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治品第三

尔时世尊处在大众,犹如日轮光明赫弈隐蔽众星。喻如大龙幡兰椿轮蒨练粲烂。睹之眼眩。思之意乱。威光晃曜色无等喻。犹萤火光日出不现。日月虽有百千光明。方於帝释譬如聚墨。帝释虽有白净妙光。方於大梵王所有光明,犹如瓦砾方於夜光摩尼宝珠。大梵天王虽有净妙百千光明。方於如来所有光明。亦如聚墨。何以故?如来圆光七尺。乃能远照十方世界。其中众生遇斯光者,盲者得见。偻者得伸。拘躄众生即得手足。邪迷众生得睹真言:以要言之。诸不称意皆得如愿。尔时会中有七十大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卻住一面。异口同音说百千偈赞叹如来。

其名曰不思议菩萨。离觉音菩萨。惟念安菩萨。离垢称菩萨。无量音菩萨。大名闻菩萨。明宝髻菩萨。坚师子菩萨。独步逝菩萨。舍所念菩萨。及智积菩萨。意善住菩萨。无极相菩萨。慧光曜菩萨。消强意菩萨。能拥护菩萨。至诚英菩萨。莲花界菩萨。众诸安菩萨。圣慧业菩萨。将功勋菩萨。无思议菩萨。净梵施菩萨。宝事业菩萨。处大花菩萨。善思惟菩萨。无限法菩萨。名闻意菩萨。已辩积菩萨。自在门菩萨。十种力菩萨。有十力菩萨。大圣愍菩萨。无所越菩萨。游寂然菩萨。在於彼菩萨。无数天菩萨。须弥光菩萨。极重藏菩萨。因超越菩萨。而独步菩萨。威神胜菩萨。大部界菩萨。以山护菩萨。持三世菩萨。有功勋菩萨。宣名称菩萨。日光明菩萨。师子英菩萨。时节王菩萨。师子藏菩萨。示现有菩萨。光远照菩萨。山师子菩萨。有取施菩萨。莫能胜菩萨。为最幢菩萨。喜悦称菩萨。坚精进菩萨。无损减菩萨。有名称菩萨。无恐怖菩萨。无著天菩萨。大明灯菩萨。世光曜菩萨。微妙音菩萨。执功勋菩萨。除闇暝菩萨。无等伦菩萨。各於佛前发誓愿言:我等於世尊灭度之後。护持佛法。於十方界广令流布。使不断绝。何以故?我等今者,睹如来不思议妙色光明。於光明中。皆得闻不思议佛法。既闻法已离於心障。累结永消身心清净。晃如天金万品斯照。我等思惟如是等功德利故。於如来所生大师想。生慈父想。常念佛恩当报佛恩。何以故?得闻正法。不久当坐道常转正法轮。度脱一切众生。皆令以得闻法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释迦如来告一切大众言:是七十大菩萨摩诃萨。久於过去无量百千万亿微尘数阿僧祇劫中。已曾供养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微尘数诸佛於诸佛所常修梵行。供养诸佛。心不疲惓。以慈修身。善护佛法。不舍大悲。常於十方利益一切。若有众生临命终时。若闻一菩萨名。若二若三若四乃至七十。称名归命者,命终即得往生有佛国土。莲华化生远离氵㸒欲。不处胞胎离诸臭秽。其身清净有妙香气。众所恭敬人所爱念。为人所恭敬爱念故。其心欢喜。以欢喜心故。即能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於一切众生起大慈悲心。以发慈悲心已,次亦生於利益众生心。以能利益众生心已,复能发於不舍众生心。利益众生心。自利利彼心。灭除障碍心。寂静烦恼心。能亲近善友常生恭敬心。专意听法心。忆持不忘思惟妙义心。愿少闻多解义心。不愿於多闻而不解义心。次生信如心。信如实义心。以生如实义心已,次生如说修行心。以生如说修行心已,次生不退转心。以生不退转心已,於诸众生即生等对治心。

如我不喜死。一切三界二十五有。有形无形四足多足。乃至蚁子有命之属。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自丧身命。终不枉夺他命如我有钱穀帛衣被饮食象马车乘国城妻子身体手足供养拥护不喜他人横来侵害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自丧身命。终不於诸众生衣财饮食生於劫夺之心。

如我不喜他人欺陵断我妙色姐妹妻妾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身失命。於他美色不生邪念染污之心。况行奸恶。

如我不喜面毁两舌恶口。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失身命。终不妄言两舌斗乱彼此。

如我不喜杖石鞭打搒笞拷掠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失身命。终不杖石楚毒拷掠众生。

如我不喜杻械枷锁桁械系闭缚勒诸苦恼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失身命。终不枷锁系闭杻械众生。

如我不喜为人所陵强力迫■。威恩所逼恃怙形势压伏戢遏不令面自炳说自显清白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失身命。终不非理加於众生。

如我为人之所供养尊重赞叹令我欢喜者,我亦常当布施众生衣被饮食卧具医药一切乐具。若我造作大事。若佛事法事僧事。智力有限。不能令其成办。忧愁苦恼。若有智者,见我如是忧恚懊恼。不能令事得办。便报我言:善男子,莫忧愁也。我当供办称意所须令汝事办。我闻是语心生欢喜。是故我亦当常劝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我为王贼水火县官所逼。若系若闭心生愁毒。复有智者,见我如是遇众苦难。便往我所。善言诱喻。告言:莫愁苦也。我当为汝求哀国王。若诸大臣。若供给财贿。若设馀方便。令汝解脱。使无衰恼。我闻是语心生欢喜。

是故菩萨。常当勤修技艺。多诸工能。音乐倡伎。历数算计。咒术仙药。服乘象马。兜矛槊箭。出阵入阵。有大武功。我有如是众妙技艺。一切众人。若王大臣。不敢违逆我意。兼我复有衣财饮食。珠环钗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砗磲马瑙。真珠玫瑰。摩尼宝珠。象马辇舆僮仆作使。宫人美女。流泉浴池。七宝台观。如是种种微妙无量百千。菩萨虽有如是威武随意技艺百千宝藏象马车乘无量美女胜妙台观流泉浴池一切五欲乐具。心不贪著。而常少欲知足。好乐闲静。山林树下安禅静默。虽处大众言谈语论。而心常入对治门中。虽与众生和光尘俗。出内财产生业息利。终不为恶。利益众生。若有贫穷及诸苦恼。来从菩萨求索所须。菩萨随意称心给与。菩萨若见有众生爱乐佛法。而来亲近供养承事奉侍。洗足按摩。浣濯乾晒。杨枝澡水。拂拭床敷。卷褺被枕。初夜後夜供给灯烛。前食後食怛钵那食。蒲阇尼食。佉陀尼食。及诸浆饮。所谓与利师浆。馥勒奢果浆。蒲萄浆。黑石蜜浆。如是承事。乃至一七至九十日。为欲求请菩萨听闻佛法。菩萨尔时虽见是人如是供给心不欢喜。何以故?菩萨久於无量阿僧祇劫中。为求佛法故。我为一切众生心无增减故。以慈悲心故。住平等心故。时作转轮圣王。常以十善导化一切众生。为我意故欢喜奉行。命终之後得生人天。受微妙五欲快乐。尊严豪贵随心適意。卧起入宫。服乘鞍马。游戏园苑伎乐自娱。欢喜饮食。无常卒至老病丧亡。家室男女愁毒懊恼。举声大哭以手搥胸。或时拔发食饮灰土。闷绝躄地。持幡乘车啼哭送之。殡埋既竟。室家男女手相扶持。还归本家。愁毒闷绝。良久躃地。或时致玻或时狂痴。或时致死。於生者大损。於死者无益。是时转轮圣王。前後导从案行国界。见诸众生受斯苦恼。愍而哀伤。而作是言:夫为王者,王领国土摄诸众生。虽以十善导化果得如是微妙五欲。而不免生老病死无常败坏。当知我虽以正法治国。无益於物。若无益於物。云何名为大转轮王。云何复名为大慈父。云何复名为大医王。云何复名为大导师。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径。使得无为常得安乐。我等今者名不称行。譬如有人渴乏垂命。东西驰走求索冷水。遥见空井心生欢喜。而作是念。今我此身便为更生。何以故?若不得水命去不远。今见好井。必其望得清净冷水。济我虚渴运急之命。作是念已,驰奔往趣。往到井上。脱所著衣举著一处。入井取水而不得水。唯见毒蛇守宫蝮蝎百足之属。瓦砾荆棘及诸草秽。

尔时渴人失本愿故。既不得水众毒螫身。寻欲出井。其井朽故陷坠嵚岩。其朽故井深一箭道。既无梯蹬绳索杖木。虽复踊身上升。势不能高。气力羸惙还堕井底。为诸毒蛇之所唼食。命未断顷而作是言:我若先知此井无水。尚不眼视。而况往龋今日苦毒为井所误。尔时转轮圣王。见诸人民室家男女恩爱分离受苦恼时。而作是言:今我身者喻如空井。虽有井名而无有水。现有所趣而无所获。丧失身命苦恼如是,我今虽处於转轮圣王之位。七宝具足。十善导化。正法治国。令诸众生生人天中。受其微妙五欲快乐故。未能免生老病死。恩爱分离。怨憎和合。忧悲苦恼。更相哭泣。然是我过非众生咎。所以者何。以我无有出世间法利益一切众生。虽从於我谘受善法望获安乐。而实不能越於苦海。

尔时转轮圣王。复作是念。我身今者,喻如无智大痴施主。尔时施主值天大旱。七年不雨树木燋乾。时世饥馑穀米勇贵。人民饥饿互相茹食。饮血啖肉更相残害。枉滥无辜。或父食子或子食父。父母兄弟妻息男女。更相食啖。

尔时大施主。游行观看。见诸众生饥饿憔瘁羸瘦战掉。气力虚微颜貌憔瘁。头发蓬乱形体瘦黑。於其肩上或见担揭。纯是死人。所有头手节腕臂肘脊胁。肩臂膑膊足指。或是肝胆肠胃。时大施主。微声问言:汝所担揭者是何物也。答言:我所担者,是死人头手臂肘节腕也。问言:汝担是死人臂肘节腕。何所作为。答言:汝不知耶。天时亢旱时世饥馑。穀米勇贵人民饥饿。互相食耳。我所担者是我饮食。

尔时施主。闻是说已,心惊毛竖闷绝躃地。以冷水洒面良久乃稣。复更问言:虽是汝食是何人肉。尔时饿人闻是语已,举声大哭忧恚断绝。报施主言:不可言也。痛哉痛哉。怪哉怪哉。大施主。我今情实相语。我所担者,或言是父。或言是母。或言妻子。或言兄弟。宗亲骨肉。尔时诸饥饿人。各各以情实自说因缘。大施主。更无馀事。我等以饥饿因缘故。还相啖食耳。

尔时大施主。闻是语已饮气叹息。报众人言:汝等今者,更莫共相食啖肉也。若有所须衣服饮食。种种汤药所须之物。卻後一七。汝等大众皆集我家。我当随汝所须。衣被饮食病瘦汤药称意给与。众人闻已心生欢喜。叹言:善哉善哉。未曾有也。

尔时施主。还到其家。唤其夫人及其子息僮仆作使。一切皆集。於众人中和颜悦色发柔软言:告喻妻子及诸作使。汝等应当至心听我所说,汝等知不。天时炎旱时世饥俭。人民饥饿死者无数。我等居家库藏盈满穀米无量。可共及时种於福田。妻子闻已,善哉善哉快善无量。我等身命亦随施主。况於大藏钱财饮食耶。

尔时施主心生欢喜。汝等今者,真是我无上道伴。善哉善哉。汝等诸人。应当各各而自处分。随所应作随所应为。应作者便作。应为者速为。卻後一七必令成办。

尔时施主。一一处分已竟。即自出外处处观看。何处当有平地宽博安施坛施。即时安著清净之处。除去沙卤株杌荆棘。其地清净。安施床敷氍毹■?。即时安施大众座处已,严驾五百大象。负载饮食运趣施坛。饮食如山乳酪如池。膏油饼脯种种餚膳百味具足。兼有种种衣服珠环严钏象马七珍。种种具足庄严已竟。卻後一七明相举时。亦於七日朝。槌钟鸣鼓吹大蠡贝。高声唱言:一切大众。皆来集於大施主坛。

尔时众人闻是唱声。心生欢喜如蒙贤圣。闻是语已,寻声往趣大会施坛。随意所龋衣被饮食珠环钗钏。百种汤药象马七珍。随所好喜恣意选龋尔时施主所施之物。众人持去已荆尔时施主心生欢喜已,即还归家。室家妻子欢喜受乐。五欲自娱。卻後一七闻外人言:先所受施衣被饮食者,皆药发而死。或未死者皆发是言:怪哉怪哉是大施主。虽有慈悲怜愍。供给所须衣被饮食。虽复当时充饥解渴得济身命。於後数日药发丧命。时大施主忧恚懊恼。问其妻子。汝等云何成熟饮食。使恶毒药令堕食中。妻子作使诸僮仆等。皆言不尔。若不尔者毒从何来。答曰不审。

尔时施主重自捡校。即入家中次第案行。见一井水而覆盖头。问诸人言:此是何井。家人答言:此是施主於小儿时养三毒蛇。穿此一井安置其中。此井是毒蛇住处。水亦是毒。饮者杀人。施主见已问作使言:汝等先作食时。不取此井水用作食也。作使答言:饮食猥多。当时运急汲取此水用作饮食。大施主言:怪哉怪哉。如我今者愚痴无智。云何养此毒蛇作此毒井。告语妻子速往填塞。中三毒蛇者为吾烧杀。是时作使速往除灭尔时施主灭毒井已,出外观看。见受施者药发而死。异口同音皆言:坐此施主与我毒食。令我早丧身命。我若先知此食有毒者,终不啖食。尔时施主闻是语已心生懊恼。如彼转轮圣王。虽复十善导化令诸众生得生人天。虽受如是微妙五欲微妙快乐。犹未能免生老病死。时转轮圣王寻发愿言:我今应当求索无上佛法出世间法。令诸众生读诵玩习。远离生死得至涅槃。

尔时转轮圣王。为求佛法故。於阎浮提遍处宣令。谁解佛法。大转轮王欲得玩习。处处宣令。皆云言无。到一边小国中。有一婆罗门解知佛法。尔时使者迳往诣彼。至婆罗门所。问言:大德解佛法耶。答言解也尔时使者头面礼足。报言:大师。大转轮王欲相顾命。惟愿大师。屈神德往至彼转轮王所。时转轮王远出奉迎。头面礼足问讯起居。冒涉涂路得无疲惓耶。即请入宫。於正殿上敷王御座。前请大师愿坐此座。时婆罗门即昇妙座结加趺坐。

尔时大王见於大师端坐已定。供给所须施安已竟。合掌向於婆罗门白言:大师。解佛法耶。时婆罗门报言:吾解佛法。尔时大王报言:大师。为我解说。婆罗门言:王大愚也。吾学是佛法。久受勤苦因乃得成。今者大王。云何直欲得闻。

尔时大王白大师言:欲须何物。婆罗门言:与我供养。王言:所须供养为是何物。衣被饮食耶。金银珍宝耶。婆罗门言:吾不须如是供养。王言:若不须如是供养者,象马车乘耶。国城妻子耶。音乐倡伎耶。婆罗门言:吾都不用如是供养也。若能就王身上。剜作千疮。灌满膏油。安施灯炷。燃以供养者,吾当为汝解说佛法。若不能者吾欲起去。王未答顷寻下高座。

尔时大王即前抱持报言:大师。小复留怀。今我智慧微浅功德薄少。小顷自思惟当奉供养。

尔时转轮圣王。即自思惟而作是念。我从无始世界已来。丧身无数未曾为法。今我此身当归坏败。都无所为。今日正是其时。仰报大师言:所须供养者,当速办之尔时大王即入宫中报诸夫人。而我今者共汝等别。时诸夫人闻王语已,心惊毛竖莫知所由。微声问王。王欲何去。王言:今者我身欲剜作千灯供养大师。时诸夫人闻王语已,■转躃地举声大哭。闷绝吐逆良久稣息。报大王言:天下所重莫若己身。恭敬尊重随时将养惧畏不適。今者云何毁害捐弃。王是智人。而於今日如似颠狂鬼魅所著耶。王言不也。若不尔者,何缘如是作此苦恼。供养是婆罗门。何所为耶。王报夫人。欲求佛法为一切众生。若为一切众生。今日云何便见孤弃。王报诸夫人言:天下恩爱皆当别离。是故吾今以身供养。欲为汝等及一切众生。於大闇室燃大智灯。照汝生死无明黑闇。断众累结生死之患。超度众难得至涅槃故。汝等诸人。今者云何违逆我心。时诸夫人闻王语已,默然不对。心悲噢噎举声大哭。自拔头发抓掴面目。复发声言:我等薄相生亡我所。天王有五百太子。悉皆端正。聪明智慧人相具足。其父爱念喻如眼目。

尔时大王语诸子言:我於今日欲设供养。恐身命不济与汝等别。国土人民所有王法。从大者治。时诸太子闻是语已,身体肢节筋脉抽切。譬如人噎。又不能咽复不得吐。微声问父王言:今日云何永弃孤背。时诸太子前抱王颈。或捉手足举声悲哭。怪哉怪哉。今日云何永失覆护。

尔时大王谏晓诸子。即为宣说天下恩爱皆有别离。诸子答言:虽如父王所说,心情恋慕不能舍离。大王今日当赐一愿。令诸子等持此身命奉上大王。为王供养婆罗门师。王言: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未能堪办如是供养。如我今者远请大师。许相供养不得违错。夫为孝子不违父意。汝今云何违逆我心。时诸太子闻是语已,举声吼唤惊动神祇。举身投地如太山崩。尔时大王复与诸小国王一切辞别。还至殿上往大师所。脱身婴珞上妙衣服。举著一面端身正坐。告诸大臣诸小国王。五百太子二万夫人。汝等今者,谁能为吾剜身千疮。夫人太子及诸群臣。皆共同心而作是言:我等今者,宁以利刀自剜两目。终不能以手剜王身也。尔时大王心生忧恼。而我今者单子孤露。大众之中乃无一人见佐助也。

尔时大王。有一旃陀罗。其性弊恶人所怖畏。寻声往趣语诸太子且莫忧苦也。我有方便。能令大王事不得成。若不成事。还王领国如本不异。诸太子闻是语已,心生欢喜。时旃陀罗往到王前。语大王言:大王今者何所作为。剜身千灯供养大师。时旃陀罗言:欲剜身者我能为之。王闻是语心生欢喜。报旃陀罗言:汝今真是我无上道伴。时旃陀罗。即在王前。喊?戒噏张。高声唱言:大王当知杀人之法。断头截颈割断手足。抽筋拔肋苦痛如是,大王今者能堪是不。王闻是语心怀欢喜。时旃陀罗持牛舌刀就王身上。於旬速顷。遍体剜作数满千疮。时旃陀罗。谓王意退而反不移。投刀於地驰走而去。

尔时大王於身诸疮灌满膏油已,取上妙细氎缠以为炷。尔时婆罗门大师。见於大王作是事已,作是念言:我今应当先为大王宣说佛法。何以故?大王今当燃身诸灯恐命不济。命若不济谁当听法。思惟是已,告大王言:精进如是难为能为。修此苦行为闻佛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王宣说佛法。王闻是语心大欢喜。譬如孝子新丧父母。其子愁毒苦不可言:父母还活其子欢喜。王闻是语亦复如是,时婆罗门即便为王而说半偈。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王闻法已心生欢喜。告诸太子及诸大臣。而作是言:诸人若於我有慈愍心者,应为我忆持是法。於诸国土处处聚落有人民处城市巷陌。宣王优命。诸人当知。大转轮王见诸人民一切众生。没於苦海未能出恶。於诸众生起大悲心。剜身千灯求於半偈。诸人今当感大王大慈悲心。应当书写此偈读诵玩习。思惟其义如说修行。诸人闻是语已,心生欢喜。异口同音赞大王言:善哉善哉。大王。真是大慈悲父。为诸众生修此苦行。我等应当速往书写。或纸或帛。或於石上。或於树木瓦砾草叶蹊径要路多人行处。亦皆书写。其见闻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大王即燃千灯供养大师。其明远照十方世界。其灯光中亦出音声说此半偈。其闻法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光上照乃至忉利天宫。其灯光明悉能蔽隐诸天光明。时忉利天王。见此光明远照天宫。即作是念。以何因缘有此光明。即以天眼观於世间。见是大转轮王以大慈悲熏修其心。为一切众生故。剜身千灯供养大师。为度一切众生故。是故我等今当往於世间。劝戒佐助令心欢喜。即下世间化作凡人。往诣王所问大王言:剜身千灯修此苦行。为求半偈何所作为。报言:善男子,我为一切众生故。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化人即复释身。光明威耀敫然炳著。时天帝释报大王言:作是供养。愿求天王耶。魔王梵王耶。是时转轮圣王报天帝释言:我亦不求人天尊贵。正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故。不安者安。不解者解。未度者度。未得道者欲令得道。天帝释言:大王今者不乃愚耶。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汝今云何欲求无上道耶。报天帝释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於无上道。汝今虽发是言吾不信也。时转轮圣王即於天王释前。立此誓言:我若不真实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欺诳天王释者,使我千疮终无愈时。若不尔者血当为乳千疮平复。说是语时即复如故。天王释言:善哉大王。真是大悲。修大悲者如是苦行。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三菩提时要先度我。时天帝释放大光明遍照王身。与百千诸天俱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大子。见其父王身疮平复欢喜无量。即前头面礼足。卻住一面。合掌向父。异口同音俱发声言:未曾有也。今者父王真是大悲愍伤一切。王报太子。汝等若是孝子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诸太子闻是语已心生欢喜。感於父王重恩分故。寻声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万夫人百千采女亦复如是,

尔时众中有七十恒河沙等众生。皆发声闻辟支佛心。复有无量天人及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见闻是已,皆发道心欢喜而去。

猜你喜欢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宗密
  普陀洛迦新志卷二·王亨彦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四卷·世友
  卷第六十一·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七·澄观
  说无垢称经卷第五·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二十·湛然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三·玄奘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全文·佚名
  卷四百七十八·佚名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佚名
  卷第十·通云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一·澄观
  缁门警训卷第四·如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词综》(卷七)·朱彝尊

    宋词六十二首薄倖贺铸淡妆多态,更滴滴,频回盼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待翡翠屏开,芙蓉帐掩,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

  • 卷之六十五·佚名

    协修官华焯恭纂  总纂官钱骏祥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二签三月二十三日正总裁那恭阅四月十四日专司藳本陆恭覆阅壬子六月十二日  徐恭阅二签六月二十二日  荣恭阅二签八月十一日副总裁唐恭阅九月十六日  宗室宝

  • 高智耀传(附高睿传)·宋濂

    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智耀亦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贺兰山中。太宗应河西众人的推荐,召他出来做官,智耀坚决推辞。皇太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智耀至王府对皇太

  • 卷二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四广言路康熙六年丁未十二月壬申上谕吏部都察院设立言官原为国家大事兵民疾苦内外官员贪酷等项应许陈奏理宜简约真切直陈以备采择

  • 卷四十七·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七 字学 总序 人文既作则有字书生民日用之至切者也古之六书不过记其制字之义後世八法既生始求工於点画间而去古意远矣虽然学者不可以不习也盖六书本也八法末也专於八法而不核之以六书则昧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四·高晋

    目录天章【十四】乾隆二十 年乙酉御制古今体诗 钦定南廵盛典卷十四天章【乙酉 江南 山东 直】诗回跸至蘓州廿日如杭来往途翠华回复驻姑蘓一天霁色皆喜色万姓难诬实不诬瞻就何曾有所避遮留宁忍弗云俞【近行宫门

  • 二年·佚名

    (辛卯)二年大明成化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戌,上率百官,行望闕禮于仁政殿,進表裏于大王大妃、王大妃、仁粹王妃殿。〈大王大妃殿,有賀箋。〉○御仁政殿,受賀。○御仁政殿,行會禮宴,倭人、野人入參。命野人金波乙大進爵,又賜李多

  • 论语集注考证卷七·金履祥

    子路先之【先當作去聲謂率先之也語録取張子云以身為之倡】勞之【舊作去聲朱子從張子身不愛其勞之說而集註收蘇氏之解故讀作如字】程子【伯子】先有司【先平聲謂凡衆事且任有司為之於前也二章相連而二字不同子路以勇臨

  •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孔子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②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③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宰:武城的地方官,相当于武城县的县长。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②澹(ta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

  • 墓门·佚名

    ——口诛笔伐的限度【原文】墓门有棘①,斧以斯之②。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③。墓门有梅④,有萃止⑤。夫也不良,歌以讯之(6)。讯予不顾,颠倒思予(7)。【注释】①墓:墓道之门。棘:枣树。②斯

  • 人间训(上)·刘安

    【原文】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筦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佚名

      □□□ 胜慧佛 善□□□□□□□□□善见佛 毗琉璃憧佛 □□□□□□□□功德成佛 有功德净佛 □□□□□□□□功德通王佛 雨法华佛 造光明□□□□普明佛 那罗延胜业佛 爱清净佛 日月光佛 普光自在

  • 卷第二十·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过量乞衣学处第七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作如是念。我等所有经求之处。皆由给孤独长者启请世尊制其学处。我等假欲乞求狭小布巾尚无由得

  •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九卷·宗赜慈觉

    沙弥受戒文行者初请得度牒。以箱复托呈本师并知事头首。各礼谢三拜。选日剃度。维那司请受戒一人。引请阇梨一人。作梵阇梨一人。隔宿剃头。但顶心留方寸许。至日僧堂或法堂上安排。设戒师高座。前铺毡席。香案上用手

  • 且介亭杂文附集·鲁迅

    《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现实文学》,《中流》等。《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编》一起了。先生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一个人如果

  • 世本四种·佚名

    《世本》是先秦史官的档案记录的汇编。原书已佚。作者未详。后人据各种古书征引的文字,推断本书原是周王朝分门别类保管的历史档案,由秦汉间人汇编增补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时,称本书有15篇。现知最早为本书作

  • 白话辽史·脱脱

    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四年(1344)成书。一百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 附《国语解》一卷。记载辽代二百余年历史。此书为《辽史》白话文。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