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书成自记

明国二十二(公元1933年)年秋,余始于国立北京大学任“中国通史”讲席。是课每周四小时,一年而毕。自念讲通史,非委悉周备之难,而简要明当之尤难也。若求委悉周备,则二十五史、十通以及充栋塞屋者,其书具在,学者昕夕从事焉,斯委悉周备矣,然非一周四小时、一年之功所能赴也。

欲求简要明当,则于繁重之国史,先必有所取舍。又必先有一系统之观点,以为其取舍之标准。必先立一“体”,乃能有所取裁。凡所裁之宽狭长短,一视与其“体”之相副相称以为度。

然而言何容易?此固古人所谓专门名家之业也。否则左右采获,牵引拼凑,可以至于无穷。于其牵引拼凑之中,而调和斟酌焉,以求其分量篇幅之略相当,此仅似于一种狭义之类书,非史业也。大抵余于此课,以两小时为一讲,以一讲毕一题,一年凡四十余讲。共毕四十余题。欲求于此四十余题中,叙述我先明国史大体,约略明备,则每讲之标题,为尤所尽心焉。教授通史,最为不易。舍钱先生这样的博学硕儒,谁能当此重任

越一年(二十二年秋至二十三年夏。),学者苦于听受,群要余为讲义。余曰:通史大业,殊不敢轻率为之。无已,姑约余所讲为纲要,聊备诸生笔记之一助,可也。自是每一讲,必编一纲要,仅具伦脊,悉削游辞,取便总揽。

然又恐诸生久习于此,则事近策括,以谓治史可以空腹也。史学首先应是史料之学。学史之人,须牢记“实事求事”四字,立论时不可有一字一句无出处。乃别选一参考材料以副之。凡与余所讲纲要相牵涉者,采摘前史陈文或昔人考订论著为参考,以便学者之自相阐证。纲要编至东汉,自嫌太简,遂未继续。并谓讲堂大义,学者自可笔记,乃独发参考材料。

如是者一年,(二十三年秋至二十四年夏。)觉参考材料,杂碎零乱,无纲要以贯通之,则如散钱无串,学者得此,华离斑斓,若可喜而未必可用也。遂又改计,另编国史读本,供学者课堂外之阅读。并诏诸生,治通史必贵有“系统”,然系统必本诸“事实”。见仁见智,系统可以相异,而大本大原,事实终归一致。不先通晓事实,骤求系统,如无钱而握空串,亦复失其为串之意。大学课重,即如司马氏通鉴,学者已苦不能终卷,而中学教课,风气所趋,亦竞为条贯,不详实事。

至大学治通史,更不能反而专讲一件件的事实。如是则学者所得惟系统、条贯,而无史实。卒之所谓系统、条贯者,皆空谈,皆私见。空谈私见可以万异,而历史事实只有一真。因再约通鉴及续通鉴、明通鉴诸书。提要钩玄,编为读本,以补学者进治通史之预备工夫。

如是者又一年,(二十四年秋至二十五年夏。)自秦迄明,读本凡得百万字。凡读本所取裁,一以与课堂讲述相副相应为主,其详略轻重之间,视袁氏纪事本末诸书,有大相径庭者。以谓学者于课堂外先治此书,不仅可药高心空腹之病,并可由此启途,进窥史籍之原本也。

又越年,又嫌学者于本国文字素养太浅,读本虽简要,然皆摘录史籍原文,学者骤睹,如入异国,转不如其读西书之怡悦相熟。其于文义真际,已难领悟,至于史籍中人名、地名、官名、典章制度、文物故实,种种茫然,更属所苦。乃拟就读本中择其凡为史籍专名及义有旁及者,一一加以注释。然注释之事多涉考订,又求与学者领悟之学力相应,其事乃大不易。课繁力绌,卒未有成。如是则已四越年矣。(二十二年秋至二十六年夏。)

二十六年秋(公元1937年),芦沟桥倭难猝发,学校南迁,余藏平日讲通史笔记底稿数册于衣箱内,挟以俱行。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至昆明。文学院暂设蒙自,至是辗转流徙,稍得停踪,则二十七年之四月也。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学校于播迁流离之余,图书无多,诸生听余讲述,颇有兴发,而苦于课外无书可读,仅凭口耳,为憾滋深。因复有意重续前三年之纲要,聊助课堂讲述之需。

是年五月间,乃自魏晋以下,络续起稿,诸生有志者相与传钞。秋后,学校又迁回昆明,余以是稿未毕,滞留蒙自,冀得清闲,可以构思。而九月间空袭之警报频来,所居与航空学校隔垣,每晨抱此稿出旷野,逾午乃返,大以为苦。乃又转地至宜良,居城外西山岩泉下寺,续竟我业。而学校开课之期已至。昆明尘嚣居隘,不得已,乃往来两地间。每周课毕,得来山中三日,籀绎其未竟之绪。既乏参考书籍,又仆仆道涂,不能有四天以上之宁定。余尝致书友人,谓:“此书难垂成,而非意所惬。何者?细针密缕,既苦书籍之未备,大刀阔斧,又恨精神之不属。”盖此书属稿中之实况也。逮魏晋以下全稿粗具,还读三年前东汉以前旧稿,又嫌体例、文气、详略之间,均有不类,乃重复改为。直至今年之六月,而全稿始竣,则先后亦十有三阅月矣。

然此书虽草略,其所以为此书之意,则颇有当为国人告者,因别为引论一篇。辞繁不杀,读者哀其意可也。至于引论所希,此书未必足副,读者当分别观之。

此书一本所携笔记,缀集而成,而笔记随时摘录,颇多疏忽。大率未注出处,忘记篇卷。此书因一律削之,不更标举;偶载来历,转成例外。其时贤文字,近人新得,多所采获,亦不备详,义取一律,非敢掠美。

书成仓促,相知惟汤君锡予,时时读其一、二篇,有所商讨。平生撰述,每不敢轻易发布。自问以迂愚之姿,而抱孤往之见,不如久久藏之,自待其意见之定。虽不足有所淑世,亦自宽其神明之内疚。

至于此书,独有不然。若自秘藏,虽待之十年终不能定。而暴寇肆虐,空袭相随,又时时有焚如之虑,因率尔刊布。读此书者,无论大端小节,凡此书疏漏谬误处,若蒙贻书相告,一字之与百章,皆吾师也。敢不虚衷拜嘉,谨诚心以祷祝之。

明国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

钱穆记于宜良西山之岩泉下寺

猜你喜欢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班固
  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房玄龄
  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七·脱脱
  卷十三 穆帝·王夫之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八·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佚名
  九五八 军机大臣奏各馆纂办未竣各书分晰开单呈览片(附清单)·佚名
  卷十三·温达
  王智兴传·欧阳修
  孙丕扬传·张廷玉
  卷一百一·阿桂
  卷十三·佚名
  张襄壮奏疏巻六·张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十年都门竹枝词·佚名

    [清]佚名 本是痴人学梦狂,闲来举笔费评章。无偏无党遵王道,多少忠奸万古扬。 朔狩銮舆去似流,日光惨淡月光愁。家家庆贺中秋节,叹道中秋不是秋。是年秋,上巡幸避暑山庄。 频年海口去从戎,费尽心机立战功。谁料谗人深国乱,老

  • 卷八·本纪第八·脱脱

        真宗三   四年春正月辛巳,诏执事汾阴懈怠者,罪勿原。乙酉,习祀后土仪。丁亥,将祀汾阴,谒启圣院太宗神御殿、普安院元德皇后圣容。丙申,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丁酉,奉天书发京师。日上有黄气如匹

  •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四·阿桂

    庚午上谕内阁曰行在大学士九卿防审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等揑灾冐赈侵蚀监粮通同舞营私各欵按律定拟请防即行正法一折朕酌核三人情罪即予骈诛亦所应得但其中稍有别区不得不为明白宣示者甘省收捐监生本欲借监粮为偹荒赈

  • 五十七、巡游译书处·包天笑

      我自从离开了金粟斋译书处以后,便与蒯礼卿先生疏远了。本想特地到南京拜访他一次,汪允中说:“不必了,他也不拘于这种礼节的人。”此刻沪宁铁路还没有通,还是要乘长江轮船到南京的,往来有许多跋涉。蒯先生谋补

  •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四。[新大王][故国川王][山上王]。一六卷高句

  • 周盘龙传·萧子显

    周盘龙,是北兰陵兰陵人。宋朝实行户籍编定时,属于东平郡。周盘龙胆气过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泰始初年,他随军讨伐赭圻贼人,亲自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逐级升官至龙骧将军,积射将军,受封晋安县子爵,食邑四百户。元徽二年(474),桂

  • 卷二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汉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後百数而广川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无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

  • 晋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司马光

    晋纪二 晋武帝泰始九年(癸巳,公元273年) [1]春,正月,辛酉,密陵元侯郑袤卒。 [1]春季,正月,辛酉(二十二日),密陵元侯郑袤去世。 [2]二月,癸巳,乐陵武公石苞卒。 [2]二月,癸巳(二十五日),乐陵武公石苞去世。 [3]三月,立皇子祗为东海王。 [

  • 四·钱穆

    教育制度建立在上,而社会风气则鼓荡在下。西周公立教育制度破坏了,幸有战国先秦社会风气之在下鼓荡,因而重开出两汉公立教育制度之兴建。但东汉以下,政治解体,急切不能再统一,在此一时期之教育制度,当分两项叙述,一曰门第教育

  •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十一·允禄

    上谕八旗各佐领下俱有铁匠鞍匠弓箭等匠毎月给伊等钱粮俾充各项匠役者特欲其平时学习手艺以便行军之际擕彼行走修理一应噐械耳前因各项匠役虽存其实能制造者甚少而该旗大臣官员亦不甚稽查管教是以特交与武备院令其教习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朱熹

    凡七章。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溢曰惠。史记:&ldquo;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rdquo;王曰:&ldquo;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rdquo;叟,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

  • 门人黄省曾录·王守仁

      〔1〕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

  • 凡例·乾隆

    凡例一本朝崇尚经术周易折中奉圣祖御纂後诗书春秋次第成编兹特命儒臣纂修三礼钦定折衷於是五经炳备咸正无缺惟礼记经文既多注释繁富故简帙逾旧今勒成七十有七卷图五卷共八十二卷一说礼诸家或专尚郑孔或喜自立说而好排

  • 卷十四·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十四  明 傅逊 撰宋殇公之弑隠公三年秋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

  • 论语正义卷十六·刘宝楠

    子路第十三集解凡三十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注〕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 请益。曰:「无倦。」【〔注〕孔曰:「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

  • 法王品第二十三·佚名

    日出光明照世间,雲幻焰散黑闇灭。所有萤光及众星,乃至满月皆映蔽。菩萨住空无相愿,行於最上大智行。罗汉缘觉证皆超,一切邪见俱能破。譬如王子施财宝,自在能利诸众生。众生欢喜悉随顺,无疑当得嗣王位。菩萨勤行大智行,施甘露

  • 光赞经卷第七·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观品第十七佛告须菩提:&ldquo;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谓四意止。何谓四意止?内自观身,不与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观于外身,不与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于是安详调御其意。观于世间无明愁戚,

  • 周易述·惠栋

    《周易》注释本。清惠栋撰。二十三卷。原书目录为四十 卷,但自卷二十四至四十则有录无书,或系未完之作 (其再传弟子江藩沿是书体例另撰有《周易述补》)。《周易述》自一至八卷注疏《周易》经文,其中第八卷当是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