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分记卷三十    宋 程公説 撰书十二

疆理书第六

楚地緫説

周成王封鬻熊曽孙熊绎扵荆蛮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归州有丹阳故城在焉后徙枝江亦曰丹阳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初曰荆后改号楚盖古荆州地也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又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在天文鹑尾之次翼轸之分辰居巳宫曰双女其境北自汝颍南接衡湘西连巴东并吴方城带其内长江阻其后而汉水淮水或迤其上或接其下汉东江南之境小国鳞次介于其间楚皆夷灭之其势雄峙于南方出而北则与晋抗焉荆之为言彊也阳盛物坚其俗急悍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三十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三十

楚地释名

楚【桓二年】

文王自丹阳都此今江陵府江陵县北纪南城城东有小城名郢

鄢【十三年下同】

楚别都襄阳府宜城县

荒谷

盛之荆州记云江陵县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曰荒谷

冶父

荆州记云荒谷西北有苑号曰王园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城传谓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即此

樠木之下【庄四年】

郡国志云武陵山亦曰樠木山传谓楚武王卒扵樠木之下即此今郢州

那处【十八年】

释例南郡编县东南有那口城今荆门军长林县

津【十九年下同】

释例或曰南郡江陵县有津乡江陵即荆南所治而广记则云荆南枝江县西有津乡春秋传巴败楚于津之地考之晋志南郡统县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乡又在枝江之西则津不当在江陵县也晋泰始初江表八郡犹为吴地杜预亦云江表所记特示其略谓为或曰亦疑之之辞以是言之广记爲是而杜释爲非按传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巴居楚上流而御于津则在枝江之西明矣

释例南郡鄀县东南有湫城鄀县今省入襄阳府宜城县

陉【僖四年下同】

释例颍川召陵县南有陉亭召陵故城在今颍昌府郾城县东

召陵

郾城县东有汉召陵县故城

武城【六年】

释例南阳宛县北武城今邓州南阳县

析【二十五年】

本楚白羽邑昭十八年许迁于白羽后改为析汉因爲析县今邓州内乡县是也秦人过析隈即此隈谓隐蔽之处

商【文十年下同】

商州上雒县

渚宫

江陵县之南水经注今江陵城楚舡官地春秋之渚宫也元和郡国志渚宫楚别宫

期思

释例弋阳期思县东北有期思城今省入光州固始县

庐【十四年】

襄阳府中庐县

句澨【十六年】

楚国西界地名

沈【宣十二年】

杜注沈或作寝广记曰本寝丘县叔敖子所封之邑及秦灭楚蒙恬攻寝即此汉为寝县今光州固始县

州来【成七年下同】

故州来国爲楚所灭传灵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地盖在淮颍之会后吴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时蔡成公畏楚徙此谓之下蔡今夀春府下蔡县是也释例以州来爲楚邑而又以延州来为呉邑误矣其详见吴地理【夀春夀州】

本申国邓州南阳县在方城之内申息北门所以备中国

古吕国今蔡州新蔡县国语当成周之时南有荆蛮申吕其在穆王则有吕侯训夏赎刑传谓子重请取于申吕以爲赏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盖楚以方城爲固而申在方城之上吕在方城之下形势绵络实备北方要处

钟离【十五年下同】

故钟离子国后爲楚边邑今濠州钟离县在淮之南

汝州叶县

瑕【十六年】

水经注北肥水迳山桑县又东积爲陂曰瑕陂陂水又东南迳瑕城南传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山桑今亳州蒙城县

繁阳【襄四年】

广记颍昌府临颍县繁城镇有繁阳亭

棠【十四年】

真州六合县

雩娄【二十六年下同】

九江寿春记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娄城尧之娄子城也又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期思陂今安丰军芍陂是释例安丰雩娄县今入安丰军

释例谯国鄼县东北有棘亭今亳州鄼县

云梦【昭三年江南之梦定四年云中】

楚之云梦跨江南北

云梦辨

禹贡曰云土梦作又周礼正南曰荆州其泽薮曰云瞢昭三年传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定四年传楚子入于云中云梦之名泽其来尚矣按地理志江夏之西陵南郡之编县有云梦宫华容有云梦泽郡国志云竟陵城西大泽是也郑康成曰云梦在华容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云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也又曰楚之云梦跨江南北乐史寰宇记曰云梦泽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丘半出郦元水经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北为云梦之薮颖逹谓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每处名存焉颖逹又引左传所称云中谓此泽亦得单称云单称梦是云梦一泽也特其疆界阔逺不可明指一处限而言之然诸儒疑禹贡有云土梦作又及传有云中江南之梦之句遂分云梦为二泽故沈括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其笔谈所载曰旧尚书曰云梦土作又本朝太宗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又诏改禹贡从古本孔安国注云梦乏泽在江南不然也据左传吴人入郢楚子渉睢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奔郧楚子自郢西走渉睢则当出于江南后渉江入于云中遂奔郧郧则今之安州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郧则云在江北也左传曰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杜预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曰江南之梦则云在江北明矣元丰中有郭思者能言汉沔间地理亦以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予以左传騐之思之説信然江南则今之公安石首建寜等县江北则玉沙监利景陵等县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上浙水出稍髙方土而梦已作又矣此古本之爲允也【以上皆笔谈所记】王雱又从而为之辞曰云之地土见而已梦之地非特土见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生之人有加工又之者矣草木生之谓作也加工又之谓又也尝以上所引诸书载云梦地理而证二者之説则沈辨失之拘王説失之凿且如传言防夫人弃鬭伯比于梦中防国今江北复州安陆之区则所弃之梦中近防国必无过江南而弃之之理是江北亦有梦非止囿于江南也孔安国谓云梦之泽在江南此説亦失之然谓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为耕作畎畆之治解释犹有古风故颖逹曰经之土字在二字之间者盖史文兼上下也苏轼云古语如此犹曰纎缟云尔盖纎字居缟二色之间古文如此下语也意以谓土既见则可作又矣此又足以破王氏之説也必参考而精言则楚之云梦跨江南北非止一隅如杜预释左传地理郡国寰宇水经诸书孔颖逹司马相如之説皆爲得之要不必指北爲云南爲梦也今江夏汉沔所会之地渊薮弥望水天一色自江北而言则监利玉沙竟陵之水极多自江南而言则华容石首公安之水亦汇吴分华容置监利县监利在北而华容在南在南者带洞庭青草在北者连大防白湖杜谓云梦跨江南北指此信矣所谓九百里云梦安知不指洞庭青草之属而言之故今监利华容有大薮泽皆七泽之云梦也

栎【昭四年下同】

释例汝南新蔡县东北有栎亭今蔡州新蔡县

释例此麻当在汝隂左右今颍昌县

夏汭

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今汉水曲入江处

干谿【六年】

亳州城父县干谿水在县南五里

章华【七年】

水经注江陵县东三湖湖则有章华台台髙十丈基广十五丈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

不羮【十一年】

释例襄城县东南有不羮城定陵县西北有不羮亭襄城今汝州属邑也定陵今颍昌之舞阳也二邑相近襄城东南即定陵西北之境楚子所城当以襄城为正意者亭近扵城故定陵之亭以是为名耳

颍尾【十二年】

寿春府西颍水口水经注盖水之会淮也

鱼陂【十三年下同】

水经注竟陵大城城傍有甘鱼陂左传公子黒肱为令尹次于鱼陂者也竟陵县今属复州

豫章

楚师还自徐呉人败诸豫章杜预注曰定二年楚人伐呉师于豫章呉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军楚师于豫章又柏举之役【四年】呉人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此皆当在江北淮水南盖后徙在江南豫章杜又云豫章汉东江北地名则春秋豫章盖在江北而今豫章隆兴府非春秋之豫章也汉地理志豫章郡髙帝置第年代阔逺文字残阙无从考见所徙年月耳按宋武帝讨刘毅遣王镇恶先袭至豫章口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信知春秋豫章去江陵甚近今隆兴盖不相干

郧【十四年】

使鬬辛居郧以无忘旧勲广记云今复州治景陵县

隂【十九年下同】

迁隂于下隂隂亦曰上隂释例南乡隂县今光化军干德县

下隂

水经注光化军故下隂也则下隂去隂不逺矣

城父

大子建居于城父释例襄城城父县今汝州叶县

鸡父【二十三年】

释例安丰县南有鸡备亭今安丰军

卷【二十五年】

释例南阳叶县南有卷亭今汝州叶县

潜【二十七年下同】

释例庐江六县西南潜城今安丰军

安丰穷谷沈尹戍与呉师遇于穷即此【详见水门】

容城【定四年下同】

岳州华容县

大隧 直辕 冥阨

定四年呉师伐楚舎舟淮汭【吴乘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自豫章与楚夹汉【豫章汉东北地名后移扵江南置郡】左司马戍谓子常曰子防汉而与之上下【遮使勿渡】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以方城外人毁吴所舎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方城自唐州比阳县界至方城县又至汝州叶县大隧直辕阨三者杜云汉东险道疑在信阳军罗山县界其县界石城山甚险峻史记谓之冥阨魏攻之又吕氏春秋九塞冥阨其一焉其地与淮蔡接境在信阳军东北一百二十里又东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吴人自淮而来过蔡而舎舟楚司马戍欲扵此塞之也

栢举

水经注举水迳齐安郡西又南东歴赤亭下又分为二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洲春秋左传吴楚陈于栢举京相璠曰汉东地也夏有洰水或作举齐安今黄州

堂谿【五年】

颍昌府郾城县

丰【哀四年下同】

邓州内乡县南有酆乡

三户

内乡县丹水镇有三户亭

橐皋【十二年】

释例淮南逡遒县东南槀泽亭合肥志浚遒城在庐州梁县南三十里东南去橐皋六十里

白【十六年下同】

释例汝隂褒信县西南有白亭今蔡州褒信县西南

汉爲慎县故城在顺昌府颍上县西北

汝隂田【成十六年】

颍昌府

淮北之田【昭九年下同】

淮水北田宿亳蔡颍之地

夷濮西田【本陈地】

水经注沙水迳新阳县北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东南迳城父县西南枝津出焉俗谓之夷水也一水东注即濮水也夷濮西田在二水之西矣

地名疑者一

柤【襄十年】

杜释阙或曰彭城传阳县西北有柤水沟鲁国薛县西南有柤亭谯国攅县治戯乡皆去钟离五百余里非诸侯六日再会所至也或曰汝南安城县西南有钟离亭西平县北有柤亭去偪阳近千里又非自会九日之所能灭国皆非也

阙地五十有三

沈鹿【桓八年】   郊郢【十一年】  夕室【庄十九年下同】

绖皇     睽【僖二十七年下同】 蔿

连谷【二十八年】   范【文十年】   大林【十六年下同】

阳丘     訾枝    选

阪髙     临品    石谿

仞      轑阳【宣四年下同】 烝野

漳澨     臯浒    郔【十一年下同】

沂【楚邑】     新石【成十五年】  巢【十七年下同】

驾      厘     虺

庸浦【襄十三年】   琐【昭五年下同】  南怀

汝清     中犫【十三年下同】 息舟

訾梁     棘闱    訾

宗丘【十四年】   长岸【十七年】  防澨【二十三年】圉阳【二十四年】   州屈【二十五年下同】 茄

丘皇     养【昭三十年】   南冈【三十一年】城口【定四年】   稷【五年下同】   军祥

麇      公壻之谿  脾泄

负函【哀四年下同】  缯关

呉地緫説

大伯逊国去之荆蛮号曰勾呉荆蛮义之归者千余家爲呉大伯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臝以为饰不与中国通盖古扬州地也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厥土惟涂泥防于江海逹于淮泗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在天文星纪之次斗牛之分辰居丑宫曰磨蝎其境襟三江带五湖阻大海逹长淮自夀梦而下呉国愈大通于上国杜佑曰扬州人性轻扬地非形势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三十

呉地释名

呉【成七年】

吴故国周大伯之邑今平江府吴县按阖庐城周回三十里水陆十有二门【平江苏州】

鸠兹【襄三年】

太平州芜湖县广记云本吴鸠兹地

善道【襄五年】

晋人将为吴会诸侯以其道逺故使鲁卫先会呉于善道盖徃会之也谷梁作善稻曰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范甯曰善稻呉地夷狄所号地形乃物类当从中国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缓而言善稻则善道之爲呉地灼然无疑而杜预释例谓为阙地不知属何国误矣按阮胜之南兖州记盱眙县是古善道在淮河南今盱眙军是也扵呉为北境而距徐境之南且东诸侯之道故鲁卫扵此会吴云

朱方【昭四年】

镇江府丹徒县广记云春秋谓之朱方【镇江润州】

延【襄三十一年】

常州晋陵县有季札墓在县北七十里

延州来辩

传曰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杜预注延州来季札邑其释例以州来为楚邑而延州来则附之呉地曰阙不知其处是以州来别为楚邑而延州来则自为吴之一邑也按延陵吴地在今之常州州来楚邑在今之夀春春秋经书吴入州来呉灭州来凡两见焉公羊传曰阖庐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呉国檀弓载孔子之言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此延与州来二邑之辨其不可并为一明矣由左传有延州来季子之言是使杜预惑焉而以延州来为吴之一邑尝以经传书州来事迹始末考之成公七年经书吴入州来则吴始以兵入之至襄三十一年传虽以延州来冠季子之号然昭十二年楚灵王狩于州来州来盖犹属楚十三年经书吴灭州来扵此州来方爲呉所灭然二十三年传言呉人伐州来楚奔命救州来又夫差时蔡成公自新蔡徙焉故州来亦曰下蔡则州来在楚实淮北要地吴虽曽入而灭之未必能守所以再伐焉而楚必救之也服防曰延延陵也州来邑名季子让王位外延陵为大夫食邑州来传家通言此义为允又按广记云州来呉取之封季札水经注吴季子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二书所述与服防之説合以是言之延陵为季子封邑及季子让国之延陵吴人尊礼焉以楚州来加其食邑春秋疆埸彼此所属无常左传曰延州来季子明季子并食此二邑意者若今带遥郡之制耳盖季子吴之望州来吴楚之要境吴以是封季子示重吴而制楚义或有焉固不可谓吴楚有两州来而遂混延州来爲一也

鹊岸【昭五年】

庐州舒城县有鹊岸渚

檇李【定十四年下同】

吴南境今嘉兴府嘉兴县有檇李故城吴越扵此分境【嘉兴秀州】

阖庐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则阖庐还国之道当为呉地释例以爲越地疑非也

夫椒【哀元年】

平江府吴县西南大湖中有椒山孔颍逹曰杜扵此注以椒为山名土地名以夫椒爲地名以战必在山旁以山表地耳平江盖吴地贾逵杜预以夫椒为越地非也

邗【九年】

扬州江都县有此名韩江射阳今楚州山阳县至末口入淮谓之韩江口【邗音寒】

郧【十二年】

泰州海陵县

笠泽【十七年】

平江府吴江县上承大湖更迳笠泽

艾【三十年】

隆兴府分寜县本艾县地【隆兴洪州】

阙地四

皋舟隘【襄十四年呉险阨之道】     房钟【昭六年】

良【哀十五年】    頯黄氏【十六年】

春秋分记卷三十

猜你喜欢
  卷十二·高诱
  卷三·沈棐
  大学直指补注序·智旭
  第九章 8·辜鸿铭
  卷十七·真德秀
  附录卷二·项安世
  卷二十四·胡广
  卷九·惠士奇
  提要·刘瑾
   秋水第十七·刘文典
  卷三·李光坡
  卷十五·乾隆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神会
  卷第五·道原
  嘉言录题词·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玉井峰樵尹廷高(玉井樵唱)·顾嗣立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余首。丙子,家毁于寇

  • 卷六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六十二九华山类五言古和季友题九华山     【唐】僧神颖众岳雄分野九华鎭南朝彩笔凝空逺崔嵬寄青霄龙潭古仙府灵药今不凋莹为沧海镜烟霞作荒标造化心数奇性状精气饶玉树郁玲珑天

  • 卷五十四·志二十三·乐志·脱脱

        ◎乐志   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按《纪》、《志》、《辽朝杂礼》,参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补一代之阙文。

  • ●卷第一百四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二   起建炎四年九月一日庚子,尽十月一日庚午。   九朋一日庚子朔吕颐浩驻军於饶州。   吕颐浩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张道王涣颜孝恭巨师古杨惟忠王燮六军皆听节制李成寇江州颐浩乃驻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佚名

    弘治九年三月己卯朔○四川长宁县民家楠树生莲花李树生豆荚○辛巳赐秦府永兴王诚澜通鉴纲目从其请也○罚镇番领哨都指挥佥事李钦及分守参将马荣俸各两月坐虏入境杀掠人畜也○晋府义宁王奇渶薨王晋王庶第二子母夫人张氏

  • 序言·瞿宣颖

    余自民国甲子撰《北京建置谈荟》,刊于《星报》,次年编辑《北京历史风土丛书》,不数年售千余册。自此以后,燕都人士请求掌故,遂成风会。庚午为北平研究院创《北平志例》,写集材料,又复不少。偶思此事,忽忽已历十春;而赫赫名都,千

  • 第一章·叙论·梁启超

    今天下言治术者,有最要之名词数四焉:曰国家思想也,曰法治精神也,曰地方制度也,曰经济竞争也,曰帝国主义也。此数者皆近二三百年来之产物,新萌芽而新发达者,欧美人所以雄于天下者,曰惟有此之故。中国人所以弱于天下者,日惟无此之

  • 子张第十九·朱熹

     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凡二十五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四者

  •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晏婴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

  • 茶道·佚名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

  • 第十 无记说相应·佚名

    第一 谶摩长老尼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卫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二其时,偶然谶摩长老尼游行于拘萨罗国,于舍卫城与沙计多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地方入安居。三时,波斯匿拘萨罗王由沙计多往舍卫城,于沙计多与舍卫城中间之多罗那越

  • 高常侍集·高适

    诗文集。唐人高适撰。十卷。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原集

  • 文简集·孙承恩

    又称《瀼溪草堂稿》。诗文集。明孙承恩撰。五十八卷。 承恩字贞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正德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谥文简。承恩博稽宏览,为文深厚尔雅。是集为其门人杨豫孙、董宜阳等编。凡四

  • 竹隐畸士集·赵鼎臣

    二十卷。宋赵鼎臣(约1101年前后在世)撰。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卫城 (今四川盐源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鼎臣工诗,才气飘逸。曾往来大名、真

  •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王澍

    十二卷。清王澍撰。王澍,详见《禹贡谱》条。该书依《淳化法帖》原目,一一考证,分为十卷;又载古今法帖考一卷,研究阁帖之缘起,及诸帖之源流; 最后作者又以自己所得笔法,编为一卷,附其后,共十二卷。研究考证法帖的著作

  •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朱象先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元朱象先编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录古楼观唐、元碑记及唐、宋、元人题咏。

  • 六月霜·佚名

    政治小说,十二回。静观子著。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上海改良小说社刊本。 这部小说就是根据传奇写成的。书名《六月霜》,一是因秋瑾就义于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六日,寄托悼念之情;二是据关汉卿著名杂剧《窦娥冤》中有“六

  • 长阿含经·佚名

    佛经。(梵文Dīrghaāgama) ,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的四部阿含之一,由30部不同主题的经典汇集而成,共22卷,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由于所汇集经典在阿含经中属于篇幅较长的经,故名。该经最主要的内容是把佛教的基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