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章主动性

宇宙间森然万象,莫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自其异者而言之,显有区分,一若鸿沟不可逾越;而实则万殊同出一本。其异也,不过自微之著,由隐而显,不断变化发展而来,追踪原始,界划不立。故尔为学既须分别精审,又贵善观其通。人心非他,即从原始生物所萌露之一点生命现象,经过难计其数的年代不断地发展,卒乃有此一伟大展现而已。人类之有人心活动,同于其他生物之有生命表现,虽优劣不等,只是一事。应当说:心与生命同义;又不妨说:一切含生莫不有心。这里彻始彻终一贯而不易者即后来所见于人心之主动性是已。认识人心之主动性要先从生物生命作理会(1)(生物学家之说生物有云:生物具有自动发展的能力,能够精确反映外界条件的变化,并适应于这些条件;能够维持自己的完整性,恢复遭受损伤的部分;能够生长,并能够繁殖与自己相像的后代。--语见施密特所著《复苏》一书之中译本。又中译本之汤姆生《科学大纲》第二十篇说生物特性有云:生物在地球上凡是可以容身之处它们没有不去的,好像不要给自然留下真空。在一万英尺高峰的冰雪中可以发见它们,又见到它们存在于六英里深的海底,且有的生息在热可炙手之温泉。有的鱼类竟能缘木而活。有的蜘蛛竟亦存活水中。它们似没有不能战胜的困难,亦巧于利用各不同环境而移居,更能以应付不同的天时气候而蛰伏(或冬眠或夏眠)。它们寻栖息于每一隙穴,从而就展布拓殖到广水大陆。总之,生物实具滋蔓、侵占、抵抗、适应、图存等能力;这就是我们所得的印象。以上所引两则均大可理会得生物生命之主动性。)。

似乎植物植立一外而不动,微生物随处飘散以生存,类乎此者岂有主动之可言?然而不然也。一切生物皆有其生命现象之可见。生命现象首先是它的新陈代谢;即它能不断地吸收外界一些物质而消化之,以变成自己的成分;复时时分解体内一些成分释放出“能”来,好作活动。它由此而得生活,同时它就能生长和生殖。它有内外即有自己,则主动之主体在此矣。当其吸收同化,分解异化,以至生长生殖,是何得谓为不动耶?其主动性于此明白不可否认矣。再从反面来看,譬如风也,水也,何尝不见其动;然风也水也,谁得而为之分内外,指出其自己来?谁得而说为主动耶?

风之动,水之动,是无心的,是非生命的动,是不由自主的动,亦即是被动的。

然而说主动,所以别于被动;说被动所以明其未得而主动也。非生物既无主动之可方矣,则亦无所谓被动。真正的主动,真正的被动,皆就有生命者而且富有生命者言之。风也水也固不足以语此;即微生物、植物、一切弱劣生命,要不过乍见出主动性的一点朕兆,亦无多可说的。

《论持久战》等文可为独于讨论两军作战时提出主动性来说耶?原文既明白言之: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列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1)(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67页。)。

盖作战是人类--最富生命力者--的事,而且是人类集团间彼此争强斗胜的事,此时正在较量谁更富有生命活力,即看谁更善于发挥人类的特点,争取得主动也。战争双方都在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能制人抑或制于人将于此取决,而谁胜谁负亦即由之而决。

此非谓战争中一切得胜者,皆从其主动性之高强得来。例如以优势兵力取胜者,即不足算也。此但谓战争双方不问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之如何,皆必经由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而致胜。不过其中有利条件居多之一方,其争取主动就容易了,其主动性即无多可见。主动性最有可见者莫如不利条件甚多,显然处于劣势,而卒能着着取得主动之一方,盖主动性要必在争取主动的争取上见之也。

战争胜负是有许多因素的;然总不外客观存在的旧因素加上主观努力的新因素。旧因素种种非一,双方各有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综合计算不来,彼此对比可能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新因素即指主观努力之努力,亦即争取主动之争取,亦即各方主帅于其所拥有之条件如何运用。此在事后较论之,其间彼此举措各自可能有善巧有不善巧,亦种种之非一。然而归结下来,胜负之所由分,往往不在前者--旧因素,而在后者--新因素。此即所以说“事在人为”也。

事在人为者,人的主动性为之也。在旧因素中除地势天时等自然条件不计外,其他种种亦何莫非人为之者?何莫非出于生命之创造?但以其属于过去事,为今日所凭借而非能凭借之一面便不得再算入主动性。主动性是只见于当下生命上的,此所以称之为新因素也。

一切生物的生命原是生生不息,一个当下接续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当下都有主动性在。而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的。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

我们知道“主动”与“能动”与“自动”,其词意是可以相通的。主动所以别于被动,能动所以别于所动,自动所以别于他力之动。其相通之处即在:其动也,皆非有所受而然。却正是起头的一动。起头又起头,不断地起头,其曰新新不已,正谓此耳。

当然,生命是有其连续性的。然而其连续性世俗之所易见也,而于其刻刻创新则少留意(1)(佛家说生命是“非断非常”,即指此。前后非一,故非常恒;相续而转,故非断灭。),必须强调指出之。从一般说,生物的生命虽刻刻创新,却总在相似相续中,难有创新之可见。唯人类生命最为高强,其创新乃最有可见。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不就是无数创新的积累增高吗?在人类中,人们对智又大不相等的。伟大的天才,其创新往往更有可惊。此在两军作战中见之,在其他事业活动中莫不见之也(2)(斯大林1924年1月在军校演说列宁的为人,其中讲列宁的革命天才一段,颇能揭出天才人物的出奇创新来。我曾读其俄语原文,大有启悟,爱玩不置。惜译为中文后,便不能尽其妙致耳。其文见于《斯大林全集》(中译本),第六卷,第55-57页。)。

认识人心的主动性,宜先从其生命自发地(非有意地)有所创新来体认;然后再就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人们的意志来认取。

所谓生命自发地有所创新者,例如一切文学艺术的上好作品--不拘是诗人的、画家的、或是其他的--总在其精采,总在其出尘脱俗;此非创新乎?这创新却不出于有意求新。有意求新,又是内里生命主动性不足之征了。主动性非他,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有力耳。力气充沛便能于素日见闻广为吸收消化,因而取精用宏,到临时不拘什么都成了他的工具,他的材料,供其驱遣运用,一个创作就出手了。力气单薄贫弱者,素日既少吸收消化,纵有工具、有材料而不能活用,反为工具所累、所压,只落得满纸陈词滥套,因袭堆砌了。这就是下劣作品。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人生有所成就无不资于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不唯适用于文艺作家,亦适用农、工百业的发明创造,和军事、政治的事功成就。“文章天成”是说自有合理性在其中。“妙手偶得”是说灵机触动,非所意料。诗人巧得妙句。画家有神来之笔,不唯旁人所不测,他自己亦不能说其所以然。若究问其致此之由,一切可说的都是外缘,都是凑成乎此的条件,而不是能用这些外缘条件的主体--生命本身。生命是自动的、能动的,是主动的,更无使之动者。凭空而来,前无所受。这里不容加问,无可再说。问也,说也,都是错误(1)(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之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其自承为生理学而非心理学,亦复甚是。顾其以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立言,不免予人以一种不正确印象,好像生命不是在主动之动,只是在反应reaction而已。实则生命本性固是action而非reaction也。此不可避免之一缺点,当吾人注意它是生理学时,便亦不成严重问题。盖生理学属科学,心理学则介于哲学科学之间,性质上不同。

从剌激在先,反射在后,有感觉而后施为以言之,似乎是reaction,而其实不然。要知吾人种种感觉器官皆从最低生物之感应性逐渐进化而来。感应之向于高度发达,岂不充见出生物生命的主动性?我旧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曾说过,“吾人感官为对外探问之工具,每一感觉即一探问,而所感觉即其所为答或报告也”。进一层说,凡取得经验者即是取得心灵向世界所发问题的答案;如其没有发问的活动,即没有知识成就出来。所以知行之“知”,早已是“行”了,不是被动的。)。

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它既贯串着好多万万年全部生物进化史,一直到人类之出现;接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发展到今天,还将发展去,继续奋进,继续翻新。--体认主动性当向此处理会之。

如上所说的主动性,是从本源上指点。至于所谓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亦即人们的意志(连行动在内)者,恒必涵括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点,则是从此本源发展扩大的。除其中灵活性、计划性容后分别申说外,这里再就其中主动性之一点试为指明。

自觉是人心的特点(后详)。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识清明中的刚强志气。譬如有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得分明,且在奋斗中再三再四受到挫折,而卒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以制胜于最后五分钟的那种坚毅精神,即其好例。再则对于强敌,如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却能针对敌人不稍轻忽的那种豪迈精神,即其又一好例。

眼前具体事例,莫如开发大庆油田中的人闪的精神。他们兼具着以上所说两种--坚毅、豪迈--精神的。读者试细玩其前后经过事迹,当必于体认人心之主动性大有所获。

猜你喜欢
  第十一卦 泰 地天泰 坤上乾下·佚名
  卷三(隐三年,尽五年)·孔颖达
  陰陽位第四十七·苏舆
  卷五五·邱濬
  第七章·王夫之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孔子
  颜渊第十二·孔子
  居业録卷三·胡居仁
  第十八章 2·辜鸿铭
  卷十二·袁燮
  成公·成公五年·左丘明
  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并序·佚名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湘烟小录全文·陈裴之

    ○紫湘诔 紫湘秣陵王氏女,年十九,归余子裴之为侧室。婉嬺淑慎,门无闲言,道光甲申七月四日,以疾卒。其生平言行,既见于余室人所为小传矣。余悯其有柔嘉之德而早逝也,为此诔以哀之。颐道居士记。 呜呼紫湘!秉德淳贞。淮水之秀,钟

  • ◆元总管淮(金囦吟)·顾嗣立

    淮字国泉,别号水镜,临川人。徙于邵武。至元初,以军功显闽中,官至溧阳路总管。尝有诗云:「截发搓绳联断铠,撦旗作带系金创。卧薪尝胆经营了,更理毛锥治溧阳。」溧阳为金陵上邑,至元丙子,升为溧州,继改溧阳府,又升为路。水镜以丁亥

  • 卷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九   翰林院编修查愼行撰古今体诗六十一首【起熙寜六年癸丑正月尽六月在杭州通守任作】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班固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

  • 卷九十四·列传第二十四·脱脱

        耶律化哥 耶律斡腊 耶律速撒 萧阿鲁带 耶律那也 耶律何鲁扫古耶律世良   耶律化哥,字弘隐,孟父楚国王之后。善骑射。乾亨初,为北院林牙。统和四年,南侵宋,化哥擒谍者,知敌由海路来袭,即先据平州要地。事平,

  • 卷第一百三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四七六)〕1春,正月,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八·佚名

    嘉靖元年九月甲辰朔以乾清坤宁等宫成赐工部左侍郎赵璜右侍郎童瑞都御史秦金邹文盛白金彩币璜及采木侍郎刘丙陈雍各荫一子送监读书督工给事中等官金瓒等湖广川贵左布政使等官周季凤等各升俸赏赉有差○录故右副都御史柳

  • 卷三十五礼俗志二·黄遵宪

    服 饰古衣服古衣服有冠、有带、有裳、有裤、有手足缠,惟衣皆左衽,制略狭小耳。近世论古衣服日:长不过腰,袖仅容手,下有裤,窄仅容足。正如今泰西服,盖曲徇时尚,据土偶附会其说也。古多泥塑.然地各殊制,其年代不可得考,惟筑后人筑

  • 邢文伟传·刘昫

    邢文伟,滁州全椒县人。年轻时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都以学问广博闻名于江淮之间。咸亨年间,升任太子典膳丞。当时皇太子李弘在东宫,很少接见东宫大臣,文伟就减少肴馔,上书道:“臣下见《礼·戴记》中记载:‘太子受冠礼成人

  • 丑闾传·宋濂

    丑闾字时中,蒙古族人。元统元年(1333)登进士第。历任京畿漕运副使,出任安陆知府。至正十二年(1352),蕲州人曾法兴起义,袭击安陆。丑闾募兵数百人进行抵御,败义军前队。在丑闾出城追击时,法兴军又自他门入城,放火烧城,使军民溃

  • 卷六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理宗时诏求言处州教授陈埙上封事曰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之所由隆上有安泰之心下有忧危之象世道之所由污故

  • 卷二百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五四裔考【三】东琉球琉球土音屋其惹在福建泉州府东海岛中魏晋以前不着於史隋朱寛一至其地元招之不来明代始内向服属接漳泉福兴四州界自福州五虎门出海水程一千七百里至其国距京师

  •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德清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

  • 卷十四·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卷十四     明 蔡清 撰告子章句上【芟三条】孟子之论性善其辨甚力盖此一字差则天下之事皆废矣尧舜之精一执中亦只是性善上事成汤云惟皇上帝降于下民若有恒性即天

  • 卷四·王质

    <经部,诗类,诗总闻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四宋 王质 撰王风黍离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 赞扬法华之特胜·太虚

    ──十四年十一月在东京日莲宗立正大学讲──今日得到日本最特出之日莲宗的贵大学来演说,极为欢喜!释尊于法华会上,始将出世现身说法之本怀,尽量披露;而三世十方如来转法轮度众生之真意,亦皆晓然大白。未到法华之前,或大、或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皆得阿罗汉。具大神通。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马胜。尊者么瑟比拏。尊者大名。尊者跋多婆。尊

  • 谈艺录·徐祯卿

    诗论专著。明徐祯卿撰。成书年代未详。书一卷,二十四则,专论汉魏古诗。其主要内容为创作论,基本观点是重情贵实。认为诗人受外界客观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情活动是诗歌创作的源头,有了这个源头,才能由“情”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