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十一篇)

西方近代学说思想,并国势以勃兴。科学、哲学,风起云涌,气盖全球,可谓盛矣!而哲学穷究宇宙之本体,示导人生之归趣,尤异于科学之但究枝叶,仅求实用。是故博大精深,特在哲学。哲学之派别繁多,而旗鼓对立,厥为唯心、唯物之两系。主张唯心者,以为宇宙万象皆唯心变,所谓外物,都非实有。盖云有者,不越所知;诸所知者,不越眼、耳、鼻、舌、身五官之感相,色、声、香、味、坚、暖、重、轻等是也。如是感相,随觉官而变,随时空而变,初无定性为实外境。所谓物者,又不越色、声、香、味、坚、暖、重、轻等相;意识于此聚集之诸相,分析之,综合之,而赋以别别客观独立之观念,由是觉其为外物焉,如是而已矣。故唯心论亦称为意象论,观念论也。若尔、则心未起时,宇宙万有应尽空无。然心虽不生,物自相续,故知唯心义难安立。为答斯难,巴克莱乃有上帝之说以济其穷;新康德派有宇宙大心之说以广其量。由是唯心之心,乃入玄漠。

唯物论者,以为宇宙之初,唯有云气。质点凝聚,渐成地球。物质化合化分,渐成生物。生物进化,渐有人类。人类进化,智慧以生,智情之用,厥号心识。所谓心者,既后物质以生,藉身体以存,缘外境而起,云何可说离物有心?所谓心者,不过物质凝合所起之用耳。以是故说,宇宙本体,体唯是物。虽然、生物进化之论,今之学者既每谓其不通。无心独存之星云世界,又非有心之人类所能实证。若谓心意必丽夫身体以见闻,则固有离耳目而视听者。必谓心意必缘外境而后起,则固有离外境而思虑者。如梦,如思,及诸变态心理,又如神鬼等事,彼所凭借所缘虑何物欤?若谓此皆幻觉错觉,则当知所以成此幻觉错觉者乃大有其因。若谓是皆迷信妄想,则当知所以生此迷信妄想者实别有其故。理由不充,疑惑不解,而徒斥他人为迷为妄,此甚非科学哲学家说理求真之态度也。是故唯物之言,只为武断。

由前之说,唯心不成。由后之说,唯物不成。自余调停两家,有中立一元之说,有相对二元之论,乃至其他多元论等,要皆徒增诤论,非能实证本体者也。宇宙之本体既终未明,则人生之正道亦终无由定。故西方学说,虽极繁昌,而扪象索空,概未有见于道也。然则人生宇宙,固终若是其芒乎?盖凡情俗智,无以测至理之高深耳。必有大圣,断尽无明,德智圆融,超然出世,然后乃能反照世间,达其性相,安立圣教,昭发愚蒙,是则我佛如来应正等觉之教是也。其教谓何?曰唯识教。所云唯识者,识谓认识,能识即心,所识即境,一切所识不离能识,一切境界皆即心故。是故佛言:“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又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即以斯义,建立唯识。若尔、佛说何以异于西方唯心论耶?曰:虽说识所缘,但唯识所现于所缘缘中,别立疏所缘缘,不拨本质故。虽不拨本质,而谓本质山河大地器界根身,仍即第八阿赖耶识之所变故。虽说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而说此识随业招感,转识本识互为缘生,不同上帝唯一独尊创造万物故。

又说:“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不同主观唯心论者推论所极成唯我论,又亦不同客观唯心论者执一大心为诸有情共所依故。如斯种种,不同彼说。胜义葳蕤,如诸经论。是故西洋唯心诸家之说皆不极成,独佛唯识义理极成。唯识之理成,本体之义著。既证本体,方达人生。人生者,心识之流转耳。如斯心识,随业报以循环,随善恶业而差别。由诸恶业,长堕三途,由诸善业,报感人天。生命相续,无始无穷。既有业报之世间,乃有出世之解脱。断惑证真,不造彼业,彼果自尽故。理斯二乘解脱生死,诸大菩萨得大菩提。世出世间,又唯心识之转依耳。是故唯识之教,既证宇宙之本体,复示人生之正道,无上甚深,至极究竟。诚迷津之宝筏,黑夜之明灯也。茫茫世间,舍此焉怙?

去圣日远,正法渐衰,千余年来人习茍简,微言胜义闇而不彰。西化东来,国人频频感于彼方哲学、科学之昌明,渐乃警觉而返求义理之佛典。于是唯识法相之教,乃渐渐显著于世。西方之大有功于佛法,盖如此也。若夫宣昭胜义,宏昌至理,袪唯物论之蔽执,救观念论之穷蹙,使百家异说息其嚣讼,五洲有情同趋正道,平人世之纷争,开圣域之广大,如斯伟业,非吾东方人崇信佛教多闻正法者之责而谁责欤?洋自从师受学,即早有志于斯,而愧微力之弗逮也。爰有太虚法师,法门人杰,学贯东西,大愿精勤,说法无倦。近讲法相唯识学概论,详稽内外,义尽始终,明辩玄思,缜密无比。而于西洋唯心诸论所以不能成立,及法相唯识学至极成立之故,言之弥为郑重周详,都无遗义。诚足以引摄群机,咸归正道,显扬圣教,克宏伟业也。书成嘱洋为序,洋以浅学,奚赞幽深?只以景慕欣喜之余,用书所怀,以祝大法之由是宏通云尔!甲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南充白衣王恩洋序于龟山书房。

人生宇宙问题,粗浅之有所实验,是为科学。迷谬之有所信仰,是为宗教。虚玄之有所讨论,是为哲学。

科学家由感觉与知觉,以经营统制世界之形形色色,视宇宙为一大机械。人类者,大机械中之一分子,天演而进化,即趋机械以动;享受之幸福,即添机械之力。极其弊,以万类为刍狗,认血光为文明,此其主义,号称唯物。

宗教家不慊于现世之状态,由感情之冲动,崇拜一尊,以说明万事万物之本源,而遐想于将来之安慰。是以鬼怪龙天,皆足以应救世之主,而民族悲惨之背景,愈以显现,此其威权,演为唯神。

哲学家用想像之力虚悬一的,而以理论供其庄严,或摭拾一二事实,用内籀法以推其结论。治学之方法各别,所得之原理亦异;群盲摸象,或曰唯物,或曰唯神,或曰唯心,而人生与宇宙,遂成为学术上之大谜。

佛法者,非科学而科学,非宗教而宗教,非哲学而哲学,其精义乃在法相唯识。盖识体变似二分,见分为能究之知识,相分为所研之对象,已摄科学之全。世界有情,各以自识显现根身器界,则宗教已失其立足之点。且也大地山河,华藏世界,乃各识共变,则不同于哲学之主观唯心论。聪明愚鲁,贫富寿夭,乃各识自变,则不同于哲学之客观唯心论。前六识外,成立七八两识,六识同时与八识变,则现象与本质不生问题。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转,则内心与外境不成角立,尤非意志唯心、经验唯心、直觉唯心等所能梦见。

是以人生者,即一类相续识种所变现之成绩品耳。宇宙者,即此识幻影之分位差别耳。无所谓神,更无所谓物。所以解之则为唯识境,形色质点之散聚,品类事物之繁赜,各得其条理与因素,初不必高唱创造,恣谈文化。修之则为唯识行,六度万行,不过圆满自心之菩提,而非乞灵于道德,政治与法制。证之则为唯识果,变修罗为菩萨,化地狱为净土,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初非有所奋斗,有所进化。

昔者、弥勒、无著,承文佛遗规,狮音一吼,魔外潜踪。今之世变急矣,人心之陷溺极矣,死光误作明星,鸩毒甘于醍醐,呼号惨痛之声,震于耳鼓,憔瘁悲伤之形,映于眼帘。古人有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余于太虚法师之法相唯识学亦云。是为叙。甲戌除夕,张化声叙于武昌佛学院。

说文手持戈为我。以手持戈,成世界无边之战争,皆由有我。故我之一字,细析之,则手可名我执,戈名我所之法执,执我执法,为世界一切有情生存竞争之起点。今世界第二次大战将开始矣,吾侪悲天愍人,将何以救之乎?是唯依佛说一切法无我之理,实证一切法相皆唯识变,毫无实我实法存在于其间。无实我,则问尔有情之争,为谁争耶?无实法,则问尔有情之所争,果何物耶?既无能争之我,则我空;复无所争之物,则法空。我法二空,而犹有所谓生存竞争耶?无乃空与空争,或虚空粉碎,吾不得而知耶?以是胜义,由空门入,告思简乐略者,则有成实、三论、禅、净、密等宗,及中国之道,或儒明大义之宋学。由有门入,告思繁乐广者,则有俱舍、唯识、贤首、天台、律等宗,及中国之儒,或儒阐微言之汉学。如是由空有二门,入不可思议法界,微尘刹海,帝网重重,然皆破我执,除烦恼障,证生空智;破法执,除所知障,证法空智也。乃至修六波罗密,历十菩萨地,得无上正等正觉,亦惟成就此一切法无我与一切法唯识之义而已。其渐修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是真菩萨,亦必勇猛精进,得大无畏。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不问劫之短长,究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虽佛为怯弱畏退众生,开方便门,说带业往生,见性成佛,即身成佛等。而其破我法执,证唯识性,则决非见小欲速者之所能焉。若自反我法执未破而谈成佛,则当悟是魔。若自省我法执已破,则佛且不言成,何迟速之与有!观音、地藏之未肯成佛,弥勒之待将来,吾侪应知惭愧,应如是学!慎勿欲超观音、地藏,而过弥勒,所谓若云有一法超过菩提者,应是魔说,过犹不及故。是故今日谈世法,则一切法无我而已,谈出世法,则一切法唯识而已。无我唯识,摄世出世间一切法尽。今世三藏法师太虚上人,兼娴世典,囊括万有,所著法相唯识学,是欲以一切法摄世出世间,如中国诸子百家,欧美哲学,融会贯通,皆归唯识,而无实我亦无实法。戏论永息,正智朗耀,庶几消泯全世界以手持戈起大战争之我,而作止戈为武之大法王,吹大法螺,击大法鼓,转大法轮焉!吾籀读深思,欢喜踊跃,遂合掌恭敬而为赞曰:“世界第二次大战,皆起于我法二执,今证唯识破我法,能争所争毕竟无”。民国乙亥春,弟子大圆沐手叙赞。

法相唯识,寓理幽玄,含义深远,今欲平易说之,简明述之,岂寻常之业哉?谚云:‘习俱舍于此世,修唯识于来世’。纵虽二世三世相次学之,凡愚仍不能通晓焉。经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盖是菩萨圣者之道,而非凡夫二乘之教也!释太虚法师,能究性相蕴奥,夙建法幢,恒演法施,以大菩萨行为已任,曾应厦门大学文哲学会之聘,讲法相唯识学概论,门人笔记成册子,简易详明,叙述井然。或说万有本因体质;或论吾人自我及价值而摈外典小乘之偏浅;又泛举泰西唯心论而指摘其缺陷,最后阐述法相唯识学之长,示可遵之故。余一读至比较批判唯物唯心处,坐使联想成唯识论广破外小,起信论对治邪执,叹同工异曲,平易简明。世有往往试讲述斯学者,率多拮屈艰涩,未是如是之详明!若夫志大乘者,精读玩味,则得入斯道之门也。余受其惠赐,随喜难禁,乃摅所怀,是为序。昭和十年乙亥二月上浣,日本沙门彦明。

法相一宗,在印度则有无著、天亲、护法;在中土则有玄奘、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继为之宏扬。惜乎为时未久,印度有回教之侵入,中土又遇会昌之难,此宗教义摧残殆尽!宋之永明,元之云峰,诠释此宗,以去古未远,尚能于残编断简中,寻得若干根据;迨至明、清两代,明昱、智旭、通润、普泰、广承、大真、智素、大惠乃至王肯堂、吴树虚诸贤,虽各有著述,然于精义则未能发挥,盖唐疏久失,无可依据故也。清未、先师杨仁山先生,由日本取回唐疏多种,致向之流失千年者,一旦从此获得,诚可谓殊胜因缘!宣统初元,余与太虚法师遇于广州时,唯识述记虽已由金陵刻经处镌板,然丛林中尚少流通,余以此持赠法师,法师大欢喜,叹为得未曾有!去秋,法师讲此宗大义于厦门大学,听众踊跃皈依,并录其讲义,公之于世,名之曰法相唯识学概论。法师夙具智慧,且有无碍之辩才。研究此宗,又二十余载,宜其析义精当,为人所倾倒若此也!其中征引欧洲近代哲学家之说,一一加以纠正,俾世之学者,不至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等诸见,其功德尤为无量。法师以此书示余,并嘱余为序,余仰法师之佛学精深,足以引导群伦,故叙述往事,以为赞叹云尔。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南昌梅光羲序。

宇宙现象何因而起,其本质若何,复如何由本质而变现此宇宙万殊之形象?且人生应趋向之鹄的若何,其达此鹄的之方法又安在?此皆世间学者之所急欲与闻,而为哲学、宗教、科学之所探测研求尚待解决者;能解决此诸问题得其究竟者,厥唯佛法乎?佛法之为宗教、为科学、为哲学,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且勿具论。要其所解决者,则固与哲学、宗教、科学之目的无以异也。然哲学、宗教、科学之所解答,已自有正谬浅深之分;而置之佛法大智海中,则尤有正谬浅深之判。佛法之视哲学、宗教、科学,虽不无谬之浅之之慨,而其流派宗尚,又自有偏圆隐显之别。然则对于上文所述诸问题,欲得究竟之解决者,固舍至正至深至圆至显之法相唯识学无能为役矣!虽然、从事于哲学、宗教、科学及法相唯识者伙矣,而未必皆兼及焉,兼及矣又未必皆兼善焉。此法相唯识学之所以未能大行于时,而慈悲方便之大愿菩萨,所由机感相应以弘扬之者欤!太虚大师能涵融抉择夫哲学、宗教、科学而深入法相唯识之理,复具慈悲方便,辩解无碍,固世人所同钦崇,今读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而益信。兹论于明法相唯识之要义,则楷定斯学之范畴,确立不拔之基础;明法相唯识学之由起,则抉择夫哲学、宗教、科学及小乘偏空之执见,销尽疑滞;明其余唯心论不能成立之故,则破其谬似偏浅,坚无不摧;明法相唯识学能成立之故,则显其正确深圆,理无不极;复树立人生应趋向之鹄的,在转染成净,得大般涅槃而起四智妙用;其致此之方法,则为改变心理、改变生理、改变物理之四寻思引四如实智与五重唯识观;终之以明法相唯识学之利益,在成就破谬断障、证真显如,享永久之安乐,得无碍之清净。佛法之教理行果,摄说无余;异论之迷谬偏浅,扫荡以尽。俾夫拘囿于哲学、宗教、科学一孔之域者,闻之足以销僻执、开正见,而向之所迷惘难决者,胥砉然解释而无余蕴。将见由是入法藏,启实行,证大觉,以净化乎宇宙万类矣。世有智人请试究之!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普悟罗灿谨叙于首都旅次。

今人侈谈现实,然则言现实者,宜无若法相唯识之深切详明矣。而举世犹纷纷淆乱,似皆不知二千年前已有此博大精微之法门者,何也?岂阐扬宣说者之乏其人耶?抑名句幽隐,篇什汗漫领解之匪易耶?或溺于邪见偏执,阻其慧路而不能进修耶?离斯数者,更或曰舍法相唯识学可以得乎现实究竟者,吾敢断其说之妄也。茍有人焉,成就总持,具足方便,采法相唯识之精要,发为简易明畅之文辞,其为时俗所谬尊之学而假定为达乎现实之域者,亦择其说之不背于法相唯识,亦即不背于现实者折衷而裁量之,集为一编,庶乎契当世之机而诱其研习之兴也。今幸其人已于太虚法师见之,其书亦幸于法师所著之法相唯识学概论见之矣。今而后欲证得现实而尚不知习法相唯识者,是弃本逐末之流,乌足与语于现实之道哉!甲戌暮冬,师奘沙门密林谨叙。

窃以色尘有见有对,智者犹难窥其边;况夫心识无形无像,凡愚何能达其际?至若万有之本原,宇宙之组织,去来之迁流,断证之行果,现象虚实,本质空有,自变共变,染识净识,唯属大觉之亲证,遍智之独境也。若以凡心臆度,分别猜拟,或谓神造,或曰虚无,或计唯物元子而无心,或执唯心主观而拨物,理性谓共同之心,直觉曰生命之流,莫知之物如,存疑之感事,詹姆士之广大经验,叔本华之盲目意志,邪执纷竞,固亦宜然。至于举其执,破其谬,解其疑,明其理,此论盖详尽矣。惟法相之与唯识,法谓万有,相乃体相,其中或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广六百余,次摄为百,瑜伽、集论等决择已极。然综其所说,无非为诠明全宇宙人生之本相,以作修证取舍之所缘而已矣。唯简离心之外境,亦即破法我执之所执也;识明能变之内因,亦即立真空智之所依也。良以凡情于无计有,迷其能变,执为境实,在唯识学名曰法执,依之而有人执烦恼,造业流转,如幻如化之苦,于无所受中而无不受也。若能达乎万法皆不离识,依多闻熏习,缘法义为境,以四种寻思,四如实智,渐修止观,殄除法执,加以三练磨心,断四处所,六度成熟佛法,四摄饶益有情,经历资粮、加行、见修、究竟,摄大乘、成唯识等论之至矣。然总其所说,重在明理、修行、断障、证果,故为法相之所宗,亦即佛法之旨归也。狮子贤论师尝论之曰:‘其造论也,必有所诠,或明境、或谈行、或述果,若单明境而离行果,则不知何修何证?斯乃无义之谈也’。造论既尔,宗亦宜然。若离唯识而专以述法相为宗,且不知何为法我执之所执,如何而能破?况云修行及证果哉?故大师云:‘法相示唯识之所现,而唯识所现即一切法相;唯识立法相之所宗,故法相必宗唯识’。然于佛法之总纲,或一宗之大义,未得整个之概念及断章取义者,固不足以悟斯语,亦无望其能悟;唯我大师之后学,愿当三复斯言!民国二十三年释迦如来成道日,弟子法尊序于缙云山双柏精舍。

余别虚公四年矣。二十三年冬至,虚公招游雪窦,攀览既归,出法相唯识学概论相示。余昔闻时贤分法相、唯识学为二,心有未安;今读是论,乃叹定名之允当。吾国译经至唐,极盛一时,学者群趋于文字。禅宗崛起,直指自心,遂束之藏于高阁,于是法相唯识,成绝学者数百年。清末得佚书,正可一救空疏儱侗之弊,乃学者探讨愈深,心量愈狭,甚至谓唯识教外,唯小乘与般若,其余皆非佛说。虽违犯菩萨戒,亦不之惜。甚矣,国人之不善学也!故有人谓唯识学昌明,则佛法之绝灭不远。盖其繁细之说,是非至不易辨,既足以破人对他宗之信仰,而本宗则独详于境,学之既久,不得身心之受用,徒起坚固之斗诤,则人将厌弃之。正法不振,极浅至近之邪说外道,反得以倡行。印度前车,可为殷鉴!吁!是岂唯识学之咎哉?独虚公本慈悲之心,运广大之愿,见学者多趋于法相唯识之学,则以之融佛法之全部,且举世出世法而决择之,使能缘境起行,由行得果,不终困说食数宝之途。如是法相唯识之学,乃诚哉其为妙法矣!夫佛法者,药也,众生之病既变,则药亦随之而变。所不变者,原则而已。故奘师之论,密于慈氏,慈氏之说,详于释尊。今科哲繁兴,又非奘师之时,虚公此论,不啻将旧有药方加以整理,又从而发明之,较之专持古方以医时症者,不可同日语也。余此行得观千丈岩之瀑布,因会孔子逝者如斯之言。又于妙高台,礼石奇禅师之塔,且读其碑。因跏坐石上,默诵般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句而供养之,自以为一时之快。归读此论,感虚公之利乐有情,不禁随喜,又觉前之所谓快者,不足道也。爰书简端,以领雪山之棒。五台行者妙观胡瑞霖。

一0

依义净法师底南海寄归内法传:大乘佛法,有中观、瑜伽两系。而这两系,是从空有两方面,阐明宇宙人生底真实相的。中观一系,从诸部般若流出;用空慧扫荡一切相对的观念,差别的认识;说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诸法空不可得;彰显言语道断,寻思路绝,非有非空底中道。实在博大宏深!然而一超直入,空诸所有,和世间尤其是现代人一味执著实在有法、实在有我底成见,相去太远,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因而不容易得一般人底信仰。

瑜伽一系,从深密等经流出,说万法唯识。虽然说万法唯识,和说诸法皆空,一样宏深,一样不容易了解。然而瑜伽师先把万法,就是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底体性相状缕陈;然后才结归唯识所变。而这个所谓识,是心底别名,就是人类以及其他一切有情各自具有底心识。万法唯识底真理,固然必须修瑜伽行才能够亲切的体验。然而所谓识,既然人人皆有,假如稍微作一点内省底功夫,就也不难印证他底一麟一爪。况且唯识家底治学方法,和科学相近;而他底理论,又往往和科学哲学相发明;义蕴底精深,更有时超过科学、哲学很远,足以满足现代人理智底需要。所以要想在现代建立佛教,必须先弘阐唯识。

我曾经说过:释迦觉者一代底教法,拿一切法因缘生唯识现做他底中心。其余的学说,都是从这个中心放射底光芒所绮互。所以从事佛学研究的,无论如何,总应当懂一点唯识学。其次、对于宇宙人生底解释,以唯识学为最详尽,也以唯识学为最精确;所以就连作世间学问的,也应当懂一点。

但是、唯识学以离僻处中为鹄的,一方面高建唯识中道底法幢,一方面摧破外道小乘乃至恶取空底大执,广包众义,总摄大乘。其次、自从释迦觉者,在华严、深密等六部大乘经中,说唯识中道真实了义之后;弥勒论师,接著说瑜伽、中边等五部论藏。过后、又有无著、世亲、护法、戒贤等论师,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等学匠,发扬光大。而且世亲有千部论师之称,窥基有百部疏主之号,关于唯识底论著,几于汗牛充栋。经典既极其伙多,文辞又极其古奥,名句文身更极其繁赜。又所谓万法唯识底真理,是修瑜伽行底先觉圣者定中所得,定力有深浅,定境有广狭;因而定中所见有出入,有异同;而出定后所造论,也就不无多少的相违。

唯识学有以上种种的特点,所以要弘阐唯识,必须于唯识学曾经极深研几,尤须于瑜伽行曾经躬行实践;然后才能够批却导窾,提要钩玄,而不流于支离曼衍。然后才能够叫一般人心领神会,起大乘正信。

像这样的论著,唐代唯识师以后,差不多继起无人──憨山蕅益当然说不上──,然而现在却有了一本像这样的论著了,那就是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黄忏华序。

一一

法相唯识,为佛学中最精粹之学问。其构画之严密,尽万有之本然,皆源源有自。惟其精粹,故亦难言,一般瞒盰佛性之流,固勿论矣。即标为佛学专家,其所诠释之文字,亦多屈曲艰深,不便初学;宜其非理说理,非义说义,非法说法,种种计执也。惟我太虚大师,才通三藏,学融古今,能将艰深之学理,以通俗方便之法出之。近数十年来,佛学有由隐晦而臻光明,蔚成学术上之一大主流,此运动促成之最有力,无论知与不知,莫不归之大师。盖大师殚志内典,历时二十余年;内典之外,又能贯通科、哲、社会诸学故也。余好法相唯识多年,间尝参互中西哲学作为比度,知法相唯识学,确有不可磨灭之理者在。唯时节因缘皆未成熟,不能作一番澈底研究,然耿耿此心,未曾稍忽。适本校文哲学会敦请大师讲演法相唯识学概论,俾闻胜义,喜可知也!大师嘱笔记,爰是自忘谫陋,遂以耳识所闻执笔辑成,公诸同好。中间凡有忽略未达之处,唯大师及明悬智镜者,幸留心匡正矣!德元附识。


猜你喜欢
  肇论新疏卷上·文才
  第四十三卷·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一·道宣
  重刻吹万禅师全录疏·吹万广真
  佛说七知经·佚名
  天真毒峰善禪師要語·本善
  卷十·佚名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佚名
  卷第十二·晦翁悟明
  卷四百三十七·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五·唐慧琳
  卷三十三·佚名
  卷三十一·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九卷·普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朱凯

    (外扮长老上,诗云)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放鹿愿长生。扫地恐伤蝼蚁命,为惜飞蛾纱罩灯。贫僧乃五台山兴国寺长老是也。我这寺里有五百众上堂僧,内有一个和尚姓杨。此人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每日在后山打大虫耍子。今日

  • 沈雄·龙榆生

    沈雄字偶僧,江苏吴江人。著有《古今词话》、《柳塘词》。○金明池〔秣陵怀古〕山上围棋,渡头麾扇,那怯寒潮夜雨?重借问繁华六代,又荒堞断碑如许!愿官家世世生来,莫应似衰草斜阳垂暮。欢幕府频移,銮舆潜幸,一任

  • 书舟词·程垓

    宋 程垓 撰摸鱼儿掩凄凉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矮窓曲屋风灯冷还是苦寒时节凝竚切念翠被熏笼夜夜成虚设倚阑愁絶听鳯竹声中犀帏影外酿寒雪 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梅花满院初发吹香弄蕊无人见惟见暮云千叠情未彻又谁

  • 朱鳳晉書·汤球

      文帝   文王諱昭字子上。宣帝次子也。世說注一。   元帝   元帝諱叡字景文。祖伷、封琅邪王。父恭王墐嗣帝。襲爵為琅邪王。少而明惠。因亂過江。起義。遂即皇帝位。世說注二。謚法曰。始建國都曰元。同上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157.颜杲卿骂贼·林汉达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gǎo)卿。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gǎo)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

  • 张子语录跋·张载

    右张子语录三卷,后录二卷,无纂辑人姓氏,宋史艺文志、马氏经籍考、陈氏书录解题均不载,独晁氏读书志附志有横渠先生语录,卷数同,无后录。是本卷上首叶缺前九行,旧藏汲古阁毛氏。艺芸书舍汪氏迄铁琴铜剑楼瞿氏均未补得。余闻滂

  • 卷十九·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十九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左传五成公【下】【十七年】经同盟于柯陵不重言诸侯见尹子单子与盟通例用郊犹用币于社因史之文也指掌碎玉【并本义十九】壬申十一月丁

  • 卷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十宋 魏了翁 撰庄公九年至十五年【一】小白子纠各有党伐乃得入注二公至无位正义曰传称鲍叔牙以小白奔莒管夷吾召忽奉子纠来奔则二子在国宠均势敌故国内各有其党今齐大夫来盟于蔇直是子纠

  • 问霸第六十二·管仲

    失传。

  • 礼记要义卷第十七·魏了翁

    少仪一适有䘮者曰比曰听事适有䘮者曰比童子曰听事注云适之也曰某愿比于将命者比犹比方俱给事曰某愿听事于将命者童子未成人不敢当相见之礼正义曰此谓徃适者䘮家也比比方也䘮不主相见凡徃者皆是助事故云比谓比方其年力

  • 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欧阳竟无

      淨譯本         藏譯本   (九十九戒)        (一百一十二戒)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 宗镜录卷第六十三·延寿

    第四作用不定难者。于中分出三难。第一难云。复有何因。患眩翳者所见发蝇等。即无发蝇等实用。余不患眩翳者。所见发蝇等物。是实用非无。汝大乘既许皆是唯识者。即须一时有实作用。不然。一时无实作用。今既不同。未

  •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中·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成就心陀罗尼法品第四  凡成就心陀罗尼事业者诵十万遍即见一切如来。诵二十万遍得见一切佛土。若诵三十万遍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九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九卷 (入藏录上)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合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兼贞元新入藏经。总一千二百五十八部。合五千三百九十卷。五百一十帙大乘入藏录上大乘经六百八十二部。二千四百一十三卷

  • 乾隆云南通志·鄂尔泰

    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乾隆元年(1736)刊本。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鄂氏奉诏纂修,属靖道谟因旧志增辑,分三十志,志各一卷,每志之下,间附以目,类目与《康熙云南通志》相似,首图说,终杂记。乾隆元年书成,时值鄂去官,继任

  • 颜乐堂记·杨士奇

    庐陵胡则颜名其所居堂曰颜乐,其志固望希于大贤君子之地乎!间求记于余。嗟乎,其可以易言哉!夫颜之乐,极其学之所至,心与道一,而于出处动静从容安适,无往而不得,斯其所为乐也,其可以易言乎?然颜之乐,虽乐其在己者,其心盖未尝一日而忘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观音之念诵法。中唯白衣,大白,多罗,及根本四咒前五六句,与流通大悲咒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