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弥陀部第四(此别六部)▲述意部第一

夫避苦求乐,实品物之恒情;厌浊欣净,是生灵之旧理。但行有美恶,土成秽妙。娑婆五浊,由积恶而丘坑;安养七珍,因习善而华胜。业成三辈,报为九品。宝台珍观,假胜念而崔嵬;玉沼琼池,藉善心而皎洁。华开莲合,验慈父之非虚;浪动波回,闻法言之在耳。自非功勤志固,行满因圆,何能随三心而上金台,依十念而升乐国也!

▲会名部第二

述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故《摄论》云:所居之土,无於五浊,如玻璃柯等,名清净土。《法华论》云:“无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净土不同,有其四种: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故梁《摄论》云:“以莲华王为净土所依,譬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体故。”二、实报土。依《摄论》云:“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事净土。谓上妙七宝是五尘色性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周遍光明七宝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种种间错庄严。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翻《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在中若依经行、若注坐、卧,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於地。”四、化净土。谓佛所变七宝五尘为化土体。故《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按地现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见,为示现故。”此诸经论所明,并约化为净土。由佛神力现故,即有摄故,即无故,名化土。

▲辩处部第三

述曰:上来虽明土有四种,然纲要有二:一报土,二化土。此二即摄理事二土。初报土者,谓佛如来出世诸善体是无漏,非三界所摄。故《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然佛所居无处为处,过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净土。故论云:“释迦牟尼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其弥陀佛有亦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佛。”又《涅槃经》云:“我实不出阎浮提界。”又《法华经》偈云:

“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又《华严经》云:如来净土,或在如来宝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论》云:“佛举一步则过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如是。化土处者,但所居化土,无别方处。但依报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引接三乘人天等众。如弥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众生而安净国。或於秽现净,如按地现净,譬同天宫。其事如是。或於众生共相器世界间种子所感,於中显现净秽境界。随其六道各见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习,因识种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现。此影像是本识相分。由共相种子与影像相,彼现相识为因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力,感得如此苦乐不同。

▲能见部第四

述曰:如凡夫二乘於秽土中见阿弥陀佛,诸菩萨等於净土中见阿弥陀佛。据此二说,报土则一向纯净,应土则有染有净。故《净土论》云:土有五种:一、纯净土,唯在佛果。二、净秽土,谓净多秽少,即八地已上。三、净秽亭等土,谓从初地乃至七地。四、秽净土,谓秽多净少,即地前性地。五、杂秽土,谓未入性地。第五人见後一,不见前四;第四人见後二,不见前三;第三人见後三,不见前二;第二人见後四,不见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见也。

▲业因部第五

述曰:具引经论,十说不同。或说一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有德国王觉德比丘为护法因缘,生不动国。”又《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二行而生净土。如梁《摄论》云:“出世善法者,无分别智及後得智所生善根为出世善法名因,或用定慧为乘。”或说三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思惟三三昧空,无作、无相而生净土。又《观经》云:“令未来一切凡夫生极乐国,当修三业:一、孝养父母,事师不煞,修十善业。二、受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是名净业。”或说四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行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或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或说五行而生净土。如《净土论》云:“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或说六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乃至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智慧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七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一者戒净,二者定净,三者见净,四者度疑净,五者道非道净,六者行净,七者行断智净。前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见道,次一是修道,後一是无学道。由斯七净得成四道。四道既成,故报居净土也。”或说八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菩萨成就几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於净土?答云:成就八法生於净土。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於众生受诸苦恼。二、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四、於诸菩萨观之如佛。五、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调伏其心。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或说九行而生净土。如《无量寿经》云:“略说三辈,广说九品。”(具如经说。)或说十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又《弥勒发问经》云:“若欲乐生安养国者,当修十念即得往生。何等为十?一者、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二者、於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有毁者,终不往生。三者、於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心。四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诽谤。五者、於忍辱众生决定心。六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七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八者、於一切众生生尊重心,除憍慢心,谦下言说。九者、於诸谈话不生染著心,近於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不生愦闹散乱心。十者、常念观佛,除去诸相。弥勒当知,如是十念一一次第相续而起,不生彼国,无有是处。”或说:“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或如《无量寿经》云:“发四十八大愿而生净土。”(上来所说广略虽异,随行一法与理冥符,皆得往生安乐国土。)《优波提舍论》偈云: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述曰:若据实报净土,要修出世无漏正因。与理行相成,方得往生。若是下品之人,本无正业,随起一行,或临终日十念虽成,唯生化土,未能见报。具述观法,备在《大小乘禅门》十卷中说。

▲引证部第六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六神通,光明赫奕。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供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祝其城纵广十千由旬,於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揽光,神足精勤弟子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

又《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猛火,为念阿弥陀佛名故,要当於中直过,未足为难。”

又《华严经》云:“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於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於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於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於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於善光明世界卢舍那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於超出世界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佛刹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於庄严慧世界一切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於镜光明世界觉月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

又《阿弥陀佛经》云:“佛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後无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住菩萨道以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

▲感应缘(略引十验)宋沙门僧亮宋居士葛济之宋比丘尼慧木

宋魏世子宋沙门昙远梁沙门法悦隋五十菩萨瑞像

隋沙门慧海唐沙门道昂唐沙门善胄

宋江陵长沙寺沙门释僧亮,志操刚烈,戒德坚净。常结西方,愿造丈六无量寿像。功用既巨,积年不办。闻湘州铜溪山庙甚饶铜器,欲化导鬼神,取充成办。遂诣州刺史张邵,告以事源,请船数只,壮士百人。张曰:此庙灵验,犯者辄毙。且蛮人守护,恐此难果。亮曰:福与君共,死则身当。张即给人船。未至一宿,神已预知。风震云冥,鸟兽鸣呼。俄而亮到,雾歇日明。未至庙屋二十馀步,有两铜镬,容数百斛。见一大蛇长十馀丈,从镬腾出,亘身断道。从者百人,悉皆退散。亮乃整服而进,振锡告蛇曰:汝前世罪业,故受蟒身,不闻三宝,何由自拔!吾造丈六无量寿像,闻此饶铜,远来相诣。幸可开路,使我得前。蛇乃举头看亮,引身而去。亮躬率人徒,辇取铜器。唯床头唾壶可容四升,有蝘蜒长二尺有馀,跳跃出入,遂置不龋庙器重大,十不收一。唯胜小者,船满而还。守庙之人,莫敢拒护。亮还都铸像,以宋元嘉九年毕功。神表端严,威光伟曜。造像灵异,声传京师。宋文皇帝奉迎还都,以焰光未备,敕造金薄圆光,欲处安乐寺。佥以彭城之塔,号同本封,且显居国门,送处像焉。至明帝之初,以旧邸为寺,请像移住,旧在湘宫大殿。(右一验出《梁高僧传》。)

宋葛济之,句容人,稚川後也。妻同郡纪氏,体貌闲雅,甚有妇德。济之世事仙学,纪氏亦同,而心乐佛法,常存诚不替。元嘉十三年,方在机织,忽觉云日开朗,空中清明。因投释筐梭,仰望四表,见西方有如来真形及宝盖幡幢,蔽映天汉。心独喜曰:经说无量寿佛,即此者耶!便头面作礼。济之敬其如此,仍起就之。纪授济手,指示佛所。济亦登见半身及诸幡盖。俄而隐没。於是云日鲜彩,五色烛耀。乡比亲族,颇亦睹见。两三食顷,方稍除歇。自是村闾多归法者。

宋尼慧木者,姓傅氏。十一出家,受持小戒。居梁郡筑弋村寺。始读《大品》,日诵两卷。师慧超尝建经堂,木往礼拜,辄见屋内东北隅有一沙门,金色黑衣,足不履地。木又於夜中卧而诵习,梦到西方,见一浴池,有芙蓉华,诸化生人列坐其中。有一大华,独空无人。木欲登华,攀牵用力,不觉诵经,音响高大。木母谓其魇,惊起唤之。木母笃老,口无复齿。木恒嚼哺饴母,为以过中不得净漱,故年将立,不受大戒。母终亡後,木自除草开坛,请师受戒。忽於坛所见天地晃然,悉黄金色。仰望西南,见一天人,著繏衣,衣色赤黄,去木或近或远,寻没不见。凡见灵异,秘不语人。木兄出家,闻而欲知,乃诳诱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招。比可养发,当访出门。木闻甚惧,谓当实然,乃粗言所见。唯静称尼闻其道德,称往为狎,方便请问,乃为具说。木後与同等共礼无量寿佛,因伏地不起。咸谓得眠,蹴而问之,木竟不答。静称复独苦求问,木云:当伏地之时,梦往安养国见佛,为说《小品》,已得四卷。因被蹴即觉,甚追恨之。木元嘉十四年,时已六十九。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进,儿女遵修,唯妇迷闭,不信释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甦,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尝看经,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後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乃心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於是乃敬法云云。

宋沙门昙远,庐江人也。父万寿,御史中丞。远奉法精至,持菩萨戒。年十八,元嘉九年,丁父艰,哀毁致招疾,殆将灭性。号踊之外,便归心净土,庶祈感应。远时请僧常有数人,师僧含亦在焉。远常向含悔忏宿业,恐有烦缘,终无感彻。僧含每奖厉,劝以莫担至十年二月十六日夜转经竟,众僧已眠,四更中忽自唱言:歌诵歌诵!僧含惊而问之。远曰:见佛身黄金色,形状大小如今行像。金光周身,浮焰丈馀。幡华翼从,充刃虚空。瑰妙丽极,事绝言称。远时住西厢中云:佛自西来,转身西向,当伫而立,呼其速去。昙远常日羸喘,示有气息。此夕壮厉悦乐动容,便起净手。含布香手中,并取园华,遥以散佛。母谓远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远无所言,俄而顿卧。家既宿信,闻此灵异,既皆欣肃,不甚悲惧。远至五更,忽然而终。中宅芬馨,数日乃歇。(右四验出《冥祥记》也。)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戒素沙门也。齐末初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敦修福业,四部所归。悦尝闻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车骑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右称最。州境或应有灾祟,及僧尼横延衅戾,像则流汗。汗之多少,则祸患之浓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属,群虏共欲迁像,引至万夫,竟不能致。齐初,兖州数郡欲起义南附,亦驱逼众僧,助守营堑。时虏帅兰陵公陷此营,获诸沙门。於是尽执二州道人,幽系围里,遣表伪台,诬以助乱。像时流汗,举殿皆湿。时伪梁王谦镇在彭城,亦多少信向。亲往像所,使人拭之,随拭随出,终莫能止。王乃烧香礼拜,至心誓曰:众僧无罪,弟子自当营护,不使罹祸。若幽诚有感,愿拭汗即止。於是自手拭之,随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诸僧见原。释悦既欣睹灵异,誓愿瞻礼,而关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经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於是改为丈四。悦乃与白马寺沙门智靖率合同缘,欲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乱离,复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启闻。降敕听许,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随用资给。以梁天监八年五月三日於小庄严寺营铸,本量佛身四万斤铜,镕写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铜,不可称计,投诸钅卢冶随铸,而模内不满,犹自如先。又驰启闻,敕给功德铜三千斤。台内始就量送,而像处已见羊车传诏,载铜钅卢侧。於是飞囊销镕,一铸便满。甫尔之间,人车俱失。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工匠喜踊,道俗称赞。及至开模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条,竟不销铄。并莫测其然。寻昔量铜四万,准用有馀。後益三千,计阙未满。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图。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礼忏,忽见素所晃然洞明。祥视久之,乃知神光之异。铸後三日,未及开模。有禅师道度,高洁僧也。舍其七条袈裟,助费开顶。俄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逼就观之,倏然不见。时悦靖二僧,相次迁化,敕以像事委之定林僧祐。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还光宅寺。是月不雨,颇有埃尘。及明将迁像,夜有轻云遍上,微雨沾泽。僧系经行像所,系念天气,遥见像边有光焰上下,如灯如烛,并闻槌忏礼拜之声。入户详视,掩然俱灭。防寺蒋孝孙亦所同见。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大航舶下,催督治桥,有如数百人声。将知灵器之重,岂人致焉。其後更铸光趺,并有风香之瑞。自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右二验出《梁高僧传》。)

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洛阳。後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图之。未几赍像西返,而此图传不甚流广。魏晋以来,年载久远。又经灭法,经像漂除。此之瑞迹,殄将不见。隋文帝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说其本起,与传符焉。是以图写流布,遍於宇内。时有北齐画工曹仲达者,本是曹国人。善於丹青,妙画梵迹。传模西瑞,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阳皆其真范也。(右一验出《西域传记》。)

隋江都安乐寺释慧海,俗姓张氏,清河武城人也。善闲经论,然以净土为业,专精致感。忽有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来云:是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写仪容。既冥会素情,深怀礼忏。乃睹神光炤烁,庆所希幸。於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土,没齿为念。以大业五年五月微患,至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而坐,至晓方逝,春秋六十有九。颜色怡和,俨如神在。道俗悲凉,竞申接足。花香如雨下,金宝若山颓,充委阶墀,福慧力矣。

唐相州寒陵山寺释道昂,未详其氏,魏郡人也。履信标宗,风神清彻,独怀异操,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非开悟。结志西方,愿生安养。後知命极,预告有缘,至八月初当来取别。期月既临,一无所患。问:斋时至未?景次昆吾,即升高座,身含奇相,钅卢发异香。援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要,听者惭心。于时七众围绕,飡承遗味。昂举目高视,乃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中有清音,远听哀婉,天众高亮,告於众曰:兜率陀天乐音下迎。昂曰:天道乃是生死根本,由来非愿。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遂意耶?言讫便睹天乐上腾,须臾远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似团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大众好祝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亲往。言讫但见香钅卢坠手,便於高座而终,卒于报应寺,春秋六十有九,即贞观七年八月内也。道俗崩恸,观者如山接。捧将殡殓,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还送寒陵山,凿窟处之,经春不坏,坐固如初。又登讲之夜,时属阴暗,素无灯烛。昂举掌高示,便发异光,朗照堂宇。大众睹瑞,怪所从来。昂曰:此光手中恒有,何所怪乎!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何能现斯嘉应者哉。

唐西京净影寺释善胄,瀛州人也。善通经论,《涅槃》偏长。席谈机悟,国中第一。行年七十有一,初患笃,临终语门人曰:吾一生正信存心,於佛理教无心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来多日,委卧不起。忽尔自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来也!胄今忏悔惭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不见耶?不久吾当去耳。语顷便卒。(右三验出《唐高僧传》。)

猜你喜欢
  持戒与龙华道场·太虚
   第四十五則 趙州一領布衫·胡兰成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下·道宣
  摄大乘论疏卷第五·佚名
   第九十則 智門般若體·胡兰成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智旭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一卷·宝亮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五·佚名
  卷之八·佚名
  卷二目·徐昌治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三(论本第五十一二三)·窥基
  卷二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二·元来
  第十三 大诤·佚名
  阿陀那识论·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彭定求

        卷190_1 【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韦应物   佳期不可失,终愿枉衡门。南陌人犹度,西林日未昏。   庭前空倚杖,花里独留樽。莫道无来驾,知君有短辕。   卷190_2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韦应

  • 赵希汰·唐圭璋

      希汰,燕王德昭八世孙。与吴势卿同时。   沁园春   寿处州吴雨岩   持节浙东,六十年前,紫阳老师。看粟移七郡,功深到处,棠阴一道,民尚思之。心印亲传,雨岩来括,寅岁幸无庚子饥。仁同视,更备存先具,仓积千斯。   青州

  • 诔词·徐志摩

    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 休搀杂一小枝的水松! 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 啊!但愿我亦永终。 她是个希有的欢欣,人间 曾经她喜笑的洗净, 但倦了是她的心,倦了,可怜, 这回她安眠了,不再苏醒。 在火热与扰攘的迷阵 中旋转,旋转着她的一

  • 十一集 二卷·钱德苍

    杂剧看灯(此出虽系游戏打浑,然脚色不多,不能铺张,须旦多面多,随意可以增入;幷各样花灯俱可上场,令观者悦目喝采也。)(二杂扮家丁引小生上)有钱朝朝元旦,欢娱夜夜良宵。自家高公子是也。今日汴梁城中大放花灯,士女满街,佳人遍地。叫

  • 卷三十二 淳化二年(辛卯,991)·李焘

      起太宗淳化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先是供奉官、殿直有四十年不遷者,乙酉,始置內殿崇班在供奉官之上,左右侍禁在殿直之上,差定其奉給,以次授之。改殿前承旨為三班奉職,端拱中置借職承旨,於是改為三班借職。舊有

  • 卷十九 炀帝·王夫之

      凡六代不肖之主,皆仍其帝称,篇内独称炀帝曰逆广,以其与刘劭同其覆载不容,之罪!   且时无夷狄割据,不必伸广以明正统。   〖一〗   牛弘问刘炫以周礼士多府史少而事治,后世令史多而事不济,炫答以占之文案简而今繁

  • 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杨士奇

    宣德四年三月丁未朔行在礼部户部奏昨总兵官都督陈怀报四川狭西贵州都司并四川狭西行都司所调官军从征松潘等处有功者凡四万八千九百九十六人有旨定高下给赏钞请于所在官司给之纻丝及绢三千四百六十一匹布六万五千七百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佚名

    隆庆二年九月○丁未朔○太仆寺卿董传策乞给假归省 许之○戊戌○铸给凤阳管仓主事关防○己酉○发太仓银九千六百八十三两于蓟镇给边军○工部覆操江都御史吴时来奏南京水操舟楫皆脆薄无用乞将二百料与一百五十料以下者

  • 一三八七 军机大臣奏拟写金士松等充补武英殿总裁谕旨进呈片(附名单)·佚名

    一三八七 军机大臣奏拟写金士松等充补武英殿总裁谕旨进呈片(附名单)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遵旨拟写金士松充补武英殿总裁谕旨进呈。查向来武英殿曾经设有满总裁,自嵩贵降官以后,未蒙另行派充。臣等此次遵旨,将满洲大臣

  • 卷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九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人物表昔班孟坚篹汉书列表十其终曰古今人表余读之殊苦其不伦自邃古羲皇以至孔子下逮桀纣幽厉妲己褒姒夏姬之徒列为九等猥杂已甚且世代辽逺难可悉数以余观春秋二百四

  • 王伯颜传·宋濂

    王伯颜字伯敬,滨州沾化人。由湖广省宣使历任永州祁阳县尹、湖州乌程县尹及信州推官。至正九年(1345),迁任福宁知州。三年后,又升福建盐运副使。将赴任,省府以当时有动乱,乃留伯颜仍领福宁州事。不久,起义民众自邵武取小路逼

  • 卷四 里仁第四·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疏]“子曰”至“得

  • 禅海钩沉·胡适

    中国禅学之发展本校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邀请北大文学院长胡适之先生来校作学术讲演,讲演题为《中国禅学的发展》。讲演计分四次:(一)《印度禅》,(二)《中国禅宗的起来》,(三)《中国禅宗的发展和演变》,(四)《中国禅学的方法

  • 南岳单传表后序·弘储

    我临济氏。承南岳之明命。兼统五宗。以照耀南天下。于诸宗独尊。黄檗谓临济曰。吾宗到汝。大兴于世。沩山举问仰山。黄檗当时祇嘱临济一人。更有人在。仰云。有祇是年代深远。不欲举似和尚。及沩固问。仰云。一人指南

  • 月江和尚语录卷下·月江正印

    佛祖赞释迦佛出山相六年如兀复如痴。麻麦如何疗得饥。成道时当三十岁。修行知历几僧祇。乳糜奉供先牛女。御服轻将贸猎师。示现凡夫世间相。故教金步混尘泥。入山耐得雪霜寒。出得山来眼界宽。还了六年麻麦债。黄金殿

  • 卷之五·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五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文(戊)书启(下)复京口鹤林诸护法启某启莲池竹院仰赖金汤蒲质柳资恒多疾疚计出山以月余徼过溪之日望衔惠不浅于心有忡

  • 林外野言·郭翼

    元诗别集。2卷。郭翼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所收之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两卷所收的诗未按体裁类别,卷末附有郭翼撰《与顾仲瑛书》一文。没有序跋文字。郭翼

  • 定庵词·龚自珍

    词别集。近代龚自珍著。五卷。凡《无著词》、《怀人馆词》、《影事词》、《小奢摩词》、《庚子雅词》各一卷。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明书店排印陈乃乾辑《清名家词》本。龚氏诗文集与词集合刊本,原有同治七年(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