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颜渊篇第十二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犹勉。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

或说:克去己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复礼:复如言可复也之复,谓践行。又说:复,反也。如汤武反之之反。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礼者,仁道之节文,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宋儒以胜私欲全天理释此克己复礼四字,大义亦相通。然克己之己,实不指私欲,复礼之礼,亦与天理义蕴不尽洽。宋儒之说,未尝不可以通《论语》,而多有非《论语》之本义,此章即其一例,亦学者所当细辨。

为仁:犹谓如是乃为仁。仁存于心,礼见之行,必内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论语》常仁礼并言。一说:此为字作行字解,谓克己复礼以行仁,今不从。

天下归仁焉: 一说,归,犹与。言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莫不归与其仁,极言其效之速且大。然仁为己之心德,以存诸己者为主,不以外面之效应为重,且亦无此速效。即如所解,当云天下归仁矣。今言归仁焉,焉有于此于彼之义。言天下于此归仁,原义当谓苟能一日克己复礼,即在此处,便见天下尽归入我之仁心中。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

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斯无傲慢。心存辞让,斯无伤害。对人无傲慢,无伤害,凡所接触,天下之大,将无往而不见其不归人于我心之仁矣。是则效在内,不在外。或说:此言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其仁政,此成偏指,非通义,今不从。

为仁由已: 为仁,犹言行仁。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克己,由己克之,复礼,亦由己复之。能克己,斯能由己矣。所以欲克己,即为欲由己。两己字不当分别说之,而克与由则分指两项工夫。

请问其目: 目,条目。颜渊闻孔子言,知为仁之要在于克己复礼,而请问克己复礼之条目。

非礼勿视、听、言、动: 此处四勿字,即约己工夫。视、听、言、动皆由己。约束己之视、听、言、动,使勿人于非礼,使凡视、听、言、动皆是礼,是即为复礼。此亦不专指社会外在之种种礼俗言。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盖礼有其内心焉,礼之内心即仁。然则克己复礼,即是约己归仁。惟言归仁,若偏指内心,又不见工夫所在。言复礼,则明属外面行事,并有工夫可循,然后其义始见周匝。苟己之视、听、言、动能一一复于礼,则克己正所以成己,复礼亦正所以复己。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己心之恻怛高明,循此以往,将见己心充塞于天地,流行于万类。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己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岂只在社会现行礼俗之细节处规行矩步而便谓之约礼?故非颜渊之贤,亦无以胜于请事斯语之内涵。

本章问答,乃孔颜传授切要之言。宋儒教人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若不从本章克己四勿之教切实下工夫,而徒从吾与点也等章探索寻觅,纵是革食飘饮,曲肱陋巷,恐终不得孔颜真乐何在。学者其审细参之。

白话试译

颜渊问仁如何般求?先生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这样,便见天下尽归入我心之仁了。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颜渊说:请问了详细的节目。先生说: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颜渊说:回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本章与上章义相发。大宾,公侯之宾也。大祭,褅郊之属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在邦谓仕诸侯,在家谓仕卿大夫。无怨,旧说谓是为仁之效。疑当如求仁得仁又何怨之义。乃指不怨天不尤人,无论在邦在家皆无怨。非人不怨己,乃己不怨人。此敬恕与不怨之三者,皆指心言,即复礼归仁之要端。人能践行一本于礼,对人自无不敬恕。苟其心能敬能恕,则自无怨。如此居心,则视、听、言、动自无不合于礼,而我心之仁亦自然呈露。心行相发,内外交融,亦一以贯之。此两章重要在指示学者以求仁之工夫,克己复礼敬恕与无怨皆是。学者就此悉心体会,反躬实践,自识己心,则求仁得仁,自见仁之不可胜用矣。

白话试译

仲弓问仁。先生说:平常出门像见大宾般,居上使民像临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于人。在邦国中,在家族中,该能无所怨。仲弓说:雍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三)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其言也讱:钝义,难义。《史记》:司马牛多言而躁。一说:孔子就其偏而勉之。又一说:牛之兄桓魋,有宠于宋君,将为乱,牛忧之,情见乎辞。然兄弟之亲,必有所难言者。孔子就此加以指点,使易于体悟。就本章及下章牛之再问,则牛之易于言可知。本章下文孔子答为之难,亦可指兄弟之间言。

则两说皆可通。前说主从本文体会,后说旁求事证,学者合以求之可也。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司马牛再问也。牛疑仁道广大,言语钝讷,岂便为仁。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言由心出,心感其事之难,始言之若不易。兄弟之间,感有难言,亦仁之一端。

本章虽专为司马牛发,然亦求仁之通义。孔子又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苟能安于所难,而克敬克恕以至于无怨,斯其去仁也不远矣。孔子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学者当会通诸章求之,勿谓此章乃专为一人发而忽之可也。

白话试译

司马牛问仁。先生说:仁者说话常迟钝。司马牛说:说话迟钝,就说是仁吗?先生说:因知做来难,说来哪得不迟钝?

(四)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优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常人扰扰,多在忧惧中,司马牛亦正为忧惧所困,故孔子以君子不忧不惧告之。然徒求不忧不惧,其人岂便为君子?盖非不忧不惧之为贵,乃其内省而无疚之为贵。疚,病义。问心无病,仰不愧,俯不怍,斯无所用其忧惧矣。孔子亦非教司马牛恝然于其兄而无动于心,此有义命之辨,学者当从实境中磨炼。故本章虽亦针对司马牛而发,然亦君子修德之通义。

白话试译

司马牛问,如何可得谓君子?先生说: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得称君子吗?先生说:只要内心自省不觉有病,那又何忧何惧呀?

(五)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我独亡:亡,同无。司马牛兄向魋,魋又有兄巢,有弟子颀、子车,皆与魋在宋作乱。

商闻之矣: 谓闻之于孔子也。孔子卒在桓魋作乱后两年,子夏言此时,孔子当已卒。魋、巢等或奔或死,牛身栖异国,故有独无兄弟之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者不由我主。如人之生,非己自欲生。死,亦非己自欲死。天者,在外之境遇。人孰不欲富贵,然不能尽富贵,此为境遇所限。

敬而无失:无失,即中也。敬而无失,操之纯熟,斯从容中道矣。或曰:失当读为佚。佚,乐也。无佚申言敬,有礼申言恭。今从前解。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意是而语滞者,孔子无是也。孔子曰:天下归仁,后人因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孔子曰:虽蛮貊之邦行矣,子夏因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学者遇此等处,惟当通知言者意指所在,勿拘执文字以为说可也。

今按:《左传》桓魋诸兄弟为乱而败,魋奔卫,牛致邑与珪而适齐。魋后奔齐,牛复致邑而适吴。吴人恶之而返。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因过鲁而卒于鲁郭门之外。牛之诸兄弟,全是决气,惟牛凄然孤立,流离无归,忧可知矣。读此三章,孔子子夏当时师友诲导之情,千载之下,宛然可见。然则本章四海皆兄弟之语,乃是当时一番极真挚恳切之慰藉。子夏之言此,复何病?

白话试译

司马牛很忧愁地说:人人皆有兄弟,独我没有呀!子夏说:商曾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能敬,做事没有差失,对人能恭,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怕没兄弟呢? “

(六)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之谮: 谮者之言,如水渐渍,初若不觉,久自润湿。

肤受之诉: 一说:如皮肤受尘垢,当时不觉,久乃睹其不净。一说:如肌肤亲受,急切迫身,骤听之,易于动信。今从后说。谮者毁人行,诉者诉己冤。

可谓远也已矣:远,明之至也。

白话试译

子张问:怎样可算是明呀?先生说:像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控诉,在他前面行不通,可算明了。像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控诉,在他前面行不通,可算远了。

(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仓糜实、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能使其民对上有信心。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遇不得已,兵、食、信三者不能兼顾,必去其一,则何者可先。

去兵:此如今言宁因黄油去炮弹,不为炮弹去黄油。

于斯二者何先:又不得已,顾食则失信,全信则失食,则二者孰可去。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与其去信,宁去食。此不仅指为政者发仓禀以拯民言,亦兼指为政者教民取舍言。民无食必死,然无信则群不立,涣散斗乱,终必相率沦亡,同归于尽。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若其群去信以争食,则终成无食。去兵者,其国贫弱,恐以整军经武妨生事,故且无言兵,使尽力耕作。去食者,如遇旱蝗水涝,饥馑荒歉,食固当急,然亦不可去信而急食。

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辬以强民之必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白话试译

子贡问为政之道。先生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及此政府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先生说:减去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

先生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死?若苟无信,则一群都不存在了。

(八)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卫大夫。

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 此九字为一句,夫子指棘子成,当时称大夫皆曰夫子。子贡谓棘子成之论君子,失言可惜。盖棘子成疾孔子教子贡之徒若为文胜,子贡谓其妄意讥毁圣人之教,故伤叹而警之。

驷不及舌:驷,四马。古用四马驾一车。舌以出言,既脱口,四马追之不及。

虎豹之鞟, 犹犬羊之鞟: 皮去毛曰鞟。虎豹与犬羊之别,正因其毛文之异。若去其文之炳蔚,则虎豹之皮将与犬羊之皮无别。此见君子小人相异,正在君子之多文。故说质犹文也,文犹质也,二者同重,不可偏无。若必尽去其文,则犹专主十室之忠信,而不取孔子之好学。

白话试译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就够了,何用再加以文呀?子贡说:可惜了,你先生这样的解说君子呀!虽有四马骏足,也追不及你舌头上这一失言了。文犹之是质,质犹之是文。虎豹之皮,若去了它的花纹便犹如犬羊之皮了。

(九)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盍彻乎:税田十取一为彻。盍,何不义。

二吾犹不足:哀公于田税外复加赋,用作军费,是一亩田已征两分税。但哀公仍嫌不足。有若请其只收田税,则更不足。

君孰与不足: 民富,君不独贫。民贫,君不独富。人必相人偶,故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有若之言,亦仁言也。孰与之问,甚有深意。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左传》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谓按亩分摊军费。是年及下年皆有虫灾,又连年用兵于邾,又有齐警,故说年饥而用不足。有若教以只税田,不加赋,乃针对年饥言。哀公就国用不足言,故有若又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白话试译

每哀公问有若道:年岁荒歉,国用不足,有何办法呀?有若对道:何不只收十分一的田租呢?哀公说:我在田租外加收了田赋,共已收了两份,尚感不足,怎可只收一份田租呢?

有若对道:只要百姓都足了,君和谁不足呀?若使百姓都不足,君又和谁去足呀!

(一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崇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为德。崇德者,以德为崇,略犹《中庸》言尊德性。

辨惑:惑,心有所昏昧不明。辨惑者,辨去其不明,略犹《中庸》言道问学。子张问如何而始可谓是崇德辨惑,此两语当是古言,而子张引以为问。

主忠信:忠信存于我心,若不以忠信为主,而徒争在外之事业功名,则离德已远,不能谓之崇德。

徙义: 闻义, 徙己意以从之, 犹云迁善。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此为崇德之方。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此犹云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堕诸渊,皆譬况之辞。两句当一气读。下文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复举此两语,而文气更迫促。好恶无常,先后反复,杂投于一人之身,斯其昏惑甚矣。人之惑,主要从其心之好恶来。故求辨惑,尤贵于己心之好恶辨之。或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两事分列,即此已是惑。下两语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是惑之甚。今按文气,当从上说。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词。当是错简,应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章,因下章亦有齐景公字而误。

白话试译

子张问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说:存心主于忠信,又能闻到义的即迁而从之,这可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人,便想要他生,厌恶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可算是惑了。

(一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时齐大夫陈氏专政,而景公多内娶,不立太子,故孔子答其问如此。

得而食诸:诸,疑问辞。犹言得而食之乎?

白话试译

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哪吃得呀!

(一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片言可以折狱: 片言犹云单辞,即片面之辞。折,断也。

断狱必兼听两造,不应单凭片辞。

其由也与:此有两解。一说:子路明决,可以仅听片面话断狱。一说:子路忠信,决无诬妄,即听其一面之辞,亦可凭以断狱。今从后说。

子路无宿诺:宿诺亦有两解。一说:宿,犹言犹豫。子路守信笃,恐临时有故,故不事前预诺。一说:子路急于践言,有诺不留。宿,即留义。今从后说。惟其平日不轻然诺,语出必信,积久人皆信服,故可听其一语即以折狱。《论语》编者因孔子言而附记及此。

白话试译

先生说:凭着片面之辞而便可断狱的,怕只有子路的话吧!

子路答应了人,没有久留着不践诺的。

(一三)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听讼:听其讼辞以判曲直。

吾犹人也:言我与人无异。

使无讼:由于德教化之在前,故可使民无讼。

白话试译

先生说:若论听讼,我也和人差不多呀!必然要能使人不兴讼才好吧!

(一四)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之无倦: 居之,一说居位,一说居心。居位不倦,其居心不倦可知。

行之以忠:行之,一谓行之于民,一谓行事。为政者所行事,亦必行之于民可知。

白话试译

子张问为政之道。先生说:居职位上,心无厌倦。推行一切政事,皆出之以忠心。

(一五)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章已见《雍也》篇,此重出。

(一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者,诱掖奖劝以助成之。君子小人,存心有厚薄之殊,所好又有善恶之异,故不同。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小人恰恰和此相反。

(一七)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于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者正也: 正,犹言正道。政治乃群众事,必以正道,不当偏邪。

子帅以正:帅,同率,领导义。

孰敢不正:可见在下有不正,其责任在在上者。

白话试译

季康子以为政之道问孔子。孔子对道:政只是正的意义。你若把正道来率先领导,在下的又谁敢不正呀?“

(一八)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不欲: 欲, 指贪欲。在上者贪欲, 自求多财, 下民化之,共相竞取。其有不聊生者,乃挺而为盗。责任仍属在上者。

虽赏之不窃: 若在上者不贪欲, 务正道, 民生各得其所,纵使赏之行窃,亦将不从。民之化于上,乃从其所好,不从其所令。并各有知耻自好之心,故可与为善。盗与窃亦不同。赏其行窃且不从,何论于为盗。

白话试译

季康子患虑鲁国多盗,求问于孔子。孔子对道:只要你自不贪欲,纵使悬令赏民行窃,他们也不会听你的。

(一九)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以就有道:就,成就义。康子意欲以锄恶成就善道。

子为政,焉用杀:在上为政,民所视效,故为政便不须杀。

此句重在为政字,不重在子字。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此处君子小人指位言。德,犹今言品质。谓在上者之品质如风,在下者之品质如草。然此两语仍可作通义说之。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随人转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则教育与政治同理。

世风败坏,其责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

草,上之风,必偃:上,或作尚,加义。偃,仆义。风加草上,草必为之仆倒。

以上三章,孔子言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当由在上者负其责。陈义光明正大,若此义大昌于后,居上位者皆知之,则无不治之天下矣。

白话试译

季康子请问为政之道于孔子,说:如能杀无道的来成全有道的,如何呀?孔子对道:你是一个主政人了。在上的人好像风,哪里还要用杀人的手段呢?你心欲善,民众就群向于善了。在下的人好像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倒的呀。

(二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达:显达义,亦通达义。内有诸己而求达于外。

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务外,孔子知而反诘之,将以去其病而导之正。

是闻也, 非达也: 闻, 名誉著闻。内无求必达之于外者,仅于外窃取名闻而已。此乃虚实诚伪之辨,学者不可不审。

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 质直,内主忠信,不事矫饰。察言观色,察人之言,观人之色。虑以下人,卑以自牧也。一说:虑,用心委曲。一说:虑,犹每也。虑以下人,犹言每以下人。复言曰无虑,单言曰虑,其义一。不矫饰,不苟阿,在己者求有以达于外,而柔顺谦卑,放人亦乐见其有达。

或说:察言观色以下人,疑若伺颜色承意旨以求媚者。然察言观色,当与质直好义内外相成。既内守以义,又能心存谦退,故能谦撙而光,卑而不可逾,此圣人处世之道,即仁道。乡愿袭其似以乱中行,而俊儒或仅凭刚直而尚气,则亦非所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之道。

色取仁而行违:色取,在面上装点,既无质直之姿,又无好义之心,无之己而仅求之外,斯无行而不违乎仁矣。

居之不疑:专务伪饰外求,而又自以为是,安于虚伪,更不自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此等人专意务外,欺世盗名,其心自以为是,无所愧作,人亦信之,故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然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误己害世,有终其身为闻人而己不知羞,人不知非者,其为不仁益甚矣。此处家字,如三家之家,非指私人家庭言。

今按:《论语》又兼言立达。必先立,乃能有达。即遭乱世,如殷有三仁,是亦达矣。又曰杀身成仁,成仁亦达也。此与道之穷达微有辨,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子张问:一个士如何才算是达了?先生说:你说的达,是怎样的呀?子张对道:一个达的人,在国内,必然有名闻。

在卿大夫家中,也必然有名闻。先生说:那是名闻,不是显达呀!一个显达的人,他必然天性质直,心志好义,又能察人言语,观人容色,存心谦退,总好把自己处在人下面。这样的人,自然在国内,在大家中,到处能有所显达了。那有名闻的人,只在外面容色上装取仁貌,但他的行为是违背了。他却亦像心安理得般,从来不懂怀疑到他自己,这样的人,能在国内有名闻,在一大家中也有名闻了。

(二一)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祟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从游于舞雩之下:舞雩之处,有坛(士单)树木,故可游。

于问答前着此一语,此于《论语》为变例。或说:春秋鲁昭公逊齐之年,书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传曰: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昭公欲逐季氏,终为季氏所逐,樊迟欲追究其所以败,遂于从游舞雩而发问,而言之又婉而隐,故孔子善之。今按:孔子晚年返鲁,哀公亦欲逐季氏。推樊迟之年,其问当在哀公时,不在昭公时,则寓意益深矣。然如此说之,终嫌无切证。或又曰:樊迟录夫子之教而书其地,示谨也。编者从而不削耳。

先事后得:即先难后获义。人能先务所当为,而不计其后功,则德日积于不自知。

修慝:慝,恶之匿于心。修,治而去之。专攻己恶,则己恶无所匿。

白话试译

樊迟从游在舞雩台之下,说:敢问怎样崇德修慝辨惑呀?先生说:你问得好。先做事,后计得,不就是崇德吗?专攻击自己的过失,莫去攻击别人的过失,不就是修慝吗?耐不住一朝的气忿,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乃至忘了父母家属,这还不是惑吗?“

(二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未达:未达,犹言未明。本文未言樊迟所未达者何在。

一说:樊迟盖疑爱人务求其周,知人必有所择,两者似有相悖。

一说:已晓爱人之言,而未晓知人之方。盖樊迟之疑,亦疑于人之不可周知。按下文孔子子夏所言,皆未为仁知合一之说作阐发,樊迟之问子夏,亦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专偏知人言。当从第二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解见《为政》篇哀公问章,此盖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乎枉材之上,枉材亦自直。或说:知人枉直是知,使枉者亦直,则正以全其仁。此从第一说为阐发。或说:知人之首务,惟在辨枉直。其人而直,则非可正之以是,恶可导之于善。其人而枉,则饰恶为善,矫非为是,终不可救药。此从第二说为阐发。然知人不专在辨枉直,如皋陶伊尹,岂一直字可尽?故知解作喻辞为是。

乡也:乡字又作响,犹言前时。

何谓也:樊迟仍有未明,故再间于子夏。盖孔子所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仍有所未达。

富哉言乎:此谓孔子之言涵义甚富,下乃举史以证。

不仁者远矣: 一说:不仁者远去,言皆化而为仁,即所谓能使枉者直,是孔子仍兼仁知言之。此承第一说。或曰:远谓罢去其官职。或又曰:子夏知孔子之意,必如尧、舜、禹、汤之为君,乃能尽用人之道,故言前史选举之事,此即《春秋》讥世卿之义。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以世而以贤。樊迟生春秋之世,不知有选举之法,故子夏以此告之。

今按:汉儒传公羊,有所谓微言大义,其间亦可以《论语)为征者,如本章是。知汉儒之说,非尽无承。宋儒专以义理阐(论语),于孔子之身世,注意或所不逮,亦非知人论世之道。

子夏富哉言乎之叹,正有大义微言存焉。迟之所未达或在此。读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樊迟问:如何是仁?先生说:爱人。又问:如何是知?

先生说:知人。樊迟听了不明白。先生说:举用正直的人,加在那些枉曲之人上面,也能使枉曲的正直了。樊迟退下,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见先生,请问如何是知,先生说:‘ 举用正直的人加在那些枉曲的人上面,能使枉曲的也正直。’这是怎样的说法呀?子夏说:这话中涵义多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一个皋陶来举用他,那些不仁的人便都远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一个伊尹来举用他,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去了。

(二三)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忠告而善道之:友有非,不可不告,然必出于对友之忠忱,又须能善为劝导。

不可则止:如此而犹不可,不见从,则且止不再言。

毋自辱焉:若言不止,将自取辱。然亦非即此而绝。

本章必是子贡之问有专指,而记者略之,否则孔子当不专以此为说。《论语》如此例甚多,读者当细会。

白话试译

子贡问交友之道。先生说:朋友有不是处,该尽忠直告,又须善为劝说,若不听从,则该暂时停止不言,莫要为此自受耻辱。

(二四)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文者,礼乐文章。君子以讲习文章会友。

以友辅仁:既为友,则可进而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不言辅德而言辅仁,仁者人道,不止于自进己德而已。

本章上句即言与共学,下句言与共适道与立与权。

白话试译

曾子说:君子因于礼乐文章之讲习来会合朋友。因于朋友会合来互相辅助,共进于仁道。

猜你喜欢
  指物論·谢绛
  戒子通録卷六·刘清之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三·陆陇其
  卷五十·卫湜
  卷一百六十五·山井鼎
  卷九·魏了翁
  提要·张虙
  礼记要义卷第九·魏了翁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沤和品第七十·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印度之佛教佛出世时婆罗门旧教之形势·梁启超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上·元来
  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整理委员会预备处)结束通告·太虚
  覆徐润琴居士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起炉·李渔

    (末、副净扮二水卒上)莫做夜叉头,堂牌再不勾。终朝忙到夜,快活羡泥鳅。——自家非别,东海龙王手下巡海的夜叉便是。我们当了这个差使,一刻也不得清闲,终日在海边巡逻,有事就要去报。如今是隆冬天气,海上的风色比别处

  • 第二十五出 忆女·汤显祖

    【玩仙灯】〔贴上〕睹物怀人,人去物华销尽。道的个“仙果难成,名花易 陨”。〔叹介〕恨兰昌殉葬无因,收拾起烛灰香烬。自家杜府春香是也。跟随公 相夫人到扬

  • ●卷二·毛奇龄

    ○和梁尚书唐多令梁尚书上元席上,出窝丝糖供客,其形如扁蛋,光面有二掐,若指掐者,吃之粉碎,散落绵成细丝,座客无识者。尚书云:“此崇祯末宫中所制,今久无此矣。惟西册净室有老宫人为比邱尼、尚能制此糖。每岁上元节,必以银

  • 卷三百二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臞翁诗集敖陶孙字器之号臞翁长乐人淳熈庚子贡入太学庆元间韩侂胄用事丞相赵汝愚以谪死陶孙作甲寅行以哀之醉中题三元楼壁侂胄知遣人舁壁去捕陶孙甚

  • 一三五三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陆锡熊奏查勘文溯阁书籍完竣折·佚名

    一三五三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陆锡熊奏查勘文溯阁书籍完竣折真按:文溯阁四库全书详校完毕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臣陆锡熊跪奏,为查勘盛京书籍完竣,奏请圣鉴事。窃臣奉旨同臣郑际唐、刘权之、翁方纲、【真按:翁方纲与文溯阁

  • 卷二十四·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二十四 唐 司马贞 撰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郑人【按勃海无郑县当为鄚县音莫今属河间】为舍长【刘氏云守客馆之帅】长桑君【隐者盖神人】以上池之水【按旧说云上池水未至地盖承取露竹木上

  • 礼二二·徐松

    宋封禅【宋会要】太平兴国九年四月八日,宰臣宋琪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蕃夷酋长、僧道耆寿诣东上合门拜表,请东封,诏荅不允。自是继上三表。 十四日,内出御札曰:「朕闻在昔帝王,虔膺命历,罔不登封于岱岳,降禅于云亭降:原无,据

  • 58.白登被围·林汉达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mò dú chán 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

  • 刁庆湘·周诒春

    刁庆湘 字信德。年三十五岁。生于广东兴宁县。已婚。子一。女二。初学于檀香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得医学士学位。光緖三十四年。任上海同仁医院医生。宣统二年。任南非洲特兰斯瓦尔某医院主任医生。民国元年。

  • 卷六天地篇·杨时

    子曰:霜,金气也;露,星月之气也。露结为霜,非也。雷由阴阳相薄而成,盖沴气也。子曰:雨水冰,上温而下寒也;陨霜不杀草,上寒而下温也。子曰:日月之为物,阴阳发见之尤盛者也。刘安节问:人有死于雷霆者,无乃素积不善,常歉然于其心,忽然闻震

  • 卷五·陈傅良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後传卷五    宋 陈傅良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有公羊传】救不言次言次无志於救也狄伐邢於是三岁矣桓公足以攘狄而宿师於聂北玩宼以待其弊邢溃奔师

  • 卷九十一·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一士之孝敬亲汉韩延夀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勅功曹议罚门卒当车愿有言延夀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

  • 后刑第三十四·桓宽

    【题解】本篇是关于用刑的辩论。贤良主张&ldquo;先德后刑&rdquo;,&ldquo;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rdquo;。大夫则坚持&ldquo;刑一恶而万民悦&rdquo;,&ldquo;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rdquo;的主张。大夫曰:古之君子,善

  • 卷第三·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窥基

    窥基撰大种造色章大种所造色。合以六门分别。一辨体。二释名。三生等五因以明造相。四依因缘以辨大造。五同异大造相望辨造。六问答分别。辨体者。顺世外道。不别立有能造所造。俱是四大。然性是常。更无别物。吠世史

  • 卷之十四·佚名

    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十四 抄题杂化门 化锺楼疏 千钧重器已成槖龠之功。百尺高楼欲遂斧斤之用。谁能特达。就此因缘。带月轻敲惊起海门沙上鴈。和烟试击唤回尘世梦中人。 龙泉院前虹桥疏 乘舆济众惠止一时。断

  • 曹文贞公诗集·曹伯启

    又名《汉泉漫稿》。诗集。元曹伯启(1255—1333)撰。十卷,后录一卷。伯启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后历仕兰溪主簿、陕西诸道行台御史中丞。卒谥文贞。是集为其子及门人于至元四年(1338)编成。收古

  • 渚宫旧事·余知古

    一称《渚宫故事》。唐余知古撰。十卷。以朝代为序,记古荆楚地区史事、人物及掌故,始于西周文王时的鬻熊,止于唐末。渚宫为春秋时楚之别宫,因取为书名。宋代以来,仅存前五卷,记事至晋止。清四库馆臣为辑补遗一卷,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