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德聚多。须菩提。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
论曰。复有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国土。何以故。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如来。若如是或谓。诸佛如来不见诸法。自下经文为断此疑故。说五种眼。偈言。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何故说彼非颠倒。为显断疑譬喻。是故说我知彼种种心住如是等。此示何义。彼非颠倒。以见颠倒故。何者是颠倒。偈言。
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此义云何。种种颠倒者。彼种种心缘住。是名种种识。以六种识差别颠倒。何故彼心住名为颠倒。偈言。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故。此以何义。心住者住彼念处。以离彼念处故云不住。又住不动根本名异义一。若如是不住是故说心住。此明不住相续不断行因是故不住。示彼相续颠倒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过去未来故不可得。现在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以无三世观故。何故依福德重说譬喻。偈言。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此说何义。复有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断此疑示现心住。虽颠倒福德非颠倒。何以故。偈言。佛智慧根本故。云何示现根本。如经。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故。此义云何。明有漏福德聚是其颠倒。以此福德聚是有漏故。所以如来不说福德聚。又福德聚者。即福德聚。何以故。若非福德聚者。如来则不说为智慧根本。是故福德聚者。即福德聚。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
论曰。复有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为断此疑。是故说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诸相得见如来。又色身摄得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如经。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故。何故如是说。偈言。
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此二偈说何义。彼法身毕竟体。非色身成就。亦非诸相成就。以非彼身故。非彼身者。以非彼法身相故。此二非不佛。即彼如来身有故。何者是二。一者色身成就。二者诸相成就。以此二法不离于法身。是故彼如来身成就相好。亦得说有。云何说有。经言。色身成就诸相成就故。是故偈言。彼二非不佛故。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成就非相成就。亦得言有故。说色身成就诸相成就故。偈言。亦无二及有故。何故如是说。以彼法身中无。即于是义说。如来色身成就。诸相成就。以不离彼身故。而法身不如是说。以法身非彼体故。
经曰。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论曰。复有疑。若如来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见。若相成就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自下经文为断此疑。如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此义云何。偈言。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何故重言说法说法者。偈言。所说二差别故。何者是二。一者所说法。二者所有义。何故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偈言。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故。此以何义。所说法离于真法界。不可得自相见故。
经曰。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论曰。复有疑。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其无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自下经文为断此疑。偈言。
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何故言须菩提非众生非不众生者。偈言。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故。此以何义。若有信此经。彼人非众生。非众生者。非无圣体。非无圣体者。非凡夫体故。非不众生者。以有圣体故。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体众生。如经。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故。如来说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是故说众生众生。以圣人众生是故说非众生。
经曰。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论曰。复有疑。若如来不得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下经文为断此疑。示现非证法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义云何。偈言。
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此明何义。彼菩提处无有一法可证。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彼复有何义。偈言。法界不增减。不增减者。是法平等。是故名无上。以更无上上故。如轻。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诸佛如来清净法身。平等无差别。于彼处无有胜者。是故说无上。如经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彼法无我自体真实。更无上上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彼法有无上方便。以一切善法满足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菩提者善法不满足。更有上方便。如经。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者。何故如是说。偈言。及离于漏法是故彼漏非是净法此即是清净法故。此以何义。彼法无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无有漏法故。是故名为善法。以决定无漏善法故。
经曰。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曰。复有疑。若一切善法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为断此疑。重说胜福譬喻。示现何义。偈言。
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此义云何。虽言所说法是无记。而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以是义故。此法能为菩提因。又言无记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偈言。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故。是故此所说法。胜彼阿僧祇须弥等珍宝故。如经。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一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如是等。此示何义。偈言。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此说何等义。示于前福德此福为胜。云何为胜。一者数胜。二者力胜。三者不相似胜。四者因胜。是故偈言。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故数胜者。如经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故。以数无限齐故。摄得余数应知力胜者。如经。不及一歌罗分故。无似胜者。此福德中数不相似。以此福德不可数故。如经数不能及故。因胜者。因果不相似。以此因果胜彼因果故。如经。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故。又此法最胜无有世间法可喻此法故。偈言。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故。如是此福德中彼福微少。是故无法可喻。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须菩提。莫作是见。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论曰。复有疑。若是法平等相无有高下者。云何如来名为度众生。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此义云何。众生假名与五阴共故。彼名共阴。不离于法界。偈言。不离于法界故。彼法界无差别故。偈言。平等真法界故。是故如来不度一众生。偈言。佛不度众生故。如经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故。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者。此明何义。偈言。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应知
此义云何。若如来有如是心。五阴中有众生可度者。此是取相过。以著彼法故。偈言。取我度为过故。以取彼法是者。以取五阴中是众生故。取度众生故者。欲令众生得解脱。有如是相故。经复言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者。此义云何。偈言。不取取应知故。此以何义。以彼不实义。是故彼不取。以不取者即是毛道凡夫取而即是不取故。言不取取故。又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者。不生圣人法故言非生。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论曰。复有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以非彼体。以如来法身为体。而如来法身以见相成就。比知则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非是色身相 可比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此义云何。有人言。福德能成是相果报。以成是相故。则知福德力得大菩提。若如是如来则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遮此故。如经。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故此义云何。偈言。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此明何义。法身者。是智相身。福德者。是异相身故。
经曰。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彼如来妙体 即法身诸佛
法体不可见 彼识不能知
论曰。此二偈说何义。偈言。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此示何义。如来法身不应如是见闻。不应如是见闻者。不应如是见色闻声。以何等人不能见。谓凡夫不能见故。偈言。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故。如经。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是人者。是凡夫人不能见真如法身。如经。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故。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说诸法断灭相故。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不取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
论曰。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示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此义云何。虽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报。何以故。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故。何故依彼福德重说譬喻。偈言。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故。此义云何。有人起如是心。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以得出世间智。失彼福德及以果报。为遮此故。示现福德不失。而更得清净殊胜功德。是故不失。如经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若复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者。有二种无我。不生二种无我相。是故受而不取。如经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故。云何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偈言。是福德无报。如是受不取故。此义云何。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报。以有漏果报故。彼福德可诃。如是取者名之为取。如取非道故。此福德无报。无报者。无彼有漏报。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经曰。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
论曰。若诸菩萨不受彼果报。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偈言。
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此义云何。明诸佛化身有用。彼法身诸佛。不去不来故。偈言。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故。此复何义。偈言。
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不异
此明不去不来义故。如经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此义云何。若如来有去来差别。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变不异故。
经曰。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佛说一合相。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
论曰。碎微尘譬喻者。示现何义。偈言。
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此明何义。偈言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故。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微尘喻。此喻示现何义。偈言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故。此喻非聚集微尘众。示现非一喻。此义云何。偈言。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此义云何。如微尘碎为末非一处住。以无有聚集物故。亦非异处差别。以聚集微尘差别不可得故。以差别不住故。如是诸佛如来。远离烦恼障。住彼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如是三千世界一合相喻。非聚集故。此以何义。如经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如来说一合相故。若实有一物聚集。如来则不说微尘聚集。如是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大千世界。如经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故。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者。以彼聚集无物可取。虚妄分别。是故凡夫妄取。若有实者即是正见故知妄取。何故凡夫无物而取物。如经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如是等。此示何义。偈言。
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是乃至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故。此复何义。偈言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故。此义云何。非无我无法。离此二事而得菩提。云何得菩提。远离彼二见故得于菩提。偈言远离于我法故。此复何义。偈言。
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是故见即不见。无其实义以虚妄分别。以是无我。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以其无实。无实者。即是无物。以是义故。说我见即是虚妄见。如是示现我见不见故。见法者亦是不见。如经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故。此复何义。以见法相即不见相。如彼我见即非见故。何故此二见说名不见。偈言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故。此复云何。彼见我见法。此是微细障。以不见彼二故。是以见法而得远离。偈言见真如远离故。又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者。此示何义。偈言。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此义云何。示现世智第一义智。及依止三昧得远离彼障。是故重说胜福譬喻。此示何义。偈言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故。此复何义。虽诸佛自然化身作业。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故。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者。何故如是说。偈言。
诸佛说法时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说 是故彼说正
此义云何。若化身诸佛说法时。不言我是化身。是故彼所说是正说。若不如是说者。可化众生不生敬心。何以故。以不能利益众生。即彼说是不正说。是故不说我是化佛。
经曰。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论曰。复有疑。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云何言如来入涅槃为断此疑。是故如来说彼偈喻。此义云何。偈言。
非有为非离 诸如来涅槃
九种有为法 妙智正观故
此义云何。诸佛涅槃非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何以故。以诸佛得涅槃。化身说法示现世间行。为利益众生故。此明诸佛以不住涅槃以不住世间故。何故诸佛示现世间行。而不住有为法中。偈言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此以何义。如星宿等相对法。九种正观故。此九种正观。于九种境界应知观何境界。偈言。
见相及于识 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 亦观未来世
云何观九种法。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又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又如梦过去法亦如是。以唯念故。又如电现在法亦如是。以刹那不住故。又如云未来法亦如是。以于子时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观如是九种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偈言。
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于有为法中 得无垢自在
此义云何。观有为法三种。一观有为法以观见相识。二者观受用。以观器世间等。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者观有为行。以何等法三世转差别。如是观一切法。于世间法。中得自在故。偈言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故。
经曰。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诸佛希有总持法 不可称量深句义
从尊者闻及广说 回此福德施群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
猜你喜欢 第六卷·慧沼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七·净挺 俱舍论记 第十三卷·普光 序·佚名 卷第十五·霁仑超永 梵网合注卷第六·智旭 复费范九先生书·太虚 卷二百三十·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五·佚名 西来演说集弁言·太虚 卷十九·佚名 法华论疏卷上·吉藏 重编曹洞五位卷中·慧霞 卷第四十八·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五·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