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七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语译

自古至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乃因它不自营其生,所以才能长生。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超出他的本意。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伟大吗?

道无私:无为的另一个成因

《庄子》之《则阳》

少知问太公调说:“什么叫做丘里的言论?”

太公调说:“丘里,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个风俗的单位。它聚合了许多不同的成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为许多不同。就好像以马的各部分来认马一样,分散的马只是个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马。所谓的马,是聚集了身体各部分形成的躯体而言。”

“所以山丘是聚积小的才变成高大,江河是汇集了许多小溪才成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伟人并合了四面八方所致。了解这个道理,外便不会坚持成见,内更不会摒弃有道的本性。”

“四时有不同的季节,天不偏私去改变它,所以才能完成一个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国君不偏爱哪一人,所以国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衔,不是百官所赐,所以德行才能具备;万物有不同的条理,因为无私,所以大道才没有称谓;没有称谓,所以能无为,能无为也就无所不为了。”

“时序有终始,世情有变化,祸福有循环,它们都各自追寻自己的目标。如果勉强改变它们的本性,只会导致双方迷失正道,对万物并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道就好像大泽一样,各种木材由此而长,再以大山为例,木、石不同却聚集一处,合于一堂。这就叫做丘里的言论。”

天无私覆

《庄子》之《大宗师》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没有丝毫的私心。

圣人无私

《庄子》之《天地》

庄子说:“覆载万物的道何其伟大啊!君子不抛弃主见是体会不出的。抱无为的态度去做,便称为‘天’;以无为的言辞来表达,称做‘德’;爱人无私,施恩万物,叫做‘仁’;视不同的万物为同体,称为‘大’;行为没有形迹,叫做‘宽’;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便称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既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因外物而动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这十种道理,其心便能包容万物而无所遗漏,到时,他宁愿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宝藏在大海里,也不会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会再苦心求取富贵,更不喜欢长寿,不哀伤夭折,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忧,不把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的荣耀。因为,当他忘掉物我的分别,与万物同归于一时,生死荣辱对他而言便没什么不同了。”

关于“有己”的思想,请看第十三章的说明。

猜你喜欢
  险固第五十·桓宽
  鶡冠子卷上·鹖冠子
  致知第三卷·朱熹
  論衡校釋卷第三十·黄晖
  论语纂疏卷六·赵顺孙
  卷九·陈傅良
  卷十四·卫湜
  卷五·
  仪礼识误卷二·张淳
  第五 飞箝 2·王诩
  译文 卷六 家道·朱熹
  谈合作·梁漱溟
  幻事品第四·佚名
  选佛谱卷第六·智旭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彭定求

        卷6_1 【黄台瓜辞】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卷6_2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李元嘉   乾象开层构,离明启少阳。卜征从献吉,守器属元良。  

  • 高观国·唐圭璋

      观国字宾王,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有竹屋痴语一卷。   齐天乐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

  • ●初编·卷六·沈瘦东

    诗以言志,酒以合欢,为用殊而贵在妙解一也。诗以工著,酒以德称,其传不传,不系乎多寡也。不然,张率日课一诗,年十六已积稿至二千余篇,何以未闻有人以诗人目之乎?单于粹强亲朋以巨杯,多致狼狈,至有"单家酒筵为'觥筹狱'"之语,何以未闻

  • 海野词 全文·曾觌

      ☆水龙吟  楚天千里无云,露华洗出秋容净。银蟾台榭,玉壶天地,参差桂影。鸳瓦寒生,画檐光射,碧梧金井。听韶华半夜,江梅三弄,风袅袅、良宵永。  携手西园宴罢,下瑶台、醉魂初醒。吹箫仙子,骖鸾归路,一襟清兴。鹊楼高,建章

  • 游灉湖上寺·张说

    王琚春山临远壑,水木自幽清。 夙昔怀微尚,兹焉一放情。 云间听弄鸟,烟上摘初英。 地僻方无闷,逾知道思精。

  • 列传第三十九 酷吏·李百药

    邸珍 宋游道 卢斐 毕义云夫人之性灵,禀受或异,刚柔区别,缓急相形,未有深察是非,莫不肆其情欲。至于详观水火,更佩韦弦者鲜矣。狱吏为患,其所从来久矣。自魏途不竞,网漏寰区,高祖惩其宽怠,颇亦威严驭物,使内外□官,咸知禁网。今

  •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礼九等·脱脱

        ◎礼九   ○宗庙之制   宗庙之制。建隆元年,有司请立宗庙,诏下其议。兵部尚书张昭等奏:"谨案尧、舜、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其始祖也。有商建国,改立六庙,盖昭穆之外,祀契与汤也。周立七庙,盖亲庙之外,祀

  •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蔡东藩

      却说慕容冲进逼长安,众至数万。秦王坚登城俯视,见冲在马上耀武扬威,不禁失声道:“此虏从何处出来,乃敢猖獗至此!”当还问自己。说着,复大声呼冲道:“奴辈止可牧牛羊,何苦自来送死!”前时何亦引入紫宫?冲答道:“正因不愿为奴,

  • 九○七 吏部为知照清字经馆等承办《清文鉴》人员清册事致典籍厅移会(附连单)·佚名

    九○七 吏部为知照清字经馆等承办《清文鉴》人员清册事致典籍厅移会(附连单)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吏部为知照事。文选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等部会题前事一案,相应抄单移会查照可也。须至移会者。计连单一纸。右移会内阁

  • 裴炎传·欧阳修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人。为人宽厚,不苟言笑,气节不同常人。年轻时补为弘文馆门生,每遇休假日,其他学生多半都出外游玩,独裴炎依然苦读不问其他。有司见他勤奋,将要荐举他任职,而他却以自己学识尚不深博而辞谢不就。在弘文馆

  • 卷五·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卷礼部志稿卷五明 俞汝楫 编圣训宪宗纯皇帝经筵之训天顺八年六月上将开经筵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会举讲读官以闻且赐勅谕勉励之曰朕恭膺天命继承祖宗鸿业

  • 卷二 埒克等之叛·李有棠

    〔察克事附〕太祖即位之五年夏五月,皇弟埒克、伊德实、谋反。安图妻讷默库知之,以告,得实。太祖不忍加诛,乃与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为誓,赦其罪,出埒克为德哷部额尔奇木,封讷默库为晋国夫人。六年秋七月丙午,亲征珠巴克,命弟埒克

  • 四讳篇第六八·王充

    【题解】东汉时期,在“天人感应”、谶纬迷信思想的统治下,各种迷信忌讳大肆泛滥。从本篇至《解除篇》,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忌讳的八篇论文。王充在本篇中批驳了四种迷信忌讳:一、忌讳在住宅西边

  • 第四 抵巇 2·王诩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①,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②,兆萌芽蘖③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注释】①因化说事:根据情况分析事情。陶弘景注:“形而上者谓之圣

  • 卷四 存养·张伯行

    此卷论存养。盖存养之功,实贯知行,故编此以列乎二者之间,见致知涵养,互发兼修,不可偏废,而后有以为力行之地也。朱子曰:欲应事先当穷理,而欲穷理,又须养得心地本原。虚静明彻,方能察见几微,剖析烦杂,而无所差措。朱子曰:主敬者存心

  •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太虚

    ──三十三年五月在汉藏教理院讲──今天惠临了印度大学的罗达克利西那校长,我们应当很至诚地欢迎!印度大学在佛经上叫做波罗奈的地方,就是鹿野苑的所在地。此地是印度古文化的中心,亦是佛陀初转法轮之所。四五年前,我曾到

  • 佛说四愿经·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与五百比丘僧。坐于尼延树下。为数千万人说法。于是城中有豪长者。财富无数。名曰纯陀。纯陀有子。厥年十四。时得重病。不免所疾。逐便丧亡。父母兄弟。宗亲中外。莫

  • 左传附注·陆粲

    五卷。陆粲撰。陆氏平生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胡氏传辨疑》、《左氏春秋镌》。此书前三卷驳正杜预《集解》,第四卷驳正孔颖达《正义》,第五卷驳正陆德明《辞义》。其训诂注意证据,多旁采诸家之论,亦间断以己意。其纠正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