上益加穿凿,疑误后学。"可学因问:"左氏识见如何?"曰:"左氏乃一个趋利避害之人,要置身於稳地,而不识道理,於大伦处皆错。观其议论,往往皆如此。且大学论所止,便只说君臣父子五件,左氏岂知此?如云'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正如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使孔子论此,肯如此否?尚可谓其好恶同圣人哉!又如论宋宣公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是何等言谈!"可学曰:"此一事,公羊议论却好。"曰:"公羊乃儒者之言。"可学又问:"林黄中亦主张左氏,如何?"曰:"林黄中却会占便宜。左氏疏脱多在'君子曰',渠却把此殃苦刘歆。昔吕伯恭亦多劝学者读左传,尝语之云:'论孟圣贤之言不使学者读,反使读左传!'伯恭曰:'读论孟,使学者易向外走。'因语之云:'论孟却向外走,左氏却不向外走!读论孟,且先正人之见识,以参他书,无所不可。此书自传惠公元妃孟子起,便没理会。'大抵春秋自是难看。今人说春秋,有九分九釐不是,何以知圣人之意是如此?平日学者问春秋,且以胡文定传语之。"〔可学〕

  陈君举得书云:"更望以雅颂之音消铄群慝,章句训诂付之诸生。"问他如何是雅颂之音?今只有雅颂之辞在,更没理会,又去那里讨雅颂之音?便都只是瞒人!又谓某前番不合与林黄中陆子静诸人辨,以为"相与诘难,竟无深益。盖刻画太精,颇伤易简;矜持己甚,反涉吝骄"。不知更何如方是深益?若孟子之辟杨墨,也只得恁地辟。他说"刻画太精",便只是某不合说得太分晓,不似他只恁地含糊。他是理会不得,被众人拥从,又不肯道我不识,又不得不说,说又不识,所以不肯索性开口道这个是甚物事,又只恁鹘突了。子静虽占奸不说,然他见得成个物事,说话间便自然有个痕迹可见。只是人理会他底不得,故见不得,然亦易见。子静只是人未从,他便不说;及钩致得来,便直是说,方始与你理会。至如君举胸中有一部周礼,都撑肠拄肚,顿著不得。如游古山诗又何消说著他?只是他稍理会得,便自要说,又说得不著。如东坡子由见得个道理,更不成道理,又却便开心见胆,说教人理会得。又曰:"他那得似子静!子静却是见得个道理,却成一部禅,他和禅识不得。"〔贺孙〕

  金溪之学虽偏,然其初犹是自说其私路上事,不曾侵过官路来。后来於不知底亦要彊说,便说出无限乱道。前辈如欧公诸人为文,皆善用其所长;凡所短处,更不拈出来说,所以不见疏脱。今永嘉又自说一种学问,更没头没尾,又不及金溪。大抵只说一截话,终不说破是个甚么;然皆以道义先觉自处,以此传授。君举到湘中一收,收尽南轩门人,胡季随亦从之问学。某向见季随,固知其不能自立,其胸中自空空无主人,所以才闻他人之说,便动。季随在湖南颇自尊大,诸人亦多宗之。凡有议论,季随便为之判断孰是孰非。此正犹张天师,不问长少贤否,只是世袭做大。正淳曰:"湖南之从南轩者甚众且久,何故都无一个得其学?"曰:"钦夫言自有弊。诸公只去学他说话,凡说道理,先大拍下。然钦夫后面却自有说,诸公却只学得那大拍头。"〔必大〕

  因说乡里诸贤文字,以为"皆不免有藏头亢脑底意思。有学者来问,便当直说与之,在我不可不说。若其人半间不界,与其人本无求益之意,故意来磨难,则不宜说。外此,说侭无害。我毕竟说从古圣贤已行底道理,不是为奸为盗,怕说与人。不知我说出便有甚罪过?诸贤所见皆如此。祇缘怕人讥笑,遂以此为戒,便藏头不说。某与林黄中争辨一事,至今亦只是说,不以为悔。'夫道若大路然',何掩蔽之有"?打空说及某人,乡里皆推其有所见。其与朋友书,言学不至於"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处,则学为无用。先生曰:"近来人自要向高说一等话。要知初学及此,是为躐等。诗人这句自是形容文王圣德不可及处。圣人教人,何尝不由识入来!"〔宇〕

  或曰:"永嘉诸公多喜文中子。"曰:"然,只是小。它自知定学做孔子不得了,才见个小家活子,便悦而趋之。譬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只是小。"〔僩〕

  因说永嘉之学,曰:"张子韶学问虽不是,然他却做得来高,不似今人卑污。"又曰:"上蔡多说知觉,自上蔡一变而为张子韶。"〔学蒙〕

  "古人纪纲天下,凡措置许多事,都是心法从这里流出,是多少正大!今若去逐些子搜抉出来评议,恐不得。凡看文字,也须待自有忽然凑合见得异同处。若先去逐些安排比并,便不是。"因问:"君举说汉唐好处与三代暗合,是如何?"曹曰:"亦只是事上看,如汉初待群臣不专执其权,略堂陛之严,不恁地操切;如财散於天下之类。"曰:"这也自是事势到这里,见得秦时君臣之势如此间隔,故汉初待宰相如此。然而萧何是多少功劳!几年宰相,一旦系狱,这唤做操切不操切?又如周勃终身有功,后来也下狱对问。又如贾谊书中所说是如何?财用那时自宽饶,不得不散在郡县。且如而今要散在郡县,得也不得?上面又不储蓄财赋闲在那里,只是每年合天下之所入,不足以供一年之用;一月之入,不足以供一月之用,逐时挨展将去。将汉初来看,要散之郡县得否?这只是闲说。第一项最是养许多坐食之兵,其费最广。州郡自是州郡底,如许多大军,见如何区处?无祖宗天下之半,而有祖宗所无之兵。如州郡兵还养在,何用!若留心太守,又会教他去攀些弓,射些弩,教他做许多模样,也只是不忍将许多钱粮白与他。到有冢杀时,你道他与你去冢杀否?只是徒然!"问:"君举曾要如何措置?"曰:"常常忧此,但措置亦未曾说出。"问:"看唐事如何?"曰:"闻之陈先生说,唐初好处,也是将三省推出在外。这却从魏晋时自有里面一项,唐初却尽属之外,要成一体。如唐经祸变后,便都有诸王出来克复,如肃宗事。及代宗后来,虽是郭子仪,也有个主出来。"曰:"三省在外,怕自隋时已如此,只唐时并属之宰相。诸王克复,代宗事,只是郭子仪,怕别无诸王。唐官看他六典,将前代许多官一齐尽置得偏官,如何不冗?今只看汉初时官如何,到得元成间如何,又看东汉初如何,到东汉末时如何,到三国魏晋以后如何:只管添,只管杂。"〔贺孙〕

  器远言:"乡间诸先生所以要教人就事上理会教著实,缘是向时诸公多是清谈,终於败事。"曰:"便是而今自恁地说,某尚及见前辈都不曾有这话。是三十年前如此,不曾将这个分作两事。如所谓'推倒墙,撞倒壁',如此粗话,那时都恁地粗,却有好处。南渡时,有许多人出来做得事。经变故后,将许多人都推折了。到而今却是气卑弱了,凡事都无些子正大,只是细巧。"曰:"陈先生要人就事上理会教实之意,盖怕下梢用处不足。如司马公居洛六任,只理会得个通鉴;到元祐出来做事,却有未尽处,所以激后来之祸。如今须先要较量教尽。"曰:"便是如今都要恁地说话。如温公所做,今只论是与不是,合当做与不合当做,如何说他激得后祸!这是全把利害去说。温公固是有从初讲究未尽处,也是些小事。如役法变得未尽,只是东南不便,他西北自便之。那时节已自极了,只得如此做。若不得温公如此做,更自有一场出丑。今只将纸上语去看,便道温公做得过当。子细看那时节,若非温公,如何做?温公是甚气势!天下人心甚么样感动!温公直有旋乾转坤之功。温公此心可以质天地,通幽明,岂容易及!后来吕微仲范尧夫用调停之说,兼用小人,更无分别,所以成后日之祸。今人却不归咎於调停,反归咎於元祐之政。若真是见得君子小人不可杂处,如何要委曲遮护得!蔡确也是卒急难去,也是猾。他置狱倾一从官,得从官;置狱倾一参政,得参政;置狱倾一宰相,得宰相。看温公那时,已自失委曲了。如王安石罪既已明白,后既加罪於蔡确之徒,论来安石是罪之魁,却於其死,又加太傅及赠礼皆备,想当时也道要委曲周施他。如今看来,这般却煞不好。要好,便合当显白其罪,使人知得是非邪正,所谓'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须是明显其不是之状。若更加旌赏,却惹得后来许多群小不服。今又都没理会,怕道要做朋党,那边用几人,这边用几人,不问是非,不别邪正,下梢还要如何?某看来,天下事须先论其大处,如分别是非邪正,君子小人,端的是如何了,方好於中间酌量轻重浅深施用。"〔贺孙〕

  器远言"陈丈大意说,格君,且令於事上转移他心下归於正。如萧何事汉,令散财於外,可以去其侈心,成其爱民之心。说北齐宣帝"云云。曰:"欲事君者,岂可以此为法?自元魏以下至北齐,最为无纲纪法度,自家却以为事君法!"〔贺孙〕

  永嘉看文字,文字平白处都不看,偏要去注疏小字中,寻节目以为博。只如韦玄成传庙议,渠自不理会得,却引周礼"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注云:"先公之迁主藏於后稷之庙,先王之迁主藏於文武之庙。"遂谓周后稷别庙。殊不知太祖与三昭三穆皆各自为庙,岂独后稷别庙!又云:"后稷不为太祖,甚可怪也!"〔闳祖〕

  季通及敬之皆云:"永嘉貌敬甚至。及与宫祠,乃缴之,云:'朱某素来迂阔,臣所不取。但陛下进退人才,不当如此。'"以问先生,先生云:"不曾见此文字。怎见得。"〔闳祖〕

  德粹问陈君举福州事,曰:"如此,只是过当。作一添倅,而一州之事皆欲为之。益之初九曰:'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曰:'下不厚事也。'初九欲为九四作事,在下本不当处厚事。以为上之所任,故为之而致元吉,乃为之。又不然,不惟己不安,而亦累於上。璘录云:"初九上为四所任,而作大事,必尽善而后无咎。若所作不尽善,未免有咎也。故孔子释之曰:'下不厚事也。'盖在下之人不当重事。若在下之人为在上之人作事,未能尽善,自应有咎。"向编近思录,说与伯恭:'此一段非常有,不必入。'伯恭云:'既云非常有,则有时而有,岂可不书以为戒?'及后思之,果然。"〔可学〕璘录少异。

  陈同父纵横之才,伯恭不直治之,多为讽说,反被他玩。〔扬〕陈同父。

  说同父,因谓:"吕伯恭乌得为无罪?恁地横论,却不与他剖说打教破,却和他都自被包裹在里。今来伯恭门人却亦有为同父之说者,二家打成一片,可怪。君举只道某不合与说,只是他见不破。天下事不是是,便是非,直截两边去,如何恁地含糊鹘突!某乡来与说许多,岂是要眼前好看?青天白日在这里,而今人虽不见信,后世也须有人看得此说,也须回转得几人。"又叹息久之,云:"今有一等自恁地高出圣人之上;一等自恁地陷身汙浊,要担头出不得!"〔贺孙〕

  同父才高气粗,故文字不明莹,要之,自是心地不清和也。〔道夫〕

  先生说:"看史只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处?陈同父一生被史坏了。"直卿言:"东莱教学者看史,亦被史坏。"〔泳〕

  陈同父祭东莱文云:"在天下无一事之可少,而人心有万变之难明。"先生曰:"若如此,则鸡鸣狗盗皆不可无!"因举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又云:"同父在利欲胶漆盆中。"〔闳祖〕

  郑厚艺圃折衷,当时以为邪说,然尚自占取地步,但不知权。其说之行,犹使人知君臣之义。如陈同父议论却乖,乃不知正。曹丕既篡,乃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乃以己而窥圣人,谓舜禹亦只是篡,而文之以揖逊尔。同父亦是於汉唐事迹上寻讨个仁义出来,便以为此即王者事,何异於此?〔必大〕

  因言:"陈同父读书,譬如人看劫盗公案,看了,须要断得他罪,及防备禁制他,教做不得。它却不要断他罪,及防备禁制他;只要理会得许多做劫盗底道理,待学他做!"〔广〕

  或问:"同父口说皇王帝霸之略,而一身不能自保。"先生曰:"这只是见不破。只说个是与不是便了,若做不是,恁地依阿苟免以保其身,此何足道!若做得是,便是委命杀身,也是合当做底事。"〔贺孙〕

  陈同父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可学〕

  陆子静分明是禅,但却成一个行户,尚有个据处。如叶正则说,则只是要教人都晓不得。尝得一书来,言世间有一般魁伟底道理,自不乱於三纲五常。既说不乱三纲五常,又说别是个魁伟底道理,却是个甚么物事?也是乱道!他不说破,只是笼统恁地说以谩人。及人理会得来都无效验时,他又说你是未晓到这里。他自也晓不得。他之说最误人,世间呆人都被他瞒,不自知。〔义刚〕叶正则。

  叶正则说话,只是杜撰。看他进卷,可见大略。〔泳〕

  叶进卷待遇集毁板,亦毁得是。〔淳〕

  叶正则作文论事,全不知些著实利害,只虚论。因及许多云云。又见一文论社仓事。戴肖望尚有些实说,然不是如此。叶则都是闲说。〔振〕

  见或人所作讲义,不知如何如此。圣人见成言语,明明白白,人尚晓不得,如何须要立一文字,令深於圣贤之言!如何教人晓得?戴肖望比见其湖南说话,却平正。只为说得太容易了,兼未免有意於弄文。〔贺孙〕

  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

  《朱子语类》 宋·朱熹

猜你喜欢
  定公·孔子
  广至德章第十三·佚名
  ●竹窗三笔序·袾宏
  卷二·胡士行
  虽有嘉肴①·戴圣
  春秋经解自序·孙觉
  卷十一·严粲
  卷十三·魏了翁
  卷四·张虙
  第八 摩篇 3·王诩
  罗汉品第十五·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唯識二十論·欧阳竟无
  印度之佛教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梁启超
  佛说信解智力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梁栋·唐圭璋

      栋字隆吉,其先湘州人,迁镇江。淳祐二年(1242)生。咸淳四年(1268)进士。选宝应簿,调钱唐仁和尉,入帅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归往来茅山中。大德九年(1305)卒,年六十四。   念奴娇   春梦   一场春梦,待从头、说与傍人

  • 五集卷二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九古今体八十四首【丁未三】题明世子朱载堉琴谱忆昔於香山曾听唐侃琴穆如余古风谓胜筝琶音其後定韶乐皇祖书沿寻乃悟古在兹一字一弦吟【唐侃内府旗人曾出兵受

  • 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脱脱

        ◎儒林五   ○范冲 朱震 胡安国   范冲,字元长,登绍圣进士第。高宗即位,召为虞部员外郎,俄出为两淮转运副使。   绍兴中,隆祐皇后诞日,上置酒宫中,从容语及前朝事,后曰:"吾老矣,有所怀为官家言之。吾逮事

  •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三·王祎

    【唐明宗皇帝李亶天成元年 吴睿帝顺义六年 南汉髙祖皇帝白龙二年 吴越王钱镠寳贞元年 楚王马殷 南平王髙季兴 闽王王延翰 契丹太宗皇帝徳光天显元年】春正月唐朱友谦入朝【以通鉴脩】甲子唐魏王继岌以皇后教杀

  • 卷之三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尚史卷八十五·李锴

    系五孔子弟子传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嵗【史记】为人有容貌资质寛冲博接从容自务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家语 孟子注琴张子张也为人踸踔谲诡论语曰师也辟故不能甚善而称狂又善鼓琴号曰琴张

  • 双槐岁钞卷第五·黄瑜

    阅武将台将台在朝阳门近郊。宣德中,阅武于此。乙卯春,英宗初御极,方议开经筵,而中官王振辈乃导上右武。于是诏在廷文武大臣,偕振阅武将台,试骑射而殿最之。振奏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第一,遂升都指挥佥事。广艺既寻常,性复庸

  • ◎欢喜禅·李定夷

    湘人迷信神权,毫无宗旨。不论何种教旨,但以祈禳为唯一之目的。就中皈依佛法之妇女,尤为不伦不类。盖妇女之崇奉佛教者,多由僧徒之诱引,僧徒则以募化为竹杠。故凡祀佛者,必先拜一僧,名曰拜皈依。僧徒之待拜皈依者,视之为干女。

  • 卷一百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一百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叙传第七十上 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宋祁曰今越本无之字】子文初生弃於瞢中而虎乳之【

  • 后汉纪·张居正

    昭烈帝昭烈皇帝,即刘先主,名备,在位三年。此时天下三分,曹操据中原,为魏,孙权据江东,为吴。先主在益州蜀地,闻曹操子曹丕篡汉,遂即位于蜀。纲目以其本帝室之胄,而仗大义以讨汉贼,功虽未成,名义甚正,故以接汉家正统。原文诸葛亮佐备

  • 高勋传·脱脱

    高勋,字鼎臣,晋北平王信韬之子。生性通达聪慧。在晋国担任阁门使。会同九年(946),与杜重威一道前来投降。太宗入汴京,授四方馆使。喜好结纳权贵,服持职事勤劳,大臣们大多对他推奖美誉。天禄年间,任枢密使,总揽汉军事务。五年(

  • 书成自记·钱穆

    明国二十二(公元1933年)年秋,余始于国立北京大学任&ldquo;中国通史&rdquo;讲席。是课每周四小时,一年而毕。自念讲通史,非委悉周备之难,而简要明当之尤难也。若求委悉周备,则二十五史、十通以及充栋塞屋者,其书具在,学者昕夕从

  • 卷十三·佚名

    尚泰王童名:思次良金。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七月初八日降誕。父:尚育王【尚泰係第二子】母:佐敷按司加那志,童名思眞鶴金,號元貞。妃:佐敷按司加那志,童名恩戸金,號賢室。【章氏佐久眞親方正孟女,始稱野嵩按司加那志。道光二十三年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林语堂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语译凡踮起脚跟想要出人头地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能显达;自以

  •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二十年五月作──敬陈者:兹值全国贤俊聚集首都,本总理之遗教,汇民众之公意,制训政之约法,谋统一之建设,太虚欢忭庆祝之余,不禁发生诚恳深挚之愿望,郁然有不能已于言者,请为诸公[尔+见]缕陈之。一曰、建设之所基也:国民革命虽不

  • 佛说妙色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尔时佛告阿难言。有陀罗尼名曰妙色。乃是三世诸佛同共宣说能与众生作大利益。若复有人闻是陀罗尼。生难遭想发勇猛心。读诵受持供养恭敬。是人理世获大福聚。昼夜

  • 倪文僖集·倪谦

    三十二卷。明倪谦撰。倪谦,字克让。上元 (今江苏南京) 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编修。十四年 (1449) 出使朝鲜。景泰元年 (1450) 归国。后预修 《寰宇通志》,进春坊大学士。天顺三年 (1459)主北闱试,被斥有弊,谪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