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尚書古文疏證目錄

卷一

第一言兩漢書載古文篇數與今異

第二言古文亡於西晉亂故無以證晚出之偽

第三言鄭康成註古文篇名與今異

第四言古文書題卷數篇次當如此

第五言古文武成見劉歆三統曆者今異

第六言古文伊訓見三統曆及鄭註者今遺

第七言晚出泰誓獨遺墨子所引三語為破綻

第八言左傳載夏日食之禮今誤作季秋

第九言左傳德乃降之語今誤入大禹謨

第十言論語孝乎惟孝為句今誤點斷

第十一言孟子引書語今誤入兩處

第十二言墨子引書語今妄改釋

第十三言左傳引夏訓語今彊入五子之歌

第十四言孟子引今文與今合引古文與今不合

第十五言左傳國語引逸書皆今有

第十六言禮記引逸書皆今有且誤析一篇為二

卷二

第十七言安國古文學源流真偽

第十八言趙歧不曾見古文

第十九言安國註論語與今書傳異

第二十言古文孝經以證書

第二十一言古文禮經以證書

第二十二言書傳用毛詩傳

第二十三言晚出書不古不今非伏非孔

第二十四言史記多古文說今異

第二十五言說文皆古文今異

第二十六言晚出武成泰誓仍存改元觀兵舊說

第二十七言君陳以爾有嘉謀嘉猷等語作成王誤

第二十八言太甲不得稽首于伊尹為誤倣洛誥(闕)

第二十九言后稷不得稱先王畢公不得輔四世為誤會國語(闕)

第三十言有虞世不得有干舞為誤本韓子淮南子(闕)

第三十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純出荀子所引道經

第三十二言古書如此類者頗多

卷三

(此卷全闕)

第三十三言大禹謨句句有本

第三十四言泰誓武成句句有本

第三十五言襲用論語孝經

第三十六言襲用周易尚書毛詩

第三十七言襲用周禮二記(大戴禮記附)

第三十八言襲用左傳國語

第三十九言襲用爾雅

第四十言襲用孟子荀子

第四十一言襲用老子文子列子莊子

第四十二

第四十三

第四十四

第四十五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

第四十八

卷四

第四十九言兩以追書為實稱

第五十言兩以錯解為實事

第五十一言兩以孟子引書敍事為議論

第五十二言以管子引泰誓史臣辭為武王自語

第五十三言武成癸亥甲子不冠以二月非書法

第五十四言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繫以時非史例

第五十五言偽泰誓明兩載漢志今仍與之同

第五十六言爾雅解鬱陶為喜今誤認作憂

第五十七言大禹謨讓皋陶不合堯典稷契

第五十八言晚出書增帝曰竄僉曰不合唐虞世大公

第五十九言重華與放勳皆帝王號偽作者不知

第六十言偽作者依書序撰太甲事不合孟子

第六十一言伊尹稱字于太甲為誤倣緇衣亦兼為序誤

第六十二言周官從漢百官公卿表來不合周禮

第六十三言泰誓有族誅之刑為誤本荀子

第六十四言胤征有玉石俱焚語出魏晉間

卷五上

第六十五言今堯典舜典本一為姚方興二十八字所橫斷

第六十六言今皋陶謨益稷本一別有棄稷篇見揚子

第六十七言考定武成未合左傳數紂罪告諸侯之辭

第六十八言古文畢命見三統曆以與巳不合遺末句

第六十九言安國傳就經下為之漢武時無此

第七十言安國傳不甚通官制

第七十一言穎達疏最下證以武成

第七十二言白居易補湯征書久可亂真

卷五下

第七十三言五子之歌不類夏代詩

第七十四言古人以韻成文大禹謨泰誓不識

第七十五言旅獒馬鄭讀獒曰豪今仍本字

第七十六言論語譬喻之辭今悉改而正言

第七十七言史記有夏書曰今忘采用

第七十八言說文有虞書商書周書等曰今忘采用

第七十九言左傳引夏書作釋辭大禹謨不當爾

第八十言左傳引蔡仲之命追敍其事今不必爾

卷六上

第八十一言以歷法推仲康曰食胤征都不合

第八十二言以歷法推堯典傳猶未精

第八十三言以歷法推古文畢命六月朏正合

第八十四言以歷法推成湯三月丙寅曰正合

第八十五言武成認商郊牧野為二地

第八十六言泰誓上武成皆認孟津為在河之南

第八十七言漢金城郡乃昭帝置安國傳突有

第八十八言晉省穀城入河南安國傳已然

卷六下

第八十九言濟瀆枯而復通乃王莽後事安國傳亦有

第九十言安國傳三江入震澤之非

第九十一言安國傳華山之陽解非是

第九十二言安國傳梁岐在雍州解仍是

第九十三言蔡傳灉沮二水解不屬兗州

第九十四言蔡傳不諳本朝輿地

第九十五言禹貢甸服里數所至

第九十六言史記滎陽下引河為禹貢後

卷七

第九十七言商祀周年亦可互稱不必盡如爾雅

第九十八言泰誓聲紂之罪詬厲已甚必非聖人語

第九十九言書之隱見亦有時運古文盛行已久後當廢

第一百言安國冏命傳誤合周禮大馭大僕為官本漢表應劭注

第一百一言蔡仲之命周公致辟于管叔本王肅金縢辟字解

第一百二言(闕)

第一百三言大禹謨於四海困窮上插入他語似舜誤會堯之言

第一百四言太康失國時母已不存五人御母以從乃妄語

第一百五言百篇小序伏生所未見然實出周泰之間

第一百六言晚出古文與真古文互異處猶見於釋文孔疏

第一百七言安國大序謂科斗書廢已久本許慎說文序

第一百八言(闕)

第一百九言(闕)

第一百十言(闕)

第一百十一言東漢時真古文可以正今文之脫誤

第一百十二言偽孔傳以洛書數有九禹因之以成九類之說非

卷八

第一百十三言疑古文自吳才老始

第一百十四言朱子於古文猶為調停之說

第一百十五言馬公驌信及古文可疑

第一百十六言赧氏敬始暢發古文之偽

第一百十七言鄭氏瑗疑古文二條

第一百十八言王充耘疑古文三條

第一百十九言梅氏鷟尚書譜有宋采者錄于篇

第一百二十言與石華峙論東漢時今文與逸篇或離或合

第一百二十一言姚際恒攻偽古文有勝余數條載于篇

第一百二十二(闕)

第一百二十三(闕)

第一百二十四(闕)

第一百二十五(闕)

第一百二十六(闕)

第一百二十七(闕)

第一百二十八言安國從祀宋可廢因及漢諸儒

猜你喜欢
  卷三·读史汇·李贽
  卷之二 俶真训·高诱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孔子
  卷十二·胡广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林语堂
  量知篇第三五·王充
  玉不琢不成器①·戴圣
  素冠·佚名
  卷九·吕祖谦
  卷三十五·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卷上·佚名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佚名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五·成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张廷玉

        ◎礼三   社稷 朝日夕月 先农 先蚕 高禖 祭告 祈报 神祇 星辰灵星寿星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 岳镇海渎山川 城隍   社稷   社稷之祀,自京师以及王国府州县皆有之。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

  • 卷三·钱俨

      ○文穆王  文穆王讳元瓘,字明宝,武肃王第七子也。母晋国昭懿太夫人陈氏。唐光启三年丁未冬十一月十有二日,生于杭州之东院。先是,有胡僧持一玉羊,大数寸,光彩异常,献武肃王,且曰:“得此当生贵子。”王果以丁未

  • 卷十四 恭帝·王夫之

      〖一〗   赫连勃勃征隐士韦祖思而杀之,暴人之恒也。祖思不免于死。凡尸隐士之名以处乱世而无其实者,幸而不死,殆行险以徼幸之徒与!祖思之杀,以恭惧过甚,而逢勃勃之怒。恭惧非死道也。故庄周人闲世有养虎之说,动色相戒

  • ●卷三·刘体智

    李文忠以大学士任北洋重镇,虽不入阁办事,而隐持国柄。法越之事,举凡用人、调兵、筹饷、应敌、交邻诸大政,朝廷均谘而后行。武进盛愚斋尚书常云:“是时吾与眉叔,日在傅相之侧。公于签押房外,另辟一室,处吾二人,以应不时之

  • 西汉年纪卷二·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高祖七年冬十月长乐宫成诸侯羣臣皆朝贺仪先平眀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歩卒【汉书作戍卒】卫官【史记作卫宫】设兵张旗志【一作帜】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

  • ·牒台湾府城隍文·丁曰健

    伏以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元郊外设祭,载在国家祀典,所以妥无主之游魂。惟城隍尊神,实莅其事。台郡人民,半自内地冒险而来,进出以鹿耳口为门户。船只或阻浅、阻风,不得径出、径入,间值滔天巨浸,人力难施,往往失事,

  • 卷二百四十二·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马政宋太宗端拱元年国子博士李觉上奏曰臣闻冀北燕代马之所生敌国之所恃也故制敌之用实资骑兵为急议者以为欲国之多马在啗敌以利使重译而至焉然市马之费岁益而廐

  • 卷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五职役考【五】【臣】等谨案复除之法有除其征役者有除其租赋者前史所载除役为多马氏云汉世以後不复闻有除租之事矣宋代助役法行悉令等第输钱则除役之义亦鲜考本朝役法归入地丁田粮其间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战乱的世界。其时的民生,自然是很为困苦的。然而其中,也有几件可以特别注意的事情。其(一)是两汉人均田的思想,至此而实行。汉代的人,本都有个恢复井田或限名田的思想,然终未能实行。及王莽行之,而反

  • 三十五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庚申,上在貞陵洞行宮。○朝,王世子問安。仁宗大王忌晨。○政院啓曰:「明日納采日,視事不爲,取稟。」傳曰:「知道。」傳于政院曰:「明日行禮後,三公引見爲之。」○嘉禮都監啓曰:「翟衣之制,當初未有所考,但據孝敬

  • 提要·黎立武

    【臣】等谨案中庸指归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学发防一卷大学本防一卷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人咸淳中举进士第三仕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亾不仕闲居三十年以终立武官抚州时校文举呉澄充贡士故澄志其墓自称曰门人又称立武

  • 卷五·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五     宋 崔子方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僖公之不即位见闵公之弑也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古之用兵观势而后动次于聂北为之声援葢救邢也传谓言次非救似误矣桓公攘外患而安中国区区以是为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四复次嗢拖南曰 上贪教授及苦住观察引发不应供 明解脱修无我论定法见苦最为后三因缘故。补特伽罗于所缘境。上品贪行。何等为三。一者康强非羸劣。

  • 辩伪录 第四卷·祥迈

    辩伪录 第四卷元道者山云峰禅寺沙门祥迈奉 敕实录撰今上问曰。道家所造八十一化图。并余谤佛文字。李志常先于蒙哥皇帝面前。共少林辩论已屈伏了招承烧却。皇帝恐先生每心内不伏。特传圣旨再倚付将来。令子细持论。

  • 洞玄灵宝上师说救护身命经·佚名

    敦煌遗经中的《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与本经部分相当,石井昌子称本经为《道藏》反映之灵宝经(见《敦煌と中国道教》)。上师劝人诵元阳上品经、七真六神仙名字及元阳诸弟子姓名、修行。该经有残缺及错简之处。

  • 宣宗御制诗·朱瞻基

    明宣宗皇帝所做。有赐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元吉、过史馆、花朝诗、重阳歌、招隐歌 (有序)、城楼春望、上林春色、春雪歌 (有序)、祖德诗 (有序)、赏菊诗、除夕玉楼春、猗兰操、山水图歌 (有序)、玉簪花赋 (有序)

  • 四童子三昧经·佚名

    凡三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作四童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方等般泥洹经前六品之别译。内容叙述佛在俱尸那国力士居地娑罗双树间将涅槃之际,阿难、阿尼娄陀与四童子等四方一切有情皆齐集佛所,佛即为诸有情说涅槃道

  • 地藏菩萨经·佚名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谓地藏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见地狱众生受苦,故来到地狱,与阎罗一起断案。并谓凡造地藏像、写地藏经、称地藏名者,皆得往生净土。舍命之日地藏菩萨当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