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 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语译

含德深厚的,可以和天真无邪的婴儿相比。至德是柔弱和顺的,赤子也是如此。他不识不知,无心无欲,完全是一团天理的组合,所以毒虫见了不螫他,猛兽见了不伤他,鸷鸟见了不害他。他的筋骨虽很柔弱,但握起小拳来,却是很紧。他并不知雌雄交合的事情,但其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足的关系;他终日号哭,嗓子并不沙哑,这是因为他元气醇和的关系。

调理相对的事物叫做醇和,认识醇和的道理叫做常;常是无所不至,所以认识它就叫做明。以常道养生,含德自然是最厚。若不以常道养生,含德自然是最薄。若不以常道养生,纵欲不顺自然,不但没有好处,反会招来祸患。欲念主使和气就是刚强,刚强总是支持不了多久的。

道是以柔为强,若是勉强为强,便不合道的叫做物,物由壮至老,由老至死,便是因为它强为道的缘故。因此,真正道的强,柔弱冲和,比如赤子,任何东西都加害不了它的。

庄子最受人喜爱的格言便是对“全性”、“全德”、“全才”、“全形”的描述,这和老子“守其性”及“力量之源”的思想,完全相符。

他们都以“赤子”和“小牛”作为“纯德”的征象,这个征象也就是圣人的“全德”。另外,庄子还借用“丑者”和“残缺者”,为“身体的不全”和“精神的至善”两方面,作了一个对照。

全才:哀骀它

《庄子》之《德充符》

鲁哀公问孔子说:“卫国有一个面貌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不但男人和他相处,都不想离开他,甚至见了他的妇女,也向父母要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他的妾。因此,他的妻妾不下数十位,而且还有继续增多的可能。”

“不曾听说他倡导过什么,只见他一味地应和人而已。不但如此,他既没有权位救别人的灾难,没有爵禄去养活别人,面貌又丑陋不堪,除了应和别人外,只有‘不思索身外的事’这样的特长。那么为什么见了他的男女都如此亲附他呢?想必他一定有异乎常人的地方吧!”

“于是,我把他召来一看。果然面貌丑得惊人。可是,和他相处不到一月,我便发现他有过人之处;不到一年,我竟万分信任他了。那时国家正没有主持国政的大臣,我就想请他来担任这个职务。他既不答应,也没有推辞,但没有多久,他就离开了。为此我难过得不得了,像是失落了什么似的,直觉得世上已没有可以和我共欢乐的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我曾经到楚国去,恰巧看到一群小猪在吃母猪的乳。它们吃了一会儿才发现母猪是死的,顿时吓得四处乱窜,这是因为母猪没有知觉,不像活的时候那个样子的缘故。可见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那主宰形体的精神。”

“譬如:为阵亡的武将举行葬礼时,不用布衣装饰棺木;犯刑砍断脚的人,不喜爱鞋子。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的妃妾,不剪指甲,不穿耳洞;娶妻的仆从,只在宫外服役,不得再在天子跟前侍奉。为了要求形体的完全,普通人都须做到如此的地步,何况那德行完全的人?”

“现在哀骀它没有说什么,却得到了别人的信任;没有立什么功,却得到了别人的敬佩;甚至还使得别人把国政交给他,犹唯恐他不肯接受,这必定是才全而德不外露的人。”

全德

《庄子》之《达生》

纪淆子替齐王饲养斗鸡,养了十天,齐王问他可不可以斗了。

纪淆子回答说:“还不行。鸡性骄矜,自恃意气,还不能使用。”过了十天,王又来探问。纪淆子回答说:“还不可以。它一听到声音,看见影子,就冲动起来了。”

又过了十天,王再来探问。纪淆子回答说:“仍然不行,它的眼睛还有锐气,气势也还太强。”

十天后,王又来探问。纪淆子终于答道:“可以了。它听到别的鸡在叫,已经毫无反应。你看它,俨然一副木鸡的神态,这正表示它的德行已经完备。现在没有一只鸡敢跟它应战,即使想向它挑战,看到它这副神情,也必定吓得回头就跑。”

新生的小牛:专一的秘诀

《庄子》之《知北游》

啮缺(尧时的老师)向被衣问道,被衣回答说:“你只要端正形体,专一视听,自然的和气就会来到;放摄知识,专一思想,神明也自会来栖止。若能做到这些,你不但能表现出美好的德行,与大道化合,更会像初生的小牛一样,不会去研究事物的所以然。”

影子、形体、精神

《庄子》之《齐物论》

影边问影子说:“你一会儿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坐,又一会儿站,怎么一点独立的性格也没有?”

影子回答说:“那是因为我有依赖性,所以才会这个样子。我所依赖的东西,同样也须依赖别物。这就好像蛇须靠它肚下的皮才能行动,蟑须靠它的翅膀才能飞行一样。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会儿做这件事,一会儿又做那件事。”

关于影边和影子的对话,有人这么解释:前者依后者,后者依形体,形体再仰赖精神的移动。另一派解说是,影子说:“我和蛇或蝉蜕一样,是类似形体的空壳。”这个意思似较前者更为妥当。

论“不增益自然的本性”

《庄子》之《德充符》

庄子说:“我所说的无情,乃是不因为好恶损伤自己的天性,只随自然的变化,而不以人为来增益自然本性的人啊!”

猜你喜欢
  卷九 丧亲章第十八·邢昺
  物势篇第十四·王充
  聖賢第十四卷·朱熹
  ●《物犹如此》重排流通序·徐谦
  卷十六·汪克宽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林语堂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林语堂
  第十五章 17·辜鸿铭
  卷二十四·沈廷芳
  卷十八·严粲
  卷五·熊节
  卷五十一·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智旭
  佛说斋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三·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八·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三十八目録【六十字】临江仙【又一体】苏轼【十二首】秦观晁补之【十一首】陈师道李之仪【二首】贺铸毛滂【三首】杜安世舒亶赵令畤晁冲之【二首】

  • 卷457 ·佚名

    姚勉 寄题武安节推同年万君定翁露香堂 尽将心事写成碑,大要操修在不欺。 此一瓣香前辈似,只三个字老天知。 素瓶贮豆应先满,匹马携琴料自随。 吾榜得人今又盛,会排介甫击升之。 姚勉 寄题章贡刘氏

  • 第五十五出 合家团圆·佚名

    【菊花新】今旦仔儿返乡里,夫妻二人心欢喜。一家富贵是无比,算来都是前生前世。银台蜡烛满厅中,今旦仔儿返家门。府县差官去等接,恁舍富贵是十全。(末)老的(个),昨暮日本县差官来报说,恁仔又升都堂了。又说乞恩伯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七·佚名

    隆庆五年五月壬戌朔大学士李春芳再上求退 上温旨慰留不允○升南京礼部右侍郎秦鸣雷为南京礼部尚书○起原任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瀚巡抚陕西升抚治郧阳右佥都御史汪道昆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兼赞理军务○赵

  • 绎史卷八十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郑灭许左传【成公三年】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子良伐许 【四年】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郑伯伐许取鉏任汵敦之田晋栾书将中军荀首佐之士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泛祭楚子反救郑郑伯与许男讼

  • 二、乡村的基督教·林语堂

    我已说过,我父亲是一个基督教的牧师,但是一个迥非寻常的。他最好的德性乃是他极爱他的教友。他之所以爱众人并不是以此为对上帝应尽之责,他只是真心真情的爱他们,因为他自己也是由穷家出身的。我在这简略的自传之中也不肯

  •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安砚方译【说明】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

  • 王硄传·脱脱

    王王圭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来迁移舒州。曾祖王永,事奉太后任右补阙。吴越奉献土地,王王圭受命前去平均赋税,到后全部免除各种没有名目的赋税,老百姓都感激涕零。回到京师,有人说他废除了许多赋税地租。太宗质问他,他对答说“

  • 七年·佚名

    (丙午)七年清康熙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日壬午,大司諫鄭萬和等啓曰:「刑曹佐郞鄭時亨,使其傳飯婢,呈狀本曹,有所爭訟,又對該掌同僚,親自圖囑,其鄙瑣之狀,無不唾鄙。請罷職。」上從之。○諫院以災異上箚,請克謹天戒,頻接儒臣,嚴宮禁而

  • 孟子纂疏卷八·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孟子纂疏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巻八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或问舜卒于鸣条则汤与桀战之地也

  • 卷二十一·胡广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二十一明 胡广等 撰丧大记第二十二【严陵方氏曰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周官以丧礼哀死亡则丧无非大事也然礼有小大此篇所记以大者为主故

  • 乘马第五·管仲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贵而不过度,则臣道

  • 天道第十三·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之义。 〔释文〕中准丁仲反。大匠或云:天子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故所照无不洞明。 〔疏〕夫圣人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欧阳竟无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祇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  及欲色界天淨居天子.爾時世尊與諸無量百千大衆恭敬圍遶而演說法.時有天子 名寂調伏音來在會座.是時寂調伏音天子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三复次嗢拖南曰 如理摄集谛得相处业障 过黑异熟等大义后难得若于谛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实知。不能尽漏。与此相违。如实知故。能尽

  • 圣济总录·佚名

    中医方书类著作。全书200卷。载方两万余首。宋徽宗赵佶组织医官撰写而成。约成书于宋徽宗在位的末期。宋徽宗赵佶曾留意医学,于1118年(重和元年)撰有《圣济经》10卷,其后,又召集全国名医,收集民间经验良方,选辑“内府

  • 廉明奇判公案·余象斗

    《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二卷,存万历二十六年1598余象斗自序本,又有明建安书林郑氏萃英堂刊本,不题撰人。上卷分人命、奸情、盗贼三类,计三十七篇;下卷分争占、罪害、威逼、拐带、坟山、婚姻、债负、户役、斗殴、继立、脱

  • 江苏省通志稿经籍志·缪荃孙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经籍志。明代方志艺文一类,多仿文选之体,凡赋诗论说诏令奏疏碑志杂纪皆录。江南尹志则止录史子集书目,广东阮志以后皆效之。近代有录文征者,江南王新命志谓江南文章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