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卷六

与傅全美二

古之学者本非为人,迁善改过,莫不由己。善在所当迁,吾自迁之,非为人而迁也。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过者,虽古圣贤有所不免,而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惟其改之而已。

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心而已。一有不得其正,则当如救焦溺而求所以正之。

与傅子渊

夫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谓:「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读书者多忽此,谓为易晓,故躐等凌节,所谈益高,而无补于实行。

善与过恐非一旦所能尽知。贤如蘧伯玉,犹欲寡其过而未能。圣如夫子,犹曰「如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渊所谓迁善改过,虽无一旦尽知之心,然观其辞意,亦微伤轻易矣。

孟子所谓集义者,乃积善耳。《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荀卿积善成德之说亦不悖理。若如近来腐儒所谓集义者,乃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者也。

与傅圣谟

必谓不假推寻为道,则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为非道邪?必谓不假拟度为道,则是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者,为非道邪?谓即身是道,则是有身者皆为有道邪?是殆未得夫道之正也。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颜渊问为邦,夫子告以四代之事;孟子辟杨墨,自比于禹之抑洪水。此皆圣谟所宜以为标的者。文字间又何足以汩没圣谟乎!

大抵学者且当论志,不必遽论所到。......若其所到,则岁月有久近,工力有勤怠缓急,气禀有厚薄昏明、强柔利钝之殊,特未可遽论也。

已知者,则力行以终之;未知者,学问思辨以求之。如此则谁得而御之?

与包详道

行之不肖者,则或耳目聪明,心意慧巧,习技艺则易能,语理致则易晓,人情世态,多能通达;其习于书史者,虽使之论道术之邪正,语政治之得失,商人品之高下,决天下国家之成败安危,亦能得其仿佛。彼固不能知其真,得其实,诣其精微,臻其底蕴,而其揣摩傅会之巧,亦足以荧惑人之耳目,而欺未明者之心。

行之贤者,则或智虑短浅,精神昏昧,重以闻见之狭陋,渐习之庸鄙,则其于慧巧者之所辩,浑然曾不能知。甚至于如荀卿所谓「门庭之间,犹可诬欺焉」。......一旦骇于荒唐谬悠之说,惊于诡谲怪诞之辞,则其颠顿狼狈之状中胜言哉?正使与之诵唐虞之书,咏商周之诗,殆亦未必不指污沱为沧海,谓丘垤为嵩华。况又杂之以不正言,亦安得而不狼狈哉?

由是而言,则所谓清浊智愚者,殆不可以其行之贤不肖论也。

理不可泥言而求,而非言以无以喻理;道不可执说而取,而非说亦无以明道。理之众多,则言不可以一方指;道之广大,则说不可以一体观。

用心急者多不晓了,用心平者多晓了。英爽者用心一紧,亦且颠倒眩惑,况昏钝者岂可紧用其心耶?昆仲向学之志甚勤,所甚病者,是不合相推激得用心太紧耳。

人之省过,不可激烈,激烈者必非深至,多是虚作一场节目,殊无长味,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若是平淡中实省,则自然优游宽裕,体脉自活矣。

详道之病,......当于日用出言措意之间,精观密考,使有日改月化之效,或庶几其可瘳也。

「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河之浸,膏泽之润」,此数语不可不熟味,于己于人,皆当如此。若能如此,静处应事,读书接人,皆当有益。优游宽容却不是委靡废放,此中至健至严,自不费力。恐详道所为奋迅者,或不免助长之患。

精勤不懈,有涵泳玩索之处,此亦是平常本分事,岂可必将无事之说排之?如读书接事间,见有理会不得处,却加穷究理会,亦是本分事,亦岂可教他莫要穷究理会?

与包敏道三

大抵昆仲之病,皆在锐进之处。毕竟退让安详之人自然识羞处多。今为学不长进,未为大患,因其锐进而至于狂妄不识羞,则为惑深而为累大,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

与吴伯

作事业固当随分有程准,若着实下手处,未易泛言。只如八哥在此,朝夕有师友讲切,反有倦志,不能进前。然此在八哥,亦未易遽责。盖此事论到着实处,极是苦涩,除是实有终身之大念。

猜你喜欢
  卷二十九·湛若水
  卷一·湛若水
  卷七十六·程川
  卷七十三·山井鼎
  卷二百四十五·秦蕙田
  卷一·朱鹤龄
   逍遥游第一·刘文典
  卷十一·敖继公
  前 言·列子
  (八)·钱穆
  最上成就印相分第二十四·佚名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三)·太虚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澄观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十九·徐世昌

    李鸿章李鸿章,字少荃,晚号仪叟,合肥人。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封一等肃毅伯。赠太傅,进一等侯,谥文忠。有《李文忠公遗集》。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

  • 卷三百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二十四 李德 神释 大哉浑沦妙槖龠自无穷絪縕一巳构畀付出至公灵台本无物而我处其中清虚为我体昭明为我庸倏去入无间忽来归寂

  • 御选明诗卷一百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百四七言絶句四王英淮安别回御史逺别悠悠乡梦频逢君况是异乡春可怜河畔青青栁又折长条别故人舟过盂城画船挝鼔过盂城两岸桃花春水平今夜湖中好风景直须看到月三更王直题画绿树青山带晚霞树间

  • 列传第二十八·刘昫

    ○于志宁 高季辅 张行成 族孙易之 昌宗 于志宁,雍州高陵人,周太师燕文公谨之曾孙也。父宣道,隋内史舍人。志宁,大业末为冠氏县长,时山东群盗起,乃弃官归乡里。高祖将入关,率群从于长春宫迎接,高祖以其有名于时,甚加礼遇,授

  • 卷四·本纪第四·脱脱

        太宗一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宪皇后杜氏。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时晋天福四年十月

  • 第十回 戢兵变再定西川 兴王师得平南汉·蔡东藩

      却说宋太祖得了花蕊夫人,册封为妃,待她似活宝贝一般,每当退朝余暇,辄与花蕊夫人调情作乐。这花蕊夫人,却是个天生尤物,不但工颦解媚,并且善绘能诗;太祖尝令她咏蜀,她即得心应手,立成七绝数首,中有二语最为凄切,传诵一时。诗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四百五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月庚寅。谕军机大臣等、长江水师。前经彭玉麟按年巡阅。以资整顿。现在沿江各营。诚恐不无懈弛。着派李秉衡驰赴长江上下。周历查看。仿照彭玉麟巡阅章程办理。该前督向来办事认真。不辞劳瘁

  • 一三 安徽学政朱筠奏陈购访遗书及校核《永乐大典》意见折·佚名

    一三 安徽学政朱筠奏陈购访遗书及校核《永乐大典》意见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学政臣朱筠谨奏,为谨陈管见,仰祈睿鉴事。窃惟载籍重于左史,目录着于列代,典至巨也,制至详也。我皇上念典勤求,访求遗书,不惮再三,凡在

  • 欧阳一敬传·张廷玉

    欧阳一敬,字司直,彭泽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任命为萧山知县。征招授职为刑科给事中。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任文选郎时的劣迹,而且南京侍郎傅颐、宁夏巡抚王崇古、湖广参政孙弘轼都是应槐选拔的,都应当被罢免。吏部

  • 桂萼传·张廷玉

    桂萼,字子实,江西安仁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初任丹徒知县,性格刚强,好耍脾气,屡次触犯上司。朝廷调他到青田去,他不去上任。后来因为别人推荐出任武康知县,又触犯上司被逮入狱。嘉靖初年,他由成安知县升任南京刑部主事。世

  • 卷二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征榷考【臣】等谨按马端临征榷考纪述榷政为目有六曰征商即关市之征也曰盐铁则管子正盐筴之说所造端也曰榷酤自汉时征之曰榷茶曰坑冶皆自唐

  • 卷二百一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一下 朱批岳濬奏摺 雍正八年正月初十日山东廵抚【臣】岳濬谨 奏为跪诵 朱批敬陈下悃仰祈 慈鉴事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臣】於跪读朱

  • 卷十九·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九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四月命以宋儒周惇颐后为世袭五经博士左佥都御史姚缔虞题为圣心重道方殷先贤表彰未尽亟请勅议褒恤以昭盛治之旷典事【臣】惟我皇上德盛化神治隆道备崇重先师之典礼録恤周公

  • 天子章第二·佚名

    【解读】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人民受到感化,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原文】子曰(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2);敬亲者,不敢慢于人(3)。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4)于四海。蓋

  • 尚书句解卷九·朱祖义

    元 朱祖义 撰洛诰第十五【周公摄政七年成王年已二十公知王君徳已成可居君位故复辟告归王知公不可一日去已故坚留不与其去何前日疑公而今乃复留之葢今日成王非昔日成王七年之间周召左右所以诱掖开导之者深矣故此篇首

  •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七·魏了翁

    中庸一中庸子思作正义曰案郑目録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此于别録属通论二水神信土神知云水神则信冬主闭藏充实不虚水有内明不欺于物信亦不虚诈也云土神则知者金木水火

  • 雨村词话·李调元

    清代词话著作。4卷。李调元撰。李调元著此词话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说:“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择其可学者取以为法,其不可学者取以为鉴”。古为今用,以利于时人创作,态度是可取的。全书杂评前人词作优劣,间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