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培育一颗清透心

清透是一种纯净,清透之心是一种灵魂的纯净。培育一颗清透之心,你就拥有了一颗纯净的灵魂,拥有了一颗清澈到可以洞察一切的心。

心无外物自有慧眼

想要有一双慧眼,内心必须不染纤尘。只有心无外物,才能洞察一切,才能更清醒更理性地走下去。

藕益大师有句话是:“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弘一法师对藕益大师这几句话颇为赞同。他在讲经说法时为众人解释这句话作为开示:“‘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

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闭关,已失掉闭关的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

世间人原本就有很多扮相,交一个心存正气的有品位的人做朋友并不容易。有时候,反而是我们恰恰能被别人看透,想要不被别人看透,并非隐藏心迹就可以做得到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没有心迹可寻。三藏禅师一直自诩神通广大,一次他找受人们尊敬的慧忠禅师前来印证。

慧忠禅师看了三藏一眼,问道:“早有耳闻您可了人心迹,是这样的吗?”

三藏恭敬地笑了笑说:“弟子不才。”

慧忠禅师在心里起了一个念头,然后问三藏:“你告诉我,我现在的心思在什么地方?”

三藏微微一笑,说:“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默许了,然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念头,于是又问道:“那你再告诉我,现在我的心思在哪里啊?”

三藏得意地笑了笑说:“禅师怎么会想到和山中的猴子玩耍呢?”

慧忠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慢慢进入了禅定的状态,他缓缓地说:“那你现在告诉我,我的心思在什么地方?”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依旧没有看出慧忠禅师的心思在哪里。

慧忠禅师再次微笑着说:“你知道为什么你没有找到我的心迹吗?”

三藏茫然地摇了摇头。

慧忠禅师说:“因为我刚才根本就没有心迹,你自然不能找到。”

做人就是如此,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多深,最终还是会被人探察到,所以要不想被别人探察到心迹,就要做到心无外物。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情感太盛容易冲动,太理性容易绝决,没有人情味儿。七分理性三分情感,是刚刚好的温度。

曾有位佛家法师云:“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弘一法师出家之前也喜爱文字诗词,但皈依佛门后,大师也说:“喜爱世间文字诗词是读书人的毛病,它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引发人的感情,障碍修道。道是如如不动。八关斋戒中规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戏,有碍道心,均所禁止,诗词歌赋也是一样。”

大师所说的文字诗词只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对于俗家大众来说,人们只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地看待问题,人生就会不断向前走。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一路沿街乞讨,来到了一座寺院前。当他向方丈乞讨时,方丈指着门前的一堆破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非常尴尬,生气地说:“你没有看到我已经残疾了吗?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你不愿给就不给吧,何必这样捉弄羞辱我呢?”

方丈用一只手搬起了一块砖送到了后院,然后对乞丐说:“像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已经足够了,我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呢?”

乞丐没再说什么,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两个小时之后,砖终于搬完了。

方丈走过来,递给了他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说:“谢谢你,大师!”

方丈笑着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用劳动赚到的。”

乞丐感动地说:“大师的再造之恩,我不会忘记。”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乞丐来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同样指着砖堆对他说:“把这堆砖搬到屋前我就给你银子。”

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转身走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弟子有些不明白,上次你叫那个乞丐把砖从前院搬到了后院,今天你又叫这个乞丐把砖从后院搬到前院,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后院,还是前院?”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砖放在前院和放在后院是一样的,可动手搬与不搬对乞丐来说却不一样。”

多年之后,一个很体面、气度不凡的人来到了寺院,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只有一只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了只要动手去做,生活会和正常人一样精彩。之后,他靠着自己的不断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那个拒绝搬砖的、双手健全的乞丐却依旧还是乞丐。

每一种创伤,都可以让我们萎靡不振,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

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多么窘困,我们都要积极地去面对,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一个不动手,永远等着别人施舍的人是不会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的,更别说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在付出中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清醒理智地看待面前的问题,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攀援。

自作聪明是劣智

有些人爱玩儿小聪明,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很低调,因为他们知道,自作聪明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过度虚荣和过度表现,任何时候,他们都知道如何铭心智。

弘一法师身为一代宗师,但一直不忘谦虚自检,他对自己说:“真正修行人的态度是如痴如呆。我们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贤也比不上,自以为聪明是劣智,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工夫才能有进步。等觉菩萨还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何况我们凡夫,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

大师也曾以故事的形式点化世人不要故作聪明:有两个寺庙相邻不远,一个寺庙的僧人外出办事时,必定会经过另一个寺庙。每当这个时候,另一个寺庙的僧人总要想办法出来“斗法”。

一天早上,一个小沙弥出去办事,路过另一个寺庙门的时候,这个寺庙里的和尚拦住了他的去路。

“你要到哪里去?”和尚问道。

小沙弥回答道:“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去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告诉他说:“明天你继续问他,如果他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说,如果没有脚的话,你到哪里去呢?那么他一定回答不了!”

第二天一早,昨天败下阵的和尚早早地守候在庙门前。一会儿,昨天那个小沙弥从寺院里走了出来,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拦住他,轻蔑地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风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沙弥不慌不忙地说。

和尚再次语塞,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小沙弥扬长而去,和尚只好垂头丧气地去请教师父。

师父听了和尚的描述,很不高兴,责备道:“你真是太笨了。你为什么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他一定答不出来!”

听了师父的这番话,和尚高兴极了,他心想,明天看你怎么应付我!

第三天,和尚又早早地等候在寺庙门前,等小沙弥过来后,和尚走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呢?”

小沙弥被纠缠烦了,于是告诉他:“我要到菜场去!”

和尚本来准备了一大堆问题用来刁难小沙弥,可是听到小沙弥这么说,和尚傻乎乎地站在那里无言以对。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无聊地去和别人做没有任何意义的纠结。人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得到释放和解脱。

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大多数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来检验自己的成果如何,其实我们自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尺。无论谁走在你前面,或者你走在谁前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静下来问问自己,我距离自己心中的目标还有多远。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弘一法师解释这句话为:“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比作修道人道业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正可以做到。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

佛家修行是修自身,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便是修行中的开悟。在新的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要自己动手塑造佛像。

小和尚问老和尚,是不是应该找一个佛像照着塑。

老和尚说:“不,照着自己的模样塑就行。”

小和尚不解地说:“师父可以,我可不行!”

老和尚笑道:“这样吧!我照你塑,你照我塑!”

小和尚不明白,老和尚又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你我的德行和模样都可以塑成佛,世界上还不平添许多向往成佛,可以成佛之人吗?”

无论哪尊佛,当初也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他们是因为用心地去修行才一步步把自己塑成佛的。

自己心中的画像——“心像”,往往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当我们在心里将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往往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敬业,只要真诚修行,一心向善,终成正果。

不畏现象遮望眼

哲学上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佛学上说一切凡尘俗事都会成为修行的障业。其实,无论出家还是在俗世,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灵慧的心,都要学会通过一切迹象洞悉事物的本质。

印光大师曾教化僧众:“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无独有偶,弘一法师也对此观点深信不疑:“信心颇深,是好现象,此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但有障碍,障碍即好张罗,好游玩,好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应酬统统放弃,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于实际修行没有好处,应引以为戒。”

修佛人开示弟子无处不在,他们会从一件小事中教弟子洞悉事物的本真原貌。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在远行的中途停下来歇息,佛陀饥渴难耐,对侍者说:“我们刚才好像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解渴。”

侍者拿着容器很快就来到了小河边,但很巧合不远处的一队商人骑着马从小河里疾驰而过,溪水顿时变得浑浊不堪。

于是侍者转身回去,对佛陀说:“我正准备盛水的时候,不巧一队商人骑马从河水中践踏而过,溪水被弄脏了,不能喝了!据我所知,前面不远就有一条小河,河水非常清澈,而且离我们这里也不是很远,如果我们现在起身的话,两个时辰就能赶到那里。”

佛陀生气地说:“我们离这条小河很近,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水呢?再说,也许你这次去会有不同的收获呢?”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朝小河走去,并在心里不停地嘀咕:“刚才我明明看见水那么脏,根本就不能喝,现在又让我去,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小河边的时候,却发现河水那么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

当事情的最终结果还未知的情况下,不要急着下结论,人的双眼没法与真理抗衡。有时候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更何况世上的事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多一份耐心等待和观察,而不是过早地贴上标签,打上烙印,以免留下遗憾和悔恨。

不要被烦恼迷惑心智

烦恼虽然由某件事触发而来,但却是由内心而生。人在烦恼的时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冲动的时候只需要尽快让情绪平和,而不要做任何决定。这样心智才会保持原来的聪慧无暇。

弘一法师讲解《观无量寿佛经》这一经本时,曾用一句话来解答人们对“烦恼”二字的提问:“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大师云:“此文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她觉悟了,她亲眼看见的。当时她遭遇家庭变故,痛不欲生,求释迦牟尼佛替她找一个安身之处,不愿再住在这个世界。佛很慈悲,并没有给她介绍一个地方,而是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变现在她跟前,她看来看去,觉得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请佛帮助她生到极乐世界,不愿意再待在这个娑婆世界。韦提希夫人此种举动是警惕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留恋娑婆世界的人。”

有时候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他们只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于暂时的烦恼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大师讲经,并非要每个人都弃世出家,只是教化众生如何看破世间烦恼,如何回归真我。无德禅师收了很多年轻的学僧,并告诫他们必须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否则山门是不会容纳他们的。

但是学僧们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懒做,有的贪图享受,有的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无奈之下,无德禅师只得将他们召集起来,希望可以度化他们。无德禅师对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如果听完之后你们依旧不能有所悟,就请离开。”

有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刚一进门,司阍就问他:“你喜欢吃吗?你喜欢玩吗?你讨厌工作吗?”

这个人说:“我喜欢吃喝玩乐,不喜欢做任何事情。”

司阍说:“那好,这里正是你最好的归宿。这里有很多诱人的食物,你可以随便吃喝;也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睡觉,不会有人打扰;这里还有很丰富的娱乐活动,让你尽情地欢乐。”

听完司阍的话,这个人很高兴地留了下来。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这个人渐渐厌烦了这种生活,跑去见司阍,央求道:“这种日子实在是太乏味了。因为玩得太多,我已经腻了,对娱乐提不起任何兴趣;由于吃得太饱,我的身体不断发胖,行动非常不方便;由于睡得时间太长,我的头脑已经变得很迟钝。您能给我找一份工作吗?”

司阍笑了笑说:“实在很抱歉,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个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阍:“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哈哈大笑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这里能让你失去理想、失去创造力,没有了前途、没有了希望,你的意志将会渐渐消沉,人格也会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人生的意义不是享福,而是经历实现梦想的过程,经历通向幸福的过程。所以,有梦想、有创造、有挑战、有目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一切被烦恼所扰,被诱惑所蒙蔽的选择都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选择。

活出生命的真谛

生命无常,人生几十年看似很长,其实只在瞬息之间。面对生命,我们无暇置身于争斗,无暇顾念左右逢源,只在乎是否活出了生命的真谛。

弘一法师对生命的详解叫人念念不忘,在讲经说法时,他曾引用这几句话将生命的真谛阐释得至清至纯:“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生命如此短暂,所以生命中的选择也更加重要。一天,佛陀在弟子们乞食归来后,问他们:“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为了什么?”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身体的滋养,以便长养色身,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眼光环视了弟子们之后,又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位弟子充满信心地答道。

佛陀摇摇头道:“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位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跟花草差不多,春天萌芽出枝;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笑容,说道:“嗯,你体察到了生命就像花草的生命一样短暂,但是对佛法的了解,还仅限于表面。”

“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是浮游生物一样,早晨刚出生,到了晚上就会死亡,充其量不过一个昼夜的时间。”一位弟子无限悲怆地说道。

“哦!你虽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但对佛法的参悟还是不够深入。”

在佛陀不断地否定和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出来了。有一个弟子说道:“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有不同,看起来很美,但是被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干涸枯竭了。”

佛陀含笑不语。

弟子们开始窃窃私语。

这时,一位弟子站起身来说:“佛陀!依弟子看,生命只不过在一呼一吸之间。”

佛陀听罢,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地认识生命,才是真正地体会至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千万不可懈怠放逸。”

我们不要把事物看得过于复杂,真理往往是简单而朴素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勇猛精进,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真谛。

远离内心的煎熬

看似平静的茫茫人海,谁又知道谁真正想什么。人们平静的外表下都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想要远离内心的煎熬,就要放下愤怒,远离贪婪。

弘一法师在回答某善友的问题时曾说:“心自在,不为外物所牵。”妙什禅师也曾教化众僧:“于此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

人若为外物所牵绊就会动心起念,备受煎熬。有个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大发雷霆,虽然她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天长日久,她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去向高僧求助,希望禅道可以帮助自己摆脱痛苦。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之后,沉默了片刻,随后把她带到了一座禅房中,然后将门反锁之后离开了。

开始时,妇女气得破口大骂,见高僧不理会,又开始哀求,但高僧依然没有理她。后来,妇人见于事无补,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现在真是恨死我自己了,我怎么会到这里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说完后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现在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高僧又问她:“那是为什么?”

妇人回答说:“气也没有办法啊!”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强烈。”高僧说完后又离开了。

等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说:“我已经不生气了,因为我终于明白了不值得气。”

高僧笑着说:“你现在还知道值不值,可见你的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当高僧第四次站在门外的时候,妇人问高僧:“大师,到底什么是气呢?”

高僧缓缓地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思悟了许久后,似有所悟,随即叩谢而去。

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了一件小事困坐愁城。佛法有云:增加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所以,做人不要太计较,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动不动就发火,这样,你就会少一分伤害,多一分快乐。

善悟才是真智慧

书本是工具,文字是工具,没有一个外物是能够帮你增加智慧的,真正能帮你增加智慧的只有你的悟性,善悟才是真智慧。

上上根人一听就领悟,立刻照做,无疑。中等根机还要等人劝,下等根机的人劝也不信,他说拿出证据来。

佛虽不在世,而作证人仍然不少,只要留意即能发现。弘一法师在为众僧讲佛时,提到开悟和智慧,还讲到一个佛家归西的故事:早年恢虚法师在香港讲开示,由弟子们记录,有一本叫《念佛论》,最后谈了几桩公案:第一,哈尔滨极乐寺传戒时,有一位修无师,出家人,不识字,在俗作泥水匠。他发心来戒坛帮忙。有一天他向老和尚侦虚法师告假,说要走了。老和尚有修养,不怪他。当家师定西法师沉不住气,责备他说:你既发心来护持道场,没几天就要走,说得过去吗?他说我是要到极乐世界去。大家一听很惊讶,问他何时去,他说不超过十天,并请求老和尚为他准备一个房间同两百斤柴。第二天他又来了,说今天就走。于是大家为他急于准备,并请同参道友来助念。有人请他说个临终诗偈,他说:我是苦恼人,不识字,不会作诗作偈,但我有一句要紧的话,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完不到一刻钟就往生了。谛闲法师见到极为赞叹。

悟性在瞬息之间,有时候求而不得,只有拥有一颗澄澈之心,才能真正善悟。一天,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说:“大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觉得在您的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可是为什么我却始终无法开悟呢?”

禅师听后,转身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到时候你就会开悟了!”学僧马上按照禅师的指点照办,可是过了不久,他再一次找到禅师:“大师,葫芦口太小了,我没法将盐块全部装进去,即便是装进去的也不化。我将筷子伸进去,却又搅不动,所以我还是无法开悟。”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摇了几下,盐块很快就溶化了。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一天到晚用功,不给自己留一点空闲,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也搅不得,怎么能化盐,又如何开悟?”学僧不服气地说:“大师,弟子不明白,既然用功不开悟,难道不用功就可以开悟吗?”禅师缓缓地说:“修行如同弹琴,弦绷得太紧就会断,弦太松了又弹不出声音来,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顿悟。

做事情的时候,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只有这样,才能体悟事情的真实所在。

猜你喜欢
  卷十四 酒诰第十二·孔颖达
  卷五五·邱濬
  四书劄记卷一·杨名时
  卷十七·刘因
  孟子集注通证卷下·张存中
  卷一·黄道周
  卷五十一·程公说
  卷二十六上·严虞惇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六章 走马·林语堂
  第十二章 8·辜鸿铭
  第十章 8·辜鸿铭
  目录·吕本中
  卷十二·朱鹤龄
  卷五百·佚名
  卷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一·谢章铤

    魏华父未全作谀辞 竹垞曰:宣政而后,士大夫争为献寿之词,连篇累牍,殊无意味。至魏华父则非此不作矣,置之不录也。按此说本于花庵,然华父鹤山长短句三卷,虽未臻上乘,亦未尝全作谀辞。其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太博张方韵云:“

  • 卷三十四·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四    宋 陈起 编陈必复山居存稿 余爱晚唐诸子其诗清深闲雅如幽人野士冲澹自赏要皆自成一家及读少陵先生集然後知晚唐诸子之诗尽在是矣所谓诗之集大成者也不佞三熏三沐敬以先生爲

  • 唐诗拾遗卷一·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一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上太宗皇帝帝京篇三落日双阙昏廽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褰幌翫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防鳯肃来仪鹤纷

  • 御选元诗卷六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六十八七言絶句一耶律楚材过金山和人韵金山万壑鬬声清山色空蒙弄晩晴我爱长天汉家月照人依旧一轮明过济源登裴公亭用闲闲老人韵山接晴霄水浸空山光灎灎水溶溶风廻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掀髯

  •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范晔

    刘平 王望 王扶 赵孝 淳于恭 江革 刘般 子恺 周磐 赵咨孔子曰:「夫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养,死无以葬。」子曰:「啜菽饮水,孝也。」夫钟鼓非乐云之本,而器不可去;三牲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十四·乾隆

      汉  太宗孝文皇帝  名恒高祖中子母曰薄姫【先在魏许负相曰当生天子后入汉高祖内之后宫一曰召幸之姬曰昨梦苍龙据吾腹高祖曰此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生帝】初封代王大臣既诛诸吕遂迎立之  【壬戌】元年十月帝谒

  • 名山藏卷之七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三)◆臣林记(嘉靖臣三)林俊孙交彭泽乔宇席书胡世宁李承勋吴廷举何孟春林俊孙交彭泽乔宇○林俊林俊字待用莆田人唐林蕴之后岳正为太守俊成童见知成化十四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 ◎女生之悲剧(约指一枚性命一条)·李定夷

    鄂省女子师范学校三年级乙班师范生陈毓龄,系黄冈县人。年念岁,勤苦求学,素为同校所敬仰。日前忽在校中后园水池内溺毙,闻其致死原因,因有同班生李芳素与陈相善。某日轮李值日,例应与校监共桌饮膳。李惧见其金戒指,被责奢华。

  • 卷二百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经籍考【六】经【论语 孟子 孝经 经解】读论语劄记二卷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论语稽求篇四卷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论语传注二卷李塨撰塨见易类论语温知録二卷崔纪撰纪见易类论语说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 乙未夏四月丁巳朔。 丁丑,常遇春来归。遇春,怀远人,性刚毅,有勇力。年二十三,为群盗刘聚所得,爱其骁勇,拔居左右。遇春见聚日事剽掠,无远图,察其必败。闻上居和阳,恩威日著,兵行有律,独率十余人来归。未

  • 卷二十八·戴锡章

    献宗皇帝李德旺,神宗遵顼次子也。光定十三年二月,神宗废太子德任,以德旺为太子。十二月,神宗诏传位于太子,乃即位时,年四十二,改元乾定。时蒙古主使史天祥徇西夏,破贺兰山还,遇敌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宋史·夏国传》及《元史

  • 卷第二·马永卿

      仁宗皇帝道德如古帝王,然禅学亦自高远。仆游阿育王山,见皇祐中所赐大觉禅师怀琏御书五十三卷,而偈、颂极多。内有一颂留怀琏住京师云:“虚空本无碍,智解来作祟。山即如如体,不落偏中位。”又有一颂,后作一圆相

  • 卷十八·高诱

    [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淮南鸿烈解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十八汉 高诱 注人间训【人间之事吉凶之中徵得失之端反存亡之几也故曰人间】清浄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

  • 帝学卷四·范祖禹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濬哲明孝皇帝上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濬哲明孝皇帝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封寿春郡王九年正月命尚书戸部郎中直昭文舘张士逊戸部员外郎直史舘崔遵度并爲王友眞宗宣谕曰儿子才七歳朕每

  • 卷八·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八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检讨【臣】陈兆仑孔頴达正义略曰此明天地之体论天

  • 卷五十九·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九诸子二苏氏 王氏学中策问苏程之学二家常时自相排斥苏氏以程氏为奸程氏以苏氏为纵横以某观之只有荆公脩仁宗实録言老苏之书大抵皆纵横者流程子未尝言也如

  • 目录·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目录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卷第一 慧学  译经科 汉迦叶摩腾 汉竺法兰 汉安清 汉支楼迦谶 汉竺佛朔 汉优婆塞安玄 魏康僧铠 魏昙谛 魏帛延 吴康僧会 吴惟祇难 晋竺昙摩罗剎 晋朱士行

  • 氏族大全·佚名

    全称《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二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书中所引的事迹至南宋末年。据此推断,此书可能是无人所为。建阳麻沙刊版。此书每二卷为一集,以广韵排列,以四声分隶各姓。末二卷为复姓。复姓之中,以上一字为韵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