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清净品第七

善业白佛言:少晓明度无极未狎习者,佛言:五阴清净道清净。道清净五阴亦清净適等无异。五阴清净一切智清净一切智清净五阴亦清净等无异。今断前亦断。今不坏前亦不坏。今正等无异。秋露子白佛言:甚深清净天中天。佛言清净。秋露子极明虚无无瑕秽。无所有无不遍无生欲无色想。清净天中天。佛言:清净矣。又曰:五阴清净天中天。佛言:不知不随不想清净矣。又曰:一切知明度不增不减。何以故?无所有经护清净。佛言:清净矣。善业白佛言:意清净五阴清净。五阴清净意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矣。一切知清净道亦清净。佛言:本清净矣。五阴无边意亦无边。佛言:本清净矣。大士明照其原。其故明度本清净。不在彼不在此不中本清净矣。善业白佛言:闿士有想便离明度远。佛言:善哉如尔言:有名想便著。曰难及天中天。是明度如来安济群生说是於著。秋露子问善业何所为著。答曰:念五阴空著。念往古来今皆著。释问善业。何因著。答曰:心想念施与无上正真道心无当。何等施是善人欢乐。教人於本空。如是无过。如佛所教出於诸著中去。佛言:善哉!汝为闿士大士依空不著。复次若有深著想念如来随所想便为著。往古来今佛无所著法。代欢喜以施。作无上正真道者,法无往古来今。一切不得有施想。无念无见无闻无心不念心。对曰:甚深天中天。佛言:明度本清净矣。善业言:自归明度。佛言:法无作者无作无上正真道者,善业言:如佛教无作者,佛言:不两法本无一本无是本无无作。是本无者,如是一切疾过著去。对曰:难了天中天。佛言:如是无得佛者,对曰:明度不可计也。佛言:然心不自知心。善业言:无作明度者,天中天。佛言:无师作者,求明度不五阴求。不空五阴求为求明度。五阴不满为非五阴。不求为求明度。对曰:难及天中天。著无著。天中天。著无著是者为不著。佛言:五阴不著不求为求明度。五阴著为不求明度。沟港频来不还应仪缘一觉著为不求。何以故?著出一切知中。如是闿士著不著为出为守一切知。对曰:难逮天中天。甚深所说法。说之不减不说不增。佛言:如是不减不增。所以然者如来尽称誉虚空亦不增减。譬如幻人誉毁不能使其有喜慼增减矣。吾经说众生各学讽诵经亦不增减。谦苦求明度守者,不懈不恐不动不转。随是教不舍还。何以故?作是守者为守空诸天人鬼龙皆当为作礼。以其服大慈法铠与虚空战。济众生之祸现世景摸之故也。善业言:被铠誉虚空举三处人至大精进上勇猛。天中天。法如虚空故。索无上正真道。欲得平等最正觉。有异比丘心念。自归明度者为无生灭法。释语善业。作是求随是教何因随是教。善业言:明度随是教者,为随空教。释白佛言:学明度者当说几闻。善业。云何释。见法不当所护者,随是教者众生不能得其便也。行明度护为护虚空。云何释。有力者能护响不。曰不能也。如响亦无想念。为求明度持佛威神。三千大千诸释梵四天王诸尊天王,一切皆来为佛作礼。绕三匝卻住一面。念千佛号字形容被服所出国土皆如释迦文。其弟子字皆如善业。问明度者皆如释。其本教授时皆同一处。闿士大士皆被大铠学明度。佛告善业。慈氏闿士作无上正真平等觉时。亦当於是说明度。曰云何说五阴。不受说不空说不著说不脱五阴说。叹曰:清净天中天。佛言:五阴清净明度清净如空也。对曰:五阴无秽天中天。佛言:无秽矣。善业言:学是者不横死也。诸尊天常随之。经师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经时。诸闿士常来大会。佛言:是善士女得功德甚多难计。所以然者,明度无所近法无所取经。无有无得无瑕无玷无求无想。是为求明度。无所观见法。诸天子心大欢喜同声而叹曰:斯天下乃再见经轮转。佛告善业。不两经轮转。无所从生法不来不去如是,善业言:求安闿士诸法皆无所罣碍。作无上正真道平等正觉。佛言:无经轮转无经还何所为经轮转。无见经还何所为经轮转。无见经无观法。何以故?诸经所生如虚空无转无去。作是说便为说经。无说经者无闻者无证。是说经者为灭度。是说经为无人。善业白佛。如虚空无极悉明度。平观诸法无不明了。天中天。本空无上诸法不可逮。无著无身无去无来。无有无持无尽无根。无所从生无灭无作。无师不知无想无所罣碍无適无坏无本。如幻无见如梦无我。清净无秽不可见无处。定不动遥无念平等。不动法不移。无欲法无异无所生。向无想去垢尽恚恨。无人人本无不观法无所起。不至边无所止。不腐无败无不入。诸应仪缘一觉所不能及。不乱无误不可量。无小法无形。无所生起无苦诸法。不相侵无我无所著空。诸法无所出。力无能胜者,不可计出计去。无所畏心不懈。如来诸法本无无师。无为寂寞明度无极。天中天。

猜你喜欢
  卷之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上)·智俨
  答张世俊问(五则)·太虚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卷二十三·性音
  般若灯论释 第十卷·清辨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一卷·灌顶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卷下·佚名
  佛说希有较量功德经·佚名
  金刚三昧经论卷下·元晓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澄观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佚名
  佛法之分宗判教·太虚
  卷之二·德清
  佛说圣多罗菩萨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李好古

    (外扮东华仙上,诗云)海东一片晕红霞,三岛齐开烂熳花。秀出紫芝延寿算,逍遥自在乐仙家。贫道乃东华上仙是也。自从无始以来,一心好道,修炼三田,种出黄芽至宝,七返九还,以成大罗神仙,掌判东华妙严之天。为因瑶池会上,金童玉女有思

  • 激 昂·林徽因

    我要借这一时的豪放和从容,灵魂清醒的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锋芒,像皑皑塞野的雪舞它那一瞥最敏锐的膜拜在你美的面前!看一次你,纯美,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然后踩登永远膜拜,来挥动思想的利剑,斩断这时间的缠绵,我的信仰,至诚,和爱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班固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

  • 卷四 文帝纪第四·班固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硃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语在《高后纪》、《高五王传》。 大臣遂使人迎代王。郎

  • 卷十 张李皇甫江欧列传第七·陆游

       张义方,不知其所以进,烈祖代吴,用为侍御史,义方既就职,即上疏曰:古之任御史者,非止平狱讼,肃班列也,有怙威侮法弃忠贼义,树朋党,蔽聪明者,得以纠弹,至于人主好游畋声色,说奢侈佞媚,赏非功,罚非罪,得以论争。使诸侯不敢乱法,百司不

  • 第一百四回  两代表沪渎续议 众学生都下争哗·蔡东藩

      却说胶澳问题,已由中国专使提出说帖,经法、美、英三国申议,仍不能使日本让步,反教日本自由处置,中国专使陆徵祥等,不得不再行抗议,词意如下:  按德人之占据山东权利,始于一八九七年,当时普鲁士武人,借口小故,强迫中国让与,

  • ●卷五 冢庙第四·徐时栋

    由定海航海而西南,是为宁波之鄞,其东南四十有五里,有隐学之山,是实维偃王之墓。一曰是其初尝居之。唐代宗之季,王孙浩是来明州,是拓前规,以修王墓。王之子孙以先王之墓在越,多家于越,是立庙以祀先王,浙是以多王庙。在杭于潜之西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二百四十四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八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目下米价比前又贱,每石六钱四、五分至七、八钱不等。百姓太平。谨将八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 九三九 满票签为不能开送举人龄福充任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九三九 满票签为不能开送举人龄福充任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票签为移付事。准翰林院来文内称,续办四库全书移取科甲出身人员。等因前来。查本处举人出身之觉罗龄福,现系委署侍读,办理本章,甚属

  • 两地·胡兰成

    两地一陽历三月里我要回上海,早几天就与小周说了。小周笑吟吟道:“这是应该的,家里人接到信,已在翘望了。你回去也看看张小姐哩,也看看青芸哩,也看看小弟弟小妹妹哩。”又道:“汉口这样地方,你此去不必再来了

  • 始兴王陈叔陵传·姚思廉

    始兴王陈叔陵字子嵩,高宗第二子。梁承圣年间高宗在江陵为直阁将军时,陈叔陵出生在这里。陈书江陵陷落,高宗随迁关右,叔陵留居穰城。高宗之所以回来,是以后主及陈叔陵为人质的。天嘉三年(562),随后主一道还朝,封为康乐侯,食邑

  • 卷十四·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十四宋 夏僎 撰説命上髙宗梦得説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説命三篇髙宗梦得説论者多矣周恭叔谓髙宗即位甘盘遯世朝多具臣傅説贤而隠于版筑之间一旦举而用之天下未尽厌服故托梦得以旁求于天下

  • 卷三十七·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三十七    宋 黄伦 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无垢曰皇天上帝纣之父也纣皇天上帝之元子也然天帝以有敬德者为

  • 示书品第十·佚名

    佛告诸比丘,菩萨年始七岁。是时以备百千吉祥威仪之事。欲将菩萨往诣学堂。十千童男一万童女围绕翊从。车一万乘载以珍羞并诸宝物。於迦毗罗城四衢道中及诸廛里。处处散施。复有百千音乐同时俱作雨众天花。复有无量百千

  • 卷四·佚名

    释初品中菩萨【经】复有菩萨摩诃萨。【论】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答曰:菩萨虽应次

  • 卷第十六·佚名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十六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行犍度害众生跋渠第三颇害众生众生害不尽。颇不害众生众生害尽耶。颇害众生众生害尽。颇不害众生众生害不尽。颇不害众生众生害不尽。彼行受报必生地

  • 幼科释谜·沈金鳌

    儿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4年。前四卷论儿科诊法,并将主要病证(无痘科)分为24门(类),各编四言韵语一首,予以综括。韵语之后,复采前人学术经验,融汇己说,阐述对于该病的辨证立法和治法。后二卷为诸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