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王慧常居士
不佞[1]业重福轻,障深慧浅。中年以前,只以科学为重,军略为高,罔(wǎng没有)识佛法正因,更误了修持行业。一旦烦恼降临,无法摆脱,才向释迦文佛求救,时民国十七年事也。从南京支那内学院搜购经论,都是唯识宗经典,傍及禅宗语录、《潮音》杂志等书,以为避除苦恼遁入空门之计。尚未展读,对经忽发奇思,默祷曰:“释迦牟尼佛,你能将我痛苦解除乎?”不意之间,随手拈来《潮音》一册,翻出一篇文字,曰《因果论》。五分钟读竟,半载之瞋恼若失。当时私议:“佛之慈悲灵感,有若是乎!”遂生决定信。继读他篇,悟动机利己,不正。忽发菩提心,始以行菩萨道为职志。嗣后研读,多喜从文字高古、教理深奥中搜寻,对于念佛法门,鄙视之,无(不)足高论。尤喜在“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里讨生活。
[1] 不佞nìng:佞,有才智。不佞,旧时对自己的谦称。
如是年余,觉不皈依一师,究非办法,乃询诸缁(僧)友曰:“当今之世,谁个和尚,道德、学问、戒行,堪为吾师者?”众咸举曰:“苏州印光法师。”遂于十九年冬,前往顶礼,求皈依,初未知吾师行何行,说何法也。爰(yuán于是)受赐弘化[1]诸书,归阅之,始知师乃弘扬净土,教人念佛者也。心大懊恼,责缁友曰:“吾原欲得一行高学粹(精通)者为吾师,可以时从请益[2]。兹(此)一念佛老禅和[3],岂不误我?”亦即置之,妄立常课,诵《金刚经》及千声佛号。岁时往参,以尽弟子之道,固(确实)无一语请示念佛,师亦无一语及之。如是者五年,亲近亦久,固未尝知吾师为今之法门龙象,未可多得之再来人也。
[1] 弘化:指苏州弘化社,是由印光大师发起创办的刻印流通佛书的机构。
[2] 请益:请求增加,即向人请教。
[3] 禅和:即禅和子,指禅僧或和尚,亦谓参禅之人。这里是和尚的意思。
时予任扬州县佛教会监察委员,乃发起集全县寺庙住持,启建念佛道场七日。参加者千余人,未可全容,爰分批启建。先就城厢[1],得六、七百众,遂严格举行。予私意乃欲靠众求得一心耳,告诸山长老、职事师曰:“今番不如往日,我们不说闲话,不打闲差,誓求一个结果,乞恕乞恕!”殊不知一人念佛,一炷香中,只数个念头。今初日,每次香,念头无虑[2]数百,急煞(shà极,很)急煞。主七和尚劝我不上早殿,嘱我默做早课。但我一念佛,佛相即现前。彼告我曰:“观不得。”时不知就里[3],力去(除)之,倒费力。观得、观不得,说各不一,无所适从,颇恼。
[1] 城厢:靠近城市的地区。亦泛指城市。
[2] 无虑:不计虑,指大约,大概。
[3] 就里:其中,内情。
圆满后,即赶赴苏谒师请示。师轻描淡写的说:“能观则观。”通体冰释。复询:“胸口一把念佛的情绪,放了舍不得,留住甚难受,人说会吐血,究应如何?”师曰:“久久自好。”又问:“佛七初日等念头多,后来近圆满,每炷香尚有三、四。”师曰:“已经不容易。”自此次请益后,方知吾师是一位僧宝。因此路现在未有第二个人走过也,说的固多,都是小儿学舌,不是自家曾亲历一番。如是误人固多,受误者亦不少。时念佛遂发起大精进心。
对吾师玄理不敢问,问必被呵斥,常曰:“时不我待,不要东张西看,老实一心念佛。”自此从念佛上,常请开示,常蒙训诲,如曰:“念佛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吾师念佛,只听见过此一声,其声绵而有力,有味,尤于‘阿’字着力,永不能忘,纯功夫也)——出自己口,要听入己耳,再从口出,打一圈子,如是念去,必见功效。”时世智略聪之人,多以禅意念佛,多趋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师常训曰:“说食不能疗饥,那是理上到家的话,不是现在事修的事。要深信有个西方,西方有位弥陀,切愿往生,方不落空。”
时有友,反对我学佛,以水中微虫甚多,汝念佛慈悲,应不忍饮。予无以对,问师如何破他?师曰:“我有一喻:厕所朋友,日在贵公子门作食客,甚厌(满足)丰腴,时久觉愧。一日作美食,邀贵公子往餐,不能下咽。客曰:‘我在公子家,饮食甚豪,何薄(看不起)我如此?’公子曰:‘如此秽地,其何能食?’客曰:‘公子家又何洁?试揭开一层皮看,腹中所容者,非粪便耶?’公子无以应。盖不见则不以为秽也。故世尊告阿难曰:‘一钵水,内有八万四千虫,汝亦可以凡眼饮,不可以天眼饮。’天眼则尽见,哪可更饮?不见而饮无过。”予怡然若新得援军。
由是念佛常行精进,遂觉居家如狱,身系若囚,设不摆脱,何能专心致志?乃谒师求出家。师曰:“汝有老母在堂,不可也。”废然[1]返。及至二十五年,老母西归。丧毕,又请剃度。师曰:“汝年纪太大了,三藏十二部来不及了,纵出家,还不是同我一样?不如这样护法的好。”余复禀师曰:“卫教固好,其如弟子因世务不能专心念佛,修持上吃亏何?”师无语。第二次哀请,又未蒙许可。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凡作事动念,均以西方人况比:彼土圣众,有是行乎?有是念乎?不合者忏去,决不稍事容留。次日更申前请:“今万事已毕,可能准我出家?原愈后,觉残生均多余者也。”师闻之,愤然作色曰:“你不能出家,你不晓得出家的苦恼!”时不敢诘,作礼而退,从此始决定我无福出家。能不能剃除须发,宿世无此善报,决办不到。寄语天下禅和,慎勿自轻自贱。唯(助词)吾师是否对人一例不许其出家呢?恐又不然。其对我之不许,乃从我的根器上、因缘上观察的一个结果。这观察,我相信决不是凡眼。我相信我师,是已经得了神通。
[1]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
可是他老人家,虽然是一老宿,世法上仍不脱大儒行径,言诚实,行方正,不忮(zhì妒忌)不求(贪求),不阿不畏,不弄不眩,绝不像邪魔外道专卖神通,彼且掩之不暇。不过我等常亲近者,有时微几(jī苗头)不密,能领悟其一、二,然尚不敢出诸口。今日我师功行,在圆教位置上到什么地步,凡愚如我辈,哪敢推测?不过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三昧、神通,三个阶段来追想一下,可以知吾师早做到了也。我今略举一点事实来证明。
吾师对念佛未得一心,常常焦燥,可于民国十年前《文钞》上,常常见之。十年以后,不见有此矣。此可知师之得一心,在民国十年以后的几年间。从得一心,至得三昧,其间为时甚近,师亦语及。妄测当在苏州掩关前后。三昧得后,即有神通。神通大得者,当在民国二十年以后,至入寂时而愈宏大。其间不佞亲近所得,可略言之。
在“一二八”前,见面即劝人念佛,消除劫运。到“一二八”后,尤其大声疾呼:“大劫快要到啦!好生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将来这劫难,是无法可避的。”——请看今日轰炸之下——予等聆之,当然依教奉行。这是得三昧前知,人不注意的一点小事。
我向来喜看语录,尤喜参详[1]禅理,但对吾师不敢叩一字。一日他老人家修《清凉山志》成,大概在廿二、三年罢(同吧),寄了一部给我,叫我看。我两日看完,大得法益,遂起朝礼五台之念,其后时节因缘未到,屡行屡阻。可是那里边,写有高僧事迹,机锋语不少。中有一条,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答:“我在青州买一件长布衫,七斤重。”这个“一归何处”是我向来要懂,懂不到的。当时我想,师既寄我阅,我阅有不懂,去请开示,不致过分被骂罢?遂作禀,略谓:“旁的机锋语,我都能领略。独此一句不懂,求师开示。”他老人家回信——师训数十封都失了——大意说:“禅宗机锋语,多半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这两句话,没有什么希奇,汝如不懂,旁的机锋,亦必不懂。你但专心念佛,等你得到念佛三昧时,自然会懂,没有什么了不得,以后少在这些上用心思。”软软的一个钉子碰下来了。我从这一个开示里,看出“没有什么希奇”,若是不懂的人,敢说这句大话么?他老人家一定懂得,故说没有什么。但他如何才懂的呢?“等你得到念佛三昧时,自然会懂。”然则他老人家之懂,是得到念佛三昧之后,才懂的了也。由此推证,老人已得三昧矣。
[1] 参详:思量,琢磨。
说到神通,我略举几件事。二十一、二年,我为上海顾竹轩事到沪,他不过意,请我住在他的旅馆里。经理赵君对我说:他母在生,他极不孝,反对他母念佛。死后孝念油然发生,不能自已,联想到母死,似因念佛,遂起了灭佛的心。继思在佛门外,不能破坏佛教,当走进去才便。一个人想定了,也不对其妻说,一早赴北站,到苏州皈依印光法师。若皈依了,便是优婆塞[1],即可达我目的。没有好久,车抵苏州,寻到报国寺,走到大殿上,独自彷徨,不知印光法师住在哪里?时殿上有一和尚,正在打扫,打量他一打量,问曰:“先生可是来皈依的么?”这和尚即明道师也。他一听之下,心里奇怪,即反问:“你如何知道我要皈依?”明道师说:“晨间老法师招呼过,今天有一人要来皈依,你们不要挡他,领他来。”原师的皈依日期,为初一、十五。他时无介绍,不受也。他听见后,不觉打个寒噤:“这老法师,还了得?我在上海,还没有动身,他就知道了。佛法无边,我不能破坏,还是来个护持罢。”领他皈依后,老法师开示了一些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话。临走,他说:“到底不甘心,要问老法师,我还在上海,你怎么就知道我要来皈依?”师时顾左右,若不经意,答他说:“我受皈依多了,早间做功课,似觉得今天有人来皈依,故嘱他们接引。”这一遮盖,是师不欲人知其有神通,并看这魔王,如果发起魔来,佛教倒也要受影响,故略露点给他看,使他回心。这是我亲闻的事。
[1] 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受了三皈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
还有我亲验的事,二十五年,我母归西,在日有愿,思做一场水陆[1],又怕我用钱太多,遂未说。逝后,予妻对我说起。予思有愿必偿,即预备在旌(jīng)忠寺戒期里做。一日与主席和尚,及二、三亲近缁友,商量主法人选。盖内坛除正副表[2]外,斋主与主法,有似屋之二柱,其重要可知。以予做斋主,则主法人选,当勉强对得上方好,故有所讨论。时举某人某人,予不曰“他戒行不清”,即曰“观路不熟”,连说三、四人,均未同意。时天已近晚,回宅。次晨即到苏谒师,临行,顺便禀告欲做水陆之意。师曰:“不要做,这些还是念佛好。”予答:“吾母既有此心,当酬其愿。”师曰:“你做是做,不要拿你尺码子量人。”予唯唯,已心知有异。当恐予不悟,再曰:“如拿你尺码子量人,不但这水陆做得无功德,你还要遭怨。”予不觉凛然,啊呀!我昨晚在扬州的话,师父已经晓得了,无线电没有那么快,这不是天耳通、他心通么?可是这句话,我深深奉行,并奉行在世法上:不要拿我尺码子量人。如拿,别个尺寸短,经不起量。多年来,受部下怨望,大半是用这个尺码子。惜予不早闻师训,自彼时以后,即不用矣。降格相从,而赞美之,是亦人情也。
[1] 水陆:即水陆法会,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等。
[2] 正副表:水陆法会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是法会的主要场所,一般设在殿和法堂。内坛设有主法(亦称主坛)、正表、副表各一人。
芦沟事起,上海开火了。一、二月后,要我视察前线,并慰问各总司令。起止点,即在苏州,又得常亲近五、六次。时见弘化社人,在大殿耳(位置在两旁的房屋)厢(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内掘木头防空洞。予见而嘻之,告老人家。他说:“他们要做让他们做去。”我说:“空袭到激烈时,师父应该避一避罢!”他说:“我是不走,他要来炸我,我即往生。”我们师(师父)弟(徒弟)想头[1],倒差不了好多,我决不劝他一定离开。在读儒书通了的,尚知就里,矧(shěn况且)学佛厌弃娑婆,急欲往生者耶?不过师已前知,不欲向人说。旧岁在香港,张一麐(lín)向我说,苏州危急时,他曾亲问老人,苏州如何?他说:“当不要紧,不过小劫是免不了的。”一老闻而大慰。
[1] 想头:想法,念头。
在我流离到川滇,常时禀安[1]问讯,共得五覆(答复)书,今只其二。余非弃去,乃播迁[2]无定,衣物亦如传舍[3]也。前年在重庆,接到一示(对来信的敬称),时刻怀诸胸次(中间),幸今还在,常取而读之。予早知在这最后一期生死中,不能再见老人面矣。予常怀隐忧,深惧化缘早毕。因老人示中,已早告知我也。呜呼!今竟不幸而中,瞎却人天眼目,亦可痛哉!示曰:
[1] 禀安:向尊长请安。
[2] 播迁:迁徙。
[3] 传舍:旅馆。
“接手书。知此一年来,游历数万里,其开通知见,与修持净业,折伏我慢急求往生之心,当比从前真切百倍。娑婆之苦,不可一朝居,当通身放下,一心念佛,并劝眷属一心念佛。从前之事业乃梦,今不复做,专做往生西方之梦。迨至此梦成后,再乘佛慈,来入娑婆,普度怨亲,同生净土,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若放不下,则后来只有恶梦,决无好梦。此种恶梦,听尚不愿,何况再做?若再做者,便是癫子。幸眷属无恙,当相率而同做生西方之梦,以期与诸上善人,俱会于莲池也。又七月十二。”
吾师非上善人乎?他已约我在莲池相会矣。当时即起了这个感觉,我总算聪明,能领我师奥语,然而嗣后时时心悲。旧年在此间,某寺某老和尚对我说:“印光法师圆寂了。”我当时头顶上打了一个霹雳,即忙写信到苏州,问妙真师。意外的,得到老人一示:
“去年接手书,疑光无信。知学业大进,能见人之见不到处,故不愿复。至某和尚谓光死,此是实话,以人格已失是偷生。今又念及,别无所说。念佛、念观世音,较彼生兜率天,其难易、安险,奚(何)啻(chì止)百千万亿之天渊悬隔。汝名慕儒,光虽为释,尚有儒之气分。只此二句,乃剖心沥血之言,余俱不叙。八月廿三。”
这是吾师最后给吾的一个训示,距往生只两个月零十天耳。在这一封信里,有多少话说不出,不是正气歌吗?去西方的人,并没有忘记娑婆众生。众生不知,但事造恶,酿成劫运,岂不哀哉!今我师回去了,我们如航海失却了舵,不胜悲泣彷徨。以后关于教理上、掌故上,有不能决及不能知者,向何处请示呢?对僧伽发生问题时,向何处解决呢?师平昔以护法谆谆见嘱,我当竭我所能,本吾师之知见性行来卫教。僧伽[1]有不争气者,魔外有篡窃者,知见有不正者,行持有懈怠者,戒行有背谬者,我均本我良心来爱护他。对三宝有欲损害者,我当尽我力量来抵抗它。应以此余生之年,专心念佛,劝导他人念佛,以报法乳深恩。
[1] 僧伽:简称为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称为和合众、和合僧、海众。又华梵并举,合称为僧侣。
今追念百不及一,我决不敢在师头上着粪,说他通儒、通宗、通教。他确确实实知道,先要做成一个人,才能成超人的佛。成人当行世法,孔子教也。成佛当行出世法,迦文[1]教也。今时今世,真能出世,可以了生脱死者,世尊金口所宣之净土横超法门也。师以此言,以此行,以此化导,以此证明。因果不二,言行一如。慎勿以他语加诸吾师,以实其妄,则幸甚矣!昏愦之余,谨追念如是,尚祈十方大德、诸上善人,阅而怜之。
[1] 迦文:释迦文佛的简称,即释迦牟尼佛。
[编者按:王柏龄先生谓大师念佛之得一心,是在民国十年以后,可于民十以前《文钞》见其焦躁,殆(dài大概)阅大师致体安、融明二师之书而云然。按二书,其一有“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其二有“谛法师专修净业,……念佛之心,又恳切之极,恐彼深得三昧,我尚未能一心,他日何颜见彼?……恐汝于净土法门错过,故不禁落索[1]如此耳!祈深体鄙怀[2],则幸甚幸甚”此正大师悲心深切处,自谦以勉人。所谓八十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弦外之音,是在听者。复次,考大师之《宗教不宜混滥论》、《净土决疑论》等,曾载于民国三年出版之《佛学丛报》,非到家人,决难著笔。该报主笔评骘[3]大师有云:“悟了妙心,精持全藏,高(高才)纵(天纵)卓牵[4],密行妙圆。韬光海岸,养慧珠于紫竹林中;閟(bì掩门躲藏)迹岑(cén高)楼,培智果于白莲台畔。”语语允(公允)当(恰当),非溢(过分)誉也!]
[1] 落索:连串不断的样子。
[2] 鄙怀:谦称自己的心愿,心意。
[3] 评骘zhì:评论。
[4] 卓荦luò:卓越,突出。
猜你喜欢 辩正论卷第八·法琳 名僧传抄目次·宝唱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佚名 改过实验谈·李叔同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梵网经述记卷第一·胜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佚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叙·智旭 卷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序·太虚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覆吠檀陀学会书·太虚 卷二十六·彭绍升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