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一)——《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礼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整个道德宗教的组织,而具体见之于宗教性崇拜、祭祀婚丧等庆典的仪式,以及一般的社会交往的礼俗,由历史上的记载即可见出,并且以孔子的哲理为基础。

以下包含三篇论说,为《礼记》中之第二十六《经解》,第二十七《哀公问》,第九《礼运》。此数篇文字精练,但文章中有数处很难判定是孔子本人的话,还是写定此数章的作者所说的话。实际上,此三篇皆论礼在哲学上之重要。关于礼字,在本书前之导言中已稍作解释,在此三篇内又再三将礼字看做是为政的要件,为政的基本,绝不可只看做遵守仪礼之意,而是代表社会秩序与社会法规的哲理。礼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整个道德宗教的组织,而具体见之于宗教性崇拜、祭祀婚丧等庆典的仪式,以及一般的社会交往的礼俗,由历史上的记载即可见出,并且以孔子的哲理为基础。礼教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封建制度,使尊卑阶级制度显而易见,不过这种组织的原理又推展到家庭、社会、政治的基本关系上去。因此,礼之目的,是将社会地位与明确的义务,予以清楚而简明的解释之后,使之构成一套完整的道德秩序,以为国家的政治秩序之道德基础。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哲理,对中国仍然有其益处——因为它仍然是中国社会风气的基石;当然,孔子志在恢复的古代的封建制度,则是不合时宜了。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就孔子所说的封建制度,分明是具有宗教性质,非常讲究其哲学的意义,祭祀上的规矩及其他礼节仪式。《礼记》上若干章全部讨论礼服式样,描写祭器,有七八章单讨论丧礼(此数章在《大戴礼记》中缺)。但是耐人寻味的是,礼的观念在论宗教崇拜仪式之余,却不知不觉延伸至农村中的舞蹈、打猎、宴饮、射箭,及一般的社交应酬。由此显而易见礼之含义包括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典礼仪式的社会传统。孔子曾提醒弟子子张,他说礼并不在使用那些祭器,正如音乐并不在打钟打鼓而已;礼乐来自一种心境,而且创造一种心境,是在举行此仪礼时内心的虔敬,是在演奏音乐时内心的幸福和谐。

其实,这只是儒家对宗教崇拜仪式的虔诚所致,如祭天,祭地,皇家的祭祖、祭日、祭月、祭山、祭河,祭灶神,祭房子的西南角,以及所有的民间节日,这都是由于宗教心境的虔诚的缘故,所以我常常想把中国礼字在英文里只译成religion(宗教),不过只是想如此译而已,并未真如此译。将礼字译成宗教在以下句中非常适宜,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是孔子言求仁之法)。礼字内的宗教特点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今天中国人还把儒家的道理称之为“礼教”。我们在此还是要避免“宗教”(religion)这一名词,因为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基督教,而基督教是把宗教的与世俗的之间划有鸿沟的。此一分别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当然,在墨子的理论中也没有此一区别,墨子把所有的社会行为与宗教行为,都看做是宗教性的。现代人已不生活在那种神权社会或半神权社会,也就难以了解“典礼的选择”“杀牲”“视察动物”“饭前的净手”等与宗教有何关系。现在把饭前洗手只视为是讲求卫生了。但是在墨子看来,卫生也是宗教,因为宗教是无所不包的。把礼字译为宗教当然是有点儿费解,但是在儒家思想里确实如此。从心理上说,人的宗教性的心境,在希伯来文说是“敬畏上帝”,在基督教里说为“虔诚”,其实也是儒家这个宗教在人生活中的目的,不过这种心境在儒家称之为“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对社会秩序与道德纪律上。我常把儒家的“敬”译成英文的piety(虔敬),因为我觉得译为respect是完全不妥的。

儒家“礼”字的中心观念的含义可作以下解释:作宗教解,作社会秩序原则解(其中包括宗教),作理性化的封建秩序解,作社会、道德、宗教习俗的整体解(一如孔子以之教人,一如孔子之予以理性化)。于是,又作一套历史学问解。又可解作宗教崇拜,国之仪礼,民间节庆,婚礼,丧礼,男女到达成年时之加冠与梳发的仪礼(古礼男人成年为二十岁,女为十五岁),军中纪律,学校制度,男女的性行为,家庭生活,饮食,运动(尤指射箭、驾车、打猎),音乐,舞蹈。礼也可解作意义分明的社会关系,彼此以适当的态度相对待:为父母者要慈爱,为子女者要孝顺;为弟者要敬兄长;为兄长者要爱护弟弟;对友人要忠诚;为臣民者要敬尊长;为首长者要仁爱。礼是一种诚敬的心境,是行为的道德纪律。作为人行为的原则时,是指处世行事皆得其宜(propriety)。作为广义的社会原则解时,其义为“物皆有序”,为“万物各得其所”。是礼仪,是遵守法则制度。是继往开来。最后,是礼貌,是风度。

我深信,孔子在当代声誉之隆,都是由于他之传授古礼以及他那套丰富的史学知识之所致。易言之,就是说,他所知之博,正是他同代的一般学者所望尘莫及的,这才使人对他如此之尊敬。人总是对自己所不知的怀有敬意。一个人越多谈论众人所不知者,众人对他所怀的敬意也越大。孔子若徒有机智而缺乏实学,充其量,他只不过像英国的萧伯纳(Bernard Shaw),切斯特顿(G.K.Chesterton),绝不能成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总之,历史方面的学问之于孔子,正犹如美国语文那套学问之于门肯(H.L.Men)一样,那套专门学问都是他们受人仰望不可或缺的条件。

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语译

孔子说:“到一个国家,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教化。国民若温柔敦厚,便是诗的教化。若开通而富有历史知识,便是历史的教化。若爽快而平和,那就是音乐的教化。若宁静而敏于观察,那就是《易经》的教化。若恭俭庄敬,那就是礼的教化。若巧于言辞,长于判别,便是《春秋》的教化。所以,诗的教化的缺点,是使人弱于理性。历史的教化的缺点,是使人失之于妄信传闻。音乐教化的缺点是使人奢侈放纵。哲学教化的缺点是使人狡猾奸诈。礼之教化的缺点是烦琐复杂。《春秋》教化的缺点是乱法悖德。人若是温柔敦厚,而不缺乏理性,他是深于诗教了。若胸襟开朗,熟于历史,但不盲信逸闻故事,则是深于书教了。慷慨温和而不奢侈放纵,则是深于乐教了。若宁静深思,敏于观察,而不狡猾奸诈,就是深于哲学的研究了。若是谦恭斯文,习于节俭,而不烦琐复杂,则是深于礼教了。若是巧于辞令,善于譬喻,而不惑于流俗悖乱,则是深于《春秋》的教化了。”

原文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语译

天子的地位与天地同等,其有利于万物之运行演化上之支配作用,也与天地相同。他与日月同发光辉,照耀四季,虽微细不遗。在朝廷上,他与群臣讨论道德之理想与社会的秩序。在家则听雅颂之乐,步行之时,发环佩之声;升车时,发出鸾凤和鸣声。在家庭生活上,其举止也是彬彬有礼。因此,由他一人之举止言谈,百官也得以自知其职分,社会上亦遵从正当之礼法。《诗经》上说:“在仪表与行为上,有德之君是完美无瑕的,因此是为国民之楷模。”对他的命令,国人心悦诚服,此即吾人所谓之“和睦”,或是“和谐”。执政者与国民互相亲爱,即所谓“仁”。国民不必表示有所要求即能得到,自然对国家有“信心”。君王为民众兴利除弊,他的施政即合乎“义”。义与信,是霸主为政之法;和与仁,是王者的为政之法。为政者若徒具信心,而不用这等方法,也不能达到目的。

原文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语译

礼法制度之于国家,犹如秤之称轻重,木匠之用绳墨之定直线,规矩之定方圆。秤正确无误,在轻重上人不受欺骗;绳墨无误,则线条弯直不会错误;规矩无误,则方圆不会错误;为帝王者熟于礼法制度,则不为奸诈所欺。所以遵守礼法之民称之为方正之民,不遵守礼法之民称之为无礼法之民。

礼是互相敬让之道。在宗庙祭祀时,要虔敬;在朝廷上要百官尊卑有序;在家庭生活上,则父子亲爱,兄弟和睦;在乡里聚会上则长幼有序。孔子说:“统治者要安于上位以治理百姓,没有再善于遵守礼法的了。”

原文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语译

朝见皇帝的礼仪,是用表示君臣的身份。各国使节之交互访问,是用以表示各国元首之间的相互尊敬。丧礼与祭礼是用以表示为人臣及为人子者的感恩。乡村中饮酒之礼是表示长辈与晚辈的上下辈分。婚姻之礼是表示男女两性的区别。礼是防乱于未然,犹如堤防是防御水灾。若以为以前的堤防无用而拆除之,必有水患。若以为以前的礼教无用而废除之,必起祸乱。所以婚姻之礼一经荒废,则夫妇之间的生活必有苦恼,而淫邪之罪便会发生不已。乡村饮酒之礼一经荒废,则长幼之间的辈分便失其顺序,而争夺涉讼之事必多。丧祭之礼废除,为臣与子者对父母与君之感恩必致微薄,后辈对死者必致背叛,滋肆放纵。朝见皇帝之礼荒废之后,君臣的身份必致失去,各国元首必致傲慢不法,侵夺交战必然发生。

因此可见,礼的教化作用虽然不易见出,但能防止邪恶于未然,并且使人不知不觉中趋善避恶,所以前代的帝王无不重视礼的教化。《易经》上说:“为君者当慎乎始。开始时若有些微的差错,以后便错误不堪了。”正是此意。

猜你喜欢
  桓公·孔子
  卷之六·罗汝芳
  人谱类记卷上·刘宗周
  提要·胡炳文
  卷二十九·孙瑴
  卷五十四·江永
  卷三·李光地
  僖公·僖公六年·左丘明
  真理与错误·梁漱溟
  四事品第三·佚名
  卷四百五十·佚名
  庄子集注序·太虚
  卷七十二·佚名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品藻六·冯金伯

    吴伟业诗馀二卷吴伟业诗馀二卷,韵协宫商,感均顽艳,允足接迹屯田,嗣音淮海。王士祯诗称“白发填词吴祭酒”,亦非虚美。[四库全书提要]吴伟业词驱使南北史娄东祭酒长短句,能驱使南北史,为是体中独创,且流丽稳贴,不徒直逼

  • 第九齣~第十六齣·王錂

    第九齣 唆讼【普贤歌】〔淨上〕张千一去到更深。爲甚今朝没信音。料想他用心。不怕事不成。可笑周家。周家灾祸侵。做成鸾凤靑丝网。牢却鸳鸯碧玉笼。昨晚着张千宋淸去杀黄德。怎么这时候还不见囘报。〔末上〕【前腔

  • ●词旨下·陆辅之

    ○警句凡九十二则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徐臣,二郎神,春词。]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同上。]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如今

  • 提要·郭谏臣

    臣等谨案鲲溟诗集四巻明郭谏臣撰谏臣字子忠长洲人嘉靖壬戌进士官至江西叅政初为袁州推官时愤严氏乱政乃宻籍严世蕃奸逆不道事因御史林润上之世蕃遂伏法及转吏部主事迁员外郎数上书论列时事语多切直又与张居正忤乃有江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顺治十五年。戊戌。六月。丁卯朔。调户部尚书孙廷铨、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升大理寺卿刘达、为兵部左侍郎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李棠馥、为兵部右侍郎  ○遣官致祭太子太保固山额真三等精奇尼哈番佟图赖。

  • ●卷九·余继登

    河南新安知县陶镕以县民艰食,采拾自给,借函关驿粮赈之,奏请秋成还官。宣宗谓户部臣曰:“近年有司不体人情,苟有饥荒,必须申报,展转勘实,赈济失时。知县急于济人,先给后闻,是能称任使。卿勿拘文法责其专擅。”宣宗初即

  • 安颉传·魏收

    安颉,聪慧善辩而且长于谋略,最有其父安同的气质风度。太宗在位之初,任用他为内侍长,令他检举百官中的违法行为。安颉耙于检举弹劾官员的过失和奸邪,无所顾忌回避。他曾经向皇帝告发他父亲的私事,太宗认为他很忠诚,特别亲近和

  • 张敬儿传·李延寿

    张敬儿,南陽冠军人。父亲张丑,是郡将军,官做到节府参军。张敬儿少年时候就熟悉弓马、有胆气,喜欢射猎猛兽,发箭无不射中。南陽新野风俗多出骑射能手,而张敬儿臂力尤其大。逐渐官职做到了宁蛮行参军,跟随本郡人刘胡讨伐襄陽各

  • 卷四十五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五下 朱批沈廷正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十六日云南廵抚【臣】沈廷正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於上年十二月内因抚【臣】张广泗寄书云丹江事

  • 四十二年·佚名

    (丙申)四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辰,上下敎曰:「臘盡春來,東作不遠。災荒尤甚處,亦當設賑勸農,賑政不可不別樣申飭。濟州賑穀,令備局,另加嚴飭,連續入送,俾蒙終始軫念之澤。」〈史臣曰:「上於歲首,每降是敎。今於靜

  • 孟子卷六 ·朱熹

    宋 朱子 集注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告子曰性犹

  • 重刻任子遗书书后·任不齐

    圣门弟子,自记其言论,《曾子》以外不多见。虽文学专家如游夏,惟杂见传记,而未尝别著为书。焦氏《国史经籍志》有《颜子》、《子思子》、《言子》、《漆雕子》,多后人所辑。乃今于古任城,忽得任子子选之遗书而读之,篇帙不多,而

  • 卷八·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唐蕲州东山弘忍传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

  •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佚名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已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世尊愿不有虑。尔时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弟子品第四(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谛。亦是阿

  • 温热经纬·王士雄

    温热病专著。5卷。清·王士雄(孟英)编撰于1852年(咸丰2年)。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辩为纬”,故以“经纬”名书。卷1为“内经伏气温热篇”,辑录了《内经》中与温热病有关的条文,各条文

  • 俱舍论记·普光

    凡三十卷。唐代普光(七世纪)撰,故本书又称俱舍论光记、光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神泰、普光、法宝同为俱舍论译者玄奘之门人,被并称为俱舍三大家。神泰作泰疏二十卷(一说三十卷),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然现存者并非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