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本例卷十三

宋 崔子方 撰

凡外事门【凡外与内接而於外事为重者自见本门】

例日

战【败绩附】

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僖十五年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僖十八年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

僖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续

僖二十八年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文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文七年夏四月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文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宣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

宣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成二年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

成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

哀二年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逹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

右十四着例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

右一着例

右战败大国次国同例

隐五年秋卫师入郕【凡入大国次国例皆日郕伯爵盖次国而不日入何也传谓?之乱也而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犹信也夫利人之乱而欲得志焉者取祸之道春秋深恶焉故不月与日以见讥】

隐十年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为大国郑不能事大乃与齐鲁比而伐之致宋丧师而失二邑此宋所以怒而入郑也郑之见入有以自取之矣郑尚不知自咎乃复掩其不备而取宋卫蔡三国之师春秋深恶焉故不月与日以见讥】

是年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文十五年六月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宣十一年冬十月丁亥楚子入陈

襄二十五年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郑

右六着例四其变例二

僖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宣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昭八年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

昭十一年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

右四着例

右入灭大国次国同例然大国未有见也

灭国以君归【杀之附】

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传谓夔子不祀其祖楚人让之而夔子终不祀也故楚人灭夔夫有不祀之罪而且致怒大国者取亡之道春秋讥焉故不月以见之国灭故不月则以归不得而日也】

定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定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定十四年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

定十五年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

右五着例四其变例一

国君灭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髠沈子逞灭

右一着例

诱杀国君

昭十一年夏四月丁巳楚子?诱蔡侯般杀之于申

右一着例

盗杀国君

哀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右一着例

执国君用之

僖十九年夏六月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

右一着例

弑君

隐四年春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桓二年春王二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庄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庄十二年秋八月甲午宋万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僖十年春王正月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失日】

文元年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文十四年九月甲申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文十六年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失日】文十八年夏五月戊戌齐人弑其君商人

是年冬十月莒弑其君庶其【失日】

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臯

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宣十年夏五月癸巳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成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弑其君州蒲

襄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襄二十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失日】襄三十一年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失日】昭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乾溪【失日】

昭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定十三年冬薛弑其君比【失月】

哀六年秋七月庚寅齐陈乞弑其君荼

右二十二着例十五其失月者一失日者六【弑君父天下之大恶春秋於其辞不加讥贬焉亦不区区以日月例见也其失日月者阙之志臣子不谨而已】

隐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桓十四年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庄二年冬十有二月乙酉宋公冯卒

僖九年春王正月丁丑宋公御说卒

是年九月甲子晋侯佹诸卒

僖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僖二十三年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僖二十四年冬晋侯夷吾卒【失月】

僖二十七年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

僖三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文六年八月乙亥晋侯驩卒

文七年夏四月宋公王臣卒【失日】

文十四年夏五月乙亥齐侯潘卒

文十八年春王二月秦伯罃卒【失日】

宣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稻卒【失日】

宣九年九月辛酉晋侯黑臀卒于扈

宣十年夏四月己巳齐侯元卒

宣十八年七月甲戌楚子旅卒

成二年秋八月壬午宋公鲍卒

成九年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成十年夏五月丙午齐侯獳卒

成十五年夏六月宋公固卒【失日】

襄十三年九月庚辰楚子审卒

襄十五年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襄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齐侯环卒

襄二十八年十有二月乙未楚子昭卒

昭元年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

昭十年秋七月戊子晋侯彪卒

是年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成卒

昭十六年秋八月己亥晋侯夷卒

昭二十五年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昭二十六年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昭三十年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哀五年秋九月癸酉齐侯杵臼卒

哀六年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哀十年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右大国卒三十六着例三十一其失月者一失日者四

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着日义具经解】桓十一年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桓十二年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桓十七年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庄元年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庄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

庄二十五年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

僖十二年十有二月丁丑陈侯杵臼卒

僖十四年冬蔡侯肸卒【失月】

僖二十五年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

僖二十八年六月陈侯款卒【失日】

僖三十二年夏四月己丑郑伯捷卒

文十三年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宣三年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宣九年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

宣十七年春王正月丁未蔡侯申卒

成二年秋八月庚寅卫侯速卒

成四年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成六年夏六月壬申郑伯费卒

成十四年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

襄二年六月庚辰郑伯睔卒

襄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卒

襄七年冬十有二月郑伯髠顽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鄵

襄二十九年夏五月庚午卫侯衎卒

昭七年八月戊辰卫侯恶卒

昭八年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昭十二年三月壬午郑伯嘉卒

昭二十年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卢卒

昭二十三年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失日】昭二十八年夏四月丙戌郑伯寜卒

定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定八年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定九年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

哀二年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右次国卒三十五着例三十二其失月者一失日者二

隐七年春王三月滕侯卒【失日】

隐八年夏六月辛亥宿男卒

桓十年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庄十六年冬十有二月邾子克卒【失日】

庄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失日】庄二十八年四月丁未邾子琐卒

庄三十一年夏四月薛伯卒【失日】

僖四年夏许男新臣卒【失月】

僖七年秋七月曹伯班卒【失日】

僖二十三年十有一月杞子卒【失日】

文五年冬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失日】

文十三年夏五月壬午邾子籧篨卒

宣九年八月滕子卒【失日】

宣十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

成十三年夏五月曹伯庐卒于师【失日】

成十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失日】

成十六年夏四月辛未滕子卒

成十七年十有二月邾子玃且卒【失日】

襄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襄十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牼卒

襄十八年十月曹伯负刍卒于师【失日】

襄二十三年三月己巳杞伯匄卒

襄二十六年八月壬午许男甯卒于楚

昭元年六月丁巳邾子华卒

昭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原卒

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失日】

昭十四年三月曹伯滕卒【失日】

是年八月莒子去疾卒【失日】

昭十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失日】

昭二十四年八月丁酉杞伯郁厘卒

昭二十七年冬十月曹伯午卒【失日】

昭二十八年秋七月癸巳滕子寜卒

昭三十一年夏四月丁巳薛伯谷卒

定三年二月辛卯邾子穿卒

定四年夏五月杞伯成卒于会【失日】

定八年三月曹伯露卒【失日】

定十二年春薛伯定卒【失月】

哀四年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哀八年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

哀十年五月薛伯夷卒【失日】

哀十一年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

哀十三年夏许男成卒【失月】

右小国卒四十三着例二十其失月三其失日二十【小国赴告之礼有不傋故其失日月者特多也且又不名者七然後知赴告之礼不傋明矣春秋以人之善恶皆见於行事亦无事於死而後为之讥贬故虽阙日之多不嫌也志臣子不谨而已矣】

 

春秋本例卷十三

猜你喜欢
  丧大记·戴圣
  愼所從第十七·徐干
  第六章 18·辜鸿铭
  卷六·吕祖谦
  春秋左传谳卷一·叶梦得
  卷八十六·秦蕙田
  褰裳·佚名
  仪礼小疏卷六·沈彤
  卷四·何楷
  卷二百九十八·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六·唐慧琳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十一篇)·太虚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印送序·太虚
  评组织论中的全化论·太虚
  遗教经论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出 诛心·姚茂良

    【光光乍】〔丑上〕做长老。事头多。遇花酒。不空过。夜来抱着沙弥睡。这场快活谁似我。松下山门日昼长。竹间僧舍午风凉。谁能似我无尘虑。一炷淸香答上苍。小僧是灵隐寺中住持和尙是也。今早丞相秦爷。发下香金。

  • 卷三百四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四十四月季花类五言古月季花         【宋】宋 祁羣花各分荣此花贯时序聊披浅深艳不易冬春虑真寄竟何言予将造形悟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   【宋】苏 轼幽芳本长春暂

  • 庄宗纪二·薛居正

    天祐九年春正月庚辰朔,周德威等自飞狐东下。丙戌,会镇、定之师进营祁沟。庚子,次涿州,刺史刘知温以城归顺。德威进迫幽州,守光出兵拒战,燕将王行方等以部下四百人来奔。二月庚戌朔,梁祖大举河南之众以援守光,以陕州节度使杨师

  • 附录·张廷玉

        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世袭三等伯臣张廷玉等上言:   臣等奉敕纂修《明史》告竣,恭呈睿鉴,臣等谨奉表恭进者。伏以瑶图应运,丹纶繙竹素之遗;雒鼎凝庥,玉局理汗

  • 第九十二回 居大内闻耗哭遗臣 处局外严旨守中立·蔡东藩

      却说裕朗西夫人,及德菱姊妹,陪着太后,足足一日。俄见夕阳西下,天也将瞑,太后方命裕家母女回家,并嘱她即日来宫。裕夫人不好违拗,自然连称遵谕。临别时,太后又赐她衣料食物等件,母女叩首谢恩,不必细说。母女回家后,即把入觐

  • 後記·汪越

    記後康熙壬寅五月,余友師退汪君以書來云:有讀史記十表一帙,徧求友人商榷,殊無一人按子長原表通首訖尾,印證鄙說之是非者,不解何故。豈以其文不續,事不接,空格累紙,不耐尋旨趣耶? 然則王荆公譏者秋爲斷爛朝報,無怪也。仰惟細加推

  •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范晔

    (窦融)◆窦融传窦融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人。七世祖窦广国,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为章武侯。他的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常山迁来。窦融从小就是个孤儿。王莽居摄年间,为强弩将军王俊的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被封为建

  • 第一讲·孙中山

    诸君:今天来同大家讲三民主义。什么是三民主义呢?用最简单的定义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了以后,便起信仰;有了

  • 卷七·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七       宋 陈深 撰宣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文公庶子母敬嬴公子遂弑大子恶而立之周匡王四年即位谥法善问周达曰宣】元年【癸丑】春王正月【高邮孙氏曰天下无王自平王而下也至於桓公王

  • 劝处家宏法·印光

    ●如来说法, 恒顺众生。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外尽人伦, 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 是名为佛弟子, 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 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 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 竭力学道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此颂是龙树菩萨以诗代书。寄与南印度亲友乘土国王一首。此书已先译神州处藏人多不见。遂令妙语不得详知。为此更定本文。冀使流通罔滞。沙门义净创至东印度耽摩立底国译。  有情无知

  • 日知录集释·黄汝成

    注释书。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清黄汝成撰。他博采众家之说,抉择精义,详加辨证七百多条,又综括群书,发明考证,再作 《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为《日知录》最精善本。书中不分门目,编次顺序以类相从,其具体内容前

  • 重楼玉钥续编·郑瀚

    喉科著作。清郑瀚撰,一卷。瀚,安徽歙县人,嘉庆九年(1804) 撰成是编,以补其父郑梅涧《重楼玉钥》一书,但未刊行。一九二九年章洪均整理,入郑氏家传《喉症白腐》一书,又由裘吉生收入 《三三医书》 第三集中,另有单行本

  • 黑旋风双献功·高文秀

    元杂剧剧本。一作《黑旋风双献头》;简名《双献功》或《双献头》。高文秀撰。末本。本剧是元代著名的“水浒戏”。情节梗概为:运城孔目孙荣将带妻子郭念儿上东岳烧香还愿,恐遇坏人,特地到梁山请故交宋江派人保护。李逵自

  • 江汉渔歌·田汉

    京剧剧本,44场,田汉著。1938年10月作于武汉,原名《渔父报国》,10月10日首演于汉口大舞台;1939年6月于桂林改编为大型作品,更名《江汉渔歌》,7月,由平剧宣传队首演于桂林金城大戏院。1939年12月、1940年1月连载于重庆《抗战文

  • 经筵玉音问答·胡铨

    《经筵玉音问答》的作者是胡铨,其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卒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

  • 梵天火罗九曜·一行

    梵名Brahma -horanavagraha 。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图像部分收于第九十二册。本经为密教有关星宿仪轨之经典。内容解说拜祭九曜星宿之诸种作法,如祭祀之方位、供物、所持之真言等,并举出相

  • 四谛论·佚名

    梵Catuh!satya -nirdes/a 。凡四卷,婆薮跋摩(梵Vasuvarman )造。陈·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如书名所示,本论系阐释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作。全书共分六品:思择品、略说品、分别苦谛品、思量集谛品、分别灭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