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权谋残卷

智察卷一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此处缺36字)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此处残缺)宜远图而近取。见先机,善筹划。

(此处缺22字)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此处残缺)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此处残缺)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身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此处缺18字)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思进,上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卷四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此处缺20字)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骄上欺下,岂可久长?

攻城易,攻心难。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此处残缺)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隙嫌不生,自无虞。事君以忠,不涓细流。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共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思之深,而虑之远。锦上添花,不如雪中进炭。

(此后残缺)

避祸卷五

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以晦。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柔克刚,而弱胜强。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此处残缺)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失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此处缺30字)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此处缺17字)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寿,自足者福。顺天应人,故常在。(此处缺37字)自爱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度势卷六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此处残缺)

势可乘,亦可造。致虚守静,因势利导。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动如脱兔。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此处缺16字)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已着乎,惟在断矣。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此处缺31字)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攻心卷七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所难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此处缺21字)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以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乱其志,折其锋,不战自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劝奇卷八

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诱之以计,待之以隙。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非智者谁为?

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此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此处残缺)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伪。伪称天命,其徒必广。将计就计,就势骑驴,诡之异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不诡于敌而诡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

意欲取之,必先纵之;意欲除之,必先骄之。然后乘其势矣。(此处缺26字)敌强则弱之,敌实则虚之。弱之虚之,不我害也。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弥祸患于无形。釜底抽薪,上楼撤梯,虽曰巧智,岂无大谋?

人构我,我亦构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客为主,后发制人。(此处缺17宇)必欲使人为某事,威逼之,刑罚之,利诱之。由远及近,从小至大,循序渐进,然后可用。

谬数卷九

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即以其智,还伐其智;即以其谋,还制其谋。

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拨草寻蛇,顺手牵羊。

(此处缺16字)彼阴察之,我明示之。敌之耳目,为我喉舌。借彼之口,扬我之威。(此后残缺)

机变卷十

身之存亡,系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唯智者见微知着,临机而断。因势而起,待机而变。机不由我而变在我。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机者变也。惟知机者善变。变则安,不变则危。(此处缺32字)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此处缺14字)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长。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此亦机变也。

危在我,而施于人。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此后残缺)

讽刺卷十一

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或激之勉之,以达其意。或讽之喻之,以示其谬。进而推之,以证其不可行也。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此处残缺)

嬉笑之中蕴手理,诙婚之中寓乎道。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此后残缺)

中伤卷十二

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此处缺14字)谗者,小人之故伎。口变淄素,权移马鹿。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此处缺26宇)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主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美色卷十三

(此处残缺)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国则殆矣。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然好色不如尊贤。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此处缺13字)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此处缺18字)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此处缺23字)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人主宜详审之。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猜你喜欢
  尧曰篇·孔子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十八·王顼龄
  卷一·孙复
  梁惠王下·孟子
  卷四十六·王道焜
  卷八十四·顺治
  大学·朱熹
  伐功第四十五·桓宽
  卷二百八十六·佚名
  佛说戒德香经·佚名
  由三种所依显念佛胜义·太虚
  杂譬喻经(道略集)·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四·佚名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二·佚名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二·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关汉卿

    ;[窦天章冠带引丑张千祗从上,诗云]独立空堂思黯然,高峰月出满林烟,非关有事人难睡,自是惊魂夜不眠。老夫窦天章是也。自离了我那端云孩儿,可早十六年光景。老夫自到京师,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只因老夫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谢圣

  • 楚辞后语卷第四·朱熹

    登楼赋第二十一登楼赋者,魏侍中王粲之所作也。归来子曰:「粲诗有古风。登楼之作,去楚词远,又不及汉,然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 卷一·王昶

    仁宗皇帝一首 宣宗皇帝一首 周宪王一首 刘基九首张以宁一首 韩守益一首 贝琼一首 梁寅二首 高启四首杨基七首 高明一首 刘昺四首 黄澄一首 程本立一首姚广孝一首 解缙一首 王洪一首 胡俨一首 瞿祐一首

  • 第八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 戮宗室豻狱构奇冤·蔡东藩

      却说扶苏本监督蒙恬,出居上郡,自胡亥派遣心腹,赍着伪诏御剑,前往赐死,扶苏得书受剑,泣入内舍,即欲自刎。蒙恬慌忙抢入,谏止扶苏道:“主上在外,未立太子,令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这是天下重任,非得主上亲信,怎肯相授!今但凭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尚史八十四·李锴

    系四孔子弟子传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孔子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冲波宰我谓三年之丧朽者既枯于斯可矣顔渊曰鹿生三年其角乃堕子生三年而离父母之懐子虽美辩其能改三年之丧哉父母天地也天崩

  • 卷四十七·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七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楚灵王之乱【灭陈蔡 平王得国俱附】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

  • 张知白传·脱脱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998~1003)上疏奏对,言说当今最要紧的事情,真宗感到十分奇异,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箴》,出知剑州。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

  • 四书劄记卷三·杨名时

    礼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杨名时撰中庸中庸首章已包尽全篇之意夫子谓一隂一阳之谓道又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性也两仪道也不睹不闻非真是无睹闻止情未发时便是 朱子云戒惧是由外言之以尽于内非是就一刻说乃是大概说大抵

  • 第十二章 4·辜鸿铭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辜讲同一位学生(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算是聪明而高尚的人。孔子回答:“聪明而高尚的人,无欲无求、无所畏惧。”学生(司马

  • 第73章·老子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1)。此两者,或利或害(2)。天之所恶,孰知其故(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4)。坦然而善谋(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6)。【题解】老子在七十六章说:“坚强者死

  • 胡适禅学研究记事·胡适

    19251月写《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19269月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发现了三种神会的语录。11月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现神会的《显宗记》。本年对中国禅宗真史料的存在作了一个初步设想,即指出在日本和敦煌可能还能找到其真

  • 杭州西湖净慈寺永明精舍大纲及章程·太虚

    ──十年订──名义 本精舍建设于杭州西湖净慈寺。寺即延寿大师时之永明院也,故定名永明精舍  宗旨 本精舍准寿大师“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之义,以精研性相台贤之学,融  修禅净律密之行,陶育僧材宏扬佛法为宗旨! 

  • 佛说护净经·佚名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往昔佛共阿难行。遇值一池。东西四十里。南北四十里。深四十里。池中有虫。其形似科蚪形黑如墨。佛语阿难。识此池中虫不。答言不识。佛语阿难。此池中虫者。十方世界大众僧。食不净食。堕此臭秽粪屎

  •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印光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著,弃舍幻妄,卒(终于)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

  •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六·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辞使帖延庆寺  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记(并史文惠王跋)  上曾太守乞申奏后园地书(并草庵法师跋)  乞圣旨申礼部公据  三省同奉圣旨  圣旨本

  • 续古今考·方回

    三十七卷,南宋末元初方回撰。阳山人,魏方翁曾撰《古今考》,未成而卒。咸淳三年,方回从魏了翁之子手中得其书手稿,乃推衍其意,撰成《续古今考》三十七卷。并载魏了翁原书,而各附论于条下,分别以鹤山(魏了翁号)先生曰、紫阳方氏

  • 受持八戒斋文·佚名

    刘宋朝陆先生修静上启: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