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二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五十二

学十

入伦【师友附】

问尽其道谓之孝弟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尽其道者则能敬其身敬其身者则能敬其父母矣不尽其道则不敬其身不敬其身则不敬父母其斯之谓欤程子曰今士大夫受职于君期尽其职受身于父母安可不尽其道 问第五伦视其子之疾与兄子之疾不同自谓之私如何曰不特安寝与不安寝只不起与十起便是私也父子之爱本是公才着些心做便是私也又问视已子与兄子有间否曰圣人立法曰兄弟之子犹子也是欲视之犹子也又问天性自有轻重疑若有间然曰只为今人以私心看了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此只就孝上説故言父子天性若君臣兄弟宾主朋友之类亦岂不是天性只为今人小看却不推其本所由来故尔已之子与兄之子所争几何是同出于父者也只为兄弟异形故以兄弟为手足人多以异形故亲已之子异于兄弟之子甚不是也 问人子事亲学医如何曰最是大事今有璞玉于此必使玉人雕琢之葢百工之事不可使一人兼之故使玉人雕琢之也若更有珍寳物须是自看却必不肯任其自为也今人视父母疾乃一任医者之手岂不害事必须识医药之道理别病是如何药当如何故可任医者也或曰己未能尽医者之术或偏见不到适足害事奈何曰且如识圗画人未必画得如画工然他却识别得工拙如自己曾学令医者説道理便自见得或已有所见亦要説与他啇量 君臣朋友之际其合不正未有乆而不离者故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 问妻可出乎曰妻不贤出之何害如子思亦尝出妻今世俗乃以出妻为丑行遂不敢为古人不如此妻有不善便当出也只为今人将此作一件大事隠忍不敢发或有隠恶为其阴持之以至纵恣养成不善岂不害事人修身刑家最急才修身便到刑家上也又问古人出妻有以对姑叱狗藜蒸不熟者亦无甚恶而遽出之何也曰此古人忠厚之道也古之人交絶不出恶声君子不忍以大恶出其妻而以微罪去之以此见其忠厚之至也且如叱狗于亲前者亦有甚大故不是处只为他平日有故因此一事出之尔或曰彼以此细故见逐安能无辞兼他人不知是与不是则如之何曰彼必自知其罪但自己理直可矣何必教他人知然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如必待彰暴其妻之不善使他人知之是亦浅丈夫而已君子不如此大凡人説话多欲令彼曲我直若君子自有一个含容意思或曰古语有之出妻令其可嫁絶友令其可交乃此意否曰是也 问再娶皆不合礼否曰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但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葢縁奉公姑或主内事尔如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自有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 世人多慎于择壻而忽于择妇其实壻易见妇难知所系甚重可忽哉 问事兄尽礼不得兄之欢心奈何曰但当起敬起孝尽至诚不求伸已可也曰接弟之道如何曰尽友爱之道而已 周公之于兄舜之于弟皆一类观其用心为何如哉推此心以待人亦只如此然有差等耳

涑水司马氏曰某事亲无以逾于人能不欺而已矣其事君亦然 受人恩而不忍负者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荥阳吕氏曰孝子事亲须事事躬亲不可委之使令也尝观谷梁言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祢不若以已所自亲者也此説最尽事亲之道又説为人子者视于无形聼于无声未尝顷刻离亲也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

蓝田吕氏曰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亲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室家宜之妻孥乐之致家道成然后可以养父母之志而无违也故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则治家之道必自妻子始

豫章罗氏曰君明君之福臣忠臣之福君明臣忠则朝廷治安得不谓之福乎父慈父之福子孝子之福父慈子孝则家道隆盛得不谓之福乎俗人以富贵为福陋哉

韦斋朱氏曰父子主恩君臣主义是为天下之大戒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是以自昔圣贤立法垂训所以维持防范于其间者未尝一日而少忘

朱子曰圣人之于天地犹子之于父母 人之所以有此身者受形于母而资始于父虽有强暴之人见子则怜至于襁褓之儿见父则笑果何为而然哉初无所为而然此父子之道所以为天性而不可解也然父子之间或有不尽其道者是岂为父而天性有不足于慈亦岂为子而天性有不足于孝者哉人心本明天理素具但为物欲所昏利害所蔽故小则伤恩害义而不可开大则灭天乱伦而不可救也 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彛也故臣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则敬养之殁则哀送之所以致其忠孝之诚者无所不用其极而非虚加之也以为不如是则吾以尽吾心云尔 父子欲其亲君臣欲其敬非是欲其如此葢有父子则便自然有亲有君臣则便自然有敬 问父母之于子有无穷之怜爱其聪明欲其成立此之谓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此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问人不幸处继母异兄弟不相容当如何曰从古来自有这样子只看舜如何后来此様事多有只是为人子止于孝 问妻有七出此却是正当道理非权也曰然 叶贺孙问朋友之义自天子至于庶人皆须友以成而陈安卿只説以类聚莫未该朋友之义否曰此亦只説本来如此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乃是后来事説朋友功效如此人自与人同类相求牛羊亦各以类相从朋友乃彛伦之一今人不知有朋友之义者只縁但知有四个要而不知朋友亦不可阙又曰朋友之于人伦所关至重 问与朋友交后知其不善欲絶则伤恩不与之絶则又似慝怨而友其人曰此非慝怨之谓也心有怨于人而外与之交则为慝怨若朋友之不善情意自是当疏但疏之以渐若无大故则不必峻絶之所谓亲者毋失其为亲故者毋失其为故者也人之大伦其别有五自昔圣贤皆以为天之所叙

而非人之所能为也然以今考之则惟父子兄弟为为天而以人合者居其三马是则若有可疑者然夫妇者天属之所由以续者也君臣者天属之所頼以全者也朋友者天属之所頼以正者也是则所以纪纲人道建立人极不可一日而偏废虽或以人而合其实皆天理之自然有不得不合者此其所以为天之所叙而非人之所能为者也然是三者之于人或能具其形矣而不能保其生或能保其生矣而不能存其理必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交尽其道而无悖焉非有朋友以责其善辅其仁其孰能使之然哉故朋友之于人伦其势若轻而所系为甚重其分若疏而所闗为至亲其名若小而所职为甚大此古之圣人修道立教所以必重乎此而不敢忽也然自世敎不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既皆莫有尽其道者而朋友之伦废阙为尤甚世之君子虽或深病其然未必深知其所以然也予尝思之父子也兄弟也天属之亲也非其乖离之极固不能轻以相弃而夫妇君臣之际又有杂出于物情事势而不能自己者以故虽或不尽其道犹得以相牵聨比合而不至于尽壊至于朋友则其亲不足以相维其情不足以相固其势不足以相摄而为之者初未尝知其理之所从职之所任其重有如此也且其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犹或未尝求尽其道则固无所借于责善辅仁之益此其所以恩踈而义薄轻合而易离亦无恠其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也夫人伦有五而其理则一朋友者又所借以维持是理而不使悖焉者也由夫四者之不求尽道而朋友以无用废然则朋友之道尽废而责善辅仁之职不举彼夫四者又安得独立而乆存哉

南轩张氏曰天地位而人生乎其中其所以为人之道者以其有父子之亲长防之序夫妇之别而又有君臣之义朋友之交也是五者天之所命而非人之所能为有是性则具是道初不为圣愚而加损也圣人能尽其性故为人伦之至众人则有所蔽夺而沦失之耳然圣人有教焉所以化其欲而反其初也舜之命契曰敬敷五教在寛寛云者渐濡涵养之使其所固有者自发也而咎繇亦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敕云者所以正其纲而惇云者所以厚其性也降及三代庠序之教尤详故孟子曰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明云者讲明之而使之识其性之所以然也然则人之所以为圣贤与夫圣贤之教人舍是五者其何以哉

勉斋黄氏曰五典者天叙之常理人道之大端也析而言之则君臣夫妇朋友者人之属而天属之亲惟父子兄弟为然其四肢百体皆一气之所生其入孝出弟为万善之根本则兄弟之义可不谓重乎 朋友者人类之中志同而道合者也故曰天叙有典岂人力也哉君臣父子夫妇长防一失其序则天典不立人道化为夷狄矣朋友道絶则此四者虽欲各居其分不可得也善而莫予告也过而莫予规也观感废而怠心生讲习疏而实理晦则五常百行颠倒错缪而不可胜救矣然则朋友者列于人伦而又所以纪纲人伦者也所可重者若此而世莫之重焉可不为之屡叹也邪

西山真氏曰夫之道在敬身以帅其妇妇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故父之醮子必曰勉帅以敬亲之送女必曰敬之戒之夫妇之道尽于此矣

鲁斋许氏曰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则小民亲于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后世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此五者祸乱相寻只是人伦不明故致如此且如大舜处顽嚚傲三者之间孜孜如此只是人之大伦合如此故无怨尤爱之则喜而弗忘恶之则劳而弗怨人只于此处明得然后尽得人道 事亲大节目是养体养志致爱致敬四事中致爱敬尤急所以孝只是爱亲敬亲两事耳天子之孝推爱敬之心以及天下亦惟此二事为能刑于四海固结人心舍此则法术矣其效与圣人不相似父母在不逺游为子者恃血气何所不往但父母思念之心宜深体当以父母之心为心 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与夫夫妇长防朋友亦莫不各有当然之则此天伦也茍无学问以明之则违逺人道与禽兽殆无少异 自古及今天下国家唯有个三纲五常君知君道臣知臣道则君臣各得其所矣父知父道子知子道则父子各得其所矣夫知夫道妇知妇道则夫妇各得其所矣三者既正则他事皆可为之此或未正则其变故不可测知者又奚暇他为也 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人之处家在骨肉父子之间大抵以情胜理以恩夺义惟刚立之人则能不以私爱失其正理故家人卦大要以刚为善 兄弟同受父母一气所生骨肉之至亲者也今人不明理义悖逆天性生虽同胞情同吴越居虽同室迹如路人以至计分毫之利而弃絶至恩信妻子之言而结为死怨岂知兄弟之义哉

程子曰学者必求其师记问文章不足以为人师以所学者外也故求师不可不慎所谓师者何也曰理也义也【以下兼论师友】 古之人得其师传故因经以明道后世失其师传故非明道不能以知经 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人之于朋友修身诚意以待之踈戚在人而已不巧言令色曲从茍合以求人之与已也虽乡党亲戚亦然 孔子弟子自孔子没后各自离散只有曽子便别如子夏子张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独曽子便道不可自子贡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归见门人皆已支离不知他日身后又如何也但得个信时便自有长进处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于孔子如子路言子之迂也又曰末之也已及其退思终合于孔子只为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 问某与人居视其有过而不告则于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则奈何曰与之处而不告其过非忠也要使诚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则言出而人信矣不信诚不至也

张子曰师不立服不可立也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如顔闵于孔子虽斩衰三年可也其成已之功与君父并其次各有浅深称其情而已下至曲艺莫不有师岂可一槩制服 圣人不制师之服师无定体如何是师见彼之善而已效之便是师也故有得其一言一义如朋友者有相亲炙而如兄弟者有成就已身而恩如天地父母者岂可一概服之故圣人不制其服心丧之可也孔子死吊服加麻亦是服也却不得谓无服也

华阳范氏曰与贤于已者处则自以为不足与不如已者处则自以为有余自以为不足则日益自以为有余则日损

蓝田吕氏曰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宪者仪刑其德而已无所事于问也其次则有问有答问答之间然犹不愤则不啓不悱则不发又其次则有讲有聼讲者不待问也聼者不致问也学至于有讲有聼则师益勤而道益轻学者之功益不进矣又其次则有讲而未必聼学至于有讲而未必聼则无聼可矣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故舍我而去者不追呼之使来有教无类故从我而来者不拒逆之使去但能以此求道之心至则受而教之论语称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故圣贤在下其所以取人茍有向善之心皆取之亦以进人为善不为异日之不保而废其今日与人为善之意

上蔡谢氏曰申顔自谓不可一日无侯无可或问其故曰无可能攻人之过一日不见则吾不得闻吾过矣

广平游氏曰孟子之论尚友也以一乡之善士为未足而求之一国以一国之善士为未足而求之天下以天下之善士为未足而求之古人无友不如已者尚友之道也求得贤者尚而友之则闻其所不闻见其所不见而德日起矣此仲尼所以期子夏之日进也

山杨氏曰古之人其道足以师世范俗惟孔孟足以当之东汉而下师道益严然稽其所知所行皆不足以胜其任也唐之韩愈固尝欲以师道自居矣其视李翺张籍辈皆谓从吾防今翺籍之文具在考其言未尝以弟子自列则师果可好为乎茍其道未足以成德达财虽欲为之而人不与也愈且如是况其下者乎

和靖尹氏曰学问虽是要从师然頼朋友相成处甚多师只是开其大端又体貌严重若于从容闲暇之际委曲论难须是朋友便发明得子细

河东侯氏曰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晩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五峯胡氏曰能攻人实病者至难也能受人实攻者为尤难人能攻我实病我能受人实攻朋友之义其庶几乎不然其不相防而为小人者几希矣

延平李氏曰某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在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孟子之后道失其传枝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其聚徒成羣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耳谓之熄焉可也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术浅其能小犹且莫不有师儒者之道可以善一身可以理天下可以配神明而参造化一失其传而无所师可不谓之大哀邪 大率今人与古人学殊不同如孔门弟子羣居终日相切磨又有夫子为之依归日用间相观感而化者甚多恐于融释而脱落处非言説可及也不然子贡何以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邪

朱子曰夫道虽若大路然非上知生知之质亦岂能不借师友而独得之哉要当有以发其端倪然后有余师者可得而求耳 朋友之交责善所以尽吾诚取善所以益吾德非以相为赐也然各尽其道而无所茍焉则丽泽之益自有不能已者 问人伦不及师曰师与朋友同类而势分等于君父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或云如在君旁则为君死在父旁则为父死曰也是如此如在君虽父有罪不能为父死又曰人伦不及师者朋友多而师少以其多者言之问服中不及师何也曰正是难处若论其服则当与君父等故礼谓若丧父而无服又曰平居则绖

东莱吕氏曰欧阳修有云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壊而今世无师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

象山陆氏曰人生而不知学学而不求师其可乎哉秦汉以来学絶道丧世不复有师以至于唐曰师曰弟子云者反以为笑韩退之桞子厚犹为之屡叹惟本朝理学逺过汉唐始复有师道虽然学者不求师与求而不能虚心不能退聼此固学者之罪学者知求师矣能退聼矣所以导之者乃非其道此则师之罪也 吾尝谓杨子云韩退之虽未知道而识度非常人所及其言时有所到而不可易者杨子云谓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韩退之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求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近世诸儒反不及此然后知二公之识不易及也吾亦谓论学不如论师得师而不能虚心委己则又不可以罪师 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执己见便是恣情纵欲 道广大学之无穷古人亲师求友之心亦无有穷已以夫子之圣犹曰学不厌况在常人其求师友之心岂可不汲汲也然师友防聚不可必得有如未得防聚则随己知识随己力量亲书册就事物岂皆然懵然略无毫髪开明处曽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非欺人也

勉斋黄氏曰斯道之显晦系于人物之盛衰葢义理以讲习而明德性以相观而善孑然独立而无与为侣则学问废而识见浅绳约弛而怠慢生古之人所以重朋来之乐者岂不以此欤

双峯饶氏曰师道立则天下之不善者皆可变而为善天下之不中者皆可化而为中而善人岂不众哉善人众则国家之用随取随足上焉可以格君心中焉可以立政事下焉可以移风俗而朝廷岂有不正天下岂有不治者哉若昔唐虞五典之敷掌之于契寛栗直温之教典之于防至于成周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而教之中和者亦惟择有道有德者主之皆所以立师道也是以天下后世称人才之盛美治功之盛者必曰唐虞成周及周之衰则学校之政不修而师道阙矣于是洙泗之间有吾夫子者出而任其责焉一时及门之士如顔曽冉闵之流固已如时雨之化矣故其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莫不卓然皆有可称使夫子而得时行道引其类而进之则唐虞成周之治有不难致者夫子既没而得其道者或以传授于来嗣或以友教于诸侯随其大小亦皆于世道有所补焉后世师道不立学者无复讲明道义磨礲气质之益矣至本朝安定胡公首倡体用之学以淑其徒使学者明于经义讲于时务笃于践履而不为口耳之习故一时贤士大夫多出其门而散在四方者亦皆循循雅饬师道之立葢昉乎此是后周子复得孔孟不传之道于遗经建圗属书以觉来学而程子兄弟实绍其传于是益推古者大学教人之法以淑诸人以传诸后而我文公先生又从而光大之渊源所渐徧及海内有志之士探讨服行而推其所得以正主庇民者不絶于时能使大义既乖而复正公道乆屈而复伸者皆夫人之力也师道之立于是为盛

鲁斋许氏曰凡取友必须趋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已者若乃邪僻卑汚与夫柔佞不情相诱为非者谨勿近之 凡在朋侪中切戒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人不我告则止于此尔不能日益也故一人之见不足以兼十人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取之不已至于百人千人则在我者可量也哉凡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或议论经旨有见不到或撰文字有所未工以至凡在已者或有未善人能为我尽言之我则致防尽礼虚心而纳之果有可从则终身服膺而不失其或不可从则退而自省也

性理大全书卷五十二

猜你喜欢
  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晏婴
  卷第五·黄绾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林语堂
  卷十五·冯复京
  附録卷中·江永
  防有鹊巢·佚名
  出其东门·佚名
  卷三十六·李光地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潮音草舍诗存外集(一)·太虚
  在仰光与宇顶宇爱貌宇峇汉谈话·太虚
  卷九·佚名
  第二十卷·佚名
  御制心经序·宗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松陵集巻二·陆龟蒙

    徃体诗二十八首追和虎丘寺清逺道士诗序皮日休圣人为春秋凡诸侯有告则书无告则不书葢所以惩其伪而敦其实也夫怪之与神虽曰不言在传则书之者亦摭其实而为之也若然者神之与怪果安邪噫圣贤有不得其志者则必垂之于言也大则

  • 卷七百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一王贞白王贞白字有道永丰人乾宁二年张贻宪榜进士後七年始授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有灵溪集十卷今编诗一卷拟塞外征行寇骑满鸡田都护欲临边青泥方絶漠怀

  • 列传第七 刘怀肃 孟怀玉 弟龙符 刘敬宣 檀祗·沈约

    刘怀肃,彭城人,高祖从母兄也。家世贫窭,而躬耕好学。初为刘敬宣宁朔府司马,东征孙恩,有战功,又为龙骧司马、费令。闻高祖起义,弃县来奔。京邑平定,振武将军道规追桓玄,以怀肃为司马。玄留何澹之、郭铨等戍桑落洲,进击破之。颍川

  • 通志卷一百七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二十下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祖野王元帝时为大鸿胪衍幼有奇材年九歳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羣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防丹讨伐山东丹辟衍

  •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地理二。○庆尙道在三韩为辰韩在三国为新罗及太祖幷新罗百济置东南道都部署使置司庆州。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尙州所管为岭南道庆

  • 仇殷传·薛居正

    仇殷,不知是哪一州郡的人。梁太祖开平年间,官至钦天监,明晓星相、图纬、历法、方术,技艺方法精确缜密,近代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光化年间,太祖在滑州时,派遣密王朱友伦率领三万军队抵御幽州十多万大军,非常担心密王抵挡不住,传召

  • 曾同亨传·张廷玉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县人。父亲曾存仁,为云南布政使。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礼部,调任吏部文选主事。先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胥吏选拔,曾同亨却全都亲自挑选。他与陆光祖、李世达齐名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

  • 第六章 21·辜鸿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辜讲孔子说:“聪明的人在欣赏水景的时候心境愉悦,高尚的人在观赏山景时自得其乐。聪明的人活跃,高尚的人安静;聪明的人享受生活,高尚的人可得永年。”

  • 卷三十三·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十三宋 李明復 撰宣公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謝湜曰楚子以義討賊與本國臣子討賊無異故書葬胡安國曰討賊者非臣子也何以書葬天下之惡一也本國臣子或不能討而上有天王下有方伯又其次有四隣有同盟

  • 卷一百二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二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八子栁之母死至兄弟之贫者【檀弓上】考异古本注噐用下子硕兄下言无其财下有也字取之曰买取作娶买下有也字忠恕下货财下以为利下并同 则与邻里乡

  • 卷十一·敖继公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说卷十一    元 敖继公 撰丧服第十一此篇言诸侯以下男女所为之丧服于五礼属凶礼丧服 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衰七回反下并同苴七余反绖大结反绞尸

  • 卷五·姚炳

    <经部,诗类,诗识名解>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五 钱塘 姚炳 撰 兽部 鼠 鼠【召南行露篇】鼠具尾足如兽其属若鼬鼠鼫鼠皆出没山林与猿兔同类说文以爲穴虫者犹倮毛羽介之说盖生物通称也尔雅诸书并列兽部陆农师误读

  •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然复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诸善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上·李通玄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十地位此已下九个夜天神。一个瞿波女。是如来往古因中时为夫妻。至今道满。以为十地善知识。如下经自具有文。至位方明。此已下十地及等觉位各十善知识。总依十回向中行愿满。即是其法。等妙二位。普

  • 摄大乘论释 第十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十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余论曰。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此中有多颂释曰。于大乘中诸佛法身如甚深相。今当显示。以十二颂。显示十二甚深之相论

  •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法界缘起章 圆音章 法身章 十世章 玄义章(七科已上并未入疏)法界缘起章夫法界缘起为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略以四门指陈其要。一缘起相由门。二法性融通门。三

  • 卷第八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八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灵岩雪庵状伊致禅师上堂。举我此法门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师笑曰。大小祖师。禅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