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國志卷之二十
晉出帝降表
孫男臣重貴言:頃者,唐運告終,中原失馭,數窮否極,天缺地傾。先人有田一成,有衆一旅,兵連禍結,力屈勢孤。翁皇帝救患摧剛,興利除害,躬擐甲冑,深入寇場。犯露蒙霜,度鴈門之險;馳風擊電,行中冀之誅。黃鉞一麾,天下大定,勢凌宇宙,義感神明,功成不居,遂興晉祚,則翁皇帝有大造於石氏也。旋屬天降鞠凶,先君即世,臣遵承遺旨,纂紹前基。諒闇之初,荒迷失次,凡有軍國重事,皆委將相大臣。至於擅繼宗祧,既非稟命;輕發文字,輒敢抗尊。自啟釁端,果貽赫怒,禍至神惑,運盡天亡。十萬師徒,望風束手;億兆黎庶,延頸歸心。臣負義包羞,貪生忍恥,自貽顛覆,上累祖宗,偷度朝昏,苟存視息。翁皇帝若惠顧疇昔,稍霽雷霆,未賜靈誅,不絕先祀,則百口荷更生之德,一門?無報之恩,雖所願焉,非敢望也。臣與太后、妻馮氏於郊野面縛俟命[一]。
皇太后降表
晉室皇太后新婦李氏妾言:張彥澤、傅住兒等至,伏蒙皇帝阿翁降書安撫者。妾伏念先皇帝頃在并、汾,適逢屯難,危同累卵,急若倒懸,智勇俱窮,朝夕不保。皇帝阿翁發自冀北,親抵河東,跋履山川,踰越險阻。立平巨孽,遂定中原,救石氏之覆亡,立晉朝之社稷。不幸先帝厭代,嗣子承祧,不能繼好息民,而反虧恩辜義。兵戈屢動,駟馬難追,戚實自貽,咎將誰執!今穹昊震怒,中外攜離,上將牽羊,六師解甲。妾舉宗負釁,視景偷生,惶惑之中,撫問斯至。明宣恩旨,曲示含容,慰諭丁寧,神爽飛越。豈謂已垂之命,忽蒙更生之恩,省罪責躬,九死未報。今遣孫男延煦、延寶奉表,請罪陳謝以聞。
澶淵誓書
宋真宗誓書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契丹皇帝闕下[二]: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三],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四],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壠畝稼穡,南北勿縱搔擾[五]。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六],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掘河道[七]。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八]。必務協同,庶存悠久[九]。自此保安黎獻,謹守封陲,質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一○]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
契丹聖宗誓書
維統和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書于大宋皇帝闕下[一一]: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以風土之宜[一二],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壠畝稼穡,南北勿縱搔擾。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掘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謹守封陲,質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某雖不才,敢遵此約,謹告于天地[一三],誓之子孫,苟渝此盟,神明是殛。專具諮述,不宣。
關南誓書
契丹興宗致書
維契丹重熙十年,歲次壬午,二月,弟大契丹皇帝謹致書于兄大宋皇帝闕下:粵自世修歡契,時遣使軺,封圻殊兩國之名,方冊紀一家之美。蓋欲洽於綿遠[一四],固將有以披陳。切緣瓦橋關南,是石晉所割,迄至柴氏,以代郭周,興一時之狂謀[一五],掠十縣之故壤,人神共怒,廟社不延。至於貴國祖先,肇創基業,尋與敝境,繼為善鄰。暨乎太宗紹登寶位,於有征之地,才定并、汾;以無名之師,直抵燕、薊。羽石精銳,禦而獲退,遂致移鎮,國強兵富。南、北王府并內外諸軍,彌年有戍境之勞,繼日備渝盟之事,始終反覆,前後諳詳。嘗切審專命將臣,往平河右,炎涼屢易,勝負未聞。兼李元昊於北朝久已稱藩,累曾尚主,克保君臣之道,實為甥舅之親,設罪合致討[一六],亦宜垂報。邇者郭稹待至,杜防又回,雖具音題,而但虞詐諜,已舉殘民之伐,曾無忌器之嫌。營築長堤,填塞隘路,開決塘水,添置邊軍,既潛稔於猜嫌,慮難敦於信睦。倘或思久好,共遣疑懷,曷若以晉陽舊附之區,關南元割之縣,俱歸當國,用康黎人。如此,則益深兄弟之懷,長守子孫之計。緬維英晤,深達悃悰,適屆春陽[一七],善綏沖裕。
宋朝回契丹書
維慶曆二年,歲次壬午,四月,大宋皇帝謹致書于契丹皇帝闕下:昔我烈考章聖皇帝保有基圖,惠養黎庶,與大契丹昭聖皇帝弭兵講好[一八],通聘著盟。肆余纂承,共遵謨訓,邊民安堵垂四十年[一九]。茲者專致使臣,特貽緘問,且以瓦橋舊地,晉陽故封,援石氏之割城[二○],述周朝之復境,係于異代,安及本朝?粵自景德之初,始敦鄰寶之信[二一],凡諸細故,咸不寘懷。況太宗皇帝親駕并郊,匪圖燕壤,當時貴國亟發援兵,既交石嶺之鋒,遂舉薊門之役,義非反覆,理有因緣。元昊賜姓稱藩,稟朔受祿,忽謀狂僭,俶擾邊陲,曏議討除,已嘗聞達。杜防、郭稹傳導備詳,及此西征,豈云無報?聘軺旁午,屢聞嫉惡之談;慶問交馳,未諭聯親之故。忽窺異論,良用惘然,謂將軫於在原,反致譏於忌器。復云營築堤埭,開決陂塘,昨緣霖潦之餘,失為愆溢之患[二二],既非疏導,當稍繕防[二三],豈蘊猜嫌,以虧信睦。至於備塞隘路,閱集兵夫[二四],蓋邊臣謹職之常,乃鄉兵充籍之舊[二五],在於貴境,寧撤戍兵?一皆示以坦夷,兩何形於疑阻?顧惟歡契,方保悠長,遽興請地之言,殊匪載書之約,信辭至悉,靈鑒孔昭。兩地不得相侵,緣邊各守疆界,誓書之外[二六],一無所求,期在久要,弗違先志。諒惟聰達,應切感思,甫屬清和,妙臻戩榖。
契丹回宋誓書
維重熙十一年,歲次壬午[二七],八月壬申朔,二十九日庚子,弟大契丹皇帝謹致書于兄大宋皇帝闕下[二八]:來書云,謹按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章聖皇帝與昭聖皇帝誓曰:「共遵誠信[二九],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儀物,備軍旅之費用,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逃逋,彼此勿令停匿,至於壠畝稼穡,南北勿縱搔擾。所有兩朝城池,并各依舊存守,修壕葺塞[三○],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決河道。誓書之外,一無所求,各務協心,庶同悠久。自此保安黎庶,謹守封疆,質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祀,昭昭天鑒,共當殛之。」昭聖皇帝復答云:「孤雖不才,敢遵此約,謹當告于天地,誓之子孫。神明具知。」嗚呼,此盟可改,後嗣何述!切以兩朝修睦,三紀于此,邊鄙用寧,干戈載偃,追懷先約,炳若日月[三一]。今綿已深,敦好如故,關南縣邑,本朝傳守,懼難依從,別納金幣之儀,用代賦稅之物,每年增絹一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搬至雄州白溝交割[三二]。兩界溏淀,已前開畎者,並依舊例[三三],自今已後,不得添展,其見堤堰水口[三四],逐時決洩壅塞,量差兵夫,取便修疊疏導,非時霖潦,別至大段漲溢,並不在關報之限。南朝河北沿邊州、軍[三五],北朝自古北口以南沿邊軍民,除見管數目,依常教閱,無故不得大段添屯兵馬[三六]。如有事故添屯,即令逐州、軍移牒關報,兩界所屬之處,其自來乘例更替,及本路移易,并不在關報之限[三七]。兩界逃走作過諸色人,並依先朝誓書外,更不得似目前停留容縱[三八]。恭惟二聖威靈在天,顧茲纂承,各當遵奉,共循大體,無介小嫌。且夫守約為信,善鄰為義,二者缺一,罔以守國。皇天厚地,實聞此盟,文藏宗廟,副在有司,餘並依景德、統和兩朝誓書。顧惟不德,必敦大信,苟有食言,必如前誓。
議割地界書
契丹道宗遣泛使林牙興復軍節度使蕭禧如宋,言代北對境有侵地,請遣使同分畫[三九]。其後宋割棄地五百里,以分水嶺為界,時宋神宗熙寧七年也。
大遼求地界書
維咸雍十年,歲次甲寅,三月,大遼皇帝謹致書于大宋皇帝闕下:切以累朝而下,講好以來,互守成規,務敦夙契。雖境分二國,克保於驩和[四○];而義若一家,共思於悠永。事如間於違越[四一],理須至於敷陳。其蔚、應、朔三州土田,一帶疆土[四二],祗自早歲曾遣使人止於舊封,俾安鋪舍,庶南北永標於定限,往來悉絕於姦徒。洎覽舉申,輒有侵擾於全屬,當朝地分,或營修戍壘,或存止居舍[四三],皆是守邊之冗員,不顧睦鄰之大體,妄圖功賞,深越封陲。今屬省巡,遂令按視,備究端實,諒難寢停。至縷細之緣由,分白之事理,已具聞達,盡令折移[四四],既未見從,故宜伸報。據侵入當界事理[四五],所起鋪堠之處,各差官員,同共檢照,早令毀撤。卻於久來元定地界再安置外[四六],其餘邊境更有生創事端,委差去使臣到日,一就理會。如此則豈惟疆場之內,不見侵踰;兼於信誓之間,且無違爽。茲實穩便[四七],顓俟准依。
宋朝回書
維熙寧七年,歲次甲寅,三月[四八],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大遼皇帝闕下:辱迂使指,來貺函封,歷陳二國之和,有若一家之義,固知鄰寶[四九],深執信符。獨論邊鄙之臣,嘗越封陲之守,欲令移徙[五○],以復舊常。切惟兩朝撫有萬宇,豈重尺土之利,而輕累世之歡。況經界之間,勢形可指;方州之內,圖籍俱存。當遣官司,各加覆視。倘事由夙昔,固難狥從;或誠有侵踰,何吝改正?而又每戒疆吏,令遵誓言,所諭創生之事端,亦皆境堠之細故,已令還使,具達本因。細料英聰[五一],洞垂照悉。
校勘記
[一]臣與太后妻馮氏於郊野面縛俟命「面縛俟命」,舊五代史卷八十五作「面縛俟罪次」。
[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契丹皇帝闕下長編卷五十八載此誓書「契丹」上有「大」字。
[三]虔守歡盟「守」,長編卷五十八載此誓書作「奉」。
[四]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此句下文遼聖宗澶淵誓書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書則作「以風土之儀物,備軍旅之費用」,「儀」字是。
[五]南北勿縱搔擾「搔擾」,長編卷五十八作「驚騷」。下同。
[六]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此句下文遼聖宗澶淵誓書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書則作「所有兩朝城池,並各依舊存守」。「各」字義長。
[七]開掘河道下文遼聖宗澶淵誓書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書作「開決河道」,「掘」字義長。
[八]各無所求下文遼聖宗澶淵誓書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書作「一無所求」。
[九]必務協同庶存悠久下文遼聖宗澶淵誓書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書作「各務協心,庶同悠久」。
[一○]當共殛之「共」原作「其」,據席本及長編卷五十八改。「其」字誤,下同。
[一一]大契丹皇帝謹致書于大宋皇帝闕下長編卷五十八「書」上有「誓」字,此脫。
[一二]以風土之宜長編卷五十八「以」前有「云」字。
[一三]某雖不才敢遵此約謹告于天地長編卷五十八「某」作「孤」,「謹」下有「當」字。
[一四]蓋欲洽於綿遠「遠」,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作「永」。
[一五]興一時之狂謀「時」,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作「旦」。
[一六]設罪合致討「致討」,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作「加誅」。
[一七]適屆春陽「屆」,席本及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俱作「居」。
[一八]與大契丹昭聖皇帝弭兵講好「大」字原闕,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五補。
[一九]邊民安堵垂四十年「安」原作「按」,據席本及長編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晉陽故封援石氏之割城「故」原作「古」,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五改,同卷「城」作「域」。
[二一]始敦鄰寶之信「寶」原作「堡」,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二]失為愆溢之患「失」,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作「大」,義長。
[二三]當稍繕防「繕」原作「善」,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四]閱集兵夫「集」原作「習」,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五]乃鄉兵充籍之舊「乃」,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作「及」。
[二六]誓書之外「誓」,席本及長編卷一百三十五作「二」。
[二七]歲次壬午「壬午」原作「癸未」,誤,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七改。
[二八]弟大契丹皇帝謹致書于兄大宋皇帝闕下「契」上「大」字原闕,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七補。
[二九]共遵誠信「信」原作「紀」,從席本及長編卷一百三十七改。
[三○]修壕葺塞長編卷一百三十七作「淘壕完葺」。上文宋真宗澶淵誓書亦作「淘壕完葺」,同于長編。
[三一]炳若日月席本及長編卷一百三十七作「炳若日星」。
[三二]每年增絹一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搬至雄州白溝交割長編卷一百三十於「銀一十萬兩」下多「前來銀絹」四字。
[三三]並依舊例「例」,長編卷一百三十七作「外」。
[三四]其見堤堰水口「見」字原闕,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七補。
[三五]南朝河北沿邊州軍「州軍」二字原闕,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七補。
[三六]無故不得大段添屯兵馬「屯」原作「進」,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七改。下句「如有事故添屯」可證。
[三七]并不在關報之限「并」字原闕,據長編卷一百三十七補。
[三八]更不得似目前停留容縱「似」原作「以」,依長編卷一百三十七改;「目」原作「自」,依席本改,長編作「日」。
[三九]言代北對境有侵地請遣使同分畫「侵」原作「割」,據東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改。「同」字原脫,亦據事略同卷補。
[四○]克保於驩和「驩和」原誤作「難知」,據長編卷一百五十一改。
[四一]事如間於違越「間」原作「聞」,據長編卷一百五十一改。
[四二]一帶疆土長編卷一百五十一「土」作「里」。
[四三]或營修戍壘或存止居舍「戍」原誤「伐」,據長編卷一百五十一改。又長編同卷「舍」乃作「民」。
[四四]盡令折移「令」,長編卷一百五十一作「合」,義長。
[四五]據侵入當界事理長編卷一百五十一「事」作「地」,義長。
[四六]卻於久來元定地界再安置外長編卷一百五十一「地界」作「界至」。
[四七]茲實穩便「穩便」,長編卷一百五十一作「便穩」。
[四八]三月「三」字原闕,從席本補。
[四九]固知鄰寶「寶」原作「保」,據長編卷一百五十一改,又參證上文宋朝回契丹書「始敦鄰寶之信」句。
[五○]欲令移徙「徙」原作「陟」,據席本及長編卷一百五十一改。
[五一]細料英聰「聰」原作「聽」,從長編卷一百五十一改。
猜你喜欢 卷十二 南凉录·崔鸿 第四十七回 拓边防谋定制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蔡东藩 卷之四十二·佚名 卷之六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七·佚名 第十七卷 宋·缪荃孙 ·与荆璞家兄论镇守南澳事宜书·丁曰健 郑世家第十二·司马迁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班固 耶律挞烈传·脱脱 唐伯元传·张廷玉 堵胤锡传·张廷玉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二·王世贞 卷第十五·佚名 张履鳌·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