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禅解】

“述而不作”,只因信得理无可作。既“信”得及, 自然“好古”,此夫子真道脉,真学问也。

卓吾云:都是实话,何云谦词?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禅解】

“学不厌”,“诲不倦”,孔子亦曾承当之矣。只一“默而识之”,真实难到,宜其直心直口说出。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禅解】

真实可忧,世人都不知忧,所以毫无真乐。惟圣人念念忧,方得时时乐。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禅解】

卓吾云:壮哉!

方外史曰:人老心不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禅解】

卓吾云:学问阶级。

方外史曰:虽有阶级,不是渐次,可谓六而常即。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禅解】

卓吾云:读此二章,乃见“诲人不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禅解】

“临事而惧”,从戒慎恐惧心法中来。“好谋而成”,从好问好察,用中于民而来。不但可与行军.即便可与用行舍藏。否。则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矣。

卓吾云:三“与”字,当一般看,若作仲尼牵连自家说,恐圣人无此等气象。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禅解】

说得求富者败兴。

卓吾云:今之求富贵者,俱是“执鞭之士”。

方外史曰:执鞭求富,还是好的。今之求富贵者,决非“执鞭之士”所屑。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禅解】

赞得《韶乐》,津津有味。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人,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禅解】

非说二人以失国为悔也。只是二人既去,设无中子可立,则废宗绝嗣,能不动心否乎?既曰:“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禅解】

“乐在其中”,则心境一如,当与赞颜子处参看。“不义富贵”,但如“浮云”,则似太虚不染,非巢、许之所能达。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禅解】

学《易》方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禅解】

果然不俗。今人不知《诗》、《书》、《礼》,所开口便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禅解】

这才是为人的。今只偷得一人生耳,何尝肯为人哉!既是不肯为人,所以真一失人身万劫难也。

王阳明日:“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禅解】

卓吾云:都是实话。

方外史曰:不但释迦尚示六年苦行,虽弥勒即日出家。即日成道,亦是三大阿僧衹劫修来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禅解】

今人拨无“怪”、无“神”,亦可拨无“力”、无“乱”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禅解】

师心之人,那知此益。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禅解】

卓吾云:却又微服而过宋,妙妙。

方外史曰:王莽学之,便是东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禅解】

卓吾云:和盘托出。

方外史曰:正惟和盘托出,“二三子”益不能知。如目连欲穷佛声,应持欲见佛顶,何处用耳?何处著眼?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禅解】

“圣人”只是证得本亡本虚本约之理,“有恒”须是信得本亡本虚本约之理。就从此处下手,便可造到圣人地位,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也。

“亡”,是真谛。“虚”,是俗谛。“约”是中谛。依此而修,为三止三观,证此妙理,成三德三身。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禅解】

现同恶业,曲示善机,可与六祖吃肉边菜同参。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队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禅解】

“知”便不“作”,“作”便不“知。”

卓吾云:甘心为次,所以为上。

方外史曰:今之高谈向上,耻居学地者,愧死,愧死。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禅解】

卓吾云:天地父母之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禅解】

“欲仁”即“仁”,仁体即是本来至极之体,犹所云“念佛心”即是“佛”也。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禅解】

不似今人强辩饰非。  .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禅解】

也是千真万真之语。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第子不能学也。”】

【禅解】

更真。

卓吾云:公西华亦慧。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禅解】

可与谈三种忏法。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禅解】

此与对林放同意。

卓吾云:救世苦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禅解】

“荡荡”,即“坦”字之注脚,所谓居易以俟命也,却是戒慎恐惧之体.“戚戚”,正是无忌惮处,思之,思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禅解】

像赞。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郑玄
  有度第六·韩非
  审名第十六·佚名
  四书留书卷一·章世纯
  四书通序·胡炳文
  卷八十七·程公说
  卷三十·程公说
  卷二十七·陈经
  卷九十九·卫湜
  第四章主动性·梁漱溟
  祭义·姚际恒
  善友品第二十五·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印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爱山·隋树森

    爱山,姓氏、生平均不详。曲家有李爱山、王爱山,此人或为其一。 小令 【南吕】四块玉 美色 杨柳腰,芙蓉貌。袅娜东风弄春娇,庞儿旖旎心儿俏。挽乌云叆叇盘,扫春山浅淡描,斜簪着金凤翘。 知足 两鬓秋,今年

  • 卷二百四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四十八糕类七言古谢韩干送丝糕      【宋】陈 造玉颗莹澈珠就磋吴乡早秔莫计过无乃风露秀结异移种昆仑之木禾国家厨妇一百枝三舂九淅付重罗银丝千寻忽萦积中疎外洁生槎挼

  • 卷一百九十五 嘉祐六年(辛丑,1061)·李焘

      起仁宗嘉祐六年閏八月盡是年十二月   閏八月乙酉,復以成都府為劍南西川節度。   己丑,遣官祈晴。   戶部郎中、知制誥張瓌為契丹國母生辰使,如京使朱克明副之;度支判官、刑部員外郎、集賢校理宋敏求為契丹生辰

  • 东汉会要卷三十二·徐天麟

    兵上光武中兴初南顿令钦生三男縯仲秀秀隆准日角宛人李守好防记尝谓其子通曰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谓通曰今四方扰乱汉当复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遣轶徃迎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四·徐乾学

    元纪二十二【起重光单阏正月尽黓执徐六月凡一年有竒】顺帝至正十一年春正月庚申命江浙行省左丞博啰特穆尔讨方国珍 丁卯兰阳县有红星大如斗自东南坠西北其声如雷 己卯命绰斯嘉提调大都留守司是月清寜殿火焚寳玩万

  • 卷之五百四十五·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五月。癸酉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丙戌皆如之。  ○直隶总督袁世凯奏、遵旨严禁刁绅蠹役滋扰寺院。并分别声明。其未入祀典各庙宇。或由绅民禀请改

  • 卷之三百三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三月。癸巳。谕内阁。吴大澂奏。特参贻误地方之州县。请旨分别革职开缺一摺。湖南署武冈州知州即用知县黄济川。于会匪抄抢、禀报迟延。因循贻误。桂东县知县黄世瑶。御下太宽。信用门丁。均着一

  •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周作人

    秋瑾从日本归国后,据传略里说,“主讲浔溪学校,旋在上海主持同盟会通讯机关,尝与陈墨峰会同造炸弹,弹药爆炸创甚,几以此被捕,因无左证得免。寻办《中国女报》,以母丧返浙,居于徐伯荪所创办之大通体育会,往来江浙,连络会众,得数千人

  • 第四章会员之权利义务·孙中山

    二十五节会长之义务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及

  • 卷十七·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七明 郭良翰 撰臣谥上武臣武宁 武顺 武靖 武毅 武烈 武义 武信武庄 武肃 武勇 武壮 武襄 武惠 武敏武桓 武僖 武愍忠武 忠烈 忠毅 忠靖 忠敬 忠勇 忠襄忠穆 忠刚 

  • 卷三十二·郑玄

    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冕服有六,而言五冕者,大裘之冕?无旒,不联数也。延,冕之覆,在上,是以名焉。纽,小鼻在武上,笄所贯也。今时冠卷当簪者,广袤以冠纟徙,其旧象与?○数,所主反。卷,起全反。簪,庄林反。袤,音茂。纟徙,所买反,刘

  • 目录·钱时

    《融堂四书管见》(宋)钱时 撰序 钱时卷一 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卷二 论语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卷三 论语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卷四 论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卷五 论语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卷六 论语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卷七

  • 春秋经解巻四·孙觉

    宋 孙觉 撰庄公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去年之冬郑尝侵宋宋于是报其见侵之役故率卫以伐郑也齐威将谋伯业求合诸侯故从宋人以伐郑宋总三国之众声罪而伐人之国势必不使防者主然经皆书人者葢齐威行伯不务

  • 原序·王天与

    尚书纂传原序梅浦王氏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先引汉唐二孔氏之说次收诸家传注而一以晦庵朱子西山真氏为归与其乡先生彭翼夫徃复考正十五年而后成大德中鄞入臧梦解为宪使以其书上于朝得授临江路儒学教授其子振板行之予所见者

  • 泐潭真净文禅师·惠洪

    真净和尚。出于陕府阌乡郑氏。郑族世多名卿。师生而杰异。幼孤。事后母至孝。失爱于母。数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学四方。至复州北塔。闻耆宿广公说法。感泣裂缝掖。而师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试所习。

  • 思想录·帕斯卡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著。中译本全书名为《思想录——论宗教和其它主题思想》,这是作者生前尚未完成之作,主要部分写于1659年9月至12月,以格言、笔记的形式写成近千条。全稿由其亲友整

  • 少年漂泊者·蒋光慈

    中篇小说。蒋光慈著。1926年1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小说出版后即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在广大进步青年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自1926年至1933年,先后印行了十五版。这是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书信

  • 蜀燹死事者略传·余澜阁

    《蜀燹死事者略传》,内容略同《蜀乱述闻》,但以表彰、纪念“蓝、李之乱”中:死难诸贤”为主,资料更为丰富。此书是在余澜阁《蜀燹述略》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成的,民国年间曾被编入《满清野史编》中,现据此标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