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七章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语译

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国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民更亲近他,称颂他;再次一等的国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惧他;最末一等的国君,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轻侮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种国君本身诚信不足,人民当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国君是悠闲无为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然而人民都能各安其生,得到最大的益处。等到事情办好,大功告成,人民却不晓得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的。”

老子在第十七、十八、十九等章内,慨叹大道剖析以后的不良现象。尤其第十七、十八两章,特别谈到天下之所以大乱,是教化的结果。这个思想给庄子制造了反对圣人之教的机会,尤其针对孔子“仁义礼乐”这方面,他毫不放松任何可以讽刺的良机。

这个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在人的本性尚未腐败时,他可以依道而行,且完全服从自己的本能。这时的善是无意识的善,一旦圣人的善恶,智慧之教,和政府的奖惩法则蔚成时,大道就开始废坠。以至于使人的本性由真善而伪善,由伪善而天下乱。

尧的老师

《庄子》之《徐无鬼》

啮缺碰到许由(啮缺的弟子,尧的老师),问他说:“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许由答道:“我要逃避尧。”

啮缺好奇地问:“为什么?”

许由回答说:“尧一天到晚行仁行义,看来没有多久他就要被天下所耻笑了,不但如此,后世的人大概也要互相残杀了呢!其实,百姓是很容易召集的,你只要爱他,他就亲近你;有利给他就归顺你;称赞他就努力得不得了,要是强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可就要离散了。”

“能够忘记仁义的人少,以仁义求利的人多。因此一旦有了仁义,虚伪也就随之而起。这种行为不但不诚实,反而供给贪求的人作为伪善的工具。一个人治理天下想整齐划一的话,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百姓。尧只知道贤人有利天下,却不知道贤人有害天下啊!”

因为有了教化才产生大道颓废的理论,所以人们对尧的批评比他的继承人舜要好,对舜的批评又比禹要好。因此在庄子的作品中,尧被叙述为道废的开端(另有一说:在尧之前道就开始衰颓了)。

尧的天下

《庄子》之《天地》

尧治理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以后尧让天下给舜,舜又让给禹,而伯成子高便辞去了诸侯之职,回乡耕种。有一天,禹去看他,他正忙着田里的事。于是禹身居下手,站着问他说:“从前尧治理天下,你贵为诸侯,后来尧让天下给舜,舜又让天下给我,而你却辞去诸侯回乡耕种。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子高回答说:“从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没有奖赏,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罚,百姓自然避恶。现在你大行奖赏和刑罚,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来愈失本性。这是道德衰废,刑罚实施的先兆。看来天下要乱了。你还是走吧!不要耽误了我的农事。”说完再也不看禹,就自顾自地耕作起来。

道德的衰废

《庄子》之《缮性》

古代的人在天地初分之际,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恬淡寂寞,没有作为。那个时候,阴阳之气和顺安静,鬼神都不会来干扰人类;四时的运行也合于节度,所以万物都不曾受到伤害,生物也没有死于非命。尽管人有智慧,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使用;那真是“至一”的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没有受到一点外来的干扰。

后来道德渐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时,也只能做到顺人民的心意,而无法与万物混合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农、黄帝治天下时,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顺从天下人的心意。

等到尧、舜君临天下时,便开始治理天下,教化万民,使淳厚的民风趋于淡薄,朴实的本性,日渐消灭,人们离开了道去求善,隐没了德去行事,然后再舍弃天性而顺从人心,道德就愈加衰微了。

人心彼此窥探,使得巧诈丛生,更无法来平定天下,于是他们再用世俗的礼义来修饰,以世俗的学问去求见识广博。但是礼义掩盖了实质,世俗的学问也淹溺了人们的心灵。

从那时起,百姓坠入迷惑昏乱的地步,再也无法使性情返璞归真。

老子和阳子居论明王

《庄子》之《应帝王》

阳子居对老子说:“如果有个人做事敏捷,勇于决断,通达事理,勤于学道,那么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说:“那怎么能和明王比呢?这个人和会技艺的人被技能所累一样,只苦了自己的形体,乱了自己的心神。俗语说,虎豹因为身上有纹彩,以致指引了人来打猎;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狗因为会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来以供玩赏使役。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和明王相比呢?”

阳子居皱了皱眉说:“那么,请问明王是怎样治天下的?”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业普及,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教化施及万物,使百姓产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觉。虽然人们无法说出他的影响,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万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却处于神妙不可测的地位,游于虚无的境界中。”

猜你喜欢
  卷七 士相见礼第三·郑玄
  景公问国何如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晏婴
  增补卷·李贽
  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李宗吾
  卷八三·邱濬
  八 中国的长城·林语堂
  卷二·李明复
  第五十一卦:《震卦》·佚名
  卷九·张廷玉
  卷二十一·盛世佐
  修行观界第十三·佚名
  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
  提要·黄道周
  解深密经卷第二·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法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伯虎·唐圭璋

      朝中措   伯虎伏以判府中大先生,二年边城,作   成士类。既著文以励学者,又复增请荐名,   为邦人无穷之利。兵祸荒凉之馀,遽能复承   平之旧数。非思造特达,何以得此!乡闾士   夫、庠序诸生等方日颂盛德,而讴歌

  • ◆陈学士秀民(寄情稿)·顾嗣立

    秀民,字庶子,温州人,一云嘉兴人。博学善书,为武冈城步巡检、知常熟州。张氏时为参军,历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未详所终。钱宗伯牧斋云:周玄初《鹤林集》载庶子作《来鹤诗》,在洪武己巳二十二年,则知其明初尚在也。

  • 卷四十二·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四十二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计日集【起癸已七月尽十二月】暑雨连旬初秋就道自去年二月引疾乞休及是六百日矣渊明云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而今而後岁月庶为我有乎七

  • 卷七十七·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七十七宫殿艮岳赋【有序        宋】李 质宣和四年嵗在壬寅夏五月朔艮岳告成命小臣质恭请作古赋以进臣俯伏惴栗惧学术荒陋不足以奉诏正衣冠屏息窃诵宸制如日月照映至于经营终始与

  • 卷三十一·志第一·营卫志上·脱脱

        ◎营卫志上   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熙熙于于,不求不争。爰自炎帝政衰,蚩尤作乱,始制干戈,以毒天下。轩辕氏作,戮之涿鹿之阿。处则象吻于宫,行则县旄于纛,以为天下万世戒。于是师兵营卫,不得不设矣。冀州

  • 雍正上谕 三、朕之“屠弟”,正是为了不负皇考付托之·雍正

      【原文】  又奉上谕:前曾静逆书,诬谤朕躬诸条,离奇荒唐,即梦寐中亦无此诞幻怪异之境,惟有加朕屠弟之名一切,朕不辩亦不受,已于前谕中述其梗概。但朕之苦衷,尚有未曾详析宣示者。当日阿其那阴险狡狯,实逆党之渠魁,塞思黑、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九月。庚寅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己未皆如之。内记注  ○谕内阁、礼部题、十月初十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万寿圣节礼仪。请旨遵行等语。朕奉懿旨。是日着停止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纪昀

    列传金 【十】○金十富察世杰萧怀忠 伊喇谙达富珠哩阿老罕完颜萨哈庞迪伊喇成 舒穆噜卞 伊喇道 杨仲武 赵兴祥舒穆噜荣敬嗣晖 富察通钮祜禄额特埒富察世杰萧怀忠伊喇谙达富珠哩阿老罕完颜萨哈庞迪伊喇成舒穆

  • 一一〇 北京大学·周作人

    我于丁巳年四月一日晚上到了北京,在绍兴县馆找好了食宿的地方,第二天中午到西单牌楼教育部的近旁益锠大菜馆同鲁迅吃了西餐,又回会馆料理私事,三日上午叫了一辆来回的洋车,前往马神庙北京大学,访问蔡孑民校长,接洽公事。从南

  • 侯莫陈悦传·魏收

    侯莫陈悦,代郡人。父侯莫陈婆罗门,任驼牛都尉,所以悦在河西长大。他爱好打猎,善于骑射。逢牧子叛逆,于是归..朱荣,荣引荐他为都督府长流参军,渐迁大都督。庄帝初年,除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鯢人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朱

  • 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钱穆

    其弑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非二十二年《史记 田齐世家》:&ldquo;桓公立六年卒,子威王立。&rdquo;《索隐》引《纪年》曰:&ldquo;梁惠王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立十九年而卒。&rdquo;《索隐》既云齐桓公

  • 卷七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七十三雍正六年九月上谕三十二道初一日奉上谕各省所举名宦乡贤该部奏请勅下九卿会同本省部院官员详慎核定等语朕思既系本省之人在伊等瞻顾乡曲之情或有难於直语之处且同在一省而隔越

  • 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十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七等觉支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七等觉支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

  • 卷第十九·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九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九豁庵悟法师法嗣   &middot;啸岩文虎法师(广智下第八世)闲林真法师法嗣   &middot;法明师昶法师逸堂癸法师法嗣   &middot;同庵允宪法师   &middot;

  • 地狱之旅·阿加莎·克里斯蒂

    《地狱之旅》(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又译作:不明目的地,目的地不明。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生涯中鲜有的惊险小说——这表明她不但善于创作侦探小说,而且擅长惊险小说。红发的希拉里女士

  • 台湾兵备手抄·佚名

    本书不分卷,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编印。按清代台湾兵备掌于台湾镇挂印总兵官之手,「台湾兵备字抄」,即为台湾总兵掌理兵备随时应用之手册。据考,此一「手抄」为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间台湾总兵林宜华所用。经整理后

  • 杂阿毗昙心论·佚名

    梵名Sam!yukta^bhidharma -hr!daya-s/a^stra 。凡十一卷。法救(梵Dharmatra^ta )造,僧伽跋摩等译。略称杂心论。又称杂阿毗昙毗婆沙、杂阿毗昙婆沙、杂阿毗昙经、杂阿毗达磨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乃说一切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