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

(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大菩萨众八千人俱。尔时王舍城中。有淫女。女名胜金色光明德。彼女宿世善根因缘。形貌端正众相具足。身真金色光明照曜。容仪媚丽世所希有。神慧聪敏辩才无碍。音辞清妙深邃柔软。言常含笑语无粗犷。顾眄进止容豫安详。随所在处。或行或住或坐或卧。地皆金色。光明照曜。所著衣服青黄赤白亦皆金色。时王舍城一切人众。或是王子或大臣子。或长者子或豪富子。见者贪染系心爱著。情无舍离。是金色女。或在聚落或在街巷。或在市肆或在河岸。或在园林所游之处。若男若女童男童女。皆悉随从观无厌足。复于异日。有长者子名上威德。为欲乐故多与财宝。共相要契乘驷马车。其车纯以金银琉璃摩尼真珠上妙众宝。严饰庄校。建立宝幢微妙幡盖。宝座华鬘涂香末香。如是种种和合胜香以用涂薰。以瞻卜华而为璎珞。庄严其身同载宝车。于宝车前。种种伎乐歌舞作倡。于其车后。复持种种甘美饮食衣服卧具。次第随从往诣园林。尔时大众。若男若女童男童女。皆悉随逐左右观看。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禅定起。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而作是念。何等众生。于大乘中堪受教化。何等众生。应以神通而受教化。何等众生。应以过去业缘而受教化。何等众生。应闻正法而受教化。作是念已。见金色女与长者子。同载宝车欲诣园林。见已即观根性差别。差别观已作是念言。此女过去善业因缘堪受教化。若闻我法即能信受。尔时文殊师利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映蔽日光悉不复现。何况余光。时文殊师利所著衣服。面各光照满一由旬。令彼多众皆悉睹见。复以种种众宝璎珞天冠臂印。庄严其身。欲令见者心生贪乐。作是事已。往诣女所当路而住。光照女身及长者子。驷马宝车所有光明皆悉闇蔽。犹如聚墨比于真金无有光明。彼金色女。见文殊师利众宝庄严衣服清洁光明远照。谓是天童自于己身及长者子。而生鄙恶不复爱乐。于文殊身及以衣服起贪著心。默自念言。我当就彼共为嬉戏。从心欲乐求索彼衣。作是念时。文殊师利威神力故。毗沙门王化为人像。从空而下立于女前而语之言。汝今不应于彼人所生贪欲心。何以故。彼人清净无贪欲故。金色女言。此是何人。毗沙门言。此是文殊师利童子菩萨。金色女言。云何名菩萨愿善说之。为是天耶。为是夜叉。为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为是帝释。为是梵天。为是四天王天耶。毗沙门言。非天。非夜叉。非乾闼婆。非阿修罗。非迦楼罗。非紧那罗。非摩睺罗伽。亦非帝释。亦非梵天。亦非四天王天。如是等辈悉非菩萨。言菩萨者。一切众生随所愿求悉能满足不生悭吝。是名菩萨。时胜金色女即作是念。如所说者。我今乞衣必定应得。即便下车向文殊师利所。到已白言。文殊师利。愿能施我所著衣裳文殊师利言。妹汝若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与汝衣。女言。文殊师利。何者名为菩提心耶。文殊师利言。汝身即是菩提。女言。云何我身即是菩提。愿重广说令我得解。于是女人说偈乞衣。

  文殊久发菩提愿  今可施我身上衣

  若不能施非菩萨  犹如枯河而无水

  尔时文殊师利。说偈答言。

  汝若能发菩提心  我当随愿施汝衣

  若有坚固菩提者  一切天人皆供养

  尔时胜金色女。复以偈问。

  菩提有何义  菩提从谁得

  菩提谁能与  菩提何行成

  尔时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于今现在有佛。号释迦牟尼多他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彼佛所说。身及菩提皆悉平等。于意云何。汝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是女过去善根因缘闻此语已。即得法光。得法光已白文殊言。如是如是。我今此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色可觉可知不。女言。不也。不可觉不可知。文殊师利言。菩提亦如是。不可觉不可知。如是色平等故。菩提亦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受想行识可觉可知不。女言。不也。不可觉不可知。文殊师利言。菩提亦如是。不可觉知。如是受想行识平等故。菩提亦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此色可说在此在彼在内在外在中间不。可说青黄赤白颇梨杂色不。女言不也。文殊师利言。菩提亦如是不可得说。如是色平等故菩提亦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文殊师利言。受想行识可说在此在彼在内在外在中间不。可说青黄赤白颇梨杂色不。女言。不也。如色不可说。乃至受想行识亦不可说。文殊师利言。菩提亦如是不可说。如是受想行识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五阴如幻体性不实。颠倒故生。菩提亦如幻体性不实。以颠倒故。世俗说生如是。幻平等故五阴平等。幻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五阴如梦体性不生。菩提亦如是体性不生如是梦平等故五阴平等。梦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五阴如阳炎以业缘故生。菩提亦如阳焰无业无报。如是阳炎平等故五阴平等。阳炎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五阴如镜中像。体性空无不去不来。菩提亦如是无去无来。如是镜像平等故五阴平等。镜像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五阴但是假名。菩提亦如是但是假名。如是五阴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五阴无有作者。离作者义。是菩提五阴无体性离体性义。是菩提五阴不生离生义。是菩提五阴无常离常义。是菩提五阴无乐离乐义。是菩提五阴无清净离清净义。是菩提五阴无我离我义。是菩提五阴不清净离清净义。是菩提五阴无取离取义。是菩提五阴无家离家义。是菩提五阴无去来无去来义。是菩提五阴圣人法论。菩提亦圣人法论。如是论非论法五阴体性。如来一切觉故。是名菩提。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如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觉五阴者。名觉菩提。何以故。非离五阴佛得菩提。非离菩提佛觉五阴。此方便知。一切众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众生。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四大法生。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而此地界非我。非众生。非寿命。非晡沙。非富伽罗。地界平等是菩提过去无取故。水界平等是菩提。体性不生故。火界平等是菩提。体性不可觉故。风界平等是菩提。体性不可见故。地界体性如来觉故得菩提。如是水界火界风界如来觉故得菩提。觉地性者是名菩提。如是能觉水火风等是名菩提。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复次地界不知水。水界不知火。火界不知风。如是诸界无名不可说者是名菩提。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汝身眼法生不。如是耳鼻舌身意生不。妹此中眼空眼空体性即是菩提。如是耳鼻舌身意空。意空体性即是菩提。

  复次若眼体性空色不可说。色空体性即是菩提。如是耳鼻舌身意体性空。一切法不可说法空体性即是菩提。复次眼不取色菩提亦如眼不取色。如是耳鼻舌身意不取声香味触法。菩提亦如是不取一切法。如是眼识界色界中不住。眼识色界菩提中亦不住。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法界中不住。如是意识法界菩提中不住。眼识界菩提界无二无别。乃至意识界菩提界无二无别。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觉眼者是名菩提。如是觉耳鼻舌身意者是名菩提。眼体性空。能觉如是体性空者即是菩提。耳鼻舌身意体性空。能觉知者即是菩提。复次眼体性不贪不嗔不痴。离贪嗔痴即是菩提。如是耳鼻舌身意体性不贪不嗔不痴。离贪嗔痴即是菩提。眼无主者无取者。菩提亦无主者无取者。如是耳鼻舌身意亦无主者无取者。菩提亦无主者无取者。眼中无男法女法亦非男非女。如是菩提中无男法女法亦非男非女。耳鼻舌身意中无男法女法。耳鼻舌身意亦非男非女。如是菩提中无男法女法。菩提亦非男非女。复次眼色如如来。觉此如故名为菩提。如是意法如如来。觉此如故名为菩提。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汝身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晡沙。无富伽罗。无人。无摩那摩。无作者。无受者。无见者。无闻者。无嗅者。无味者。无触者。无知者。彼菩提亦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晡沙。无富伽罗。无人。无摩那摩。无作者。无受者。无见者。无闻者。无嗅者。无味者。无触者。无知者。是故说一切法不可知即是菩提。

  复次此身无知无觉无作。犹如草木石壁。若内地界若外地界名地体性。此地界性。如来般若智力觉已。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复次妹如汝心意和合思量分别。而此心意思量分别无觉无知。不在皮肤。不在筋血。不在骨髓。不在发毛。不在指爪。不在内外。不在眼耳鼻舌身意。非住非不住。不定住非不定住。非此住非彼住。非色不可见不可捉。无障碍无分别。不可执不和合。非家离家。清净最清净。光明照曜彼心意思量分别。不与烦恼和合亦非清净。何以故。体性净故不与烦恼和合。不和合故清净光明。又彼光明无身。无身故不与烦恼和合亦非清净。如是阴界入体性即是菩提。菩提体性即是阴界入。是故汝身阴界入性是名菩提。何以故。非离彼故名为菩提。离阴界入事中菩提不可得。觉阴界入即是菩提。是故我说一切法平等觉此名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说此法已。时虚空中五百诸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随从胜金色光明德女。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二百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十天人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时胜金色女踊跃欢喜心得清净。五体投地礼文殊师利足。作如是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三宝已。受梵行五戒。受戒法已。至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白文殊言。我今得闻如是法教。为一切众生得安隐故起慈悲心。为不断佛种故至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文殊师利为我说此菩提之法。我当顺行。亦当广为一切众生说如是法文殊师利。如是佛法寂灭大寂灭。我不知故随恶觉观起颠倒心执于身见。自贪著身复令他贪。我今至心清净忏悔一切罪业。如文殊师利所说贪寂灭法一切和合法亦如是寂灭。若有众生不知此法起贪著者。我能令彼远离贪著。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烦恼犹如死人。但以颠倒妄想故生。若无颠倒诸妄想者烦恼则灭。我今得闻文殊师利所说法要。知一切烦恼犹如云雾体性不实。烦恼如电。一念不住。烦恼如风。体性不生。烦恼如空中画。不可见故。烦恼如画水。随画随灭故。烦恼如夜叉鬼。生恶觉故。烦恼如热病。狂妄语故。烦恼体性无。恶觉生故。烦恼难舍。我我所执故。无物妄取客尘。烦恼妄生故。烦恼随想现。恶觉观取故。烦恼如眼。见种种境起故。烦恼体无尽。犹心浊生故。烦恼体性无。和合缘生故。烦恼如团聚。阴入界合故。烦恼不可识。无名色故。烦恼不可知。无善觉故。烦恼如种子。能生菩提故。何以故要因烦恼能满菩提故。

  文殊师利。菩提者如金刚撅。众生烦恼不能动故。又菩提者如金刚迹一切烦恼不能破故。何以故。法界方便不可坏故。文殊师利。见烦恼者名为菩提。何以故。一切境界顺菩提故。如是菩提无有住处。一切烦恼亦无住处。何以故。生即灭故。文殊师利如心体性不可说示。亦不可说在此在彼。贪嗔痴体性亦复如是。菩萨如是知烦恼故。于多贪众生多嗔众生多痴众生。善能教化然不为彼众生恼乱。乃至教化等分众生亦不恼乱。文殊师利。如我贪嗔痴。一切众生贪嗔痴亦复如是。如我烦恼当知一切众生烦恼亦复如是。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猛火于一切草木不生恐怖。如是智慧行菩萨。于诸烦恼不生恐怖。譬如日轮不与闇住。如是智慧行菩萨不与惑住。譬如大风诸山树木无能障碍。如是智慧行菩萨。一切世间烦恼境界无能障碍。譬如虚空劫火不烧。如是智慧行菩萨。诸烦恼火亦不能烧。譬如有宝名曰铁爱。不住不净随所止处一切清净。如是智慧行菩萨。于一切烦恼亦复不住。譬如虚空不与地合。如是智慧行菩萨。不与烦恼诸结和合。如铁围山风不能动。如是智慧行菩萨。一切烦恼所不能动。譬如仓鹄水乳和合惟啑于乳而不取水。如是智慧行菩萨。虽与一切烦恼和合。而但取智不取烦恼。如郁单越国男女和合。悉诣树下若非亲者树枝垂下阴覆其身。菩萨如是。于根未熟众生智不垂化。

  复次文殊师利。我今于此一切烦恼不生惊怖。何以故。以知一切烦恼性故。善披菩萨无畏铠故。譬如健人临阵不怖。若生恐惧则非健人。菩萨亦尔。于诸烦恼而生恐怖则非菩萨。又如有人入阵相击。不能胜他反为他害不名健儿。若诸菩萨而为烦恼之所害者。不名菩萨文殊师利。如净水珠投之浊水。水则清净而不为彼浊水所污。菩萨虽与烦恼和合。不为烦恼之所染污。

  尔时胜金色女说是语已。问文殊师利言。云何菩萨能离烦恼。文殊答言。若有菩萨知烦恼生知烦恼灭。是则不名离烦恼者。譬如明灯能灭诸闇。若与闇俱不名为灯。如是菩萨见烦恼生见烦恼灭。则不得名离烦恼菩萨。复次离烦恼菩萨。不见烦恼不见清净。非见非不见。离心意识者名离烦恼。于彼彼处心有分别。乃至念涅槃者。是名不离烦恼。何以故。或心或心数生攀缘罪福故。此攀缘者名一切作行。若作行已是为流转若流转法名实流转。一切流转名为烦恼。

  复次和合者名为烦恼。何者和合。眼与色和合。耳与声和合。鼻与香和合。舌与味和合。身与触和合。意与法和合。三昧与烦恼和合。何以故。见得三昧出没相者名为烦恼。离恶觉者名离烦恼。离心行者名离烦恼。无功用者名离烦恼。离数量者名离烦恼。若有菩萨。自离烦恼复令他离。为解一切众生缚故勤行精进。如来说此名离烦恼精进菩萨。时胜金色女问文殊师利言。何者名为最胜精进菩萨。文殊师利言。若有菩萨不证空法。于身见众生悲心不舍不证无相。于恶见众生悲心不舍不证无愿。于愿行众生悲心不舍不证无作法。于作行众生悲心不舍不证无生法。于生老死众生悲心不舍不证无出法。于生灭众生悲心不舍。不证声闻辟支佛果住菩萨位。于一切众生悲心不舍。是名最胜精进菩萨。譬如大海易入难出。何以故无善方便故。如是声闻缘觉入空无相无作法中。无方便故不能自出。最胜精进菩萨有方便故能入能出。譬如有人入阵斗战身无伤损而能免出。是最为难。如是菩萨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有方便故则能免出。是则名为菩萨方便。

  胜金色女问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为菩萨方便。文殊师利言。方便有二种。一者不舍生死。二者不住涅槃。复有二种。一者空门。二者恶见门。复有二种。一者无相门。二者相觉观门。复有二种。一者无愿门。二者愿生门。复有二种。一者无作门。二者种善根行门。复有二种。一者无生门。二者示生门。复有二种。一者无出门。二者阴入界门。复有二种。一者寂灭门。二者出生门。复有二种。一者定门。二者教化门。复有二种。一者法界门。二者护正法门。复有二种。一者声闻门。二者深心菩提行门。复有二种。一者辟支佛门。二者四无碍门。若有菩萨于如是等二种法门。为他示现无所执著。于一切法门亦复如是。是名方便。复有二种门。一者贪门。二者离贪门。复有二种。一者嗔门。二者离嗔门。复有二门。一者痴门。二者离痴门。复有二门。一者烦恼门。二者离烦恼门。复有二种。一者一切生门。二者离生门。此名菩萨方便门。复有二种。一者一切凡夫行门。二者一切学无学声闻辟支佛菩萨如来门。若能知此二种门者。是名菩萨最胜方便。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

猜你喜欢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道宣
   第九十六則 趙州示眾三轉語·胡兰成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一·净挺
  第七十四章 齿舍利祭次第·佚名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三·智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五·澄观
  宗镜录卷第六十三·延寿
  卷五十八(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佚名
  德风禅师语录卷一·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六·智旭
  卷一百二十·佚名
  卷第三十一·呆翁行悦
  序品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月山·唐圭璋

      齐天乐   夜来疏雨鸣金井,一叶舞空红浅。莲渚收香,兰皋浮爽,凉思顿欺班扇。秋光苒苒。任老却芦花,西风不管。清兴难磨,几回有句到诗卷。   长安故人别后,料征鸿声里,画阑凭遍。横竹吹商,疏砧点月,好梦又随云远。闲愁似

  • 卷一百四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外集第二 仙诗 九华安妃紫微夫人降杨司命诗二首 【九华安妃晋兴宁三年乙丑六月二十五日夜与紫微王夫人降金坛杨羲家紫微曰此上真元君金台李夫人之少女也太虚元君

  • 将去绮色佳留别叔永·胡适

    将去绮色佳,叔永以诗赠别。作此奉和。即以留别:横滨港外舟待发,徜徉我方坐斗室,柠檬杯空烟卷残,忽然人面过眼瞥。疑是同学巴县任,细看果然慰饥渴。扣舷短语难久留,惟有深情耿胸臆。明年义师起中原,遂为神州扫胡羯。遥闻同学诸

  • 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一·宋濂

        ◎后妃一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名孛儿台旭真,弘吉剌氏,特薛禅之女也。特薛禅与子按陈从太祖征伐有功,赐号国舅,封王爵,以统其部族。有旨:“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世祖至元二年十二月,追谥光献翼圣皇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正统十三年九月甲申朔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等遣使臣哈三等来朝贡马驼玉石赐宴并彩币表襄绢布等物有差○河南开封府及直隶大名府各奏所属州县六月以来黄河泛涨渰没民庐舍秋田尽被灾伤 上命户部覆视以闻○乙酉擢进士应

  • 卷之五百六十五·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冬十月。甲子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端慧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四 元纪八·纪昀

    元纪 【八】仁宗 【一】○仁宗一仁宗皇帝讳阿裕尔巴里巴特喇武宗母弟也武宗为怀寍王总兵北边而成宗崩后巴约特氏与左丞相阿固岱等议立安西王阿南达 右丞相哈喇哈斯知其谋急遣使迎帝时帝方奉母鸿吉哩氏居怀州使者至即

  •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佚名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乾隆五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臣永瑢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窃臣等办理四库全书第二、三、四分,督率提调、总校、分校、收掌、誊录人等,上紧赶办,每年呈览一分。今第四分全

  • 罪惟录选辑二·查继佐

    罪惟录选辑二传(一)诸王列传抗运诸臣列传  ·诸王列传·  潞王翊鏐  ·潞王翊鏐潞王翊鏐,穆宗第三子;与神宗同母。隆庆元年,册封,国卫辉。一再传王由□,性慈易,有贤声。甲申国变,诸大臣议称尊南都。会

  • ●皇朝通典卷三十·佚名

    職官八 ○職官八 鑾儀衞 △鑾儀衞【常衞事大臣 鑾儀使 五所冠軍使 馴象所冠軍使 旗手衞冠軍使 陪祀冠軍使 王事經歷 筆帖式】 鑾儀衞掌衞事大臣一人無定員 【 以王公滿洲蒙古武大臣管理】 鑾儀使三人 【 內二

  • 佛教徒如何雪耻·太虚

    ──二十七年六月在成都无线电台广播──我是太虚,我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今天提出“佛教徒如何雪耻”这个问题。所谓耻,佛法上谓之惭愧。惭是尊重自己德性,并且观一切胜过自己的圣贤,见贤思齐。愧是顾忌世间讥嫌,于他人过失,为

  •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天帝释告三十三天。卿等若入大战中时。设有恐怖畏惧之心者。汝等还顾视我高广之幢。设见我幢者。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二·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三真谛亲译此经。名金光明帝王经。而自约譬释兹题目。文分二。初叙三。初标列。诸师之中真谛稍胜。能以一譬。譬三法门。三法皆三。二释三。初释三身。彼经三身与法报应。二三名异其义是同。第二应(

  •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妙高山宝峰楼阁之中。以种种金宝而用庄严。出无数光周匝照曜于诸山岩。复有栴檀沉水涂香粖香种种名花。及诸宝盖铃译如是严饰。尔时有天龙夜

  • 初品 根本法门品·佚名

    第一 根本法门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郁伽罗村幸福林沙罗王树下。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一切法之根本法门

  • 孙白谷集·孙传庭

    亦称《白谷集》诗文集。明孙传庭(1593—1643》撰。六卷。传庭有《孙忠靖公文钞》已著录。是集近十二万二千字。其中奏疏载自崇祯十年(1637)十月二十日起救开封至十二年(1639)六月十二日止。记载登城报捷,解真定之围、

  • 先拨志始·文秉

    明文秉撰。《江南通志》作六卷,《四库全书》作二卷。二卷本首尾无缺,或因卷数有分合之别。记明末遗事,上卷起万历,终天启四年(1624);下卷起天启五年,终崇祯二年(1629)。对妖书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以及魏忠贤乱政、崇祯

  • 安龙纪事·江之春

    一卷。明江之春撰。《安龙纪事》记永历帝自广西南宁移跸贵州安龙府,有马吉翔者,原为北京内监长班,复为书办,冒功受宠,逢迎内监,官至文安侯,与内监庞天寿谋逼永历禅让位于孙可望,事发,求于太后得免。时孙可望恃兵自重,挟制明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