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五

子华子卷之五

晋人程本着

晏子

子华子谓晏子曰:天地之间有所谓隐戮者,而莫之或知。知之者其几於道乎。晏子曰:何谓也?子华子曰:天地之生才也,实难其有以生也,必有所用也。如之何其将拥之蔽之,而使之不得以植立也?天地之所大忌也,日月之所烛燎也,阴阳之所杌移也,鬼神之所伺察也。是以帝王之典,进贤者受上赏,不荐士者罚及其身,善善而恶恶,其实皆衍于後。尝试观之,夫物之有材者,其精华之蕴,神明之所固护而秘惜,不可以知力窥也。蒙金以沙,固玉以璞,珠之所生漩梧之渊而隈澳之下也。豫章楩柟之可以大斲者,必在夫大山穹谷孱颜岖峿之区,抉剔之,掎摭之,剥削之;苟不中於程度,则有虎狼蛟噩虺蜴之变,雷霆崩坠覆压之虞。何以故?天地之生才也,实难其有以生也,必有所用也。如之何其将拥之蔽之,而使之不得以植立?是之谓违天而黩明。违天而黩明,神则殛之,虽大必折,虽炎必扑,荒落而类,圯败而族,夫是之谓隐戮。隐戮也者,阴惊之反也。如以匙勘钥也,如以玺印涂也。必以其类,其应如响。晏子曰:骇乎哉,吾子之言也。婴也愿遂其所以闻。子华子曰:大夫无甚怪於余之所以言也。余之所以言,其有以云也。今夫人之常情,为恶其毁也,成恶其亏也,於其所爱焉者,则必有恪固之心。恪固之心萌於中虚,卒然而攻其所甚爱,则必曹起而争;争而不得,则必气沮而志夺;气沮而志夺,则拂然而怒填乎膺;拂然而怒填乎膺,则将无与为敌#1者矣。天地之所以生材也,甚爱之,甚惜之,则其所以有恪固之心,曾何以异夫人之常情?世之人莫之或知也,徒恃其胸腹之私与其狡谲变诈之数,翕翕而訿訿,巧觝而深排,规以幸人不己胜也。夫人之胜人也何有?天地之鉴也,神明之照也,甚可畏也,甚可怖也。如使之气沮而志夺,拂然而怒,以充塞乎两间,偏俱尪蹷,聚而为阴阳之罚,其中於人也必惨矣,是必至之势而无足经怪者。悲夫,世之人莫之或知,知之者其几於道矣。本也,晋国之鄙人也,尝得故记之所道者矣。昔先大夫乐武子之在位也,夙夜靖共,矫枉而惠直,不忘其职守而以从其君,厥有显闻,布在诸侯之册书。逮其嗣主则不然,弗类于厥心,放命以自贤,怙宠专权,翦弃人士,图以封殖于厥躬。国人疾视之如目有眯焉,日移其志,以速厥罚,乐氏以亡。昔先大夫随武子之在位也,明睿以博识,晋国之隽老也,然且慆焉而不自居,惟曰:余有所不见。惟曰:余有所不知。惟曰:余有所不闻。暝有所志,日一而升诸公,是以晋国之士无遗其材者。用能光融昭着,以有立於朝,父子兄弟以世及也而为晋宗卿。逮其嗣主则不然,嚣嚣自庸,而巧持其非心,毁本塞原,甚於虺目,惟谀佞之小夫是昵是用。絜然知者远之,洒然善者伏藏以在下,日移其志,以速厥罪,范氏以亡。昔先大夫中行文子之在位也,拔识俊良,振其滞淹,人之有技能,如出于厥躬,恪谨弗解,惟力是视,是以能相其君以寻盟诸侯。逮其嗣主,以苛为察,以欺为明,以刻为忠,以计多为善,以聚敛为良,崩角摘齿,恐人之轧己也,门如闹市,惟利是视。憸人乘间而会逢其恶,极其回邪,如鬼如蜮,日移其志,以速厥罚,中行氏以亡。凡此三主者,晋国之世臣也,所谓崇蕴穹窿而不迁之宗也,而又其先大夫皆有玄德以媚于上下神只;其在嗣主,荒坠厥训,用以覆宗灭绪,馁其先灵而不得以血食于晋国,无他故也,恃其盛强昌庶而蔑弃於理,凭人而胜天,藏忮於中而以之违天地之所恪固,是以其酷如是也。而昆於单族後门之士,窃人之爵禄而邀觊於一时之幸,虚愒而恫疑,且惧人之出於其上也,疑似之边未明,同异之志未讲,而壅之蔽之,使之不得以植立也,则其得祸也必有深於晋之三主者矣。夫筑垣墉者,务其高而不务其实;高不隐仞,而基倾之矣。以两手而揜人之聪明,自以为得也,而不知其聋瞽之疾已移於己也。悲夫,夫岂不为之大哀矣乎。晏子曰:骇哉乎,言也。微吾子,婴无所闻之。婴也请刻诸佩觽是,以志其不忘也。

晏子问於子华子曰:齐之公室惧卑,奈何?子华子曰:夫人之有欲也,天必随之。齐将卑是求,夫何惧而不获?昔者轩辕二十五宗,故黄祚衍于天下,于#2今未忘也。宗周之王也,姬姓之封者凡七十。夫指之不能率其臂,犹臂之不能运其体也。今齐自襄、桓以来,斩斩焉朝无公姓、野无公田。带甲横兵,挟毂而能战,非公士也;结绶纚纚,位列而籍居,非公臣也。公族之子若其孙散而之於四方,惟童隶是伍。公所以与俱者,自有肺肠者也。於《诗》有之: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何以是踽踽而以临於人上也?齐将卑是求,夫何惧而不获?今之人分财贿#3而设钩策焉,非以夫钩策者为能均也,使善恶多寡无所归其怨也。是以圣人穷造物以为识量,然且龟卜蓍筮以为决,所以立言於公也。声出而应律,身出而协度,然且权量尺石以为器,所以立正於公也。义适而理训,举天下无敢以容其议,然且书契章程以为式,所以立信於公也。德泽汪濊,威制宏远,尽四海之大,无不面纳,然且法制礼籍以为准,所以立义於公也。今齐则不然,所以为国举出於私矣。非止乎#4此而已也,而又公敛其怨,私受其福矣;公宾#5其名,私享其实矣。齐之亡於公室也,非一日也。故齐将卑是求,夫何惧而不获?

子华子曰:昔先王之制法也,有本衍焉,有末度焉,因而弗作,守而弗为,去羡去慕,与四时分其叔,与寒暑一其度,不言而民以之化,不令而民以之服。是以能因则大矣,能守则固矣。夫有心於作法之细也,作而刻其真法之原也。法也者,制世之麤迹也,而且不可以容心焉;而况於营道术乎?於《传》有之:循道理之数,而以辅万物之自然,六合不足均也。七十九代之君,其为法不同而俱王於天下,用此道也。

子华子卷之五竟

#1『敌』,《四库》本作『蔽』。

#2『于』,《四库》本作『子』。

#3『分财贿』,《四库》本作『分财一贿』。

#4『乎』,《四库》本作『卑』。

#5『宾』,《四库》本作『窃』。

猜你喜欢
  商頌·毛公
  读书録卷三·薛瑄
  卷四十七·陈祥道
  孟子纂疏卷七·赵顺孙
  卷二十·乾隆
  卷七·顺治
  商书·咸有一德·佚名
  颜渊篇第十二·钱穆
  卷三·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道宣
  卷四十二·赜藏主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玄奘
  佛说转有经·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七·窥基
  法华义疏卷第六·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六·杜文澜

    卷十六垂杨陈允平词、渐浅黄媆绿句、浅误作澹、又纵嗁鹃不唤春归句、落纵字、均应从日湖渔唱及绝妙好词改补、迷神引晁补之词、向烟波路句、向字上多回字、又怪竹枝歌声怨句、多迭一声字、词谱参

  • ●卷十·邵博

      汉高祖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秦禄,卒能除其暴,拯一世之人于刀机陷阱之下,置于安乐之地。帝天下,传之子孙四百年。其取之无一不义,虽汤、武有愧也。史臣不知出此,但称“断蛇著符,协于火德”,谬矣。   “太史迁取贾谊《过

  • 庙学典礼卷二·佚名

      程学士奏重学校集贤直学士少中大夫臣程文海,至元二十三年二月日奏:臣闻国于天地,必需材以为用,而人材之盛,非自盛也,全在国家养育之勤,其衰也,反是,参之历代可考也。国家自中统建元以来,中外臣僚亦时闻表表伟杰者,皆自往时故

  • 春秋战国异辞卷九·陈厚耀

    晋文公文公重耳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二十一年杀太子申生骊姬防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 一○四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续得遗书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一○四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续得遗书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初五日直线总督臣周元理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臣准部咨奉上谕,采访遗书,先后据各属送到书七十种,经臣两次具奏在案。兹据布政使杨景素转据各府州陆续具送请

  • 王硄传·脱脱

    王王圭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来迁移舒州。曾祖王永,事奉太后任右补阙。吴越奉献土地,王王圭受命前去平均赋税,到后全部免除各种没有名目的赋税,老百姓都感激涕零。回到京师,有人说他废除了许多赋税地租。太宗质问他,他对答说“

  • 南渡录·辛弃疾

    宋 辛弃疾○渡录大略靖康元年丙午三月初二日,金人围京城。三月初三日,金人北去。十月十九日,金人元帅粘罕再围京城。二十五日,京城陷。金人入城,求两宫幸虏营议和及割地事。二年正月十一日,粘罕遣人入城,请皇帝车驾诣军前议

  •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司马迁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索隐】:庄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孙也,名子楚。按:战国策本名子异,後为华阳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正义】:质音致。国彊欲待弱之来相事,故遣子及贵臣为质,如上音。

  • 二十三年·佚名

    (庚寅)二十三年大明萬曆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辰,盜入太廟放火,捕得伏誅。繕工書員李山與銀匠等,交結宗廟守僕,竄入廟內板上,盜出諸室所藏印冊,取金銀,冶鑄爲錠,共爲姦利。守僕欲沒其迹,放火其中,守卒先見叫報,幸得撲滅。盜旣宿

  • 服问·戴圣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

  •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一·陆世仪

    诸儒类[明儒]洪武初多明理之儒皆宋元之遗也宋景濓刘文成陶姑孰皆分儒之一脉者也然而文成为优矣景濓多可少否有体而无用学问亦杂姑孰则长者而已文成有体有用天姿明彻卓然不惑于二氏天说二篇直窥见理气源头几几乎入宋人

  • 卷二百三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二军制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注公邑谓六遂余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里三百里其上大夫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其下

  • 本愿药师经古迹上·太贤

    青丘沙门太贤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此经略以三门分别。一者题名。二者教摄。三者本文。一题名者经有三名。一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二说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三说拔除一切业障。此中宋孝武世大明

  •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湛然

    法华论云去。引论释也。论有三文。初约三乘。意令二乘与菩萨乘同得同有。于中先引论。次论言下解释论意。云次第者。与令解释次第不违。准论文意初以无上为开。论文又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经文既云为

  • 本草备要·汪昂

    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汪昂撰。商务印书馆1954年铅印本。该书是本草学著作,汪氏认为有些本草书籍内容“备而不要”或“要而不备”,故取材《本草纲目》与《神农本草经疏》等书,选取常用药品,述其要旨,又兼补以上

  •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佚名

    全一卷。又作婆罗门子命终爱念经、爱念不离经。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第二一六品爱生经、巴利本中部第八十七经 Piyaja^tika Sutta、增一阿含第十三品第三经、生经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佚名

    简称《般若菩萨念诵仪轨》、《修习般若轨》。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说般若法。末附《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无尽藏陀罗尼”一段。见载于《金藏》、《高丽藏》及日本《大正藏》。

  • 大唐内典录·道宣

    凡十卷。略称内典录。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编。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系参考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仁寿录等,撷长补短,检讨一切经之内容与目录而成。麟德元年(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