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劝处家宏法

●如来说法, 恒顺众生。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外尽人伦, 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 是名为佛弟子, 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 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 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 竭力学道。孝弟修, 而闾里感化。斋戒立, 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 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 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 以净土法门教子, 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 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 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 尽作法眷。自行化他, 口劝身率, 使其同归净域, 尽出苦轮。则可谓戴发高僧, 居家佛子矣。【书一】三十

●二位令亲在堂, 宜以净土法门, 感应事迹, 常时解说, 令其发欢喜心, 信受奉行。若不以此为孝, 则纵能尽世之所谓孝者, 究竟于亲有何利益?大禹, 大圣人也, 不救于鲧之神化为黄能(音乃平声, 即三足鳖), 入于羽渊。观此, 可不惕然惊, 憬然悟, 以求导亲之神, 高预海会, 亲炙弥陀, 以证夫即心本具之无量光寿乎。志莲居士, 苦行虽好, 恐净土宗旨, 有所不知。或求转女身, 及生人天乐处之心, 不能彻底放下。致无边利益, 随世间小乐而失之。亦宜常为讲说, 令其志向决定耳。夫劝一人生净土, 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 而其功由我始, 其功德利益, 何可思议也哉!又自既修净土, 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 况妻妾子女, 岂可不劝令发心, 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 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 亦须渐磨渐染, 俾即远而成近耳。此所谓深爱, 所谓宏慈, 舍此而为慈爱, 皆名有而实无耳。【书一】三七

●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 当常劝谕, 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 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 在生助念, 思之未得。镇守使王悦山, 奉母来山, 见其眷属甚多, 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 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 彼亦不至漠然置之, 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 儿辈则各有职业, 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 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 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 按钟点, 日在太夫人旁, 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 一日不断佛声。太夫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 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 常不离佛。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 不过当一回值, 或至两回, 亦隔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 借此令尽孝思, 令种善根。即女使等, 亦得因此之故, 得植出离生死之缘。从此以往, 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 此法无令中辍, 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 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 皆当以此告之。【书二】四八

●汝母年高, 于净土一法, 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 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 超升最难, 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 且莫说人道不足恃, 即生于天上, 福寿甚长, 福力一尽, 仍旧堕落人间, 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 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 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 让与别人, 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 头出头没, 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 或可发其宿世善根, 信受奉行也。菩萨度生, 随顺机宜, 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 及以净土法门, 劝导自己眷属, 及一切有缘者, 同作莲池会里人, 则功德大矣。【书二】五九

●夫孝子之于亲, 宜先乎本而次乎末, 养其体而导其神。倘唯知服劳奉养以安之, 立身行道以荣之, 而不知以常住无生之道, 念佛往生之法, 谕令修持。使其生念佛号, 死生佛国。辞生死之幻苦, 享常住之真乐。承事弥陀, 参随海众。闻圆音而三惑净尽, 睹妙境而四智圆明。不违安养, 遍入十方。上求下化, 广作佛事。彻证即心本具之佛性, 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是所谓见小而忘大, 得近而遗远。乃中人之局见, 非达士之大观也。若能令慈亲与己, 并及家眷, 同出娑婆, 同生安养, 同证无量光寿, 同享寂灭法乐, 同作弥陀法王子, 同为人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 与夫教育之谊。其所谓孝慈教育, 非世之所谓孝慈教育也。【序】六

●孝之为道, 其大无外。一切诸善, 无不弥纶。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世间之孝, 服劳奉养以安其身, 先意承志以悦其心, 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 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孝格天, 究于亲之心性生死, 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 俾亲之怨对固结, 永劫酬偿不已者乎。出世间之孝, 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 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囧琺, 令亲熏修。亲在, 则委曲劝谕, 冀其吃素念佛, 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 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 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 蒙佛接引, 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 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 则代亲笃修净业, 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 亲自蒙益。若未往生, 可即往生。若已往生, 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 则与四宏誓愿相应, 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 而己之功德善根, 莲台品第, 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 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

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 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 以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又于杀、盗、淫各戒中, 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于不行放救戒中, 则云:“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 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 即杀我父母。”由是言之, 佛教之孝, 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 后尽未来, 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 安尽其究竟至极无加之孝耶?【记】十二

●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 即生即愿往生西方), 亦当教一切相识者, 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 令其随分随力, 种此不思议善根。然既欲教人, 须由亲及疏。妻妾子女, 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 莫不如是。【书一】二十

●自己改恶修善, 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 并有缘之人, 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 当作怜悯想, 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 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 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 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 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 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 上而父母祖妣, 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 令吾亲属, 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 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书一】五十

●同室之人, 固宜于闲暇无事时, 委曲宛转, 开陈至理, 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则心识不知不觉, 渐摩渐染而为转变。至其愚傲之性发现时, 可对治, 则以至理名言, 和气平心以对治之。否则任伊, 一概置之不理。待其气消, 再以平心和气, 论其曲直, 久之则随之而化。若用强蛮恶辣手段, 断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 兼失子女观法之训。【书二】五

●现今法弱魔强, 欲护持佛法, 在俗则易, 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 专念弥陀。克己复礼, 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 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 不可受钱财而自益。在家为一家演说, 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以身作则, 草上之风必偃也。【书二】二四

●吾尝有联云:“舍西方捷径, 九界众生, 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 十方诸佛, 下不能普利群萌。”阁下当发大勇猛, 发大精进, 担荷此法。取古人宏扬净土之逗机言论, 为乡里倡。居尘不染, 即俗修真。方合融脱命名之义。【书二】二五

猜你喜欢
  卷十三·佚名
  宁波七塔寺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寿启·太虚
  卷三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七卷·佚名
  卷十二·佚名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五[宋刻]·惟白
  卷上(之三)·道宣
  十门辩惑论卷中·复礼
  持诵准提真言法要·弘赞
  卷五·佚名
  卷四十四·佚名
  卷第五·白岩净符
  降象品第二十五·佚名
  法月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484_1 【和太原张相公山亭怀古】崔公信   叠石状崖巘,翠含城上楼。前移庐霍峰,远带沅湘流。   潇洒主人静,夤缘芳径幽。清辉在昏旦,岂异东山游。   卷484_2 【过小妓英英墓】杨虞卿   萧晨骑马出皇都

  • 卷七十七·徐世昌

    姚范姚范,字南青,号姜坞,桐城人。乾隆壬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授鹑堂集》。读史蛙紫既熸熄,汉道炳朱光。真人起白水,《河图》协会昌。于赫建武世,景烁逮明章。芝醴日翕集,礼乐何煌。邈矣跨千载,懿哉冠百

  • 卷二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二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戞天倪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秋韭何青青药苖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耕耘有山田纺绩有

  • 赵昂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昂」用生平和字里不详。孝宗时御前应对。存词一首。 ●婆罗门引 赵昂 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 晓来露湿轻红。 十里锦丝步障,日转影重重。 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 夕阳道中。 叹秋色、与愁浓。 寂寞三千

  • 列传第二十八 郑伟 杨纂 段永 王士良 崔彦穆 令狐整 司马裔 裴果 刘志·令狐德棻

    郑伟字子直,荥阳开封人也,小名阇提,魏将作大匠浑之十一世孙。祖思明,少勇悍,仕魏至直阁将军,赠济州刺史。父先护,亦以武勇闻。起家员外散骑侍郎。魏孝庄帝在藩,先护早自结托。及即位,历通直散骑常侍、平南将军、广州刺史,赐平昌

  • 卷之三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四五一禀光绪十二年四月初四日一二二二九--四·佚名

    二皂头役杨桢禀报:后垄总理杜和安,不遵谕造送户口清册,请新竹知县予以革究台下二皂头役杨桢叩首跪叩禀,为玩抗不办,禀请电夺、革究事。缘蒙谕,着各总保查造男女丁口清册、禀缴等因;役奉此,遵即飞往,分别送

  • 第三七○谕同治六年正月十七日一二二○六--五·佚名

    淡水分府严,对李沧玉给铜锣湾等庄总理谕戳署淡水分府严为给发谕戳,以资奉公事。上年十二月二十日,据铜锣湾福兴街八庄职员吴肇光、生员黄文龙、监生彭嘉谟、业户刘焕文、暨众铺户等禀称:「缘有该庄地

  • 一一八二 护理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一一八二 护理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护理陕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秦承恩跪奏,为奏闻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

  • 八二四 谕内阁纂修辽金元史之呈麟等准以在京应升之缺分别叙用·佚名

    八二四 谕内阁纂修辽金元史之呈麟等准以在京应升之缺分别叙用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初三日辛丑,吏部议方略馆总裁和珅等奏进呈辽金元三史告竣,满汉纂修各员照例分别议叙一疏,内阁奉谕旨:呈麟准以在京应升之缺选用,平恕

  •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十五·佚名

    昭帝明察燕王之谮霍光【李德裕 子由】宣帝昌邑王【东坡】霍光【东坡 温公 陈无巳】宣帝论汉家以王道杂霸【温公】萧望之杀韩延寿【温公】宣帝诘责杜延年【东坡】黄霸【东坡】张安世【少游】赵充国【东坡】元帝用儒

  • 三二、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钱穆

    江瑔《读子巵言》论墨翟非姓墨,其言甚辨,顾孟子已言“杨氏为我,墨子兼爱”,若墨子氏墨,确已有证。然《孟子》书又言墨者夷之。孔子之徒,不称孔者,儒墨命名,必有由来,不得以墨子氏墨为解。兹篇乃补江氏未尽之义,尚论之

  • 蔡德高·周诒春

    蔡德高 字广田。年四十九岁。生于湖北广济。已婚。子四女三。初学于九江南伟烈大学。及山东登州文会馆。光緖二十七年。自费游美。入查理斯学校。习普通文科。光緖三十一年回国。任九江南伟烈大学教员。民国四年。任

  • 大学或问·胡广

    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曰敢问其为小子之学何也曰愚于序文已略陈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为书矣【即今之小学书】学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闻君子务其远者大者小人务其近者小者今子方

  • 外储说右下 译文·韩非

    一君臣共同掌握赏罚大权、法令就不能推行。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用造父、王良驾马的事来说明。子罕就像突然窜出的猪,田恒就像田圃里的水池,所以宋君和齐简公终于被他们杀掉了。祸害表现在王良、造父共驾一辆车而无法指挥

  • 辞佛学院院长书·太虚

    敬启者:太虚自壬戌四月八日受请为佛学院院长,勉策疏慵,躬任烦剧,功效未宏,身心已瘁。今幸三年约满,且院中基金渐备,原状完整,用特具书辞职,请贵会即行另请院长,俾获交代而就休养。不胜祷切之至!此致佛学院院董会公鉴!太虚和南。(见

  • 卷第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闇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门;无尽光髻主火

  • 钦定千叟宴诗·乾隆

    三十六卷。此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奉敕编成。清康熙皇帝以海甸承平,咸登仁寿,曾以康熙元年(1662)召开嘉宴,以千叟为名。康熙四年(1665)正月六日,为张扬天下承平,海内一心之盛世,亲临赐宴,式继前规。儒臣排次成编,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