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就是拥有
浮躁的人群中,有人急功近利,有人利欲熏心,但贪婪只会满足人的一时之求,那些能在利益面前保持冷静的人,那些能在诱惑面前保持淡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们放得下。他们内心有一把衡量利益的尺子。适合自己的尺寸,就是最好的,就可以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尺寸,任凭再大的诱惑也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知道,放下就是拥有。
给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人们做事既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也要懂得善恶是非。只要有自己的主张,只要内心有衡量善恶的标尺,并不被外物摧毁,你就会一直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情。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佛的时候,曾以悲智为题点化众生:“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人要求得一份淡定心情,就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看法,不要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像大师所说,这是改变不良习惯,实现良好建设的开始。
来看这样一位坚持内心禅法的故事:大梅禅师研习了很多年的禅理,尽管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一直没能真正领悟佛法。有一天,大梅禅师前去请教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师父,请教诲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佛?”
马祖禅师想了想,回答说:“即心即佛。”
大梅禅师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之后,大梅禅师离开师父,去弘扬佛法。马祖禅师听说大梅领悟佛法,不太相信,他觉得大梅学了那么多年佛法,也没能悟出佛法的内涵,怎么一下子说开悟就开悟了呢?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弟子下山后,见到大梅禅师,问道:“师兄,师父到底教诲了你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道:“即心即佛。”
弟子说:“师父已经不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非常惊奇地问:“那他现在是如何教诲别人的?”
弟子说:“师父现在教诲我们要‘非心非佛’。”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师父真是能折腾人,不是存心给我找麻烦吗?我才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弟子回去把和大梅禅师交谈的话告诉了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看来大梅真的是领悟佛法了。”
很多人总是会受他人的影响,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不仅仅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内心,还要分得清善恶是非,一旦被金钱利益等迷惑了心智,人生就会面临失败或者终结。来看看佛是如何点化他们的弟子懂得善恶的吧: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有弟子问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陀没有回答,只是突然离开大道,转而带领众僧避入草丛。
对于佛陀这样的行径,弟子们心里非常纳闷,于是有弟子问道:“世尊,我们为何舍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丛呢?”
佛陀回答:“前方有贼!走在我们后面的那3人将会被贼制伏。”
众生一看,后方果然有三个人。而在前方不远处,有堆黄金遗落于路边,发着金光,十分耀眼。
后方那三个人本是兄弟,其中,老大和老三看起来比较老实,而老二看起来比较狡猾。
结果,三人行经此处,一见到闪闪发亮的黄金,不禁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确定没人看见后,便弯下腰捡拾这些黄金。
为了庆贺这个意外收获,他们决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于是,大哥说:“老二,你跑得快些,去买一些酒菜回来,我们先吃饱喝足,再来分这些金子。你去买酒菜,应该多分一些金子的。”
老二高兴地去了。但是同时他心中却生起一个可怕的计谋,他想:“我如果在饭菜里下毒,毒死大哥和三弟,不就可以独吞金子了吗?”
而此时大哥和三弟也在密谋,老二平日里狡猾奸诈,实在不愿意跟他分这些金子,如果将老二杀死,就可以多分一些黄金。
就这样,三兄弟被黄金蒙蔽了良心,决定不顾情义,杀人分金。
老二带着酒菜回来时,一路飘飘然地想着自己独吞黄金的场景,没有丝毫防范,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老大和老三杀害。达到目的后,老大和老三高兴地拿起酒就喝,并且大嚼饭菜。不稍片刻,二人就毒发身亡。
这时,佛陀问众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吗?贪财不仅带来祸患也蒙蔽自心,善恶是要靠自己去分辨的,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人帮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脚。所以,面对善恶,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面对诱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的生命自己把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留一份善心与他人
心怀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报的,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贪婪后的一种质朴。人在善恶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要留一份善心给他人,留一份质朴的人性之美给自己。
弘一法师说,“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两种,一日财施,二日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
梁武帝是一代国君,但却一向笃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门。他在全国修建大小佛寺二千八百多座,亲手剃度的僧尼就有八万两千多人,组织文人学士翻译佛经三百多卷。
普通年间(520年—527年),达摩大师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梁武帝召见了他。
梁武帝问他:“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庙,度出家人数万人,我的功德大不大?”
达摩摇头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达摩说:“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净心是德,清净心是功夫,开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点钱,你的戒就得到了吗?出一点钱你就得到定了吗?出一点钱就开智慧了吗?功德不是福德,出钱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出钱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戒定慧,那么他的行为也是功德。如果不能,就只能算是福德。”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中包含着执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必须要无私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欲无求。这种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善,才是人们在灵魂深处做出的最质朴最真实的选择。
摒弃重负抓住现在
现实是客观的,但因为很多人的心中化解不开,所以他们的内心会有一份重负。这负担让他们无法走出过去,无法面对现在,因此人们需要化解内心的情节,需要重新修复自我。
弘一法师曾引用了石屋禅师的几句话来教化世人,帮助人们化解心结走出过去,“过去的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其意思被名家解释为:“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栀子都有季节性,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人本该抓住现在,这样烦恼才会少,步履才会更坚定,如果为当下的事情烦恼而想改变明天,还不如理性地过好今天收效更大。
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负责早上清扫寺院里的落叶。对于这个差事,他早就厌烦了。秋天到了,落叶更多了,这让小和尚更加头痛,于是去讨教庙里的师兄弟:怎么办才能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住持知道了他的烦恼,便主动找他谈话。小和尚很诚实地对住持说了自己的委屈。
住持对他说:“明天你在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了住持的建议之后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摇动寺院里的树木,一直到所有的树木都不会再落下一片叶子为止,然后,他用笤帚仔细地扫了一遍。这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晚上,小和尚高兴地想明天也许就不用这么累了,微笑着睡着了。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一看,顿时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费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住持笑呵呵地向他走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傻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出那个主意吗?我的意思就是要让你明白: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听完住持的话后终于顿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像小和尚一样的困惑,企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把所有的烦恼都解决掉,而实际上,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完成的,过早地为将来担忧,于事无补,新的一天总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要试图透支明天的幸福,踏踏实实做好今天的事情才会留住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修一颗通灵之心
人生在世总是经受很多考验,纸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迷惑人们的心智,让生命中那颗通灵的自然之心沉睡。在繁忙过后的瞬间我们要学会卸下疲惫的重担,让心灵回归通灵的自然之性。
弘一法师在讲授佛法时曾借仁潮禅师的几句话道出世间的浮华真假:“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翼,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
琐是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做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
有时候人们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通灵,是因为无法放下心中的负担,放下既是佛,放下就是回归原始的自然之美。一个叫黑指的婆罗门运用神通,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将左手的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佛陀又将右手的花瓶也放下了。
可是佛陀依旧重复那句话:“放下。”
黑指婆罗门不解地问道:“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您怎么还让我放下啊!”
佛陀微笑着说:“我叫你放下的并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将这一切都放下时,就会得到大解脱。”
黑指婆罗门顿悟。
人生中我们该放下的东西太多了,事业、爱情、家庭、金钱、荣誉……但是“放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也正是这样,很多人过得很痛苦、很累,所以,必要时“放下”其实是通向幸福、得到解脱的最好捷径,也是通向内心通灵自由的桥梁。
超越是非才能还原自己
人们每天都纠结于事事非非中,其实给自己的空间并不多,这些让人头大的是非对错总是搅扰着人们的心智,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还原自己。当你遇到是非对错的争执时,要学会看透纷扰、超越是非,做最真实的自己。
弘一法师指点善友看透纷扰:“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弘一法师引用的莲池大师的一句话,其意被佛家解为: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师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住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佛家对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应该悟透其中道理,还原真我才对。禅宗六祖获得了衣钵心印之后,害怕别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连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僧侣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追赶而来。
一位叫慧明的僧侣最先追上了禅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说不是为了衣钵而来,而是真诚地为了求法而来,恳请禅宗六祖接见。
禅宗六祖说:“既然你是为了求法而来,那么请先抛弃一切外援,断掉心中所有思恋的念头。”
过了一会儿,禅宗六祖接着说道:“你不要想着善,也不要心存邪恶,你问问你自己,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听了禅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顿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接着他又请求禅宗六祖再告诉一下秘密的意思。
禅宗六祖说:“如果我能够告诉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听了,感激地说:“我遁入空门已经很长时间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对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学会时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矫正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欺骗一生,才会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会明确自己心中的最终愿望和理想,才会鼓足勇气一直坚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纷扰繁杂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
好心态是一种定力
心态决定人的行为,人若想有超然的定力,必然要有超然的心态,好心态是一种定力,是来自人们内心的一种超然的淡定。
弘一法师在回答善友们如何看待妄想这一情绪时,他引用了莲池大师的一句话来向善友们解释:“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这句话说出了世人的心态: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果去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才会没有烦恼。
没有烦恼的人生,充实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佛家修佛,修得就是一份平和淡定之心。
佛光禅师的大弟子大智外出参学二十年归来后,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经历,最后大智问道:“师父,二十年过去了,您老人家一个人还好嘛?”
佛光禅师回答说:“很好,每天忙着讲学、说法、著作、抄经,生活的很惬意,也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师父,您也别太操劳了,应该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早点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说。”
第二天清晨,大智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地听到禅房里传出师父诵经的木鱼声。
白天,佛光禅师接待了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给他们讲说佛法。晚上,他开始拟定教育僧众的教材,总有忙不完的事。
大智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有一段闲暇时间,于是急忙跑过去问:“师父,这二十年来,您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可怎么一点也不显老啊?”
佛光禅师笑着说:“我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年龄呀!”
人活得就是个心态,有的人年纪轻轻,但是心力衰退,心早已经老了;有的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心力旺盛,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心老,人必老;心童,人必年轻,所以要以年轻快乐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一切。好好地活,争取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调一颗怡然心
人们都有虚荣心,虚荣有时候和自卑相关联。事实上,观遍古今,只有平和低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给内心一份怡然之情。
弘一大师在一次讲经说法时,以了凡大师之言点化世人:“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卑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人们只有不断反省自我,追求内在的真性情,才能做到不自卑、不烦恼;才能够心态怡然。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印度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由于机缘巧合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未出家以前,超群的才智已经显现。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达摩三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这些珠宝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呢?”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也没有见过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菩提多罗笑着说:“我认为两位哥哥说得不对,这些珠宝没有任何价值!”
两位兄长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呢?那么你觉得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菩提多罗说道:“这些珠宝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佛法真理才是宝物。真正的宝物是由人们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佛法具有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所以,对稍纵即逝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欲念,应该把心思花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上。
真理永远不会毁坏,真心本性才是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宝。拥有一份真心本性,便拥有了一份怡然优雅的心境。
心量放宽人生通达
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有时候你觉得暗淡无光时,却峰回路转,重见光明。有时候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前面是悬崖峭壁。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有把心态放宽,人生之路才会通达无阻。
曾有善友问弘一法师,如何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如何走出眼前的困境。法师教化说,“人心自通达”,并将藕益大师的“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这句话阐释于众善友。
大师详言,“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现在有心照顾亲戚朋友的已经很少了。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
出家人直说念佛,世间之人虽不求佛,但这种一心求佛的豁达心境和执着精神还是必须具备的。在我国历史上,佛法也曾一度遭遇劫难。唐武宗毁灭佛法时,岩头禅师偷偷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万不得已时应变突发事件。后来,朝廷强令僧尼还俗,有名的高僧纷纷被逮捕判刑。
为了躲避苛政,岩头禅师穿了俗装,戴着帽子,悄悄地躲到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尼姑佛堂里。当时尼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盛饭。
一个小尼看到了他,立刻告诉了尼姑。尼姑拿着棒子来驱赶,却发现是岩头禅师,于是便说:“原来竟是岩头禅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地说:“形可变,性不可变。”
后来,大彦禅师见到岩头禅师时,他正在门前拔草。大彦禅师戴着斗笠走了过来,站在岩头禅师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说:“禅师还记得我吗?”
岩头禅师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禅师扔了过去,不快地说:“世事变化无常,想不起来了。”
大彦禅师不肯让步,说道:“世事无常,但是法性永恒,你怎么可以不认账呢?”
岩头禅师一听,有些不悦,起身打了大彦禅师三拳。
大彦禅师整好行装后准备进僧堂,岩头禅师缓缓地说道:“不是已经寒暄完了吗,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了。”
大彦禅师听了之后,立刻转身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彦禅师又走进了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道:“你快说,哪里才有不变。”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
说罢,两人捧腹大笑起来。
不管经历多少变故,都要保持真心不变,只要心念不变,不管多少沧桑,你还是你。
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是绝对不能丢弃的东西,只要自己的梦想不破灭,生活就会有激情、有希望。任何时候,尤其是危难之时,一定要将心放宽,内心的豁达将帮助你走出困境,改变人生。
放下梦幻走向真实
有时候人的意志过于脆弱,在某种诱惑下,人们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那些幻想让他们失去了求真务实的本性,片面地追求利益和虚荣,当顿然醒悟时,发现一切原来只是个破碎的梦。与其如此,倒不如坚定意志,从一开始就不给自己幻想的机会,与真实相伴而行,心里总是踏实很多。
弘一法师劝诫那些驱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世间人一生中能够觉悟,甚为难得。觉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实。自己没有真实功夫,很难体会大师的开示。
古时修行人有二三十岁即大彻大悟者,觉悟得早是放下早。我们闻法太晚,放下更晚,必无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
人只有把虚幻的东西放在心外,才不会去计较形式上的轻重大小,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拥有真实的自己。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在没有即位之前,曾经为了避难而隐居在佛寺中,担任那里盐官禅师的书记。他非常欣赏佛教中不立文字,不着形象,不假外求的思想。
当时,他隐居的寺庙住持是黄檗禅师。有一天,李忱看到黄檗禅师对佛像顶礼膜拜,于是走上前去问:“住持,你一直教导我们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为什么你却在这里虔诚地礼拜佛像呢?”
黄檗禅师生气地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应该要如是求,你懂什么啊?”
李忱听了很不服气,嘲笑着说:“既然如此,那么禅师以前说的话都是装模作样了?”
黄檗禅师听了,大为恼火,狠狠地打了李忱一个耳光。李忱被禅师的突然施暴吓坏了,愣在一旁,过了几秒钟才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信佛之人,怎么能这么粗暴呢!”
黄檗禅师走上前去,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说:“这里是什么地方,你竟然敢对我说粗说细。”
李忱不甘示弱地辩解道:“既然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为什么就不能说粗说细呢?”
黄檗禅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也可以说粗说细。”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这是无心禅,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都是真心的。所以,既不能跟一般人同流合污做坏事,也不要标新立异,要不拘泥于形式,形式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只要一个人能拥有坚定的意志,保持真实的自己,形式的存在就是虚幻的。
猜你喜欢 儒增篇第二十六·王充 卷六十七 易三·黎靖德 覈辯第八·徐干 提要·吕祖谦 春秋纂言总例卷七·吴澄 卷六十·江永 卷九·傅逊 卷十一·敖继公 卷六十九·王与之 卷八·何楷 卷七十一·顺治 夏书·胤征·佚名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卷四十九·佚名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妙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