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章 好色必死

吴泽云先生曰。人自赋气成形而后。最重者莫如生命。然未能养生。安知保命。既知保命。即能养生。此不易之理也。乃近世人心不古。风俗浇漓其最足戕贼人之生命者。要惟色为巨。色犹刃也。蹈之则伤色犹鸩也饮之则毙虽男女居室。为人伦所不废。苟不知发情止义。其中亦有杀身之虞而人顾甘之如饴。漫无节制者。何哉。盖由道德之心先亡。而邪淫之念遂因缘而起。当其年少气盛。留恋狎邪。尝以有用之精神。消磨于妇人女子之手。而不之惜。甚至钻穴踰墙视为韵事宿娼挟妓自诩风流。其或对妻孥而诲淫。向闺房而谑笑因斯门风败坏伦纪丧亡。中冓新台。贻羞内外。然彼犹以为乐而不以为苦焉迨至陷溺已深。精枯髓竭。志气因之堕落。耳目因之瞆聋。形骸因之瘠尪。人格因之卑下。而一切虚弱瘫痪之病。又复乘隙而丛生以致一身无穷之事业。绝大之希望。均消归于何有卒之命殒中年。名登鬼箓。且或死不得所。而害及子孙者。要皆未节色欲之过也其真以生命为儿戏哉。

人于钱财。锱铢计较。百计营求量入为出。犹恐不继有浪用不节者。指为败子。夫财乃外至之物。犹珍重若此。若精液之可贵。非特钱财也。淫欲之所伤。非特锱铢也。财尽则穷。精尽则死。而乃恣意纵欲。毫不知惜。一旦精竭髓枯。水干火炽。医药罔效。悔之晚矣。苏公有云。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人之一身。神以御气。气以化精。精神充实。百骸强壮。足以有为。若淫欲无度。则精竭气耗。神不守舍。疾病夭亡。职此之由。可不慎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毁伤云者。岂戕手折足之谓哉有如嘉树初生。发荣滋长之际。必戒勿翦伐。朝培夕护。然后可冀其成阴。人当成童婉娈之日。筋力未充。血气未定。而先丧真元。以致形体枯羸。菁华销铄。百病丛生。父母相对惊惶。束手无措。此姑无论阴骘所关。减龄削算。即奈何以自作之孽。贻二亲以无涯之隐痛。古之人一顷步不敢忘父母。以其遗体行殆。况玷其清白乎。其为不孝。孰大于是。

少年新婚之日。静好正长。而不为之节。往往种死根而促其茂龄。此甚无谓也。昔有一士。婚后赴试。觉孤枕为苦。未毕遽归。一日走百余里。二鼓抵家。其父忽怒曰。是必在郡生事。惧祸逃归者也。命缚而置诸空仓。疾呼觅杖。曰。明日当痛笞之。明日。父徐起释之。亦弗问也。其子初归。兴甚浓。突遭斥辱。惴惴终夕。既释。终莫喻父意。时有一友与之偕归。翌日死矣。盖以百里行房而精脱也。始悟父缚之之故。古称事亲者。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抑知父母之爱子。乃真有视听于形声之外者乎。噫。家室犹然。而况履蹈危机。风露侵逼于外。惊恐交战于中。更有什伯于是者。人子知此。而体亲之心以为心。则思过半矣。

伤生之事不一。好色者必死。此非游移莫决之辞。乃的确不易之理。凡外感之症。从不毙命。其毙命而死者。无不由于内伤。墙屋之倾也。不倾于风雨。而倾于基溃。国家之亡也。不亡于外患。而亡于内乱。人身之死也。不死于感冒。而死于脏伤。盖人全恃气血。纵欲耗精。即伤气血。伤气甚者。多死于秋冬之感。盖秋冬以敛藏为令。气伤而无可敛藏。所以死也。伤血甚者。多死于春夏之感。盖春夏以透发为令。血伤而无可透发。所以死也。人但知失血痨瘵。为因色亡身之明症。而不知外感之死。全由色欲内伤。殊可叹也。即如二三十岁时。正在强壮。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今人每多腰腿酸疼。脊肩僵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晕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证。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

卢真人曰。世人动辄言命。甚至纵欲至死。亦指为命。此大谬事。所谓命者。举凡人力难为。如机缘凑合等事。是有鬼神鉴临主之。天定胜人是也。凡自力可以作主者。如定心志。节嗜欲。固精髓。调气血。全在自身谨慎持之。则不得谓之命。人定胜天是也。如专以天命而言。不复谨修人事。则以刀刎颈。亦可不杀乎。鬼卒尚未来勾。自己先投到。深可叹也。

又曰。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慎无恃药可补身。而不谨慎于色欲也。

欲火焚烧。精神易竭。遂至窒其聪明。短其思虑。有用之人。不数年而废为无用。皆色念欲火伤身之病也。盖不必常近女色。只此独居时。展转一念。遂足丧其生而有余。故孙真人(名思邈唐时医后登仙籍)曰。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百病侵。此真万金良药之言也。 凡溺爱冶容而作色荒。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变。谓之内生之欲。二者纠缠染着。皆耗元精。增疾病。伤性命。必成不治之症。急须赶紧先将心内色念。断除净尽。再将身体保养。不令走泄。则肾水不至下涸。相火不至上炎。水火既交。自渐愈耳。故曰欲海无边。回头是岸。全在自心把握也。

总之。淫孽最大。不止邪缘。则妻妾色欲稍过。或独居未起时。忽心想色欲。亦谓之淫。皆足致疾害身。不可不戒。董江都曰。天地不致盛满。不交阴阳。是以君子甚爱精气。而谨游于房。道书有曰。人生欲念不兴。则精气舒布五脏。荣卫百脉。及欲念一起。欲火炽燃。翕撮五脏。精髓流溢。从命门宣泄而出。即尚未泄出。而欲心既动。如以烈火烧锅。锅内之水立见消竭。未几。则水干而锅炸矣。此色念尤足伤身之实据也。吾愿世人自病自疗。惟在正其源而治其本可也。

问正源治本。如之何。答曰。人能于欲心方起时。赶紧用正念以照之。谓我何至忽动欲心。以致耗吾精。伤吾身也。一有正念。而色念即消。此为上等治法。其次则赶紧背诵经文。以正其心。另虑别事。以分其心。亦可除却色念。始虽勉强。久则自然。若欲心不能除。以致欲火时动。此如贼已入家。尤须速为堵御。急急驱贼出门。方能安静。赶紧披衣端坐。俨然如对神明。若有鬼神在旁临鉴。令自心有所畏惧。自能遏灭矣。此系至要之事。生死关头。不可忽视。

夫妇。正也。然贵有节。不节必病。少年尤须谨慎。大抵疾病皆因年少时不能节欲而起。年轻兴高力旺。自谓不甚要紧。色欲过度。遂至气血亏。精神弱。神昏力倦。易于感受风寒。渐酿大病。甚至夭亡。是向来以为不要紧而取乐者。即因以伏病根。种祸胎。而自取困苦也。前辈每遇子孙知识开时。必谆谆以此戒之。

色是少年第一关。此关打不过。任他高才绝学。都不得力。盖万事以身为本。血肉之躯。所以能长有者。曰精曰气曰血。血为阴。气为阳。阴阳之所凝结为精。精含乎骨髓。上通髓海。下贯尾闾。人身之至宝也。故天一之水不竭。则耳目聪明。肢体强健。如水之润物。而百物皆毓。又如油之养灯。油不竭。则灯不灭。故先儒以心肾相交为既济。盖心。君火也。火性炎上。常乘血气之未定。炽为淫思。君火一动。则肝木之相火皆动。肾水遭铄。泄于外而竭于内矣。男子十六而精通。古者必三十而后娶。盖以坚其筋骨。保其元气。近世子弟。婚期过早。筋骨未坚。元神耗散。甚至非法之淫。损伤尤剧。是未娶而先拨其根本。既婚而益伐其萌孽。不数年而精血消亡。奄奄不振。虽具人形。旋登鬼录。此固子弟之不才。亦由父兄之失教。今为立三大则。一曰勤职业以劳其心。二曰别男女以杜其渐。三曰慎交游以绝其诱。诚如此。则内外交修。德业日进。而父兄之道尽矣。

迪吉录云。士子读书作文辛苦。更当节欲。盖劳心而不节欲。则火动。火动。则肾水耗散。水不能制火。而火愈炽。则肺金受伤。金又不能生水。相克而传变为痨瘵。必至夭亡。

猜你喜欢
  卷十二 十二之一·孔颖达
  公孫龍子·公孙龙
  公符·方以智
  大学翼真卷三·胡渭
  子张篇·王夫之
  卷八十三·山井鼎
  卷一·崔子方
  载驰·佚名
  后记·佚名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佚名
  卷一·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王日休
  关于佛教会之谈话·太虚
  答尚法圆问(三则)·太虚
  金刚般若经疏·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江月松风集卷三·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洛阳陌驱车洛阳陌周道何逶迟玉帛走侯甸金汤固城池潘令好桃李阮生多路岐铜驼卧荆棘索靖独先知陇头水呜咽陇头水东西流至今胡马不敢饮野狐时见侵月明古碛在氷合交河阴陇底有白骨衔寃啼夜深闗山月落落汉时月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晚间。地点 赵秀才书房处。人物 王 兴 赵 鹏 荷 珠 赵旺 金三官〔王兴怒冲冲地由书房出来。赵鹏在后面跟着。王 兴 秀才,我劝你,别象茅房的砖头,又臭又硬!写下退婚书,大家好聚好散,干吗找不自在呢?赵

  • 第一齣~第十齣·沈璟

    第一齣 家门【临江月】〔末上〕眼见人生无百岁。何妨终日逍遥。花间席上暗香飘。和风春倚袖。明月夜闻箫。今古英雄称义侠。报恩雪忿名高。请看名将出衡茅。谈言微中处。莫认滑稽曹。【沁园春】宋世淸河。武松名氏。

  • 卷三十·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钱塘 王琦 撰诗文拾遗共五十七首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唐时丹阳郡即润州也属江南东道肃宗至德元载十一月以崔涣为江南宣慰使所谓宣慰判官乃涣之僚属也太白有上崔相涣诗数首此

  • 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六许浑春早郡楼书事寄呈府中群公两鬓垂丝髪半霜石城孤梦绕襄阳鸳鸿幕里莲披槛虎豹营中柳拂墙画舸欲行春水急翠帘初卷暮山长岘亭风起花千片流入南湖尽日香元

  • 毛滂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毛滂(1060—1124?)字泽民,江山(今属浙江)人。元祐中,苏轼守杭,毛滂为法曹,颇受器重。元符初,知武康县,改建官舍“尽心堂”,易名“东堂”,狱讼之暇,觞咏自娱其间,因以为号。历官祠部员外郎。政和元年(1111)罢官归里,寄迹仙居寺

  • 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张恂 鹿生 张应 宋世景 路邕 阎庆胤 明亮 杜纂 裴佗 窦瑗羊敦 苏淑·魏收

    罢侯置守,历年永久,统以方牧,仍世相循,所以宽猛为用,庇民调俗。但廉平常迹,声问难高;适时应务,招响必速。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此则已然于前世矣。后之为吏,与世沉浮。季叔浇漓,奸巧多绪,所以蒲、密无为之化,难

  • 列传第五十一 陈伯之 陈庆之 兰钦·李延寿

    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年十三四,好着獭皮冠,带刺刀,候邻里稻熟,辄偷刈之。尝爲田主所见,呵之曰:“楚子莫动!”伯之曰:“君稻幸多,取一担何苦。”田主将执之。因拔刀而进,曰:“楚子定何如!”田主皆反走,徐担稻而归。及年长,在锺离数爲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张廷玉

        ◎诸王三   ○太祖诸子三   岷王梗 谷王橞 韩王松 渖王模安王楹 唐王桱郢王栋 伊王〈木彝〉 皇子楠 靖江王守谦   兴宗诸子   虞王雄英 吴王允熥 衡王允熞 徐王允熙   惠帝诸子   太子

  • 提要·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李心传撰。该书为编年体,记录南宋高宗一朝国内外大事。仿《资治通鉴》例编年纪事,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中所收材料较多,条理也较精密

  • 涌幢小品卷之十三·朱国祯

    埋羹撤茶王琎。昌邑人。洪武初。以儒士历宁波知府。堂馔用鱼肉。命埋之。号埋羹太守。有给事来谒。具茶。给事为客居间。公大呼撤去。给事惭而退。又号撤茶太守。中官祈哀佥事陈谔。字克忠。诙谐。正统初。有中官阮巨

  • 后唐纪七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长兴三年(壬辰、932)·司马光

    后唐纪七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公元932年) [1]秋,七月朔,朔方奏夏州党项入寇,击败之,追至贺兰山。 [1]秋季,七月,辛丑朔(初一),朔方上表奏报:夏州党项来侵犯,击败了他们,追击到贺兰山。 [2]己丑,加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元守中书令。

  • 卷四十七、俄订爱珲天津北京诸条约·黄鸿寿

    文宗咸丰八年,夏四月,黑龙江将军宗室奕山与俄使木哩斐岳福订约于瑷珲城,割黑龙江北岸与俄。自雍正五年与俄订约,俄人陆路通商,惟恰克图一处历朝奉行。乾隆二十七年,设库伦办事大臣,总理边务。自是,两国商民互市不绝。至道光二

  • 知之、好之、与乐之·孔子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读解】 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等,这都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一乐在其

  • 九经辨字渎蒙卷六·沈炳震

    归安沈炳震撰经典通借周易顺 【坤】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本义】古字顺慎通用按此当作慎言当辨之于微也 【升】君子以顺徳积小以高大【释文】顺本又作慎【本义】王肃本作慎今案他书引此亦多作慎意尤明白盖古字通

  • 卷二十九·吕本中

    <经部,春秋类,吕氏春秋集解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二十九宋 吕本中 撰哀公【名蒋定公子敬王二十六年即位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左氏传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夫

  • 沈故·杨同桂

    地理考证著作。清杨同桂 (?—1896)撰。四卷。同桂字伯馨,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官至长春知府。曾任《吉林通志》分纂。有《盛京疆域考》已著录。同桂少时从官奉天,后宦游东北多年。是书成于光绪前期,约三万八千字。正文以

  • 明宫十六朝演义·许啸天

    明宫十六朝演义,8册120回,许啸天著。民国十六(1927)年三月新民书局出版。又称《明代宫闱史》、《明代宫廷艳史》、《明代宫廷秘史》、《细说明宫十六朝》等。本书从成吉思汗出生起,到康熙时永历帝身死南明王朝彻底灭亡止,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