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子语录后录下

“心妙性情之德”,妙是主宰运用之意。朱子语录。

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攧扑不破。惟心无对,“心统性情”,二程却无一句似此切。

“心统性情”,统犹兼也。

性对情言,心对性情言。今如此是性,动处是情,主宰是心。横渠云“心统性情者也”,此语极佳。大抵心与性情,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此处最当体认。

“心统性情者也。”寂然不动而仁义礼智之理具焉,动处便是情。有言“静处便是性,动处是心”,如此则是将一物分作两处了。心与性不可以动静言。

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如饮食中鸡心猪心之属,切开可见。人心亦然,只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弥纶天地,该括古今,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妙欤!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如心之田地,充此中虚莫非是理而已。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发于智识念虑处皆是情,故曰“心统性情者也”。

性、情、心惟孟子横渠说得好。仁是性,恻隐是情,须从心上发出来。

横渠曰“心统性情者也”,性只是合如此底。又曰:性只是理,非是有这个物事,若性是有底物事,则既有善亦必有恶,惟其无此物只是理,故无不善。

“心统性情”,性情皆因心而后见,心是体,发于外谓之用。孟子曰“仁人心也”,又曰“恻隐之心”,性情上都下个心字。“仁人心也”是说体,“恻隐之心”是说用,必有体而后有用,可见“心统性情”之义。

问心统性情。先生云:“性者理也。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且如仁义礼智是性也,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本是情也,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此言之,则见得心可以统性情。“心之中自有动静,静者性也,动者情也。”

问:“心统性情,统如何?”曰:“统是主宰,如统百万军。心是浑然底物,性是有此理,情是动处。”又曰:“人受天地之中,只有个心性安然不动,情则因物而感。性是理,情是用,性静而情动。且如仁义礼智信是性,然又有说仁心义心,这是性亦与心通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情,然又说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情亦与心通说。这是情

性皆主于心,故恁地通说。”问:“意者心之所发,与情性如何?”曰:“意也与情相近。”问:“志如何?”曰:“志也与性相近,只是心寂然不动,方发出便唤做意。横渠云“志公而意私”,看这自说得好。志便清,意便浊;志便刚,意便柔;志便有立作意思,意便有潛窃意思;公自子细看自见得。意多是说私意,志便说“匹夫不可夺志”。”

横渠云“心统性情”,盖好善而恶恶,情也;而其所以好善而恶恶,性之节也。且如见恶而怒,见善而喜,这便是情之所发。至于喜其所当喜而喜不过,谓如人有二分合喜底事,我却喜至七分便不是。怒其所当怒而怒不迁,谓如人有一分合怒底事,我却怒至三四分便不是。以至哀、乐、爱、恶、欲皆能中节而无过,这便是性。

先生取近思录,指横渠“心统性情”之语以示学者。力行问曰:“心之未发则属乎性,既发则情也?”先生曰:“是此意。”因再指伊川之言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或问:“通蔽开塞,张横渠吕芸阁说孰为亲切?”先生曰:“与叔倒分明,似横渠之说,看来塞中也有通处。如猿狙之性即灵,猪则全然蠢了,便是通蔽不同处。“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如人头向上,所以最灵,草木头向下,所以最无知,禽兽之头横了,所以无知,猿狙稍灵,为他头有时也似人,故稍向得上。”

横渠先生曰:“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闭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开则达于天道,与圣人一。”先生曰:“此段不如吕与叔分别得分晓。吕曰:“蔽有浅深,故为昏明,蔽有开塞,故为人物。”云云。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纔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之)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云云。”先生曰:“此继之者善也,指发处而言之也。性之在人,犹水之在山,其清不可得而见也,流出而见其清,然后知其本清也。所以孟子只就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处指以示人,使知性之本善者也。易所谓继之者善也,在性之先,此所以引继之者善也,在性之后。盖易以天道之流行者言,此以人性之发见者言,唯天道流行如此,所以人性发见亦如此。如后段所谓“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某尝谓易在人便是心,道在人便是性,神在人便是情,缘他本原如此,所以生出来个个亦如此,一本故也。”

问:“张子云:“以心克己即是复性,复性便是行仁义。”(切)〔窃〕谓克己便是克去私心,却云“以心克己”,莫剩却“以心”两字否?”曰:“克己便是此心克之,公但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心而何?“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这不是心是甚么?凡此等皆心所为,但不必更(看)〔着〕心字。所以夫子不言心,但只说在里教人做,如喫饭须是口,写字须是手,更不用说口喫手写。”又问:“复性便是行仁义,复是方复得此性,如何便说行得?”曰:“既复得此性便恁地行,纔去得不仁不义,则所行便是仁义,那得一个在不仁不义与仁义之中底物事?不是人欲便是天理,不是天理便是人欲,所以谓“欲知舜与蹠之分者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隔甚不多,但圣贤把得这界定尔。”问横渠说“以道体身”等处。曰:“只是有义理,直把自家作无物看。伊川亦云:“除却身只是理,悬空只有个义理。””

问“未知立心,恶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恶讲治之不精”一章。先生曰:“未知立心,则或善或恶,故胡乱思量,惹得许多疑起。既知所立,则是此心已立于善而无恶了,便又恶讲治之不精,又却用思。讲治之思,莫非在我这道理之内,如此则虽勤而何厌!所以急于可欲者,盖急于可欲之善,则便是无善恶之杂,便是立吾心于不疑之地。人之所以有疑而不果于为善也,以有善恶之杂。今既有善而无恶,则若决江河以利吾往矣。逊此志,务时敏,须是低下着这心以顺他道理,又却抖擞起那精神,敏速以求之,则厥脩乃来矣。

这下面云云,只是说一敏字。”

横渠云:“学者识得仁体后,如读书讲明义理,皆是培壅。”且只于仁体上求得一个真实,却尽有下工夫处也。

问:“横渠观驴鸣如何?”先生笑曰:“不知他抵死着许多气力鸣做甚?”

良久复云:“也只是天理流行,不能自已。”

先生云:“横渠说道,止于形器中拣个好底说耳。谓清为道,则濁之中果非道乎?“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未免有两截之病,圣人不如此说,如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或者别立一天,疑即是横渠。

“清虚一大”,形容道体如此。道兼虚实□□言,虚只说得一边。

横渠“清虚一大”却是偏。他后来又要兼清浊虚实言,然皆是形而下。盖有此理则清浊虚实皆在其中。

问:“横渠“清虚一大”恐入空去否?一曰:“也不是入空,他都向一边了。

这道理本平正,清也有是理,浊也有是理,虚也有是理,实也有是理,皆此之所为也。他说成这一边有,那一边无,要将这一边去管那一边。”

问:“横渠有“清虚一大”之说,又要兼清浊虚实。”曰:“渠初云“清虚一大”,为伊川诘难,乃云“清兼浊,虚兼实,一兼二,大兼小”。渠本要说形而上,反成形而下,最是于此处不分明。如参两云以参为阳,两为阴,阳有太极,阴无太极,他要强索精思,必得于己,而其差如此。”又问:“横渠云“太虚即气”,乃是指理为虚,似非形而下。”曰:““纵指理为虚,亦如何夹气作一处?”

问:“西铭所见又的当,何故却于此差?”曰:“伊川云:“譬如以管窥天,四旁虽不见,而其见处甚分明。”渠他处见错,独于西铭见得好。”

问:“横渠言“十五〔年〕学恭而安不成”,明道曰:“可知是学不成有多少病在。”莫是如伊川说:“若不知得,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知,怎生得似他动容周旋中礼?””曰:“也是。如此更有多少病。”良久曰:“人便是被一箇气质局定,变得些子了又更有些子,变得些子又更有些子。”

又云:“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便忘食,乐便忘忧,直是一刀两段,千了百当。圣人固不在说,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便都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缐去。”问:“横渠只是硬把捉,故不安否?”曰:“他只是学个恭,自验见不曾熟,不是学个恭又学个安。”

问横渠说遇。曰:“他便说命,就理说。”曰:“此遇乃是命?”曰:“然。

命有二,有理有气”。曰:“子思天命之谓性是理,孟子是带气?”曰:“然。”

横渠言遇,命是天命,遇是人事,但说得亦不甚好,不如孟子。某又问。曰:

“但不知他说命如何?”

问:“近思录横渠语范巽之一段如何?”先生曰:“惟是个人不能脱然如大寐之得醒,只是捉道理说。要之也说得去,只是不透彻。”又曰:“正要常存意使不忘,他释氏只是如此,然他逼拶得又紧。”直卿曰:“张子语比释氏更有穷理工夫在?”曰:“工夫固自在,也须用存意。”问:“直卿如何说存意不忘?”曰:“只是常存不及古人意。”曰:“设此语者,只不要放倒此意尔。”

问:“横渠物怪神奸书,先生提出“守之不失”一句。”曰:“且要守那定底。

如“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此是鬼神定说。又如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诌也”,“敬鬼神而远之”等语,皆是定底。其他变处如未晓得,且当守此定底。如前晚说怪便是变处。”

横渠所谓“物怪神奸不必辨,且只守之不失”,如“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此是理之常也。“守之勿失”者,以此为正,且恁地去,他日当自见也。若要之无穷,求之不可知,此又溺于茫昧,不能以常理为主者也。一伯有为厉别是一种道理”,此言其变,如世之妖妄者也。文集。

问横渠说一敦笃虚静者仁之本”。曰:“敦笃虚静是为仁之本。”

胡叔器问:“横渠似孟子否?”先生曰:“一人是一样,规模各不同,横渠严密,孟子弘阔,孟子是箇有规矩底康节。”

横渠工夫最亲切。程氏规模广大。

猜你喜欢
  第十五卦 谦 地山谦 坤上艮下·佚名
  第十七卦 随 泽雷随 兑上震下·佚名
  过犹不及·孔子
  ●牧鑑卷之三·杨昱
  十一经问对卷二·何异孙
  卷六·江永
  卷六十三·沈廷芳
  卷五十二·胡广
  卷二十九·魏了翁
  卷六·易祓
  第33章 缁衣·戴圣
  卷下·佚名
  卷下·印光
  印赠“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序·太虚
  第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补遗 卷一·袁枚

      《诗》始于虞舜,编于孔子。吾儒不奉两圣人之教,而远引佛老,何耶?阮亭好以禅悟比诗,人奉为至论。余驳之曰:“《毛诗三百篇》,岂非绝调?不知尔时,禅在何处?佛在何方?”人不能答。因告之曰:“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

  • 第一幕·老舍

    时间:一九五八年初夏,星期日上午。地点:北京某胡同的一个杂院。「幕启」一个杂院: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还有个小后院,有房四间。院子不大,房屋也不多,但人口不少,显着热闹,故邻居赠以“大院”的称号。只能看见前院

  • 二集卷八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九古今体八十一首【己卯七】恭奉皇太后驻跸避暑山庄山庄避暑建尧年每至山庄暑已蠲却是秋来尚婪热要知天佑为迟田【今年得雨夏至後布种甚迟常虞节凉霜早乃今秋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闰二月乙巳朔秘书省校书郎许抟守监察御史 宗正少卿直史馆范冲秘书少监朱震并兼侍讲 左朝请大夫提举亳州明道宫程瑀复徽猷阁待制 除名勒停人孙觌叙左奉议郎 是日雨雹丙午手诏卿大夫奉法守公克勤庶

  • 第二十三册 天聪四年二月·佚名

    第二十三册 天聪四年二月初三日,遣人致书云:二贝勒曰:滦州一带俘获人口,其未婚少女及家奴,勿全给还,待来告索还其妻及兄弟亲戚时,取之交与汉人可也。初三日,蔡通原系明洪山口千总,我军克洪山口後,以洪山口无参将,擢千总为守备,兼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纪昀

    列传宋 【八十五】○宋八十五何铸王次翁 范同杨愿楼照句龙如渊薛弼罗如楫【愿】萧振何铸王次翁范同杨愿楼照句龙如渊薛弼罗汝楫 【罗愿】萧振△何铸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厯官州县入为诸王宫教授秘书郎御

  • 伍子胥列传第六·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在这篇列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一篇大传,以吴国、楚国为主,兼涉鲁、

  • 河东王誉传·姚思廉

    河东王萧誉,字重孙,是昭明太子的第二个儿子。梁普通二年(521),萧誉被册封为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又被改封为河东郡王,食邑二千户。后来,萧誉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石头戍军事。并出任琅笽、彭城两郡太守。接着他回到京

  • 元颢传·李延寿

    元颢字子明,从小性格慷慨,有胆量。任徐州刺史,不久被御史弹劾,除名。后来敌人统率宿勤明达、叱干骐..等人入侵并祸害幽州、华州等地,于是恢复元颢王爵,兼左仆射、西道行台,讨伐宿勤明达。他连连打败敌人,解除了幽州和华州的包

  • 元明善传·宋濂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其祖先大概是拓跋魏的后裔,居住在清河的到明善已是第四世了。明善资质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学习诸经都能理解,而对《春秋》更为深刻。二十岁游吴中,文章名声卓著。由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县学正

  • 冯道·苏辙

    冯道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议者讥其反君事仇,无士君子之操。大义既亏,虽有善,不录也。吾览其行事而窃悲之,求之古人,犹有可得言者。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从而相之。子贡以为不仁,问之孔子。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 卷第二十三·朱熹

    伊川先生语九鲍若雨录今语小人曰不违道,则曰不违道,然卒违道;语君子曰不违道,则曰不违道,终不肯违道。譬如牲牢之味,君子曾尝之,说与君子,君子须增爱;说与小人,小人非不道好,只是无增爱心,其实只是未知味。「守死善道」,人非不知,终

  • 唯識二十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唯識者.詮如實法界之一大法門也。此如實法界超乎世間乃克談.非世間見所能   及.世見之所以不及者.狃於故常習非成是.涅目辨色夫豈堪能.如以爲能.則凡卽   是聖.習卽是悟.又安用學。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二十·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生无量功德果报品第二十七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观察净光天。告妙吉祥童子言。妙吉祥所有一切真言。广大仪轨一切秘密明。若有修行者。生无量功德获

  • 显识论·佚名

      陈 真谛译    显识论一卷(从无相论出)    真谛三藏译  一切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种识。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显识者。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何者分别识。即是意识。于显识中

  • 南回归线·亨利·米勒

    《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

  • 武则天外史·佚名

    武则天外史二集二十八回 存题“不奇生著”。二集,各有图四幅,无评。正文半叶十三行,行三十二字。无书坊与刊行年代。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演武则天事,未见。黄摩西《小说小话》谓: “颇有依据,笔亦姚冶,可与《隋炀

  • 人间词话·王国维

    词话。清末王国维(1877—1927)撰。一百四十二则。国维有《王国维遗书》已著录。此编最初发表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国粹学报》,后出单行本,一卷。通行本二卷。今本分三部分(三卷):一、本文(原上卷)主要论意境,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