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印度之佛教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

    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佛的答案极简单—只有一个字(词)—“因缘”。因缘这个字(词)怎么解呢?佛典中的解释,不下几百万言,今不必繁征博引。试用现代通行的话解之,大约“关系”这个字和原意相去不远。佛自己解释“因缘”最爱用的几句话是:“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无此则无彼,此灭则彼灭。”(这几句话《四阿含》里头不下百数十见,今不必注出处)这几句话又怎么解呢?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现象都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依存关系有两种:一同时的,二异时的。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为主而彼为从。但是,从某一观点看,固可以说此因彼果、此主彼从;换一个观点看,则果又为他现象之因,因又为他现象之果。主从关系亦然。所以不惟没有绝对的存在,而且没有绝对的因果主从,一切都是相对的。由此言之,所谓宇宙者,从时间的来看,有无数异时因果关系;从空间的来看,有无数之同时主从关系。像一张大网,重重牵引,继续不断,互相依赖而存在。佛教所谓“因缘所生法”,就是如此。    

    再详细点讲,佛所谓“同时依存关系”者,最主要之点是:”主观的能认识之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之对象相交涉相对待而成世界。佛经里屡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哀。”这两句便是因缘论的根据。今引《杂阿含经》卷十二的一段如下:    

    “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束芦系印度一种植物,中国像没有。)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此。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此。”    

    我们想了解这段话,不能不先把“名色”两个字解释一下。佛说一切众生之存在,都是由“五蕴”的因缘和合。五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色蕴谓之“色”,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色者指宇宙间一切物质及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诸器官,名者指心理的现象。这两项把人生活动之全部,都包含尽了,实为认识之总对象,佛家给他一个总名叫他“名色”。我们何以能认识这些名色呢?那种本能就叫做“识”。主观的要素——识,与客观的要素——名色,相对待相接触,名之曰“因缘”。但最当注意者,主观客观两要素,并非有现成的两件东西如两个球呆呆相碰。依佛所说,主观即构成客观之一条件,客观亦即构成主观之一条件。离主观则客观不能存在,离客观则主观不能存在。故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宇宙万有,皆藉此种认识论的结合,而得有存在之相以供我们研究。佛所谓“因缘所生法”者如此。所以极端的唯物论家说万有不过物质集散现象,与极端的观念论家说万有不过人心幻影构成,由佛看来,都非“如实”之相。    

    所谓“异时依存关系”者,即佛成道前七日在菩提树下所发明之”十二因缘观”——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人生一期,到老死而终结。老死总是人世最悲哀的事,故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学,都以脱离老死为目的。——佛教是否亦以此为目的,另一问题。但佛以为若想脱离老死,不可不先知老死之来源,于是即以此为观察之出发点。“为什么有老死?有‘生’故有老死。为什么有生”有‘有’故有生。……乃至为什么有识?有‘行’故有识。为什么有行?有‘无明’故有行。”如是像剥蕉一般,层层剥进去,剥到尽头,以“无明”为最初的动因。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件,都是以因果连锁的关系,组织成人生之一期。其中最主要之枢纽,则尤在“识”与“名色”。今列举十二件之梵文及其略释,并示其相缘之关系如下:    

    (1)无明(avidya)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2)行(samskara)意志之活动    

    (3)识(vijnna)能认识之主观要素    

    (4)名色(nama-rupa)所认识之客观要素    

    (5)六入(sad-ayatana)感觉的认识机关——眼耳鼻舌身意    

    (6)触(sparsa)感觉    

    (7)受(vedana)爱憎的感情    

    (8)爱(trsna)欲望    

    (9)取(upadana)执著    

    (10)有(bhava)世界及各个体之物理的存在    

    (11)生(jati)各个体之生存    

    (12)老死(jara-marana)各个体之老死    

    佛在菩提树下作如是思惟:(1) 老死及与老死连带而起的忧悲苦恼,是人类所不能免的。这些都缘何而来?当然因为有这(2)生命。生命从哪里来呢?这问题便是“缘起观”(即因缘观)的出发点。人之所以生,条件很多。依佛说,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佛家对于有的解释,所谓“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类及其他生物),必须有此世界,然后生命有所寄托,故列为第三件。“有”从哪里来呢?佛说“有缘取”。取者执着之意。佛以为苟无执着,则三界不过物理的存在,和我们不生关系(例如戏场里只管热闹,我不打算看戏,那戏场便不是我的世界)。执著从哪里来呢?佛以为由于有爱——即欲望。欲望即生命活动之发源也。欲望从哪里来呢?由于领受外界现象而发生爱憎的情感,故“爱缘受”。怎么能领受而生情感呢?由于与外界接触而有感觉,故“受缘触”。必有感觉机关才能感觉,故“触缘六入”。感觉机关以何为依存呢?由于五蕴和合,故“六人缘名色”。名色便是生命组织体之全部。“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包含一切心理状态,前义已经说过,“识”本是四蕴之一,属于名之一部分,但佛从认识论的立场特提出出“识”为能认识之主观要素,其关系略如一家族中有主人,主人本家族之一员,但以主人治家,主人与家便立于对待的地位。佛之别“识”于“名色”,意盖在此。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前表所示“名色识”之关系,是为因缘论最主要的关键。再往上追求,我们的识——即认识活动,从何而来?由于有意志,佛谓之“行”。行又从哪里来呢?佛以为是由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叫做“无明”。    

    以上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所从出。若详细解释,则七千卷《大藏经》皆其注脚。我现在所说,不过粗举其意而已。要之,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现在的生命,乃由过去的“无明”与“行”所构成。当生命存在期间,“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刹那刹那,展转相缘,增长“无明”的业力,又造出未来的生命。于是乎继续有“生”,有“老死”。后此说一切有部详细解释,谓之“三世两重因果”。这些道理,要懂得“业”与“轮回”的意义之后,方能明了。今将三世两重因果说图示如下:    

    过去——无明+行——因—能引系    

    现在——识+名色+六入+触——果—所引系    

    因—能引系+果—所引系——一重因果    

    现在——受+爱+取+有——未来因—能生系    

    未来——生+老死——未来果—所生系    

    未来因—能生系+未来果—所生系——一重因果    

    一重因果+一重因果——三世两重因果

猜你喜欢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通云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二·雪关智訚
  浮石禪師語錄卷一·通贤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三卷·马鸣
  孔雀王咒经卷上·佚名
  卷第七·佚名
  善友品第二十五·佚名
  卷第六十六·李通玄
  卷九·佚名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上·海云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四·楚石梵琦
  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卷之上·祇园行刚
  卷七十·佚名
  第四 根相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董解元

    (张君瑞坐止不安,遽然而起。法聪邀珙於客舍,方便着言劝诱曰:“学士何娶不可?无以一妇人为念。”珙曰:“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聪与珙抵足。珙披衣,取莺莺书及所赐之物,愈添沾洒矣。)【黄钟宫】【间花啄木儿第一

  • 第三十九出 昼锦·周履靖

    〔外末扮家人随生小旦上生〕独受主恩归。当朝似者稀。〔小旦〕莫愁南路远。驷牡正騑騑。〔生〕下官端为良缘未偶。请假南还。迤逦行来。且喜早已过江了。〔小旦〕相公。为何过江来到。不见驿递应付。〔生〕我归杭心

  • 卷四百四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百四十二雀类【附黄雀】五言古青雀          【魏】刘 桢翩翩野青雀栖宿茨棘藩朝食平田粒夕饮玉池泉猥出蔚丛中乃至丹山巅沧海雀         【梁】张 率大雀与黄

  • 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赵尔巽

      张勋 康有为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预法越之战,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世凯练兵小站,充管带。拳匪乱作,统巡防营防剿,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授建

  •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赵尔巽

      ◎礼一吉礼一   自虞廷修五礼,兵休刑措。天秩虽简,鸿仪实容。沿及汉、唐,讫乎有明,救敝兴雅,咸依为的。煌煌乎,上下隆杀以节之,吉凶哀乐以文之,庄恭诚敬以赞之。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故

  • 第四十六回 得新怀旧人面重逢 纳后为妃天伦志异·蔡东藩

      却说皇次子古纳答剌,由燕帖木儿护送出宫,当至阿鲁浑撤里故第,安居调养。随来的宫女,约数十人,复从太平王邸中,派拨妇女多名,小心侍奉,还有太平王继母察吉儿公主,及所尚诸公主等,也晨夕过从,问暖视寒,果然冤魂不到,皇子渐瘳。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九·徐乾学

    宋纪九十九【起旃防协洽正月尽疆圉作噩十二月凡三年】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徳宪慈显孝皇帝政和五年春正月壬申朔辽生女真部节度使阿固达因其下奉上尊号遂即皇帝位谓其下曰辽以宾鐡为号取其坚也賔鐡虽坚终亦变壊

  • 全书进表·汪晫

    臣汪梦斗言廼者徽州以臣先大父晫所编辑子曾子子思子全书缴申尚书省已奉指挥送秘书省收管今将上件书刋镂讫赍诣登闻检院投进者臣伏以圣皇劝学载推道统之尊遗老编书宜补经文之缺冀叨一览辄用申言臣梦斗惶惧惶惧顿首顿首

  • 卷一百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七大公封于营丘至丘首仁也【檀弓上】考异古本注齐曰营丘下礼乐之义下共有也字 正丘首下有犹字足利本同疏故云先王制礼乐者【一叶左四行】宋板作

  • 卷六·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六    宋 李樗黄櫄 撰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其矩反】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避支反】益

  • 卷五·佚名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集说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说卷五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郑氏曰大司乐乐官之长 防曰宗伯主礼大司乐主乐礼乐相将是故列职于此乐师与大

  • 第六章计划性·梁漱溟

    第一节人心之基本特征(上) 上来讲人心,既缕缕言之计五章之多矣,然于人心之基本特征尚未曾明白揭出,将留在此讲计划性一章中阐明之。于此,以环绕关联于计划性而有待一一剖说之事之多也,将不得不分为数节次第进行。 《论持久

  • 译文 卷三 致知·朱熹

    卷三 致知3&middot;01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ldquo;知言&rdquo;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ldquo;亿则屡中

  • 卷六十七·道世

    ▲虫寓部第六如《禅秘要》云:“复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禅定时,欲觉起,贪淫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遥诸情闭塞,动於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头然,当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观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之下

  • 序言·印光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陕西郃阳(今合阳)人。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彻悟自心、圆悟藏性而专修净土。

  • 卷第二十四·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四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以义分教者教章云就法圭山云法对能诠之文总名为义对后展转解释之义即名为法也清凉云法约自体义约差别是也今文正立教辩所诠当处即明故直云以义分教探玄亦然故云法

  • 彊村老人评词·朱祖谋

    词论。清朱祖谋(孝臧)(1857—1931)撰。一卷。祖谋有《彊村丛书》已著录。此编由今人龙榆生辑成,收朱民词评三则,附录近人与朱祖谋论词书四札。“词评”介绍朱氏评吴文英词、贺铸词及并世词人陈述叔(洵)词之语。此集所

  • 仲子书·冯云鹓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之言行、事迹辑录。清人冯云鹓从史传中辑录仲由有关生平事迹、思想言论的资料,汇集而成。共七卷。依《阙里志》与宋陈尧叟赞列本传于卷首。排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至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