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公符

圣人因一在二中、阳清阴浊,而立善恶之榜;因人生有好恶,而使知最初之公好公恶;因有名字,因有是非,此有昊之公符也。夜半符隐,昒爽符显,圣人之因符也。有是非而互相是非,此生民之流符也。救者反之夜半,而榜之曰无,此至人之隐符也。君子质天地之无,而核天地之有,是以栋阁其隐符,钟鼓其因符,而榜之曰公;此日月之明符也。

《诗》《书》《礼》《乐》,雅符也;《易》《春秋》,阴阳之合符也;《易》以统之,《春秋》以终之,六觚之公准成矣。《易》以袭准律,《春秋》以律准袭,权时中之几,游公是之矩。律天道之差错,而以学《易》颠过;律寒暑之森然,而以《春秋》知罪。天地蠢万物而狱之,圣人谳天地而判之。

上根少,中下多;正告中下,而上者自得,明乃以化。穷流归源,曰仁与义。维圜有觚,觚以立之,而与以圜之。阴分善恶,阳亦分善恶;非有是非,是亦有是非。要其大端,惟先统后谓无先后,故言太无以统善恶,而明至善以统有无,是曰至诚,是曰公是。

准也者,所以勾股古今而绳衡万应者也。彰瘅劝惩,《春秋》准《易》,握象以示,据事楬书,毁准者偏矣。爱圜而削觚,不且使后世遁泯泯之便,而窃公符以灭公符乎?“觚不觚,觚哉觚哉!”以不觚为觚,犹可言也;欲以不觚觚之,当痛哭矣。夫乌知圜之藏觚,而合觚之为圜乎?

新建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或驳之,非也。无善恶可言者,善至矣。京山曰:“继善成性,非有次第先后也,强分疏之示人耳!”性与善非二也,犹乎理也:于穆不已,无声无臭,未发之中,称之为善可也;无者善之长,曰明善,曰止至善,皆性也。善之浑然即无,无之粹然即善。空中之色,色可无,空可无乎?至善岂有对待乎?言本体者,犹言本色也。本色者,素也;染画加彩,彩不加者,其地也,留其素而已。谓本体为善,犹本色为素也。龙溪专主四无,学单提耳。抑知无所得仍属方便,而舍存无泯为同时六相乎?

何何氏更有划剺天地之面、刺剟圣人之心一语曰:仍是相反相因、代错交轮之两端而一之,本无有无不有也,混混沌沌,不可名言。圣人通昼夜而知阴阳之几,折半因合大因焉,犹十二时而用其半为六爻,椭轮正变,可例推矣。凡天地间皆两端,而圣人合为一端。盖两端而知无先后之先以统后也,扶阳抑阴以尊天也。可以曰善,可以曰无;可以曰无,仍可曰善。衍古太极者,始皆阳而无阴,阳之所不足处,则为阴,盖主阳也。圣人曰:初不得谓之二,又不得谓之一;一阴而一阳,一阴即一阳;成能即阴,所以成即阳;不落阴阳,不离阴阳,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吾一以贯之:其先阴者,阳藏阴中,阴拱含阳,由静而动,破阴而出,所谓奇冲偶为参两,天贯地中而周乎地外者也。当阴含阳之时,亦重阳也;当阳冲阴而包之之时,亦重阳也。自此对待相交而生生不已,皆阳统阴,犹天统地、夫统妻、君统臣也。

天地分而生,万物皆地所成,天止出气而已;男女之生,全是母育,父止精气而已。必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父,盖全是地,则全是地之承天,地何敢自有其分毫乎?《河图》金火易位而变成《洛书》,阳不易而阴易,又使阳居四正,阴居四隅,尊阳之义大矣哉。

日月并照,而天地之内,惟日为主,月与星汉皆借日为光。以日行成岁,以日成昼夜,以日成寒暑,月岂敢并日哉?日东而月西,东升而西降,东生而西杀,故四时以春生统秋杀。十二时用九,自寅至戌,以三属夜,亦贵昼也。

董子曰:昆虫随阳而出入,草木随阳而生落,人民随阳而兴事,尊卑随阳而序位。随阳者,贵阳而用阴也。有生之后,一切皆有,有则为累。虽键亦动,动即为欲。阳主阴臣,阳浑阴而阴用事,犹《图》主生为体,《书》主克为用,《易》皆用《书》之克以成生也。

无必不能不有,始乎善必卒乎恶,无善则无恶。曰无者至矣,抑知始乎无善无恶,必卒乎有善有恶,不如张尊善化恶之号令,乃所以运真无善恶之璇玑。是以断断然表其从天地未分前来者,曰性善。尊德性者,尊阳也,尊始也,尊先也。榜之曰善,犹榜之曰无也。

《易》以无是非示人,即以公是非告人,故弥缝而翼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直裻领无上三一一三之一阳,以阳即善,即性也。继者,续也。形下之阴阳中,即无形无上下之道也。言交轮之几,于初续见之。

天而人,人而天,继续之初,微乎危乎,成之皆阴承阳,而性在情习中。下地之时,善在恶中,理在欲中,前喻素彩是也。当知素在彩先,而有彩之后,素亦在彩中矣。故曰:第一念是善,第二即恶;仁一,而甲坼之芽即二。

希夷曰:阴者阳之余。凡贞悔卦皆曰:《坤》者《干》之余,《蒙》者《屯》之余,以此知恶者善之余也。大阴阳之次,各分小阴阳,如四象八卦,交网细分,两两中贯,亿万无尽。虚实、善恶,推之皆然。譬如言未分之天地为善天地,已分之天地为恶天地。善天地者,阴拱阳而不用,是无善无恶之混沌也;恶天地者,阳托阴而用事,是有善有恶之混沌也。春夏善,秋冬恶;昼善,夜恶;先天妙善,后天妙恶。后天枝分,如晴善霾恶、喜善怒恶之类是也。钩摭毛举,假而言之,应有尔尔,勿泥尔尔。

名教因之,以中道立邪正之大防,而主于劝善。故伯夷、盗跖等死,而右伯夷;学问、利禄等累,而褒学问。末世皆乡愿、盗跖,而宁容乡愿,以诈者善也。究竟为善即有恶,有真即有伪。恶愿者,细分则恶其乱德也;再细分之,为德亦乱性矣。

性善,情恶;无意为之则善,有意为之则恶。佛祖圣贤惟致天地未分前之知,以格日用,故能从心随顺。欲用斯用,则恶亦泯于善,而无善恶可言矣。混沌视之,三教皆刍狗也,何尝非恶乎?一切剭诛,则混沌亦恶魁矣,以一切皆混沌之所生也。曾知总杀之即总赦耶?总赦之必先总杀耶?荀子言性恶,原非无谓,但不能举大防细网、先后交轮之?相因相泯,洞知天统地、阳统阴、生生继成、圣人尊阳、体统用、用皆体之故,而榜曰性恶,则误世耳。

人自下地,动而有为,即是恶矣。劫初善,劫末恶;赤子善,长而恶。谓之良知能者,其未生前之至善,生时与来,相继不失也。故圣人于有生后,惟叮咛教之曰不失其初而已。初即先天之至善,犹一日一夜,平旦之气为初;一念起灭之时,则初识之依为初,传送、分别则恶矣。故学道贵直心;直心者,初心也。以交轮?言之,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然人生即偏后半矣,故圣人以前半救之。人能逆溯前半,则后半亦化矣。以轮言初,则姑示赤子;以德言初,则专表仁义;以贯言初,则征诸时宜:究竟本无体用,直塞全泯,随二而无不一矣。

直门不必起念处钩鈲阴阳也,亲秉烛于所起之白隙,即之离之,则存无不存,而损亦可损矣。然欲于无定中知大定之故,于大定中征一定之权,正宜反复析合,乃能明晓,而析半交互,原难界画。若不如此,乌乎状之?反复激扬,直下林林,然有即是无耳;然当知有即是无之由仁义行,非许有即是无之淫婪狙诈也。是知一定乃应大定,不则大定乃魔门矣。

阳炎相逐,巴蕉剥尽;镜尘自外,水水相近。惧以终始,本觉本慎;维日重轮,三五正日黾。此事易简,不必依我无奈何之朱紫别白,但肯尽心,自然见性。果能死心裂眦,知尊善之故乎,虽诚明知行,本末内外,络索而即当,以上贯下,即无上下,而存存由己矣。存存者,化亡亡之一半,而仍随亡亡之一半也。究竟天顺而有节,人顺则下流。圣人尊天德之善,以政人流之恶,则善亘始终矣,岂恶之所敢敌哉?

吾于《易》有感焉:硕果则幸,来复志喜;五阳夬夬,犹虑难去,何其偏为君子乎?然待小人亦有道矣:《夬》曰:“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夬》上反则《姤》阴在下,下固有以安之。圣人以《易》惧君子,所以重君子;以小人惧《易》,故责君子即以化小人。《泰》曰:“内君子,外小人”,不除之而外之,消息之道也;其治心也亦然。

《伤寒论》人身以阳气为主,佛言暖气归火,而性情蒸于营卫,相因生火。阳气附火,火日焚和,故能病人;然养人者,即此火也。庸医清火,惟恐不尽,火尽而人死。食既滋之,饮以流之,药常清之,郁则发之。或滋其阴,以运转自解;或培其本,以大补从治,使水火既济而已。

性陷乎情焰,理混乎欲澜,犹火与薪,依之即烈。问薪何如,岂能除之乎?不能除而必言除之,适得其平。以人偏此,言空尽者偏彼,故曰适得其平。不思善,不思恶,而不碍公符之思善究竟,适得至善之平;惕之劳之,无身有事,适得平怀泯尽之平。无明即是明,然不得不言“明”,以适得无“无明”之平。

衣难免敝,何讳乎浣?溲难免秽,何讳乎沟?面日适盥,无所于增;饭后适饮,无所于减。闻之曰:戒可破,见不可破;本无待乎作主,而必言作主;执即非道,不执亦非道。究竟何道,是谓大道?一受成形,不亡以待尽,死而后已耳。岂惟死而后已,死且不已,悲哉悲哉!

蒙长者有独子,聪明,负直气,使才,颠狂,不事事,破长者之家。长者旦夕经纪,怒子不孝,闭而缚之,时时逸出,逾月不返。购而回,回复如是。细察其子,非不肖子,何乃憋懯、口呙、被发,食秽枕草,见父噤声,顿尔蚩騃,殆病也夫?请神医诊视之。曰:非此子之病,乃长者之病也。长者惊而问故,医曰:“从来混沌阀阅,宜有此破家子。不破家,它祸且至,鬼亦瞰之。公自不知家之所以当破,恨尚未有破者,故筹计爱惜,而不尊师请事耳。嗣君家宝,用光得薪。公何必家?又何患无家乎?渠自得师,渠自争达,君勿求其争达之业。求之则急,父子俱躁而焦死,不如忘之。”长者溱溱憺憺,欢喜而泣,呼子起床。其子伉伉劫劫,一跃捽地,奉泣而嘘。长者拜神医曰:吾今日乃知无子而有子。

太极非阴阳,而阴阳即太极,犹太岁非冬夏,而冬夏即太岁也。人多不知冬即夏、夏即冬之故;知之矣,则扫人之言冬夏者。愚为释曰:自太岁视之,谓无冬夏;自冬夏用之,谓无太岁,此可相夺而相融也。须知冬即夏,夏即冬之故,即在冬而夏夏而冬之中;则人之冬而夏夏而冬者,固无碍于冬即夏夏即冬,尤无碍于冬自冬夏自夏也。此谓存泯同时之时中。

猜你喜欢
  卷上·罗隐
  卷四十八【起昭公十七年尽十九年】·杜预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孔子
  实行富民政策·孔子
  卷首下·王鸿绪
  监理总裁校对分修校刋诸臣职名·鄂尔泰
  变虚篇第十七·王充
  命义篇第六·王充
  发墨守·郑玄
  卷二十三目录·乾隆
  周书·吕刑·佚名
  法句譬喻经生死品第三十七·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六·念常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圆悟克勤
  佛教两大要素·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八·彭定求

        卷108_1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私字)】李元纮   硕儒延凤沼,金马被鸿私。馔玉趋丹禁,笺花降紫墀。   衔恩倾旨酒,鼓舞咏康时。暂觏群书缉,逾昭盛业丕。   接筵欣有命,搦管愧无词。自惊一何幸,太

  • 桂念祖·龙榆生

    桂念祖一名赤,字伯华,江西德化人。同治八年(一八六九)生,与夏敬观同师皮锡瑞,经词章,根柢深厚。光绪丁酉(一八九七)上副举。以甲午(一八九四)受刺激,戊戌(一八九八)从康、梁变政,主沪萃报馆。梁启超离湖南,举念祖代时

  • 卷三百九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二十六 彭韶 送谢文祥御史谪南陵丞 零露一以坠原野生微凉金风转萧索四壁寒吟螀夜长不能寐揽衣起旁徨仰视天宇濶素月扬辉光奄忽浮云驰肃肃雁南翔一啄

  • 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三·赵尔巽

      马如龙 和耀曾 杨玉科李惟述 蔡标 段瑞梅 夏毓秀 何秀林 杨国发 张保和   马如龙,云南建水人,本名现,回中世族。以勇闻。咸丰间,滇回俶扰,如龙以武生起澂江,自立为伪帅。时杜文秀僣号大理,如龙遣使与通,授以伪职,不受,始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九景泰七年十月丁酉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革独石马营等边仓管草副使从右佥都御史李秉所奏也○以故太监李德所建灵福寺并园地赐锦衣卫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泰昌元年十一月甲戌朔颁天启元年历是日赐辅臣刘一燝韩爌及讲官钱象坤等新历各有差○礼部恭上 孝元贞皇后 孝和皇太后各尊谥册宝仪注一前期三日太常寺官奏致斋仍奏请遣官祭告 天地 宗庙 社稷至日行祭告礼用祝文香

  • ◎讣闻大观·李定夷

    前清侍郎林绍年,于上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死于津门。十月念六日灵柩回闽,十一月初二日在西湖公园开化寺开吊。其讣帖无微不录,诚一至奇之讣闻也。摘录如下。 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赏银五百圆治丧,予谥文直,谕赐祭

  • 管晏列传第二·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说明】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

  • 耶律刘哥传·脱脱

    刘哥,字明隐,太祖弟寅底石之子。少时骄横狠戾,好欺侮人,成年之后更加凶暴。太宗讨厌他,派他把守边疆,累迁西南边大详稳。会同十年(947),叔父安端随从太宗伐晋,因病先行回国,与刘哥相邻而居。世宗在军中自立为帝,安端商议何去何

  • 卷十八 顾命第二十四·孔颖达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二公为二伯,中分天下而治之。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临终之命曰顾命。○相,息亮反。顾,工户反,马云:“成王将崩,顾命康王,命召公、毕公率诸侯辅相之。”[疏]“成王”至“顾命”○正义曰:成王病困将崩

  • 卷十三 旅獒第七·孔颖达

    西旅献獒,西戎远国贡大犬。○獒,五羔反。马云:“作豪,酋豪也。”太保作《旅獒》。召公陈戒。○召,时照反,后“召公”皆仿此。旅獒因獒而陈道义。[疏]“西旅”至“旅獒”○正义曰:西方之戎有国名“旅”者,遣献其大犬,其名曰“獒

  • 门人陆澄录·王守仁

      〔1〕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2〕问立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世友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千问品第七之三此四念住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断遍知所遍知。若无漏非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

  • 卷第三·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四波罗夷法之三(盗戒之余)复次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瓶沙王先祖时治罪人法。有作贼者。以手拍头以为严教。贼大惭愧与死无异。后更不作至祖王时治罪人法。有作贼者

  • 丛林两序须知·费隐通容

      金粟寺住持通容授弟子 行元 述总引百丈清规。统住持两序各众而言也。兹独举两序者何以。清规为两序提摄大纲。而立身行事之曲折细微。中间有未尽备也。盖两序之设。为众办事。而交相肘臂。互作屏藩。以黼黻宗猷

  •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魏岘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

  • 读书分年日程·程端礼

    元程端礼撰。凡三卷,《纲领》一卷。程氏有感于时人教育子弟读书时不懂方法、不讲程序、不得要领而编撰。《纲领》一卷提纲挈领地标出为人、修身、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正文三卷,前二卷有“读书工程”之称,从8

  • 秦鬟楼谈录·佚名

    我国东南各省,与欧洲各国通商,自粤始。其奏许通洋舶,立十三行,便中外人贸易者,则在康熙中。其时,两广总督为吾乡吴留村兴祚。然吴督粤之先,有所谓石濂和尚者,已私与洋舶通贸易,则粤之通商,石濂实启之。石濂名大汕,本苏人,徐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