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三)

【释 经】

经题之优婆塞戒义,前已言之。其内容共有七卷,分为二十八品。品即品目,凡文义相类,则收为一品。兹将二十八品经文,依古德分为三分:一、叙启分,即集会一品。二、自发心品至般若品多分,共二十七品,皆为正说分,又称正宗分。三、结成分,即最后两行之文。

集会品第一

甲一 叙启分  乙一 追叙嘉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此为结集人追叙本经有说法者、有听法者、及说听之时与地,谓之五重证信,藉证此经之确实可信,以流传于永久。佛弟子有阿难陀者──义即庆喜──在佛弟子中为多闻第一,记持不忘。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五百弟子推举阿难陀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此经为阿难陀所结集,当结集时,追叙有此嘉会。如是我闻,是叙亲闻。我字、是结集者自称。如是,含义甚深,此中且指本经文义而言,谓如此经义,是我亲从佛说得闻,以证本经非道听途说,凭空杜撰者比。是为亲闻证信。

一时,系叙说法之时。所以不记明某年某月某日时者,就广远义言,天上人间,年月日时长短不同。就切近者言,世界各国所用历法亦互有差异,不相统一,故不能用某年某月某日时记之,以便行于各地也。复有事一时、理一时之分,所谓机教相扣、说听事毕,谓之事一时;依无分别智契无分别理,理之与智无二无别,谓之理一时。是为说时证信。

佛、系梵音,具足应言佛陀,或浮屠、浮图。浮图、中国一般人每指塔而言,其实、塔为供佛舍利之所,殆借名以代表佛耶!古时文人,又每以浮图二字称佛出 家弟子,实在出家人为学佛而尚未成就者,不能迳称之为佛;或以出家人为佛弟子之上首,代佛宣扬,亦称之为佛欤!佛陀之本义为觉者,觉为觉悟之觉,与中国之圣字相似。但佛法中阿罗汉、辟支佛及地上菩萨亦可称圣,而佛则为圣中之圣。觉者、谓有觉悟之圣者,譬如有学问之人称为学者,以有觉悟故称之为觉者。但此中觉者,要无丝毫迷惑错谬,究竟圆满者方可当之;所以圣中阿罗汉乃至大菩萨,尚不能谓为觉者,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遍觉者──方可称为觉者。正、即正而不谬,遍、即遍而不偏。大菩萨虽有正遍觉悟,犹非无上,故须福智两足,乃可称佛。佛本为通称,如东方药师佛,西方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皆可称为佛。但因此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教法化行,故可单称为佛,别佛则须加别名于其上,如药师佛之类。故此中佛字,即指释迦牟尼佛。但十方诸佛,福智均等,其所证所说无有高下,仅于应机设教上有各种方便之不同,一佛说亦即等一切佛说耳。此为说主证信。

舍卫国、在中印度。中印度非只舍卫一国,不过舍卫与摩竭陀等国较大耳。舍卫、为译音,其义为礼德,谓礼富道德之国也。祇陀林阿那邠坻精舍,即是金刚经中所云祇树给孤独园。祇陀、简称为只,是舍卫国太子之名,其义为战胜,因生在其父王战胜时而命名。阿那邠坻、译为善施,即给孤独长者,以其常时给恤孤独之人,故称为善施长者。林为祇陀所有,精舍为阿那邠坻所有,故合谓为祇陀林阿那邠坻精舍。此处原为祇陀太子之地,阿那邠坻长者欲买此地以供养佛,祇陀太子戏谓须黄金铺满其地方可,长者供佛心切,复饶有家产,乃倾其所有金以铺此地。只陀太子受其感动,止其铺金,即以此地售与长者,而留树林以自供佛,故谓之祇陀林。长者得其园林,构造最精美之房舍以供佛,故谓之阿那邠坻精舍。此中舍卫国为大地名,譬如南京;祇陀林阿那邠坻精舍为小地名,譬如逸仙桥中国佛学会。是为说处证信。

叙与大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乞儿者,为同闻证信。此中先叙比丘僧者,出家五众以比丘为首故。比丘、有人望文生义,谓比于孔丘。然比丘为译音,即乞士之义。因出家之人,不独不事生产,且将家财舍尽,常行乞食以资生命,现在锡兰、暹罗、缅甸等地尚是如此。又有乞法以资慧命之义,乞法即求法,谓从佛出家,求学佛法以除烦恼了生死也。比丘本义,不过如此。若引申之,则有怖魔、破恶等义。盖修学正法,破除诸恶,为天魔所恐怖也。僧字、多有错用误认之者,或以僧为出家人之姓,或以僧即是出家之人。但僧为译音,具言应称僧伽,即众也。故僧即出家佛教徒之团体。此团体系依戒律而住;依比丘律而住者,谓之比丘僧;依比丘尼律而住者,亦可谓之比丘尼僧;僧、即出家各类团体之通称,佛经中亦有译为众者。比丘程度不齐,有证圣度生者,有破戒退堕者,复有新学之人,而此中比丘,皆是证阿罗汉果、发菩提心、有大功德智慧者,故谓之大比丘。复是常随从佛者,其数有千二百五十人。尼系译音,比丘尼即比丘之女性者,其数有五百人。比丘尼在佛徒中为晚起之事,佛成道后约二三十年,由佛之姨母求出家,方有比丘尼。又优婆塞之义,前日虽曾略说,今日听众中不乏新来者,再约言之:优婆塞为译音,又有译为邬波索迦、邬波塞迦或优蒲塞者,义为近事,能亲近承事三宝故。有处翻为善宿、近宿、清信。中国习称为居士,其实、佛典中居士称通常之人,若佛弟子应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大概为受过五戒者所称;广义则但归依三宝者亦可称为三归优婆塞夷,受五戒者称为五戒优婆塞夷,受八戒者称为八戒优婆塞夷。此中,其总数有一千人。乞儿、乃普通之乞丐,与前之比丘有乞食、乞法之二义者不同,其数有五百人。此会、僧俗、男女、贫福俱备,全为人众而无他道众生,亦此经特殊之一点,可为本经正为人道而设之证。此种集会追叙,与现代之开会纪录相同:如是我闻,乃纪录人之自署也;继之有会时、有主席、有会地、有会众。如此佛经,证据确凿,无怪流传至今,永久可信也!

乙二 问启纲宗

千优婆塞中,有长者子名善生,发问启动佛说,揭示此经之纲宗。

丙一 本事问答  丁一 问礼六方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西方之土属婆娄那天,有供养者,彼婆娄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则为护。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风则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长者、为年高德劭,饶有财誉人之尊称;善生年轻,称长者子。在他经中,言其父命终时,嘱令礼拜六方之事甚详。善生归佛法后,因再启问六方之义。因其有善根方生人中,又能不空过此生,增进为善,故曰善生。此时善生虽已归佛,然未详问佛法,故举外道六师常说礼六方义以问。凡非佛法,即为外道。据理,所说所行与一切法实相相应,则为内道;反之,则为外道。在佛世外道有九十六种,六师为其著名之代表,涅槃经曾详言之。第一、富兰那迦叶,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法断灭性,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第二、末伽梨拘赊梨,此云不见道,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自然生。第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子其母名,此云正胜不作。计不须求道,但经生死劫数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第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翅舍其字,钦波罗即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将长时之苦于短时受尽,即得解脱。第五、迦那鸠陀迦旃延,迦那鸠陀、此云牛领,其字也,迦旃延、此云剪发,姓也。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起见,随意而答,谓之邪命外道。第六、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此云离系,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善福悉由前造,非今生行道所能断者,即现在印度之耆那教,徒众甚伙。以上六种外道,均有徒众,亦教化众生,此中亦非六师皆如此说,不过六师中有作如是言者耳。增长命财,如所谓添福添寿。外道之人,多随顺世俗之要求,以图其恭敬供养;而在大乘佛法,亦不仅修智慧,尚欲兼修福德以增长财命,为利他之资故。东方之土,土字、训为世界,非泥土之土,即天帝之领土。能为天中之帝,即为帝释,释提桓因、即是能天主之义。阎罗王、为地狱之主,掌管地狱苦报众生。婆娄那、即龙王名,掌治水者。水天之天、可训为神;婆娄那天即水神。拘比罗、义为蛟,乃夜叉神名,非蛟龙之蛟。火天、即火神。风天、即风神。礼彼天或神,彼则为保护救助,此外道礼六方之道理。世尊,为一切世界之所尊敬也,译音为薄伽梵。

丁二 答修六度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即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下方即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上者即是无上无生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佛答六方即六度。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皆成正,佛即六方说为六度,则外道转成佛道矣。波罗蜜系梵音,义为度到彼岸,凡事做到圆满成功,即谓之波罗蜜。六度之义,后当详说,此处只约言之。檀、具言檀那,义即布施,先修布施,可开智慧之光。供养、即修学之义。尸、具言尸罗,义即持戒。右、训为上、为优,能受戒修持则为上为优。羼提、义为忍辱,后者、能忍辱即是将恶法弃之在后。毗梨耶、义即精进,北方能降伏恶法,故号胜诸恶法。禅、即禅定,具言禅那,义为静虑,能静观善恶因果之义。般若、义即智慧,乃无分别之真实智慧,为善法中之最上者,故云无上。以无分别智契证真如,无有生灭,与般若心经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义相当,故曰无生。六度为众生心中所行,故曰属众生心;非外道所说之六方神也。外道有多神教,有一神教,佛法则证明一切皆属众生之心。

丙二 决择问答

丁一 辨能供养之菩萨性

‘如是六方,谁能供养’?‘善男子!惟有菩萨乃能供养’。

前已说如能供养六度,则能敬礼六方,依此义自应引起善生谁能供养如是六方之问。善男子、即称呼善生。佛即答言:如是六方非菩萨不能供养。菩萨、有认作偶像之代名词者,凡木雕或泥塑、金铸神鬼之像,皆呼之为菩萨,实属非是,即以菩萨通称一切神,又或将神、佛混而不分,统称菩萨,亦不妥当!盖鬼神,或为天道,或为阿修罗道、鬼道等,不出六道轮回者。至菩萨,虽在人天中受生,乃已发菩提心,依其发菩提心之念,即已超出三界、二乘之上。因此,不能与未出三界鬼神并称。又、有谓菩者、普也,萨者、济也,菩萨为普济之义者,亦属望文生义。其实,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略,萨埵、为有情众生之义。要之、即发菩提心之有情;人为有情之一类,或近指发菩提心之人,方可称为菩萨。故须发无上心、坚固不可动摇者,乃是菩萨。菩萨乃能敬礼六方,即能修行六度。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善生不明以何种义名为菩萨,故而再问菩萨之义。佛即答以: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得菩提、是从果上讲,即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佛。菩提性、是从因上讲,本来如此、常常如此者,谓之性;本来、则非从学得,常、则不变。譬如有人性故名为人,有男性故名为男,有女性故名为女,以有菩提性故,则名为菩萨。

此两句答,又启善生之疑,故进而再问。此一问,甚为重要,即本经特殊宗旨之所在。善生问意:若言已得菩提者方名为菩萨,则未供养六方之前,尚未得菩提,即不得名为菩萨,又何能供养六方,故有矛盾!若以有菩提性名为菩萨,是否众生皆有此性?倘非皆有此性,则无性者即不能供养。以此推论,彼六方者即非为众生心!又、若非皆有此性,则自己有无菩提性乃不可知,从而不能决定能否供养六方,岂不徒劳无益!若言众生皆有此性,何以众生不能供养六度?若说有有性、有无性,又将无从知之以决定其能否供养!是故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因已得菩提故,则不必供养;有菩提性故,亦不可供养,则佛说似不能成立,所以善生大启难问。佛则答言:非得菩提故为菩萨,以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故以在未得菩提之前方名菩萨,故与前并无冲突。前说得菩提故者,重在其能得也。又言:非以性故名为菩萨,性者、指本有不变而言。又言一切众生本无菩提性,譬如一切众生无人、天、畜生等性,以和合善恶因缘而得人、天、畜生等身。以诸众生能受众多生死,生生死死流转六道,都无一定之性;若有一定之性,则师子永远为师子,人、天永远为人天矣。盖由此生死流转,说无本有不变之性,现在所得之人、天、师子、虎、狼、等身,即为善恶业因缘和合所得之果。例如能修五戒,则得人身;能修十善、不动业,则得天身;如行十不善业,则得师子、虎狼等身。依此道理,菩萨亦然,以和合超出人天而包括人天等善业因缘,又能发起誓得菩提之心,所以名为菩萨。菩萨所以为菩萨,乃从此和合超出人天、包括人天多数善行而得。若说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则不然;本有不变谓之性,以有本有不变之菩萨性,则不必供养六方而能得菩提成佛故。

善男子若有性者下,结成菩萨性非本有不变心。盖既属本有,则无初心;既属不变,则无退转。以有初心及退转心,证明非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而为以无量善业因缘发菩提心名菩萨。此上、虽依经文加以说明,在未曾研究其他经典者,或能信解无疑,若曾研究过其他经典者,则反生难问矣!盖有一类经内,曾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一类经内,言众生分为五种性:有无性者,即是无声闻、缘觉、菩萨等涅槃性;次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大乘菩萨种性;又有不定性者,于声闻、缘觉三乘种性不定。今此经言一切众生皆无佛性,与彼诸经如何会通?虽佛法为一贯之理,但说经造论各有特重之点。特重之点,分境、果、行三种说之:境、即宇宙万有──诸法性相,从宇宙一切法平等真如性言,离言说,绝思虑,一切众生均属平等,无二无别,则众生皆有佛性;即无情之一草、一木、山河、大地,亦皆同此佛性。此从境法之性,明皆有佛性者。若从境法之相上言,宇宙万有各有其因,如草木之种子各各不同,则有情众生亦各有本识中一切种之功能差别;由此法相境以观察,即有无性、三乘性、不定性之分也。有经论从果上谈,又有不同:如涅槃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盖从果上观一切法,一切众生皆佛之法身,故皆有以佛为性之义。然法华经彰佛果教之力,可明一切众生皆无佛性。故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以一切法从众缘生,众生初非有佛性,须有已成佛者大悲教化之殊胜增上缘,乃可令其生起佛性,即顿起佛性;先起声闻、缘觉之性,后被佛化,回发大心起佛之性。此皆依佛之教化为因缘而生起,初皆无性,此法华依菩提果之说也。此经特重在行,已说如前。以重行故,故以能发心修行者为有菩萨性。譬如发罗刹之心,行罗刹之行,即有罗刹之性;发人、天之心,行人、天之行,即有人、天之性;皆以发心修行为准。此经以特重在行,所以能发人、天之心,修行五戒、十善,为有人、天之性;以发菩提之心,修菩萨之行,则有菩萨之性;若能修集无量无漏业,三大劫满则能成佛。此显本经重行之宗旨所在,故菩萨性既不是已得菩提者,又不是本有不变者,须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方有此性,方名菩萨。然此经与法华所说之义,虽属相近,唯法华是从佛果菩提为缘起一面说,故重在果;此经则从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一面说,故重在行;但其理则相通无滞。此是辨明能供养六方六度之菩萨性;明有此菩萨性者,则名为菩萨。

丁二 辨明所发生之菩提心  戊一 明十种能发因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菩提心之能发因,有十种:一、舍弃外道,由舍邪说而归投正法者。此种人、现时最多,如由同善社、道院、乩坛等信从鬼神教者,以从理论上研究其说难得成立,所说多与事实不符,乃舍却不符事实之邪教邪师,发心归佛、正知正见以修学也。二、为内因善根所启发,以先有善根故。三、观生死流转,六道往返时生时死,无间息时,见生死有无限之过失而发起菩提心故。四、有众生见恶、闻恶,引起悲愍心,欲救拔众生苦恼而发菩提心故。五、有人体会悭是贪之一分,嫉为嗔之一分,此为觉自己与众生,皆须阐明烦恼之根本,故发心对治。六、五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通;佛菩萨则更有漏尽通,合之则为六通。但佛菩萨虽有六通,非有度众生之必要,则不常显现;外道特重在神通,专以眩耀人心。此为羡慕神通以为降伏外道,乃发菩提心故。七、为求知欲所驱使,现在讲科哲学亦类是;如欲知世界有始无始,有终无终,有中无中,有边无边等,为澈底了知个中道理,故发求无上觉之菩提心。八、为羡慕佛道故。因佛有十号,以观佛有最尊最胜之不思议事,自己亦欲成就佛事故。九、即众生有苦而欲救济,起怜愍心,认为非发菩提心则不能成办。十、欲成就其所亲爱而发心,观众生如父母、兄弟、妻子,亲爱之极,故发心普度。

戊二 示三种所发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恐怖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明三种所发之菩提心,所谓下心能作上中心,中心能作上心,上心能作中心,中心能作下心。此之下上、上下,即增进退转之意。下心即是声闻心,中心即是辟支佛心,上心即是菩萨心。有先发菩提心,后退发声闻、缘觉心者;亦有先发声闻、缘觉心,后发菩提心者。是上中下变动不定,以勤故上进,不勤故不进,且不进则为退,进为不退。要于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故,方名不退。倘有一念之退心及恐怖心,即为退。若不退转。则佛定可授记,记其经若干时即可成佛。

戊三 辨发心无定性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此发明菩提心无有定性。僧众和合无有定性,如僧众原为五六人,今日离去一二人,明日又来二三人,分子不定,时有变动。以喻三种菩提变动如是。若说有定性者,即是外道之见,以佛说诸法因缘生;所谓诸法皆空,亦是明因缘变化之无定性。外道有自在天者,与耶教之创造主宰,体用相同;谓为本有不变,即为非因非果。因是能变者,如谷种生谷则因已变果,自在天既常不变,则为非因非果。然佛法中之平等真如虽亦非因果,但不于因果外有其存在,不过遍于一切因缘生果诸法中之理性;自在外道乃于因果之外,有其本有不变之存在,故为外道。

丁三 辨菩萨性之因缘生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永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此处再辨因缘生。石中有金性,是梵志所说,即因中有果说。尼拘陀树、即菩提树,此树甚大,略与广东榕树相似。此树之子甚小,小子内有大树,亦即因中有果。人眼患病,或觉烧疼,或觉有星障。彼谓眼中本有火与石,烧即是火,障即是石,亦即因中有果。若谓好眼已有火石,尼拘陀子已有尼拘陀树,所以因即是果,此与事实相违!子小树大,是因细果粗,如何子即是树?又若眼好时即有火者,何以眼不被烧?眼好时即有石者,何以眼不被遮?彼执有定性,故说有即永有,无即永无,此近数论派所说。如此则无生灭,无生、则与因缘和合本无后有之事实相违,无灭、则与金合水银金即灭坏之事实相违。且既已有金,则不必说性;既说是性,不能说即是金。如矿石不能作金用,以非金故。梵志之说与理相背,是故若说众生定有菩萨性者,则为外道;以有善业因缘和合始有菩萨性故。欲心、即愿欲之心。发菩提心,即发菩提之愿。欲、即志愿得菩提之心,以此即名为菩萨心故。不可谓众生定有菩萨性,要成佛方得名菩提,要发心方名有菩萨性。虽无有决定性,若一发欲得菩提之心,则无论男女长幼,即皆为有菩提心之菩萨。

丙三 揭示纲宗  丁一 彰一切菩萨之义类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退转。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大智慧、即大觉,亦即佛智。由觉慧相应而得之──一切智、一切种智、自然智──广大普遍之觉慧,欲求如此智者,为菩萨;此总明菩萨之义。次别明菩萨之义为五:一、欲知宇宙一切法之究竟真实,此亦求智之动机。何故求智?此为发菩提心品之纲领。大概世人求学问事业,都不外乎求安乐、免苦恼,及求知识得智慧之二种,世人一切欲望不外此二。此中对宇宙万有、法界诸法之求知,即最高无上之求知欲,因此可成一切智故。如法华经言:‘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了知’。二、大庄严,为此后自他庄严二庄严品之纲领,即福智两足尊之谓。三、心坚固,以志向绝对,住持趣向,发心修行,不免遭遇困难;要心志坚固,才能胜彼私欲。欲坚固,则须受戒,所以有受戒品文。四、多度众生、为六波罗蜜品、三十二相业品之纲领;种种菩萨,皆为度生。五、不惜身命,菩萨为度生而受身,众生为烦恼牵引而受身,菩萨为度众生入生死海,具足福智庄严,施舍资财;既为度生受身,则如手足头目等皆可施舍,无悭惜心。命、即命根,亦皆可为度生而施舍。盖菩萨真能照见五蕴皆空,即人我已尽,得生忍智,依摩诃般若而度生,以身命与资财及无畏等无差异。上来明为求智慧等而发心,既发心、更须修行,是为菩萨定义。要具五义,方为菩萨。菩萨大乘、如车中之火车,能载多数人至目的地。此下、明菩萨之种类。二种菩萨,以退不退分。在真发心以前,不名有退无退;既发心已,于十信中六信名信不退;初住名发心不退,此要圆具十信,才到发心不退;第七住为位不退,修菩萨行至第七住方不退,故发心在因中修行,于第六住尚有退转;到初地方证真理,证真能不退,故名为证不退;第八地则为念不退,以其念念任运增进,真智现前故,七地以前则尚起俱生烦恼。有说到三劫行满,方修三十二相。或说:从初发心住已修三十二相业,即是初住。至三十二相业,下面专有一品说明。前明退不退二种,下明出家在家二种,即以持戒坚固与否明退不退,足证此经重在戒行。此中八重、六重,为轻重之重,其重者犯则不可悔,犯则失戒体,可悔则轻。比丘戒四重,瑜伽菩萨戒亦四重。八重:即以比丘四重──杀、盗、淫、妄,与菩萨四重──自赞毁他、悭不施法、嗔不受悔、说相似法,合为出家八重。以此八重完全修持无犯,可名不退。在家六重:此经受戒品所明之六重、二十八轻,即在家菩萨之戒,至下受戒品时详言之。亦要完全不犯,方为不退。足见此经重持戒以示宗旨之所在。

丁二 显在家菩萨之殊胜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此以比较而显殊胜。善男子以下,皆以比例而说。外道亦能修世间四禅、八定,能断五欲,能超欲界诸天。须陀洹、即小乘声闻初果,由闻佛所说法,修行解脱;声闻四果,此为第一。义为预流,即初入圣人之流类。已胜一切外道,超过非想非非想天,证人空无我见,见所断惑皆已断竟。非真实见为异见。斯陀含人为声闻第二果,义为一来,谓于人间一往来也。阿那含为声闻第三果,义为不还,即生色界五不还天,不还人间即可证阿罗汉果。阿罗汉、依法华有十九种义,根本义为无生。辟支佛人,义为独觉或缘觉,以从十二因缘得觉,谓之缘觉;以不闻佛说法而自觉,又谓之独觉;其智慧超过阿罗汉果。上来不专讲在家,此下特讲在家。在家人若能真发菩提心,不仅胜过外道,乃至辟支佛均超过之。就此可见发菩提心之尊贵,不要自贬去供养外道鬼神。从前有一罗汉,以他心通见跟随背后负著包袱之小沙弥忽发菩提心,罗汉应时知其发心,即将包袱取来自负,让沙弥前行。沙弥忽想起菩萨行之难行,有退心,罗汉即将包袱交还,仍令沙弥背负后随。沙弥问:何缘如此?罗汉为说:发菩提心即超越阿罗汉,一有退转即不及阿罗汉。

出家之人以下,言在家发心之难。出家人舍离五欲,无恶缘缠绕,清净易进;在家之人,于五欲之中能发菩提心,真不可思议,以其有许多恶浊因缘故。四天王天为第一天,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共有二十四天,皆生惊异欢喜,以其于恶因缘中能发菩提心,当为人天师表,即与佛无异故。由持戒清净,宗旨在重行,尤重在家菩萨行故,特在此品显其殊胜,故可谓在家菩萨经。已显全经纲宗,以下各品,于纲宗内详明其义而已。

  


猜你喜欢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霁仑超永
  卷第七·智旭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二·唐慧琳
  世界佛教联合会宣告开会之宗旨·太虚
  四童子三昧经卷上·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九卷·法宝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生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四(初诵之四)·佚名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叙·道霈
  卷第十四·道原
  十门辩惑论卷上·复礼
  中国佛教会两大问题·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兴 寇猛 赵修 茹皓 赵邕 侯刚 郑俨 徐纥·魏收

    夫令色巧言,辞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盖苟进之常也。故甚者刑身沦子,其次舐痔尝痈,况乃散金秦货,输钱汉爵,又何怪哉?若夫地穷尊贵,嗜欲所攻,圣达其犹病诸,中庸固不能免。男女性态,其揆斯一,二代之亡,皆是物也。据天下之图,持

  • 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脱脱

        刘应龙 潘牥 洪芹 赵景纬 冯去非 徐霖 徐宗仁 危昭德 陈垲杨文仲 谢枋得   刘应龙,字汉臣,瑞州高安人。嘉熙二年进士。授零陵主簿,饶州录事参军。有毛隆者,务剽掠杀人,州民被盗,遥呼盗曰:"汝毛隆也?"盗亦曰:"

  • 提要·陈厚耀

    【臣】等谨案春秋战国异辞五十五卷通表二卷国朝陈厚耀撰厚耀字泗源泰州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苏州教授以通算术入直内廷改授检讨官至右谕徳是编采羣书所载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防异同者分国编次以备考证又取史记十二诸侯表六

  • 皇王大纪卷七十九·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赧王荀子曰万物同宇而异体人伦竝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离居不相待则穷羣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羣矣足国之道节用以礼

  • 卷八十八·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八    元 郝经 撰 録第六 刑法【阙】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九    元 郝经 撰 録第七 食货 理财足食经国之急务先王之所甚重故为八政之首【原注

  • 十国春秋卷五十九·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汉二殇帝本纪殇帝【五国故事作第二主】名玢髙祖第三子也初名度封賔王已改封秦王母赵昭仪素无宠是时度兄耀枢图皆先死度以次当嗣立而髙帝以度不已隂与王翷谋欲出度及其弟熈于邕容二州逾

  • 120.陶侃运砖头·林汉达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接连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抵制王氏势力,王敦起兵攻进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自己病死了。到了晋成帝(明帝的儿子)的时候,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

  • 结论·李宗吾

    现在各军政机关,与成大事者,都是用的这种方法。譬如批呈词:“据某某所呈之情,实于法不合,特令该县知事,查明严办。”“于法不合”这四个字是锯箭杆,“该县知事”是内科,抑或“转呈上司核办”,那“上司”就是内科。又如有人

  • 论语通释·焦循

    《论语通释》(之释“一贯忠恕”“异端”“仁”“圣”“大”“学”)自周、秦、漢、魏以來,未有不師孔子之人。雖農工商賈、廝養隸卒,,未有不讀《論語》者。

  • 目次·周梦颜

      原序 阴骘文全文 补阙上卷 自首句至“上格苍穹”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睦亲族 初闻佛理 情动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罚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龙

  •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净饭王信解品第二十七   尔时世尊。告净饭王言。大王。如上所说解脱法门。当自系心正念观察。勇猛精进决定修作。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依

  • 释摩诃衍论 第九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九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已说修行方便善巧门。次说广释魔事对治门本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

  • 卷第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七如是已辩不相应行前言生相生所生时。非离所余因缘和合。此中何法。说为因缘。且因六种何等为六。颂曰。能作及俱有  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

  • 勇敢的船长·吉卜林

    《勇敢的船长》是英国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富家子弟哈维在豪轮上不慎坠入海中,却幸免于难,被一艘捕鱼船营救。由于在家娇生惯养,哈维起初十分不适应渔船上的艰苦生活,但随后他在船上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 煎茶水记·张又新

    唐代关于评品水质的茶书,张又新撰,1卷,今存。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人,父张荐,曾祖张鷟。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详考其生平事历。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博学宏词科第一,因其又为京兆解头,时号“张三

  • 本草便读·张秉成

    药学著作。四卷。清·张秉成撰。刊于1887年。本书将常用药物580种,参照《本草纲目》分为山草、隰草……等24类。每药之性味功治皆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语以为概括,然后附注文进一步阐解。每药以一二联,或三四联对语

  •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佚名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乃太上所说,用于消灾延寿。内载五十一位上清天尊名号及忏悔文式。宣称凡清信男女,若遇灾病,当于本命日、甲子日、

  • 儒志编·王开祖

    北宋理学家王开祖生平讲学语录。1卷。开祖字景山,永嘉人,仁宗皇祐五年 (1053年) 进士。时濂洛 (指周敦颐、程顥、程颐) 之说未兴,讲学者犹家自为说。开祖以孟子以来道学不明,“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滛邪之路,辟皇极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