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年

(丁酉)元年清乾隆四十二年

春正月

1月1日

○戊辰朔,親行朔奠于孝明殿。

○放付處罪人韓翼謩、金相福,敎曰:「纂輯將成,義理可明,況歲律已更者乎?」仍特放。又敎筵臣曰:「兩人皆先朝舊臣,年且衰老,予有所不忍也。」義禁府以合啓方張,不得擧行啓,敎曰:「旣有前例,何必防啓乎?」

1月2日

○己巳,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兩都曰:「農者天下之大本,民之所以爲天者也。歲首蕫飭,卽我列聖務本之盛意,而守令七事,農又居首,則承流之臣,守土之官,罔敢或忽,事理則然,而逮至挽近,便作文具,無一實效,可勝歎哉!況今年歲首,卽予元年元朝,凡在恤民之政,安民之道,宜無所不用其極,以體我列祖子惠之德,而莫切於民産,最關於邦本者,惟農事是已。噫!古語有之,一夫耕之,十人食之。霑體塗足,夏畦爲甚,而秋場纔收,冬糧輒渴,官租僅免,缾罌已空,蔀屋呼庚之狀,如在目中。是知終歲之勤勞,竟歸王國官府之需,則雖使日闢閑土,歲起荒田,民産之不敷,固無怪矣。重之以莅民者,未有佩犢之戒,超末者實多遊食之弊。不幸而間値饑饉,則流而之四,至於塡壑,勢之然也。《經》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又曰:『旣富方穀。』旣不得仰事俯育之樂,則又何責親君死長之義哉?分憂之臣,體宵旰之愍恤,念民生之疾苦,省耕課農,補其不足,堤堰灌漑,務興實惠。滿車盈箱,爲農夫之慶,遺秉滯穗,伊寡婦之利,使地無不闢,民樂其業,庸副慇懃之諭。」

○諭咸鏡、江原道臣及北道監賑御史曰:「予以寡昧,纉承我列祖丕丕基,志切愛民,政先利物,而治不及於朞月,化未洽於生民,夙夜祗懼,罔或暇逸。矧玆新正,卽余元年,陽春布和,萬物方暢,思欲對天之時,體天之仁,普濟我億兆生靈,而不幸東北二方,饑饉最甚。旱澇風雹,收穫無幾,凍餒殿屎,流散居多,有土之民,無穀可食,無土之民,失所靡依。催稅納租,室家如罄,扶老携幼,道路行丐。噫!予爲牧民之主,一夫之飢,猶己之飢,一夫之寒,猶己之寒,況今萬姓顑頷,如在涸轍?爲民父母,使赤子不獲其所,靜念厥咎,玉食靡甘。賙賑之策,夙宵講究,旣付於道臣,申之以御史、守令之辭陛者,亦莫不諄諄面飭。凡任分憂之責者,體予至意,竭誠撫摩,盡心賙恤,使飢困者免於溝壑,流亡者得以安堵。種糧之俱乏者,耕牛之未備者,區劃勸分,毋令東作失期,以貽嗣歲之憂。嗚呼!一命之士,存心愛物,猶有所濟,況予爲一國之主,豈不能活我兩道之民乎?咨爾監司曁御史,申飭列邑,布告父老,凡可以利吾民而濟吾民者,或以便宜,或以狀聞,俾有實效。東北子大夫之有私積者,苟能體朝廷之德意,以獨活爲恥,周急恤窮,多所拯濟,則豈惜褒賞之典乎?嗚呼!德未能格天,惠未能及民,至於蕩析離居,今雖發倉移粟,蕫飭分賑,是不過使飢者免死,走者復還而已。是豈足爲安生樂業之實惠也哉?」

○三司〈大司憲李命植、大司諫尹弘烈、司諫李謙彬、掌令朴在源、校理李在學、李鼎揆、副校理李獻慶、鄭宇淳、正言鄭志儉、成鼎鎭、修撰李儒慶、閔養燮、副修撰朴天衡。〉合啓,請寢付處罪人韓翼謩、金相福放送之命,仍施遠竄之典,不允。

○召見左議政金尙喆、右議政鄭存謙,命釐潤《尊賢閣日記》。至李溎事,上曰:「李溎之趨附麟賊,隨時俯仰,世所共知,而向來事疏則可也,袖箚豈不怪乎?厚謙罪惡旣彰之後,不過孤雛腐鼠,雖非溎箚,豈無聲討之人乎?厭然自揜之狀,如見肺肝矣。然謂之逆則過矣,何足深責?日記中刪之也。」上又曰:「予在春邸時,日記便成課工,案上常小冊,自附於趙抃焚香告天之義矣。」

1月3日

○庚午,禮曹啓言:「今年卽聖上卽位元年。祖宗朝元年設科取士,卽應行之彝典,而乙卯辛丑乙巳,皆行增廣,今亦依例設行爲宜。」允之,式年覆試,退定於秋間。

1月4日

○辛未,親試春到記儒生講製。製居首李百亨、講居首李升運竝直赴殿試。

1月5日

○壬申,獻納成德朝上疏曰:

帝王初政,莫急於典學懋德。夫以虞、夏、殷、周之盛,主聖臣哲,四境無虞,而警戒之言,不輟於廈氈之上。至若宋之南渡,夷虜縱橫,疆域半蹙,而朱子之造辟陳謨,必以內修外攘,兩擧爲說,此固爲從古人臣畜君格王之綱領頭腦,而未可以他說易之也。臣竊觀殿下於嗣服之後,求言之旨,來諫之誠,非不切至,而未見一人之陳說道理,體帖古訓,以裨我聖上進德修業之工,此豈古賢臣愛君忠國之義哉?若臣區區之意,則惟願我殿下勉學,必以誠正,進德必以敦厚,命令必簡重,慮患必周詳,任人毋眩情僞,接下必推赤心,毋滯於近小姑息之規,加意於深厚遠大之圖,而尤於大禹之卑宮惡食,文王之惠鮮懷保,參倚存省,上副列聖在天之靈,下係八域億兆之望,以啓億萬斯年無彊之休者,不可他求,而實在於是矣。

批曰:「所陳當留念。」

1月6日

○癸酉,詣昌德宮,展拜于璿源殿、徽寧殿,行酌獻禮于延福殿。

○御駕過留陣,留陣大將俯伏祗迎,敎曰:「介冑不拜之義,曾已下敎。行陣旣與班列有異,則禁營陣中大將失儀,該大將李漢膺推考。」

1月7日

○甲戌,行酌獻禮于景慕宮,歷拜毓祥宮、義烈宮,敎曰:「道路狹窄,班列不能成樣,致使觀瞻有駭,漢城府堂上竝推考。」又敎曰:「右班祗迎侍臣,不鞠躬而俯伏,昨已申飭武將,而讀書學士又如是乎?竝推考。」

1月8日

○乙亥,親行春享于孝明殿。

○晝講。檢討官李儒慶啓言:「向日兩罪人特放,在於合辭方張之時。此等大處分,宜問於大臣三司。此後則凡係罪人處分,必皆下詢,俾盡審愼之道。」批曰:「所奏是矣。」又啓言:「僞造綸音,卽古未有之大變也。酌處十餘人,不過愚夫傳誦者,別無可疑之迹,則特敎白放,可見欽恤之聖意,孰不欽仰?而鞫獄至重,亦宜下詢三司而處之。」批曰:「其時雖問大臣玉堂之言,亦有意見矣。」仍敎曰:「近來玉堂無陳戒之語,儒臣所奏,予甚嘉之。」

1月9日

○丙子,以洪樂純爲成均館大司成。

1月10日

○丁丑,朝講兼行次對。參贊官洪國榮啓言:「近日以來,言路太塞,一例媕婀,此固三司之臣含默之過也。苟究其本,上心似有惡聞之致,故朝廷之間,必有膜子而然也。先大王初年,言路大開,一日至有十許啓者,殿下登極以後,何嘗有進一言者乎?初年如此,中年可知;中年如此,則晩年尤可知也。以此謬習,轉相倣傚,則不過十年,國將如何?且說者曰:『聖朝無闕事。』此有大不然者。堯、舜之世,有何闕事,而昌言嘉謨,日進於前乎?補拾袞闕,聖世之良規,官師相警,臺閣之故事,而一何寥寥,至於此也?此專由於言路未廣之效也。伏願殿下,大警惕大奮發,亟思自反,益懋來諫之道焉。」批曰:「所陳甚好矣。」領經筵金尙喆啓言:「參贊官所奏,切中時病。言路開閉,關國家興亡,而近日臺閣之上,幷與勤攻之言,亦無聞焉,此固士氣消沮,臺風委靡之致,而抑或聖上未能導之使言耶。今日矯變之方,亶在於上下交修,各盡其道矣。」批曰:「所奏切實矣。」侍讀官李獻慶啓言:「請飭諸道各邑糴糶之勒分濫受,營耗之發賣穀貴邑者。」檢討官李儒慶啓言:「增廣考官,勿論京外,以公平有藻鑑者,另擇差遣。」竝從之。

○擢大司成洪樂純亞卿,尹得養正卿,從大臣請也。

○大司諫尹弘烈陳戒四條,一曰務聖學,二曰勵聖志,三曰振紀綱,四曰嚴懲討,批曰:「上三件,當留意。下一件,予意有在矣。」

○敎曰:「朝廷之彦,未必皆賢,草野之人,未必皆愚。版築釣璜之賢,固未易論,而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我國地方雖褊小,千里封彊,旣非十室之比,則亦豈無山林之間,讀書之士,韞櫝而待價者乎?諸道道薦之制,卽周官鄕擧里選之意,法非不美,而挽近以來,便歸弁髦,間有之,亦不過隨其地閥而薦之,未聞有某人之有某行,某人之有某才,守令擧之方伯,方伯進之朝廷者。此無他。狃於色目,拘於俗習而然也。此豈所望於周爰之臣者哉?日前相臣雖有筵奏,若不誠心求之,安知無復循前習之歎乎?諸道之中,嶺南卽士夫之府庫,況是鄒、魯之鄕,想有絃誦之君子。尤加着意採訪,隨聞見登聞。」又敎曰:「敦風勵俗,人主之令典。雖以我朝言之,每於歲首,京外必以孝行節義之卓異者,聞于朝廷,當初設法,可見列聖朝作成之盛意也。近年以來,其所登聞者,便作政府之休紙,未聞擧以奬之,此固由於名實或混之致,而其視愛禮之義,果如何哉?其令禮曹之臣,就議政府,撮其最者,區別啓聞,以爲激勸之地。更飭諸道擧之以實,無或有猥雜之弊。」

○戶曹判書鄭弘淳上疏辭職,批曰:「古有十年判度支者,卿其勿辭。」

○正言鄭志儉上疏曰:

惟我殿下嗣服以來,政必率舊,志在振綱,絲綸之間,足以聳動觀瞻,施措之際,庶幾丕變風習,而文武之恬嬉,尙循舊套,朝象之泮渙,猶夫前日,銓選之地,公道不張,言議之場,勁舌無聞。期月之效,尙未有以賁新化而徯聖志者,臣愚死罪竊以爲,此雖由於有君無臣之歎,而苟求其本,則殿下之求治雖勤,而立志未固文具之弊,猶未盡祛,推行之實,尙或有欠。故今日之大小廷臣,雖若外效其勤恪之誠,而率多內濟其彌縫之私,此所以有願治之意,而無致治之休也。倘殿下以實心責實效,益軫奮勵之方,務盡擧措之宜,則風草之化,只在一轉移之間,惟殿下念哉念哉!國家用人最關都政,前後飭敎,每在激揚。春曹郞署宜加愼擇,而芸閣出身之卑庸無稱者,遽排首擬,百里分憂,爲任不輕,而北關寒品之托身不正者,濫叨湖縣,官方之淆雜,推此可知。西銓初仕之不擇,已是聖鑑之所悉,而久勤折衝之降補權管,閒散游手之直除僉使,武士失望,物望未允。此等之類,一幷査汰,當該銓官,幷施重推之典可也。以臣諛聞寡見,罕與人接,而銓家得失,尙有入耳者,其許多注擬,豈能盡浹人望?推緘滿囊,自是淸朝之美事,紏撿政注,實係大臣之職責。都政之過,今已浹旬,董率之地,尙無一言,是亦朝綱不振之一端,臣竊惜之。「〈吏批以南溟學除守令,金鳳著擬郞署,兵批以金尙澄爲僉使,志儉旣論以此也。〉

批曰:」疏中規箴當留意。銓官事不過相規,刊汰事意在激揚,亦依施。「

1月11日

○戊寅,以洪樂純爲工曹判書,金夏材爲成均館大司成。

○右參贊黃景源上箚曰:

今日聖德之所可勉者顧多矣,而臣以爲制事之要,無自用以廣咨詢,進擧之要,無自足以弘輔導,用人之要,無自偏以博選擧,然後治平可期也。《虞書》曰:「弗詢之謀勿用。」《商書》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夫舜與湯古之聖人也。夔、龍雖賢,豈勝於舜;伊尹雖聖,奚過於湯?然舜之言戒之以『引詢勿用』,《仲虺之誥》警之以自用則小,由此觀之,好詢問而不裕者,未之有也,喜自用而不小者,亦未之有也。臣伏聞:「世宗之時,每臨朝,事無大小,輒皆詢問諸大臣,不敢有自用之心,故大臣日日束帶,未嘗離勤政殿門外。」何其盛也?今殿下煢然在疚,誠有以委任大臣,每政詢焉。無錙銖自用之心,則大臣何忍不爲殿下盡其忠乎?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某者。」夫魯國十室之邑,尙亦有忠信者,況王畿千里之國乎?然殿下初登大位,尙未聞致一賢士,臣竊爲朝廷慨然也。昔者孝宗新卽位,巖穴之士,造於朝者踵相接也。今殿下始發德音,召山林宿德之士,而終無一人來者,除書頻繁,徒歸虛文,又安有輔導之益乎?《詩》曰:「君子之車,旣庶且多,君子之馬,旣閑且馳。」其傳曰:「是亦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臣以爲宜令政院,凡先朝抄選之士,毋論有職與無職,皆降別諭,明示側席之誠,則山林宿德之士,安得不幡然而來乎?日昨聖旨,以諸道歲首別薦,有所勉諭,而道臣不能以誠求於下,每歲所謂別薦者,多無其實,甚可惜也。當明、宣極盛之際,以六條博求人才,故當時賢良之士,登崇者爲最多焉。特下明旨,自大臣至于備堂,以誠心敷求人才,別薦于朝,以廣賢路,恐不可已也。臣又聞,日昨賓對,大臣承旨,以言路陳戒,而淸朝言責之列,泯然如故,今者前席亦無一臺入侍者,良可寒心。臣謂行公諸臺幷遞差,以警臺閣。

批曰:「所陳切實,當留意。臺臣事,責實在予,何必歸咎。」

○晝講。

○輪對。

1月13日

○庚辰,行文臣殿講。

○以黃宷爲黃海道水軍節度使。

1月15日

○壬午,晝講兼行次對。

○停諸道春操。

○放定配罪人埏、申德龍、申大益、鄭忠周、沈偗之、金益彬、鄭允德、李濟萬、李邦榮、李章運、孫效忠,減死定配罪人金若錬、勿限年定配罪人具普萬、安置罪人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顺帝四·宋濂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柯劭忞
  卷七十二·毕沅
  逸文·龙衮
  ●卷一百五十一·徐梦莘
  第四十四回 布德扬威连番下诏 擒渠献馘逐载报功·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六十四·徐乾学
  ●海东逸史卷二·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卷之八百五十二·佚名
  一九五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查出屈稔浈等存留屈大均书籍及审拟情形折(附供单一)·佚名
  朱面力传·脱脱
  卷一百十五·佚名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吕思勉
  曹嘉祥·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六·彭定求

        卷266_1 【洛阳早春】顾况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卷266_2 【步虚词(太清宫作)】顾况   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飞符超

  • 仓海先生墓志铭·丘逢甲

    丘复君丘姓,先世由上杭迁镇平。逮君曾祖,始迁台湾。父潜斋先生硕德耆儒,为世模楷,予尝次其行状;君其次子也。自幼聪顈绝人,书过目辄成诵。时有丘才子之名。躯干魁梧,见者疑为武人。君亦乐以武侠自任。乙未,清廷割台湾畀日本,君

  • ●卷十·葛立方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虑君臣之义不笃也,则有《君道曲》之篇,所谓“风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虑父子之义不笃也,则有《东海勇妇》之篇,所谓“淳于

  • 第二十出 毒谮(双凋家麻韵)·丁耀亢

    【字字双】(丑)对众欺心实可夸,不怕。张开佞嘴似老鸦,堪咤。平生惯骑两头马,胆大。短胡抹墨脸花花,请骂!自家不是别人,宣府生员吴义是也。只囚沈经历箭射了严阁老的尊像,俺来报个信儿,或者奉承的欢喜。大小赏个官

  • 卷八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八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归愚集葛立方字常之江隂人諡文康胜仲之子諡文定邲之父也天资高迈博览诸子百家言诗文信笔抒写不加持择与弟立象妹壻章道祖同登绍兴戊午进士累官吏部侍郎

  • 李持正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持正」字季秉,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平未详少与叔伯辈的李宗师驰名太学,号大小李。政和进士,历知德庆、南剑、潮阳。事迹见《莆阳文献传》卷一五。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

  •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 到洽 明山宾 殷钧 陆襄·姚思廉

    陆倕,字佐公,吴郡吴人也。晋太尉玩六世孙。祖子真,宋东阳太守。父慧晓,齐太常卿。倕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如此者数载。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

  • 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处仲抗表叛江南·蔡东藩

      却说幽州刺史段匹磾,害死刘琨,因致舆情不服,多半叛离。见三十一回。末抷复屡攻匹磾,匹磾不能支持,拟北奔乐陵,往依冀州刺史邵续,行至盐山,忽被一大队人马截住,统将叫作石越,乃是石勒麾下的前锋。匹磾不敢恋战,引众急退,已被

  • 齐履谦传·宋濂

    齐履谦字伯恒。父名齐义,精于算术。履谦六岁随父亲至京师,七岁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十一岁父亲教他推算星历,十三岁从师,崇拜圣贤之学,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初设太史局,改制新历,履谦为星历生。同辈

  • 毕锵传·张廷玉

    毕锵,字廷鸣,石埭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历任郎中,晋升为浙江提学副使,调任广西右参政,升任按察使再调任湖广左布政使。世宗召他担任太仆卿,没有赴任,改任应天府尹。海瑞辖治江南,发送公文到南京应天

  • 梅思祖传·张廷玉

    梅思祖,夏邑人。当初为元义兵元帅,后投靠了刘福通。扩廓于是残酷地杀害了他的父亲。不久他背弃了刘福通归附张士诚,担任中书左丞,镇守淮安。徐达的军队打来,梅思祖迎降,并献上泗州。张士诚杀了他兄弟几人。太祖提拔梅思祖为

  • 卷一百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明 杨士奇等 撰仁民宋孝宗乾道元年施师为临安府教授用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陛下轸念惟恐一夫失所郡邑捜求惟恐财赋不

  • 卷二·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广听録卷二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奠高山大川奠作定解然是定祭山川之典礼非安定山水之谓也史夏本纪改作定高山大川而马融作注犹曰定其差秩祀礼葢汉世相传本如是也至班氏地志仍作奠高山大川而顔师古反谓高

  • 提要·刘绩

    【臣】等谨按三礼图四巻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人宏治庚戌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是书所图一本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林希亦考工记解诸书而取诸博古图者为尤多与旧图大异考汉时去古未逺车服礼器犹有存者郑康成图虽非手撰

  • 卷十四·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 诗集传卷十四      宋 苏辙 撰 都人士之什     小雅 都人士周人刺衣服无常也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都美也都人士士之有美人之行者也周忠信也 彼都人士台笠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八·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八 偈颂四 侍者 文斌等 编 明真颂二十八首 我有摩尼一颗。埋在五蕴身田。昨向泥中取出。光明照烛无边。所为莫不知意。日用寻常现前。世上谁无此宝。昏迷未脱盖缠。死生生死。萦绊

  • 冲虚至德真经释文·殷敬顺

    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本书是殷敬顺《列子释文》补遗,并校勘、注音、释义。其 它注本,张湛注与殷敬顺释文混淆,唯本书张、殷相别,可观殷 书旧貌,并补正殷书缺漏。

  • 三弥底部论·佚名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