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一卷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于中何者是五种痛断。见佛痛断。闻法痛断。见僧痛断。法中顺行痛断。一切法寂灭痛断。是为五痛断。复有余五断诸痛。何等为五。善知识者断诸痛。不生烦恼处者断诸痛。劝持禁戒断诸痛。不作无间业断诸痛。灭诸有断诸痛。是为五断诸痛。复别有五种断诸痛。何等为五。商人方便善成就断诸痛。于国中随意而住断诸痛。孝顺养父母断诸痛。舍家出家为菩提断诸痛。舍诸欲断诸痛。是为五种断诸痛

于中何者是五闇。五无间业为闇。何等为五。杀母。害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如来血。此等为五闇。复有五生趣闇何等为五。地狱闇。畜生闇。阎罗世闇。生不闲处闇被他欺闇。是为五闇

于中何者为五闇盲处。取我是闇盲处。于欲中极生贪着为闇盲。懒墯懈怠为闇盲。多睡眠处为闇盲。未至方处为闇盲。此为五闇盲于中何者为五速疾波浪。嗔恚为速疾波浪。得四禅者若作想言。我是罗汉。我慢自高是速疾波浪。小姓摄受未曾得者已得故速疾波浪。持戒因戒起慢是速疾波浪。不灭烦恼故于有为中摄受速疾波浪。此为五速疾波浪

于中何者是五罗刹渊。无明为渊。睡眠为渊。生死流转为渊。无智渊。爱渊。于此之中为第一渊。若于三界流转于彼。此五渊中何者是五种罗刹。恶知识罗刹。不闲处生罗刹。亲承妇女罗刹不善思念罗刹。我想罗刹。是为五罗刹渊。于彼五罗刹渊中。业者所谓承事妇女也

于中何者是难度五波浪行。欲界难度波浪行。色界难度波浪行。无色界难度波浪行。若此三界不观察不正念难度波浪行。彼不正念众生乐求时不能知处。是为五难度波浪行。何故言难度波浪行。然彼难起难住处。是故言波浪行

于中何者是五乏少处。戒乏少。多闻乏少。世间果报乏少。闲处生乏少。善知识乏少。此为五乏少处。于彼五乏少中。多闻乏少于一切处最为乏少。多闻比丘者舍离一切障盖诸法。一切邪道皆能除灭。出生一切白净诸法。于诸佛所而不远住。于佛菩提而不舍离。最为近住。何者在近。如上座舍利弗如大目连。如上座须菩提。如汝阿难比丘。阿难。如是多闻比丘当不生地狱中。亦不生畜生中。亦不生阎罗世。在所生处于一切处恒有大智。有何大智。彼大智者。所谓不作五无间业。多闻比丘能散忧悲苦恼。所有毒箭最大嗔恚亦能拔断。无有现在及未来世。无有功德不入身者。是故阿难。欲取我教者。应当勤求多闻。比丘勤求之时。当作三事当受正法。他生疑惑即能除散。彼等决定。因彼诸修多罗而取涅槃。此多闻因。比丘。若勤求多闻时。当取四法。何等为四。能令他住彼多闻中。能说种种语义诸天不舍。亦不杀生。巧知业报。是等为四。比丘求多闻时。当取五处。何等为五。取命终时心念诸法。此处舍身已上生善处。以诸法义令天欢欣。不被天人之所轻贱。彼处舍身还生人间。不堕地狱畜生及阎罗世。生人中已。以般若行当作国王。何以故。阿难。如来说此一切施中最为第一。所谓法施。能作如法治世王已。当受大果报。多诸眷属有大智慧。于王治中能正思惟。如是次第以五法故当得多闻。于诸天人无轻贱想。是故若有智比丘。于多闻中应作勤求。于中何者是无乏少处。多闻为无乏少处。阿难。近多闻故当近般若。近般若故。于一切烦恼中不被蹴蹹。于多闻处有如是果而不自高。亦无嗔恚及与毒结。不作调戏亦无放逸。曾不轻躁审谛安详。不作毒害及我慢事。无有恐怖亦不怯弱。至诸大众无有畏惧。于大众中不作轻躁。若他所问能为解释。以善言辞令彼满足。又令大众皆悉欢喜。不为诸欲所牵。亦复不为嗔恚所牵。亦复不为愚痴所牵。亦复不为贪心所牵。他轻慢已而不愧赧。得他赞叹亦不自高。得舌根业其舌软薄。言辞吐纳音旨典正。于辩论中无能过者。众人遵仰。统御大众善能教示。常有诸天随护而行。常为他人智慧施主。及禁戒施主。布施施主。生天施主。涅槃施主。如是之等所说功德。于中所作能施正法。能令住功德中。阿难。是故多闻能作最胜施主。当为与乐施主。乃至能与涅槃施主亦复能作善行施主。以彼般若少布施故能使增多。心不怯弱亦不轻薄。彼等他人无作恶者亦不违背。于作教师。说言具足能摄正法。于他问难报答断绝。如来。为如是等诸善丈夫大利益故转大法轮。阿难。是故若见如是诸功德已。应求多闻。作是语已。长老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如来已说此多闻功能者。世尊。若有令住于多闻中。彼当得几所善根。作如是语已。佛告长老阿难。阿难若然者我为汝作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义语。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若树若草若木。乃至一指大踊出者。假使彼等一切皆有具足叶花果实。于彼中若有一指大踊出草。彼还生若干果实。犹如恒河中沙。然彼所有芽。假使从地踊二指大。彼还有生若干果。犹如有二恒河中沙。如是次第第三指大踊出。所有指还有若干。彼木还有三恒河沙等果。阿难。于汝意云何。彼等果树岂可能取边数以不。阿难报言。不也世尊。佛复言。阿难。能得彼木一指大有者。所有果可有取边数。于彼等所有福聚不可得边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至为他说四句偈等。以不染着心不求果报心。住为利益事故。云何此等众生。因此法施。愿当得须陀洹果。乃至当得阿罗汉果。假令乃至发菩提心。乃至发摄受心。为他说劝受。乃至受四句偈等。此为前福德譬喻。所有已当受者。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俱胝百千分不及一。不可算数。阿僧祇不及一。歌罗分数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如是彼善男子当生善根。若当令他住于多闻中。乃至四句偈中。作如是语已。长老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世尊善说。善男子善女人。当于法及法师边。当云何作尊重。作如是语已。佛告长老阿难言。阿难。莫令众生不尊重不欲法。阿难复白言。世尊。我欲法当于法中作尊重。今欲作尊重。而我今者共世尊朋友以来。未闻如是法。然我世尊。然我今当作如是尊重。世尊。若诸外道若善男子善女人。当作尊重者。世尊。若有少分求乐住于食前。贫家所生。卑贱家中生。出家当欲得法。彼等虽复求佛法而行。然世尊。彼等所有真卑小下贱体。彼等决当示现。世尊。但我今为自利益问。我等云何住。作如是语已。佛告长老阿难言。阿难。于此中若当欲法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持读诵教。若欲诣向和上阿阇梨边。至已应如是欲问佛语言。随彼所止行处。若为彼教处。彼应从彼边而乞依止虽有减十夏。若有十二夏。但为法尊重故。应当受彼依止。何以故。虽复如来说五夏比丘不须依止。但为彼第一于欲法中尊重。何以故。彼欲学故。阿难。于彼时彼阿阇梨。当应如是与依止。虽不合与依止。若如是若如教若当得利。若教授令莫放逸。令具威仪。应当如是劝教。彼应当如是与依止。如是诸法具足比丘者与他依止。彼当善能依止。若如是庄严文字句能与依止者。虽复有比丘百夏。然不知如是文字句庄严。彼应当他边受依止。彼复何能与他依止。若有比丘未有一夏。然彼有如是法具足。堪有沙门。然以彼为法有依止。百夏比丘不知此法行。彼当应受依止。然若有比丘从他受教者。应向和上阿阇梨所曾作尊重。当应随顺。彼欲受教者。住在和上阿阇梨前。不得现示齿应不得交脚。应不得观脚。应不得举脚。应不得动脚。应不得举踝。应不得高处坐。不问不应语。若有语不得违背。于阿阇梨边常须观看面。彼若住处住三肘远。不得在上风亦不得坐。若得教然后坐已。于阿阇梨边当生慈心。欲受教者应先诵。旧者诵法已。于法中所有疑处。于先乞求解释然后受教。受已右膝着地。以二手执师足。礼师已然后而去。若彼地方有崄者。应当背去求平正路。如是行处若彼地方有平正。若礼师足已。面前应却行而去可十肘。远住于他方礼已。所有道处应顺彼道行。而彼应作如是念。我阿阇梨在我后。我更能诣向已。不或时不能非。不能向阿阇梨边。彼应须知时。应三时至阿阇梨边。若不来者应当作如法。若来而不见阿阇梨彼应若以土若以木若以草。应当作记。若阿阇梨在内屋行处。彼应围绕行处。应顶礼彼行处而去。或复应当作别事。唯除大小便业。向阿阇梨不得作粗言。被诃已不得报语。阿阇梨所坐床榻或眠卧处。应当拂拭安隐。若整顿已应更作余事。日在初分应来随时。随时来已。当应问阿阇梨何所须作。阿阇梨入村落。阿阇梨所有衣洗已手已拭毕。已以己衣拭手已。以二手授彼衣。至已正住处应安置。善作安置。已应与洗面水。于后应安斗筛。安斗筛已应奉与。应为其覆身。次更奉余衣彼所受用。为彼应作如是敬重。于阿阇梨前不得弃舍涕唾。于常行处。不得覆两肩。亦不得覆头。阿阇梨所在处。于经行处应拂扫治。应三时洗浴阿阇梨。应三时行水。为彼阿阇梨应须乞食。若为阿阇梨所经营处者。能尽身力当作勤劬。当应求为洗钵若应为洗。应先洗阿阇梨钵。后自洗己钵。若不与洗更不得语。何以故。阿难。有如是诸比丘。应作如是念。如来钵无有人洗。彼等随我学已。当应自作。然如来许彼等。热时作凉事。寒时作暖事。彼当所须者。彼为当应奉。亦不应阿阇梨前嚼杨枝。于阿阇梨所有恶事不得向他说。遥见阿阇梨应须起迎故。阿难。假使受四句偈处即为阿阇梨。谁边诵闻四句偈。若读若抄写若当闻。彼为彼阿阇梨边应当敬重。若向阿阇梨边。若不作如是敬重者。当名不敬重。堕于不敬处。住不正道已。当为说不善事。然彼不应取。我为教师。何以故。阿难。彼不爱佛说。彼说非法者。不敬重者当为受法。彼亦不得入于僧中。何以故。彼痴人不住正行。然阿难。诸佛语言正行为真。尔时长老阿难涕泣沥泪。复作如是言。世尊。当来世少有彼等众生。若住于如是行中。亦应作如是念。应须住如是行中。然世尊。我当住此行中。世尊若有比丘于阿阇梨边若和上边。不生敬重心。复说不善事。彼当得何果报。佛告言。阿难。若有比丘于阿阇梨边若和上边。不生敬重心者。复为说不善事。彼非须陀洹。彼是凡夫无有智。应当如是说。何以故。阿难。实有无功德阿阇梨。犹不得向人说。况复有实。阿难。于中彼若为阿阇梨当不作敬重。有一边地狱名曰尼诃南。于彼处生。彼生己身有四头。彼中身炽然火焰然犹如火聚。彼处有诸虫名曰炽然。口食彼舌根。从彼舍身已。生于畜生中。若狼若野干。彼生于彼处有得名狼。彼于彼处得名狼已。复当得名野干。何以故。彼以骂阿阇梨和上故。如是彼多人见已不喜。如于往昔以作舌过故。以是彼当食粪。而复舍身已当生人中。于边地聚落中生。当不成就一切诸功德。舍离一切诸功德不成就。又趣不得人好色。不似父母。彼不为父母所爱。常为他诽谤。常有多病患。当背诸佛世尊。当无有智。当速还堕诸地狱中。何以故。当有如是若有言者。与闲处者。如法阿阇梨者。真实阿阇梨者。当不作敬重。阿难。更复当得众苦诸法。阿难。若有受四句偈。若于谁边抄写四句偈等安置于经中。彼中所有文字。还若干诸劫。彼阿阇梨若置肩上若置头上负重而行。复与一切乐具。阿难。当如是时犹不称可供养阿阇梨。何况贵重阿阇梨者。阿难。于未来世有诸比丘。若得如是修多罗已。作不敬重。当作不正依。于阿阇梨和上边当说不善处。我说彼等痴丈夫向恶苦法堕处。阿难。我告汝我语汝。如来已说有道及非道处。如诸比丘当有行。彼等还如是当得趣。阿难。汝等作敬重恒常惭愧。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敬重当有如是法。所谓爱佛爱法爱僧

于中有几种食。有几种依倚。有几种持。有几种无畏世间。有几种智。何者是第一义。所言智聚有几聚相。所言智慧何者智聚何者聚。应知智者。若以烦恼若以尽智。有几尽智俱致百相。不摄诸法中。于阿字不合中。彼以阿字应当合以百俱致。阿字与啰字合。所有啰字而不合处。彼即尽相是名尽智。彼所分别是为尽智。以寂静法我等当摄。亦非如言说智智之次第。是智为地非语言者也。所有诸佛应正遍知弃舍者。于中无有别法可名名为尽。于中所有智慧是则名明。彼明及彼明以满足故当见诸佛。何者为佛。何者是不和合。于二十俱致佛名字。以世间语言中往昔已行曾行。诸佛世尊以名字和合。彼等以一字应当摄受。所谓遮字名。名者以遮字共烦恼和合。当知摄受有几真荼(隋言严炽)。有八天真荼。一是人真荼。三是地狱真荼。四是一切真荼。彼八天真荼者。彼等当堕邪道违背九十诸佛世尊。当堕地狱恶热恼中。一人真荼者。当复违背二十俱致诸佛世尊。九十九种烦恼之处诸法具足。共地狱真荼一时弃舍。为五百烦恼之所覆障。彼当随顺畜生所害。彼遮字门破分别故。当满百俱致世界烦恼具足。如是东方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其人真荼者。舍离九十九种破坏语言。以二千种相当入斗阵。五十五百那由他相为他降伏。彼等文字已遮字和合。所有名字当有堕落。其人真荼。当堕邪道中三种。地狱真荼者。共天真荼而作亲近。其真荼真荼共相和合。有五十五相真得真荼名字不知方便。至地狱亦不解脱。六十句俱致歌字名句。诸佛世尊以一名字说。于此名字中。诸众生辈多背诸佛。其世间中二处依倚多种真荼无明及痴中。此三真荼亦当堕邪道。彼等俱致数劫。以遮字门当应教化。彼等一切当应成就第一声闻。应说一法。所谓眼识。其眼无常为佛教化众生。非是声闻所能教化。有四种真荼所在不定聚处。为彼人等。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彼一切处真荼句者。与平等智二十俱致句。应以阿字门。应令和合。四十俱致句以啰字摄。六十俱致句以遮字摄。三十三俱致句以婆字摄。彼等当违背二十俱致诸佛世尊。于彼中四十俱致句以啰字摄。彼当违背六俱致诸佛世尊。所有六十俱致以遮字摄。彼等当违背八十俱致诸佛世尊。八十俱致劫。于流转生死中。共天诸真荼共人真荼及地狱真荼。少有一切真荼。多有天真荼。多有地狱真荼。有一人真荼在定聚中。已共天真荼及地狱真荼不相舍离。是故名为人中所有真荼。行彼人乘不行真荼乘故名为人。几所解行诸乘事。阿难。有俱致那由他解诸乘事。应知于中有百俱致所有平等智。是故彼等各为智者。自余无智者。彼等一切满足真荼处。阿难。彼天真荼及地狱真荼彼等共人真荼不等。是故名不平等。舍离其一切真荼。以二真荼天真荼及人真荼。阿难。天真荼者是魔波旬。阿难。地狱真荼者是魔家眷属。何者是魔家眷属。所谓人真荼和合远离者。阿难。有九十九俱致句。当应说烦恼杂法。彼等已遮字门摄取。彼于实际中动移。于一切真荼中亦复动移。当具足八十二种不定聚也及邪定聚。是故名为真荼也。遮字门最胜处。应当摄四十相。遮字门随顺。应知有千俱致阿字门。所有言辞文字不具足也。以减文字减少故。当有我不具足。以我减少故。当有语言。于诸王中不可信受。何况三藐三佛陀边。复当违背诸佛世尊。无有胜处故。当不得涅槃。阿难。少有众生住于无胜之处。依住住胜众生背其天真荼当得彼便。得彼便已不曾厌于地狱生趣。不曾得度三世真荼。非如诸阿罗汉见生死患。见实入向如实实际中。诸阿罗汉以如是见故。故言度彼岸也。见实际已更不复观。故言已度彼岸也。已于行处善观见故。不思惟已灭爱烦恼。是故言已至彼岸也。啰字门有百千俱致诸字门。以十分破毛道凡夫等犹尚不及波啰字门。故名波啰字也。那字门三十分减少有十种。诤斗义六十九。往相续返义七十七。虚妄语言五。其间所有诸患造作之者。有九十九百千俱致欺诳语言。为彼苦处有六十九。当作随顺说法处。有二十龙结十种天结十八种人结。难知至处。以少法行故。阙少法故。当至不生处烦恼际中。不得净眼。二俱致阿字门为天眼障。住[悚*页]惰所缚。其[悚*页]惰所缚者。以歌字为因。作障碍缚。何者歌字因。谓不善知识。何者不善知识。那字门是。何者是那字门。若不教示此道此非道若轻若重。如是不教名恶知识。其恶知识者有何因。其恶知识以无明为因。何者无明教破明处。复有无明说九十九名字。复有无明十五种事。何者为事。谓念不善有三十种。不善念六十种。庄严诸凡夫辈不思念处。分别五十五欲之毒箭。六十四嗔恚毒箭。阿字门俱致数痴毒箭。五百生中处违背诸佛出现于世。二十九种柱。三十种树。四十娑罗。一毒药。九十九相覆藏。四十种火。以一因故应当见因。有九十八嗔恚事。二十种眼瞖破分。五十五种福伽罗如尸陀林。四十一种说。九为痴者。九种为阉人。有二闭塞耳事。五种相为百舌事。九患处为老业。有十种相当尽命。四十种相远离暖气。有八千妇人名字。有二十俱致般若名字。有一大信行。有五种过患。以心不净故。有十种覆藏患。以心不定故。阉人有十种乐患。是故一心不解脱。九十九烦恼为生者。当有二十二业两相调戏。有七十四迷惑行当减初禅。有一为般若满足。譬如睒电。亦如金刚。有十一种耳识。以一法应当说。彼等不知于佛菩提。彼等不知失觉分有何名。何者觉分。若无彼何者无彼。所有名字何者是名字。若未曾有何者是未曾有。谓觉分名字即世所名。若世所名。彼显觉分。非如凡夫辈所受执着。有八种名字。具足觉分者有二十。过患觉分有十种。有五百字事。于中智者不起斗诤。有一名字当满恶趣。有十种染着。有三十种世名字染着。有一行为圣声闻。有九十九种法具足者。名曰圣声闻也。以一句应当摄有为名字。有九十九种说。彼是无为如诸佛所知。于中何者为所知也。谓不证也。何者为不证也。谓佛诸法也

猜你喜欢
  序·佚名
  诸法无行经卷下·佚名
  续灯存稿目录·箬庵通问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欧阳竟无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佚名
  释氏护教编后记·朱时恩
  佛说枯树经一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玄奘
  大雲初分智宝藏健度第三十二·佚名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入法界体性经·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法华义疏卷第五·吉藏
  卷七·佚名
  心忠尼六旬寿言·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全史宫词卷十八 辽·史梦兰

    辽,太祖耶律忆,本名阿保机,契丹部人。梁贞明二年,称帝,都临潢,国号契丹。在位十一年殂,葬祖陵,改元三(神册、无赞、天显)。太宗德光,太祖次子。太祖殂,述律太后黜长子突欲而立。帝始改国号为辽。在位二十二年,灭晋入汴,引还殂于栾城

  • 词苑丛谈卷五·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品藻三王阮亭和潄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长安盛称之遂号为王桐花几令郑鹧鸪不能专美其词云凉夜沈沈花漏冻欹枕无眠渐听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窻罅春寒重忆共锦裯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

  • 卷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皇雅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进士知伊阳县召试为馆阁校勘累迁右司谏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坐贬卒有河南集天监受命也自梁至于周兵难不息宋受命统一万

  • 列传十七·薛居正

    李建及,许州人。本姓王,父质。建及少事李罕之为纪纲,光启中,罕之谒武皇于晋阳,因选部下骁勇者百人以献,建及在籍中。后以功署牙职,典义儿军,及赐姓名。天祐七年,改匡卫军都校。柏乡之役,汴将韩勍追周德威至高邑南野河上,镇、定兵

  • ●一五、宫中的建筑·秦翰才

    溥仪初到长春,住旧吉长道署。稍后,迁入地处市区西北之旧吉黑盐务稽核所。把北部房屋叫做勤民楼,为治事之所;南部房屋叫做缉熙楼,为膳宿之所(俗称寝宫);西部房屋叫做西花园,有植秀轩、畅春轩,为游息之所。是为执政府。称帝以后,就

  • 皇王大纪卷二十九·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孝王三年甲寅恶来之后有非子者居犬丘好马畜善养息之王命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王邑之为附庸使续伯益之后号秦王之世大雹江汉冰牛马死十三年甲子十五年王崩諡曰孝王公卿诸侯立懿王太子燮夷王元年

  • 卷七十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七十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七中 死国 魏 夏侯玄【李丰 丰弟翼 张缉许允 刘陶】 王经 王凌【令狐愚 单固杨康】 毋丘俭【子甸尹大目】 诸葛诞【文钦 

  • 第八卷 星野晷度(五)·缪荃孙

    节气日出时日入时旦时中星昏时中星冬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秋小满大暑芒种小暑夏至辰初初刻三分四十二秒辰初初刻一分五秒卯正三刻八分四十三秒卯正二刻十二分四

  • 台湾海防档(下)·佚名

    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南洋大臣曾国荃咨呈「威利」等商船改为官轮拟请另给官用牌照福建巡抚刘铭传咨报「威利」官轮顺搭客货请援照「永保」、「琛航」两船成案免由洋关查验咨复福建巡抚刘铭传奏准「威利」官轮顺搭客货仍

  • 卷五十一、太平天国之兴亡·黄鸿寿

    宣宗道光三十年,秋八月,洪秀全起兵广西金田村。秀全,广东花县诸生,有朱九涛者倡上帝会于粤城,秀全与中表冯云山并师事之。九涛死,秀全奉基督教义,自树一帜,谓之上帝教,立会召众,名其会曰:“三点会”,而已为之长。道光十

  • 厚黑丛话自序·李宗吾

    民国十六年,我将历年作品汇刊一册,名曰《宗吾臆谈》,内容计:(1)厚黑学;(2)我对于圣人之怀疑;(3)心理与力学;(4)考试制之商榷;(5)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十七年,我把“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扩大为一单行本,题曰《社会问题之商榷》。第六

  • 卷七·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七明 孙防 编春秋元命包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天不足西北阳极于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万里按闗令内传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万里东西酉亦九千万里四

  • 鲁人有周丰也者(1)·戴圣

    ——身教重于言教【原文】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2)。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3)?”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4),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6)?”对曰:“

  •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修观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谓能远离卧具贪着。或处空闲。或坐树下。系念现前。乃至广说。名乐空闲。当知此言显

  • 卷第七(译经东晋)·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东晋录者。宣帝曾孙。琅玡武王后。恭王瑾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晨内有神光一室尽明。白毛生于目角之左。眼有精曜[目*需]睇眄炜如也。累官使持节安东将军

  • 目录·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目录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卷第一 慧学  译经科 汉迦叶摩腾 汉竺法兰 汉安清 汉支楼迦谶 汉竺佛朔 汉优婆塞安玄 魏康僧铠 魏昙谛 魏帛延 吴康僧会 吴惟祇难 晋竺昙摩罗剎 晋朱士行

  • 大道论·周固朴

    大道论,原题周固朴撰,其生平不详。书中引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似出于五代或宋初。《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以老庄及《西升》,《内观》等道经为本,广论大道义理及修心体道,养生治国宗旨。全书分十八篇。

  • 弥勒来时经·佚名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之下生经(已佚)、鸠摩罗什译之下生经为同本异译。本经之说法中肯,尤以最初及最后之叙述方式异于其他诸经,颇堪注意。经初无‘如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