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记析疑卷十七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

大传

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髙祖

有大事有大功勲也若无功者皆得请则为礼制之常而不当谓之干矣观下文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可见为非常功伐

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歴文王昌

西汉之末絶不闻有纬书自王莽假符命以簒而光武亦以名应赤伏符不能禁絶谶纬驯至东汉之末诸老儒遂据纬书以释诸经传康成至谓文王已自称王孔颖达据合符邪説谓文王立后稷以配天追王太王王季中庸所谓周公追王乃以王礼改耳其不改文王本以王礼也贼经诬圣为妖为孽遂至于此诸经之各有纬书乃莽徴诣公车集廷中者所记説也刘歆承莽意以着七畧未有不以诸经之纬附入者班固志艺文壹本七畧而无一语及纬书则东汉之初明者已弃置而不道矣而羣儒乃据以释三礼至莽臣劝进之文称周公践阼召公不悦康诰王若曰朕其弟小子封为周公摄位称王之徴而据以説尚书名贤魁士亦不能辨程朱出始一以义理斥之而肤学鲰生至今尚有以不用汉儒训诂为程朱疚者是之谓失其本心

不以卑临尊也

柴于上帝祈于社然后设奠追王葢以三王之功徳告于皇天后土而后与天下共尊之是以天地临之而非敢以己之卑临祖考之尊即至于南郊称天以诔之义也

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

所言五者本若无与于民事然治亲报功存爱贞教之本也举贤使能立政之源也一物纰谬则教迷而政乱故民莫得其死

五曰存爱

凡古先圣王及其辅佐有功徳于民者皆建置后裔兴灭继絶所以存其遗爱也

缀之以食而弗殊

合食之礼歳时必举者以五服为限若始为大夫士而祭于大宗之祖庙及女子将嫁而教于宗室则凡同姓者皆然缀之以食而弗殊不独合食为然故百世皆可考也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

祖之义不宜重于祢而曰重者此记所论宗法也设同父兄弟数人各一子惟宗子无后则必以一人之子后宗子而不得顾私亲同祖亦然是之谓祖重于祢也仪礼防服传多后儒臆説非先圣之旧如经有为人后之文传遂谓独后大宗何休因谓小宗无后当絶设三人同父而适长无子余各一子任适长之絶则其次将自承父而为宗子乎抑以己之子继祖而为宗子乎自承父则父本有适以己之子继祖则上无所承而使兄弟及兄弟之子宗之义不安情不顺也必以己之子继兄承祖以为父之小宗俟其子姓蕃衍或兄弟之子姓蕃衍然后使继已而为己之小宗此天理人情之极也独子且不可自私而任父宗之絶况多子乎等而上之至于髙曾之小宗则所系愈重皆各自私而任其宗之絶先王制礼不若是之舛戾也记言宗法甚详而无及于后小宗者葢大宗无后惟义不可以苟止而小宗无后则情亦不能自安故以为不必言而畧之也适子不得后大宗以族人可继者多故各留其适以后小宗若父祖之小宗无后而已无支子虽适子亦安得不使为后乎经曰为人后者正以该大宗一小宗四果小宗无后当絶则第曰后大宗者而不宜曰为人后矣

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生则诸父兄弟皆臣不得言本亲之尊卑长防没则有服无服者皆斩不得言天属之逺近以君所居天位族人所居臣位也

絶族无移服亲者属也

先王制礼小功则不责以同财非导以薄量其力之不能周也六世则不使相为服非絶其恩度其忱之不能属也且使财之当同者知其力之不可私服之未絶者知其情之不可饰焉

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古者王公有田以处其子孙即卿大夫之后亦聚族而居如殷民七族懐姓九宗自当立社有社则有稷重社稷以无田禄则无以飨宗庙也爱百姓不独卿大夫有采地者各私其地子其民也即士之食田禄者亦惧土荒民敝而求其生养之遂矣旧説以百姓为百官于下文爱百姓则刑罚中不可通

百志成故礼俗刑

财用不足则百志不成教以礼而民不能从坐视其俗之败而君不能正矣

猜你喜欢
  权谋残卷·张居正
  卷五十二【起昭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杜预
  论语集注通证卷上·张存中
  第一编 上古哲学史·钟泰
  第六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一)——《礼记·经解》第二十六·林语堂
  卷十二·朱朝瑛
  左传折诸卷十五·张尚瑗
  问幻品第十三·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玄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智旭
  在西恭与甘地先生谈话·太虚
  评无乐器之音乐·太虚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佚名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佚名
  第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马光祖·唐圭璋

      光祖字华父,号裕斋,又号桂山,金华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仕至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拜知枢密院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减字木兰花   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

  • 罪过·闻一多

    老头儿和担子摔一交, 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 老头儿爬起来直哆嗦,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手破了,老头儿你瞧瞧。” “唉!都给压碎了,好樱桃!” “老头儿你别是病了罢? 你怎么直楞着不说话?”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一早起

  •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二杜甫太岁日【大历三年岁次戊申正月丙午朔三日为戊申日乃太岁日也】楚岸行将老巫山坐复春病多犹是客谋拙竟何人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荣光悬日月赐与出金银

  •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叶隆礼

      晉表   晉出帝降表   孫男臣重貴言:頃者,唐運告終,中原失馭,數窮否極,天缺地傾。先人有田一成,有衆一旅,兵連禍結,力屈勢孤。翁皇帝救患摧剛,興利除害,躬擐甲冑,深入寇場。犯露蒙霜,度鴈門之險;馳風擊電,行中冀之誅。黃鉞一

  • 卷六·连横

    职官志连横曰:台湾为荒服之地,中古未入版图。草衣木食之民,自生自养,老死不相往来,固不知所谓政治也。及隋、唐之际,避遯之民,群聚澎湖,推年大者为长,畋渔为业,牧羊山谷间,各赡其食,毋相凭陵,故无讼狱之事,又不需所谓政治也。蒙古倔

  • 蜀碧卷三·彭遵泗

    ──起乙酉、止丁亥乙酉順治二年(時賊竊據全蜀)春正月,舉人劉道貞以兵復邛,不克,賊滅其家。初,道貞敗賊於小關山,賊還據邛,至是,道貞謀恢復,命子暌度以兵來爭,賊搜獲道貞妻王氏,環刀械頸,令招其子。王氏大罵不從,賊分其屍,投之城外

  • 一一七二 军机大臣奏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遵旨挖改进呈片·佚名

    一一七二 军机大臣奏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遵旨挖改进呈片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蒙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五至卷八一本,内「当党」二字倒写,并「旧安」二字查原本系作「旧奸」,谨遵旨挖改进呈。其余又看出

  • ·剿灭嘉义二重沟逆巢并会同筹办防海事宜摺·丁曰健

    奏为官军剿灭嘉义二重沟逆巢,截获投诚复叛巨匪吕梓,并会同筹办防海事宜,全台水陆地方均各静谧;恭摺驰陈,仰祈圣监事。窃查前饬嘉义营、县绅团人等会同剿捕阵斩在逃潜回勾结滋事之股首严办,并获解匪党多名,分别

  • 卷一百二十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五宋 赵汝愚 编兵门蕃兵上仁宗乞用泾原路熟户  王尧臣臣伏见泾原路熟户万四百七十余帐帐之首领各有职名曹伟帅本路威令明着常用之平西羌其後边备稍懈守将唯务姑息寖成骄黠自元昊

  • 卷十·陈士元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十明 陈士元 撰礼仪考禘孔融氏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羣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郑氏曰天子祭圜丘曰禘祭宗庙大祭亦曰禘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祫则以毁庙羣庙之主于太祖庙合而祭之禘则増及

  • 卷七·佚名

    △二诵第二(一二二)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伎人主。号曰动发。往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而作是言:瞿昙我于昔者,曾从宿旧极老伎人边闻。于伎场上。施设戏具。百千万人。皆来观看。弹琴作倡

  • 卷二·佚名

    复次妙吉祥。譬如炎夏向残雨际初月时景方来。以诸众生宿业报故。此大地中一切种禾稼药草树林而悉成长。时虚空中大风吹击大水流注。是时大地而悉滋养。阎浮提中一切众。见是相已咸生欢喜。其心適悦想此世间有大雲起。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六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六卷(梵行品第二十)释七善法为梵行谓知法知义等 释十二部经 广辨四无量心 辨爱行人多集喜舍见行人多修慈悲 广释四无量定数 广释怨亲中人有九品义梵行品第二十案。僧亮曰。以四等为

  • 羯磨仪式目录·书玉

    上卷 时事第一黑白忏摩篇(四法)先明悔过法  如律审戒法  上殿礼佛法  呈罪称量法第二半月布萨篇(十四法)先知净住法  起缘说戒法  净堂敷座法  整仪入众法  请师升座法  诫敕小众法  问和行筹法 

  • 芦川归来集·张元干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词三卷。宋张元幹撰。元幹诗虽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已流行,但当时多以抄本传世。其集首次结集刊刻当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元幹去世五十馀年之后,由其孙张钦臣主持,里人曾噩任

  • 顺治招远县志·张作砺

    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

  • 外官新任辑要·佚名

    凡新选官员在京即写本省各上司禀帖及本属书役头谕一道或借州县官封发逓此谕发后必有书办头役茶房前来名曰头接并红示湏知事宜宪纲舆图志书册籍等项先将红示红批标发传接手本必湏回明官府派定经理接到手本之时可即细看

  • 青春之火·程小青

    我不是自己夸口,我的听觉虽及不上我的老友霍桑,可是也并算不得怎样低弱。那天破晓时分,霍桑只轻轻地说了一声“一个女子”,我便突的从睡梦中惊醒。我向窗上望一望,晓光已是白漫漫的。在这晚秋的当儿,这样的光色,估量起来,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