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汉纪

昭烈帝

昭烈皇帝,即刘先主,名备,在位三年。此时天下三分,曹操据中原,为魏,孙权据江东,为吴。先主在益州蜀地,闻曹操子曹丕篡汉,遂即位于蜀。纲目以其本帝室之胄,而仗大义以讨汉贼,功虽未成,名义甚正,故以接汉家正统。

原文

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法正谓亮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繇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直解

诸葛亮佐先主治蜀,颇尚严刑峻法,蜀人法度久废,骤见严峻,多有怨叹者。蜀郡太守法正谏说:“昔日汉高祖破秦入关,与秦民相约,法令只有三章,尽除烦苛,秦民以此感恩归服。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才有了蜀地,未垂恩惠,抚恤百姓,而先以严急,何以使蜀人知德乎?且我兵初至蜀地为客,蜀土人士为主,以客临主,凡事且宜将就,以相降下乃可。今蜀人当兵戈之后,正望我能抚恤他,愿且轻缓刑罚,宽弛禁令,以慰安蜀人仰望之心。”诸葛亮答说:“治有时宜,不可执一。你说高祖入关,崇尚宽大,只知这一件道理,不知又有一件道理。如今与高祖时不同,当初秦始皇暴虐无道,其政苛刻,其民怨苦,故戍卒一呼,天下响应,如土崩坏,不可收拾。是秦本以苛急失了天下,高祖承其后,便当反其所为,用宽弘以济大业。今蜀主刘璋,昏暗懦弱,每事姑息,德政废而不举,威刑玩而不肃,蜀土人士不畏法度,专权恣意,各行其私,君反受制于臣,臣不听命于君,上下之道,日渐陵替。虽以爵位宠荣他,然官忒冒滥,到那极处,无复可加,他反看得轻贱了,不以为荣;虽以恩赉随顺他,然赏忒容易,到那尽处,无复可施,他反骄慢怨望起来,不以为恩。夫刑赏者,人主之操柄,失其操柄,何以为国,所以致敝,实繇于此。是刘璋本以宽纵坏了国家,我今承其后,亦当反其所为,用严峻以救之。明敕法纪,示以威严,使刑当其罪,不可倖免,然后察其情理,或赦宥,或旌赏,他才知得是恩泽而不敢骄慢;爱惜爵赏,都有个限制,使赏当其功,不可妄觊,然后量其勤劳,或序迁,或超擢,他才知得是宠荣,而不敢轻贱。可见有威严然后有荣恩,有恩威,然后有上下。荣恩并济,上下有节,则操柄在我,不至下移,纪纲正而名分尊,为治之要,于斯显著矣。”诸葛孔明此言,诚为识时务知政体者,然所以行之,则有本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孔明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既有此平明之心,故其用法虽严,乃能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贤愚佥忘其身,而人心无不服也,真可为万世相天下者之法矣。

原文

刘备以零陵蒋琬为广都长。备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备大怒,将加罪戮。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备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直解

零陵,是郡名,即今湖广永州府。广都,是县名,即今四川成都府双流县。刘先主用零陵郡人蒋琬做广都县长。先主曾一日因出行游观,忽然到广都县,看见他县中众事都废阁不治,那时蒋琬又正值沉醉,先主大怒,怪他好酒废事,将加刑戮。诸葛亮素知蒋琬之才,乃请于先主说道:“蒋琬志量远大,他日可当重任,乃是社稷的伟器,却不是治百里为县令之才也。且其为政,专以安民为本,但民得安便了,不去修饰虚文,以求名誉,愿主公重加察之,未可以其事之不治,而遽罪之也。”先主平素敬信诸葛亮,乃因其言,不加蒋琬以罪,仓卒之间,姑且罢免其官而已。后来蒋琬果能继诸葛亮为相,镇抚中外,汉之社稷赖之。可见人才大小,各有所宜。若以大才而小任,则不尽其用,或因小过而轻弃,则终泯其能。使蒋琬不遇孔明,将不免于罪戮矣,岂不深可惜哉!所以用人者,当因才授任,舍短取长,勿以一切律人,亦勿以一眚弃人,然后贤才无遗滞之忧,而职事有各称之效也。治一国且然,而况于治天下者乎?

后帝

后皇帝,名禅,昭烈之子,在位四十一年。蜀汉先后共四十四年,而为魏所并。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繇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问,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

直解

南阳,是郡名,即今河南南阳府。泸,是水名,在今四川泸州,春夏有瘴气,人不敢渡。不毛,是蛮夷中不生草木之地。汉后主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出军汉中,欲伐魏以图中原,临行时上表说道:“先帝与臣,本图恢复中原,削平僭乱,重兴汉室,这事业未曾做得一半,便中道崩殂了。如今天下三分,北有曹魏,东有孙吴,未能混一,我止得益州一隅之地,又当百姓疲敝,强不如魏,富不如吴,他这二方都思量吞并我,这是何等危迫存亡不能自保之际。然内而左右侍从之臣,不懈其志,外而忠义志节之士,不顾其身,以图转危为安,易亡为存者,盖先帝平日优礼贤士大夫,深得其心,至今犹追想其恩遇之隆,图报无繇,以陛下是先帝亲子,都要就陛下身上,效些功劳,以报答先帝之殊恩,故内外同心有如此耳。今陛下当思基业之重,时势之艰,内外旧臣所以报效之意,正该信任不疑,凡一切宫府的事,都与他谋议,务开广圣听,以光显先帝遗下的恩德,益成其所未成。且以恢弘志士之气,使他无所疑虑,尽心竭力,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死,才不负贤士大夫仰望的本意。岂可妄以爱憎,自处菲薄,引喻不当,违忤正言,以闭塞忠谏之路哉!且国家之兴衰,系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这二者相为消长,不可并立。能亲信贤臣,斥远小人,用舍停当,则政事自然修举,此先汉高祖、文、景、武、宣诸帝所以兴隆也;若亲近小人,疏远贤臣,用舍颠倒,则政事必然昏乱,此后汉桓、灵二帝所以倾颓也。追思桓、灵之时,如单超、曹节等,专权擅政,浊乱海内,本是小人所当疏远者,他反尊信之,惟言是听。如李固、陈蕃等,刚方正直,忠于国家,本是贤臣所当亲信者,他反诛戮之。又立为党禁,残害善良,以致群小得志,窃弄朝权,董卓乱之于前,李催、郭汜乱之于后,曹操、孙权等遂乘时窃据,把天下都败坏了,深可叹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也。今可不以为鉴戒哉!臣本是布衣贫贱之士,遭世之乱,隐居南阳,以耕田为业,但求苟活性命于乱世而已,并不求声名闻达于诸侯,以希图富贵。不意先帝偶闻臣名,不以臣为卑贱鄙陋,乃轻自妄屈,三次访臣于草庐之中,必求相见。及一见,即问臣以当世之事,情投意合,言听计从,臣因此受知感激,遂许身先帝,愿与戮力驱驰。未几值曹操南破荆州,先帝仓皇逃避,几至倾覆,臣于此时,受委任于败军之际,奉使命于危难之间,往说孙权,共拒曹操,驱驰艰险,不敢自爱,幸而竟济大难,以报先帝知遇之恩。自此以来,二十有一年矣。臣事先帝既久,先帝察臣益深,知臣平素谨慎,任事不苟,故临崩顾命,特把讨贼兴汉的大事,付托与臣,非轻授也。臣自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才小力弱,有负委任,不见功效,以伤先帝知人之明。故勉强奋厉,不敢惮劳,五月渡泸,当炎暑,冒瘴气,提军深入塞外不毛之地,七擒孟获,遂平南夷,收其地所出金漆牛马等物以给军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正当乘此时,奖劝率励三军之众,北伐曹魏,平定中原,庶竭臣驽钝之力,攘除奸凶之徒,兴复汉室,仍还洛阳旧都,此臣所以报答先帝之恩遇,而尽心于陛下之职分当如此也。至于宫中府中,一切事务,刑赏与夺,斟酌停当,损其太过,益其不及,归于平明,进尽忠言,献可替否,匡辅主德,这乃是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的责任。三人任其内,以佐主治民;臣任其外,以讨贼兴复。各当专责,以佐其成。臣愿陛下专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若不能诛灭曹魏,兴复汉室,是臣上负先帝,罪何可辞,则当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攸之、祎、允等,不能尽忠斟酌,慢弃职业,是其仰负陛下,咎将谁诿,亦当责诸臣之慢,以明著其失职之咎。然有言而不尽,其过在臣,尽言而不听,其过在君,陛下亦宜反己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无塞忠谏之路,深追先帝遗诏,所以付托于臣,及简拔攸之、祎、允等的意思,使皆得以尽其职,此又臣之望于陛下者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之至。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既上,于是率师前往汉中伐魏。观孔明此表,惓惓忠爱之意溢于言外。后儒谓其言与《伊训》、《说命》相表里,良不为过。至论君子小人之用舍,关乎先汉后汉之兴亡,于君德治道,尤为切要。其后孔明既没,蒋琬、董允亦相继以亡,而黄皓、陈祗等用事,遂亡其国。然后知孔明之言,深中后主之病,实万世之龟鉴也。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五·徐梦莘
  ●卷十八·徐梦莘
  第二十六回 随何传命招英布 张良借箸驳郦生·蔡东藩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一·张岱
  卷之七十四·佚名
  卷之三十二·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阿桂
  裴伯茂传·李延寿
  林空斋传·脱脱
  张岳传·张廷玉
  杨士奇传·张廷玉
  后周纪三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显德元年(甲寅、954)·司马光
  卷13·陈邦瞻
  兆民是赖·齐如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雁山吟吕大亨字声之【名字与集互异】新昌人与仲弟冲之同师陈傅良友蔡行之在太学齐名然困戹久之乃授宿松尉徙平阳丞时严秤提之令大亨上不废法下不病

  • 御选明诗卷五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五十三五言律诗四周述赐观灯诗今夕逢元夕欢声遍九垓星临银汉动月傍碧空来紫禁千花绕金门五夜开圣情同宴赏玉漏不须催寄杨显道先生我忆杨夫子风流似昔人素琴长对月白发不忧贫彭泽陶元亮稽山贺季

  • 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张廷玉

        ◎七卿年表二   

  • 卷之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三六 军机大臣为历代帝王祀典议准后增入《大清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方略馆交片·佚名

    一○三六 军机大臣为历代帝王祀典议准后增入《大清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方略馆交片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十六日交武英殿、方略馆:现在遵旨另议历代帝王庙祀典,将来议定奏准后,应增入《大清会典》、《通礼》、《日下旧闻考》

  • 徐则传·魏徵

    徐则,东海郯县人。 小时候沉着稳重,没有不良的嗜好。 跟从周弘正学习,喜欢《周易》、《老子》、《庄子》,擅长于议论,名声远播都城。 徐则叹息说:“名声不过是实质的外表,我怎么能舍去本质而去追求外表呢?”于是怀有栖隐山林

  • 吕祖俭传·脱脱

    吕祖俭字子约,婺州金华人,是吕祖谦的弟弟,像学生一样受学于吕祖谦。监明州仓,将要上任,恰逢吕祖谦去世。按照吏部四选注授官员差遣的规定半年不上任的为逾限过犯,吕祖俭决心打算服满为期一年的丧期,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诏官员

  • 刘俊传·张廷玉

    刘俊,字子士,江陵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被授予兵部主事,历任郎中。他遇事善于剖析,为皇上所器重。二十八年,升为右侍郎。建文时期,任侍中。成祖即位后,他进升为尚书。永乐四年(1406)大征安南,以刘俊参赞军务。刘俊为人缜

  • 卷之八十八  朝鮮紀事(明)倪謙 撰·邓士龙

    (朝鮮紀事,一卷,明倪謙撰。謙,字克讓,浙江錢塘人。正統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生平事跡詳於王氏明史稿、國朝獻徵錄、國朝列卿記、本朝分省人物考等書。景泰元年,謙奉使朝鮮頒詔,歸,記其行而成是篇。) 景泰元年正月丁丑朔。

  •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十一·佚名

    人品门宗室宗室作过押送外司拘管爪牙并从编配吴雨岩刑故无小,三细不宥,以细罪小罪,犯至于三,事出于故,犹且不宥,何况罪大恶极。有如赵若陋,若不痛惩,则哗徒无所忌,奸民无所惧,而善良不得以安其居矣。赵若陋者,专置哗局,把持饶州一

  • 卷62·陈邦瞻

    ○两河中原之陷高宗建炎元年五月,金人陷河中府。先是,粘没喝等既北去,留万户银术可屯太原,副统硕格屯真定,娄室围河中,蒙哥进据磁、相,渤海大挞不也围河间。帝命马忠及忻州观察使张换将所部,合万人,自恩、冀趋河间以袭之。已而

  • 卷十·聂崇义

    钦定四库全书三礼图集注卷十宋 聂崇义 撰大圭       冒镇圭      桓圭信圭      躬圭谷璧      蒲璧牙璋      谷圭大璋      驵琮【音组】大琮      琬圭琰圭    

  • 第41章 儒行·戴圣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先生的衣服,大概是儒者特有的衣服吧?”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就穿鲁国的逢掖之衣;长大了住在宋国,就戴殷代的章甫之冠。我听人们说:君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学问要广博,衣服则入乡随俗,不求与众不同。我

  • 金七十论卷上·佚名

    宋元续入藏诸论金七十论三卷外道迦毗罗仙人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此是外道迦毗罗仙人造二十五谛非是佛法)  三苦所逼故  欲知灭此因  见无用不然  不定不极故  说此偈缘起。昔有仙人名迦毗罗。从空而生自然四

  • 重编曹洞五位卷中·慧霞

    门人 后曹山 慧霞 编门人 广辉 释后学 晦然 补天童四借颂补曰。此四明宏智禅师颂及提唱语句。颇多衡鉴。故并录之。余亦例此。苹末风休夜正央水天虚碧共秋光月船不犯东西岸谁信篙工用意良借功明位。六户灵通路

  • 伤寒总病论·庞安时

    六卷。宋庞安时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而医名甚著,倾倒淮

  • 北狩见闻录·曹勋

    杂史。宋曹勋撰。1卷。勋于靖康二年(1127)二月随徽宗入金营,后又从徽、钦二帝北行,七月初自燕山遁归南京(河南商丘),乃撰是书记途中见闻以进。凡4,000余字,起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迄同年六月,末附徽宗轶事四条。所记徽宗播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