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

宿作因论者犹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广说如经。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者。谓现所受苦。皆由宿作为因者。谓由宿恶为因。由勤一精一进吐旧业故者。谓由现法极自苦行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谓诸不善业。如是于后不复有漏者。谓一向是善性故。说后无漏。由无漏故业尽者谓诸恶业。由业尽故苦尽者谓宿因所作及现法方便所招苦恼。由苦尽故得证苦边者。谓证余生相续苦尽。谓无系外道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犹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由见现法士夫作用不决定故。所以者何。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法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应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现法方便所招之苦。为用宿作为因。为用现法方便为因。若用宿作为因者。汝先所说由勤一精一进吐旧业故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乃至广说。不应道理。若用现法方便为因者。汝先所说。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皆由宿作为因不应道理。如是现法方便苦。宿作为因故现法士夫用为因故。皆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我今当说如实因相。或有诸苦唯用宿作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或贫穷家。或复有苦杂因所生。谓如有一因邪事王不获乐果而反致苦。如事于王。如是由诸言说商贾等业。由事农业。由劫盗业。或于他有情作损害事。若有福者获得富乐。若无福者虽设功用而无果遂。或复有法纯由现在功用因得。如新所造引余有业或听闻正法于法觉察。或复发起威仪业路。或复修学工巧业处。如是等类。唯因现在士夫功用

自在等作者论者。由如有一或沙门或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诸如是等谓说自在等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教如前说。理者。犹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由现见于因果中世间有情不随欲转故作此计。所以者何。现见世间有情。于彼因时欲修净业。不遂本欲。反更为恶。于彼果时愿生善趣乐世界中。不遂本欲。堕恶趣等。意谓受乐不遂所欲。反受诸苦。由见此故。彼作是思。世间诸物必应别有作者生者及变化者为彼物父。谓自在天或复其余。

今当问彼汝何所欲嗢拖南曰

功能无体性摄不摄相违

有用及无用为因成过失 

自在天等变化功能。为用业方便为因。为无因耶。若用业方便为因者。唯此功能用业方便为因。非余世间。不应道理。若无因者。唯此功能无因而有。非世间物。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为堕世间摄。为不摄耶。若言摄者。此大自在则同世法。而能遍生世间。不应道理。若不摄者。则是解脱。而言能生世间。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有用故变生世间。为无用耶。若有用者。则于彼用无有自在。而于世间有自在者。不应道理。若无用者。无有所须。而生世间。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为唯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为因耶。若唯大自在为因者。是则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则有出生。若时有出生是时则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为因者。不应道理。若言亦取余为因者。此唯取乐欲为因。为除乐欲更取余为因。若唯取乐欲为因者。此乐欲为唯取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为因耶。若唯取大自在为因者。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则有乐欲。若时有乐欲是时则有大自在。便应无始常有出生。此亦不应道理。若言亦取余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又于彼欲无有自在。而言于世间物有自在者。不应道理。如是由功用故。摄不摄故。有用无用故。为因性故。皆不应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害为正法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此违理论。谄诳所起。不由观察道理建立。然于诤竞恶劫起时。诸婆罗门违越古昔婆罗门法。为欲食肉妄起此计。

又应问彼。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是法自体。为是非法自体。若是法自体者。离彼杀生。不能感得自所爱果。而能转彼非法以为正法。不应道理。若是非法自体者。自是不爱果法。而能转舍余不爱果法者。不应道理。如是记已。复有救言。如世间毒咒术所摄不能为害。当知此咒术方亦复如是。今应问彼。汝何所欲。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内贪嗔痴毒。为不尔耶。若能息者。无处无时无有一人贪嗔痴等静息可得故不中理。若不能息者。汝先所说。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业者。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遍行耶。不遍行耶。若遍行者。自所爱亲不先用祠。不应道理。若不遍者。此咒功能便非决定。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咒功能为唯能转因亦转果耶。若唯转因者。于果无能。不应道理。若亦转果者。应如转变即令羊等成可爱妙色。然舍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造咒术者。为有力能及悲愍不。若言有者。离杀彼命。不能将彼往生天上。不应道理。若言无者。彼所造咒能有所办。不应道理。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决定故。于果无能故。咒术者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我今当说非法之相。若业损他而不治现过是名非法。又若业诸修道者共知此业感不爱果。又若业一切智者决定说为不善。又若业自所不欲。又若业染心所起。又若业待邪咒术方备功验。又若业自性无记。诸如是等皆是非法

边无边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依止世间诸静虑故。于彼世间住有边想无边想。俱想不俱想。广说如经。由此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当知此中已说因缘及能计者。是中若依断边际求世边时。若忆念坏劫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则于世间起无边想。若依方域周广求世边时。若下过无间更无所得。上过第四静虑亦无所得。傍一切处不得边际。尔时则于上下起有边想。于傍处所起无边想。若为治此执。但依异文义无差别。则于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想。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从前坏劫以来为更有世间生起。为无起耶。若言有者。世间有边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非世间住念世间边。不应道理。如是彼来有故。彼来无故。皆不应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不死矫乱论者。谓四种不死矫乱外道。如经广说。应知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不死乱者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随问者言辞而转。是中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四羸劣愚钝。又复第一怖畏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第二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怖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证。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如是三种。假托余事以言矫乱。第四唯惧他诘。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辞。而转以矫乱彼。

此四论发起因缘。及能计者。并破彼执。皆如经说。

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见住。若有人来有所诘问。即以谄曲而行矫乱。当知此见是恶见摄。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无因见论者。谓依止静虑。及依止寻思。应知二种。如经广说。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依止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无因生。答略而言之。见不相续以为先故。诸内外事无量差别。种种生起。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欻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瀑河弥漫。于一时间顿则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瘁。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

今应问彼。汝宿住念为念无体。为念自我。若念无体。无体之法。未曾串一习一 。未曾经识。而能随念。不应道理。若念自我。计我先无后欻然生。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一切世间内外诸物。种种生起。或欻然生起。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无因者。种种生起。欻然而起。有时不生。不应道理。若有因者。我及世间。无因而生。不应道理。如是念无体故。念自我故。内外诸物不由因缘种种异故。由彼因缘种种异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断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住持未坏。尔时有病。有痈有箭。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尔时我善断灭。如是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广说如经。谓说七种断见论者。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果异熟。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应无受业果异熟。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身死已断坏无有。犹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还合。彼亦如是。道理应知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蕴断灭。为我断灭耶。若言蕴断灭者。蕴体无常。因果展转生起不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若言我断。汝先所说。粗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痈有箭。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不应道理。如是若蕴断灭故。若我断灭故。皆不应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又依世间诸静虑故。见世施主一期受命恒行布施无有断绝。从此命终生下贱家贫穷匮乏。彼作是思。定无施与爱养祠祀。复见有人一期寿中恒行妙行。或行恶行。见彼命终堕于恶趣生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于天上乐世界中。彼作是思。定无妙行及与恶行。亦无妙行恶行二业果异熟。复见有一刹帝利种。命终之后。生婆罗门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或婆罗门。命终之后。生刹帝利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吠舍戍陀罗等亦复如是。彼作是思。定无此世刹帝利等从彼世间刹帝利等种姓中来。亦无彼世刹帝利等从此世间刹帝利等种姓中去。又复观见诸离欲者生于下地。又见母命终已生而为女。女命终已还作其母。父终为子。子还作父。彼见父母不决定已作如是思。世间毕定无父无母。或复见人身坏命终。或生无想。或生无色。或入涅槃。求彼生处不能得见。彼作是念。决定无有化生众生。以彼处所不可知故。或于自身起阿罗汉增上慢已临命终时遂见生相。彼作是念。世间必无真阿罗汉。如是广说。问复何因缘。或有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答以于如来所说甚深经中相似甚深离言说法。不能如实正觉了故。又于安立法相。不如正理而思惟故。起于空见。彼作是念。决定无有诸法体相。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有生所受业及后所受业。为一切皆是生所受耶。若俱有者。汝先所说。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无有妙行。无有恶行。无有妙行恶行业果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不应道理。若言无有后所受者。诸有造作净与不净种种行业。彼命终已。于彼生时。顿受一切净与不净业果异熟。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凡从彼胎藏。及从彼种一子而生者。彼等于此为是父母。为非父母耶。若言是父母者。汝言无父无母。不应道理。若言彼非父母者。从彼胎藏及彼种一子所生。而言非父非母。不应道理。若时为父母。是时非男女。若时为男女。是时非父母。无不定过。又汝何所欲。为有彼处受生众生天眼不见。为无有耶。若言有者。汝言无有化生众生。不应道理。若言无者。是则拨无离想欲者。离色欲者。离三界欲者。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有阿罗汉性而于彼起增上慢。为无有耶。若言有者。汝言世间必定无有真阿罗汉。不应道理。若言无者。若有发起不正思惟颠倒。自谓是阿罗汉。此乃应是真阿罗汉。亦不中理。又应问彼。汝何所欲。圆成实相法。依他起相法。遍计所执相法。为有为无。若言有者。汝言无有一切诸法体相。不应道理。若言无者。应无颠倒亦无染净。不应道理。如是若生后所受故。非不决定故。有生处故。有增上慢故。有三种相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妄计最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净色类。余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可得清净。非余种类。诸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口腹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谓斗诤劫诸婆罗门。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诸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以见世间真婆罗门性具戒故。有贪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计。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唯余种类从父母产生。为婆罗门亦尔耶。若唯余种类者。世间现见诸婆罗门。从母产生。汝谤现事。不应道理。若婆罗门亦尔者。汝先所说。诸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种类。不应道理。如从母产生。如是造不善业。造作善业。造身语意恶行。造身语意妙行。于现法中受爱不爱果。便于后世生诸恶趣。或生善趣。若三处现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于母胎从之而生若世间工巧处。若作业处。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机捷。若增进满足。若为王顾录以为给侍。若不顾录。若是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若复不尔。若修菩提分法。若不修一习一 若悟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若复不尔。又汝何所欲为从胜种类生此名为胜。为由戒闻等耶。若由从胜种类生者。汝论中说。于祠祀中。若戒闻等胜取之为量。如此之言。应不中理。若由戒闻等者。汝先所说。诸婆罗门是最胜类。余是下类。不应道理。如是产生故。作业故。受生故。工巧业处故。增上故。彼所顾录故。梵住故。修觉分故。证菩提故。戒闻胜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妄计清净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在。观得自在。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着摄受。嬉戏娱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又有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离欲恶不善法。于初静虑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静虑。是亦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又有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于孙陀利迦河沐浴支体。所有诸恶皆悉除灭。如于孙陀利迦河。如是于婆湖陀河伽耶河萨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体。应知亦尔。第一清净。复有外道。计持狗戒以为清净。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粪秽戒等。计为清净。谓说现法涅槃外道。及说水等清净外道。作如是计。问彼何因缘。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彼谓得诸纵任自在欲自在观行自在名胜清净。然不如实知纵任自在等相。又如有一计由自苦身故。自恶解脱。或造过恶。过恶解脱。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若有于妙五欲嬉戏受乐者。为离欲贪。为未离耶。若已离者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若未离者。计为解脱清净。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诸得初静虑。乃至具足住第四静虑者。彼为已离一切贪欲。为未离耶。若言一切离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不应道理。若言未离一切欲者。计为究竟解脱清净。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由内清净故究竟清净。为由外清净故究竟清净。若由内者。计于河中沐浴而得清净。不应道理。若由外者。内具贪嗔痴等一切垢秽。但除外垢便计为净。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执受净物故而得清净。为执受不净物故得清净耶。若由执受净物得清净者。世间共见狗等不净。而汝立计执受狗等得清净者。不应道理。若由执受不净物者。自体不净而令他净。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诸受狗等戒者。为行身等邪恶行故而得清净。为行身等正妙行故得清净耶。若由行邪恶行者。行邪恶行而计清净。不应道理。若由正妙行者。持狗等戒。则为唐捐。而计于彼能得清净。不应道理。如是离欲不离欲故。内外故。受净不净故。邪行正行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妄计吉祥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世间。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彼随顺。所欲皆成。为此义故。一精一勤供养日月星等。祠火诵咒。安置茅草。满盆频螺果。及饷佉等。谓历算者。作如是计。问彼何因缘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彼由获得世间静虑。世间皆谓是阿罗汉。若有欲得自身富乐所祈果遂者。便往请问。然彼不如实知业果相应缘生道理但见世间日月薄蚀。星度行时。尔时众生净不净业果报成熟。彼则计为日月等作。复为信乐此事者。建立显说。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世间兴衰等事。为是日月薄蚀。星度等作。为净不净业所作耶。若言日等作者。现见尽寿随造福非福业。感此兴衰苦乐等果。不应道理。若净不净业所作者。计日等作。不应道理。如是日等作故。净不净业作故。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如是十六种异论。由二种门。发起观察。由正道理。推逐观察。于一切种皆不应理

猜你喜欢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七卷·李通玄
  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太虚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四卷·佚名
  丛林盛事纲目·道融
  佛教与国际反侵略·太虚
  第四十六章 三王章·佚名
  毗沙门天王经·佚名
  答王远孝问·太虚
  中华民国大藏经编纂纲领·太虚
  护身命经之二·佚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下·佚名
  重刻五百问论序·湛然
  漆园指通序·净挺
  卷三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甲午五首·许南英

    甲午(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题画梅,赠陈焕耀(时中日失和,海氛方炽,有感作此)斜风料峭到冬初,爱种梅花手自锄。踯躅荒园犹有恨,荆榛满地未芟除!和祁阳陈仲英观察感时示诸将原韵茫茫谁是济川舟?费杀筹边设戍楼!巳撤屏藩资广岛,那堪保

  • 秋色·闻一多

    (芝加哥洁阁森公园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紫得象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几片剪形的枫叶,仿佛朱砂色的燕子,颠斜地在水面上,旋着,掠着,翻着,低昂着……肥厚得熊掌似的棕黄色的大橡叶,在绿菌

  • 三集卷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古今体一百十五首【庚辰七】孟秋万夀山即景襍咏四首西风一夜枕边吹万夀平明步辇移借问便宜是何事秋来快霁屡吟诗蝉声欲让蛩声亮云气全消风气凉育物对时察上下讵

  • 卷八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五十九吕岩赠刘方处士六国愁看沉与浮携琴长歗出神州拟向烟霞煮白石偶来城市见丹丘受得金华出世术期於紫府驾云游年来摘得黄岩翠琪树参差连地肺露飘香陇玉苖滋月上碧峰丹鹤唳洞天消息春正

  • 第五十三回 结君心欢暱张良娣 受逆报刺死安禄山·蔡东藩

      却说唐朝一代,专用诗赋取士,所以诗人辈出,代有盛名。玄宗年间,第一个有名诗人,要算李太白。见前文。李白以下,就是杜甫及王维。甫字子美,系襄阳人,著作郎杜审言孙,曾献《郊天》《飨庙》及《祭太清宫赋》三篇,玄宗叹为奇才,

  • 第七回 杀谏臣燕王僭号 却强敌晋将善谋·蔡东藩

      却说燕王刘守光,前次不肯救赵,意欲令两虎相斗,自己做个卞庄子。偏晋军大破梁兵,声势甚盛,他亦未免自悔,又想出乘虚袭晋的计策,竟治兵戒严,且贻书镇、定,大略说是两镇联晋,破梁南下,燕有精兵三十万,也愿为诸公前驱,但四镇连兵,

  •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八月甲申朔先是、上命员外二郎保赍敕往谕青海诸台吉。至是、二郎保奏言、臣至青海之察罕托罗海地方、以部发印文、示达赖喇嘛所遣管理青海事善巴陵堪布。又告以击败噶尔丹之事。堪布言此事大

  • 一百九十四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米价摺附单一件·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十七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谨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大平无事。四月内因雨水过多,低田麦子微有伤损,高田可望丰收。 目下米价,每石一两二、三钱不等。谨将江宁三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朱批:知

  • 第二卷 时令·缪荃孙

    前民开物,莫先授时。夏、商、周、秦,正朔代易。汉高起沛,沿秦历而用夏时,以十月为岁首。《汉书&middot;高帝纪》: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文颖曰:十月,秦正月。始皇即位,周火德,以五胜之法胜火者水,秦文公获黑龙,此水

  • 阎立本传·欧阳修

    阎立德的弟弟阎立本,高宗显庆年间,以将作大匠的身份接替阎立德任工部尚书。高宗总章元年(668),从司平太常伯升任右相、晋封博陵县男。当初,太宗和侍从朝臣在春苑池上划船游览,看到珍禽异鸟在池面上随波起伏,喜爱这番情景,命

  • 卷一·陈天祥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辨疑卷一     元 陈天祥 撰大学在亲民○注程子曰亲当作新程子为见亲字义不可通又传中所引汤铭康诰等文皆是日新新民之说以此知亲字为误故改为新此谁不知或问中问曰程子之改亲为新也何所据子之

  • 卷二十五·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五襄公集說【楊氏士勛曰魯世家襄公名午成公之子定姒所生周簡王十四年即位諡法因事有功曰襄】【已簡王十丑四年】元年【晉悼公周元年齊靈十年衛獻五年蔡景二十年鄭成十三年曹成六年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朱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法常满如来解曰】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

  • 宗镜录卷第十一·延寿

    夫所度之机无量。能度之法无边。立五行门。广辟贤愚之路。张八教网。遍摝人天之鱼。何乃以心标宗。能治一切。答。方便有多门。则遐张八教之网。归源性无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声闻于化城。儿行。诱凡夫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三(之下)·智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第五地内六门同前。一释名者。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二所离者。若依地论离身净我慢障。若依摄论下乘般涅槃无明又有二障。一生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二方便所摄修习道品。又治

  • 四谛论 第一卷·佚名

    四谛论 第一卷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思择品第一般若遍诸法  大悲摄众生无相说正道  顶礼人天尊大圣栴延论  言略义深广大德佛陀蜜  广说言及义有次第庄严  广略义相称名理互相摄  我见两论已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中·非浊

    释子非浊集第一有人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所沾虫类生天感应(出经田及游记)执师子国沙门释迦弥多罗。此云能友。是第三果人也。麟德之初。来仪晨旦。情圣迹遍历名山及寺。至京师西大原寺。励诸僧转读花严经典。乃命译语问

  • 卷第一·佚名

    翻梵语卷第一&middot;佛号第一&middot;佛名第二&middot;佛功德名第三&middot;法名第四&middot;外道法名第五&middot;杂法名第六佛号第一&middot;多陀阿伽陀(亦云多萨阿竭亦云怛萨阿竭 论曰如法相解诸佛安隐道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