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一法品第一之一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覆障群生。驰骋流转生死长途。如无明盖。所以者何。世间群生。由无明盖所覆障故。驰骋流转生死长途。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修起慧明。破无明盖。出贪爱网。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别有一法,覆障诸群生。驰流生死途,如无明盖者,无明大愚闇,由斯久流转。彼此有往来,昇沈高下趣。

若破无明盖,解脱贪爱网。不处生死流,以无彼因故。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系缚群生。驰骋流转生死长途。如贪爱结。所以者何。世间群生。由贪爱结所系缚故。驰骋流转生死长途。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修莹慧刀断贪爱结。破大闇聚。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别有一法,系缚诸群生。驰流生死途,如贪爱结者,贪爱大系缚,由斯久流转。彼此有往来,昇沈高下趣。

若断贪爱缚,破大黑闇聚。不处生死流,以无彼因故。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一有情。於一劫中。流转生死。所受身骨。假使有能积聚下烂。其聚高广。如王舍城毗补罗山。况彼有情。无初後际。驰骋流转生死长途。所受身骨。而可测量。所以者何。刍当知。我说有情。於四圣谛。不了知故。不照见故。不现观故。不通达故。不审察故。驰骋流转生死长途。受诸骨身。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於四圣谛。了知照见。现观通达。审察究竟。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一有情一劫,受身骨不烂。其聚量高广,如毗补罗山。况无初後际,久流转生死。所受诸骨身,其量而可测。

受是大苦聚,由不见圣谛。故应修妙智,正观四真实。所谓苦圣谛,苦因及苦灭。能灭苦苦因,八支真圣道。

此补特伽罗,极七有流转。定断一切结,能尽诸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以佛眼。遍观世间。诸有业果。皆缘心意。一类有情。心意所使。行如是行。履如是道。身坏命终。如舍重担。堕诸恶趣。生地狱中。所以者何。彼诸有情。心意染污。由此为因。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一类诸有情,心意起染污。我今当为汝,记别其所生。彼身坏命终,如舍於重担。必堕诸恶趣,生於地狱中。

应知恶慧者,由心意染污。因斯染污故,当生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以佛眼。遍观世间。诸有业果。皆缘心意。一类有情。心意所使。行如是行。履如是道。身坏命终。如捐重担。昇诸善趣。生於天中。所以者何。彼诸有情。心意清净。由此为因。身坏命终。昇诸善趣。生天界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一类诸有情,心意起清净。我今当为汝,记别其所生。彼身坏命终,如捐於重担。必昇诸善趣,生於天界中。

应知善慧者,由心意清净。因斯清净故,当生天界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一切有情。皆由自业。业为伴侣。业为生门。业为眷属。业为依趣。业能分定。一切有情。下中上品。是故汝等。应当善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诸业异熟。诸业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刍汝等。如我所说,应正了知。云何应知诸业自性业自性者,谓或思业。或思已业如是应知诸业自性。既正了知业自性已,云何应知诸业因缘业因缘者,谓诸贪爱如是,应知诸业因缘。既正了知诸业自性业因缘已,云何应知诸业品类。业品类者,谓别品类业。趣地狱身别品类业。趣傍生身别品类业。趣鬼界身别品类业。趣阿素洛界身别品类业。趣人界身别品类业。趣天界身。如是应知诸业品类。既正了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业品类已,云何应知诸业异熟。业异熟者,谓於此生。造作诸业。即此生中。能感诸有。或受未受。如是应知诸业异熟。既正了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业异熟已,云何应知诸业尽灭。业尽灭者,谓爱灭故。诸业尽灭。如是应知诸业尽灭。既正了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诸业异熟业尽灭已,云何应知趣业灭道因缘资具。趣业灭道因缘资具者,谓八支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应知趣业灭道因缘资具。刍当知。诸有沙门。或婆罗门。若能正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诸业异熟。诸业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即能信我法毗奈耶。若能信我法毗奈耶。即能入我法毗奈耶。若能入我法毗奈耶。即能达我法毗奈耶。修行梵行。若能达我法毗奈耶。修行梵行。即能究竟。正尽诸业。所以者何。是诸沙门。或婆罗门。既正了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诸业异熟。诸业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已,即於诸业。能厌离灭。究竟解脱。得善解脱。既善解脱。即能独立。既能独立。即具善修。既具善修。彼身坏已,法尔无有一切施设。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间诸有情,居前中後际。皆属於自业,业为其伴侣。业为彼生门,业为其眷属。业为所依趣,业能定三品。

随业彼彼生,不定如轮转。或处天人中,或居四恶趣。世间诸有情,皆随业力转。非国财妻子,随从往馀生。

彼於命终时,所有皆顿舍。独随业而往,故皆由自业。当来诸有情,虽受如是业。若能依佛教,正信而出家。

彼於愚痴类,无师开导中。名能善修行,不愚正法者,故汝等刍,精勤勿放逸。应善知诸业,相续正修行。

为尽业自性,及业因缘等。修八支圣道,速令得圆满。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间所有恶不善法。於生起时。诸不善品。诸不善类。一切皆由意为前导。所以者何。意生起已,恶不善法。皆随後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不善法生,为因能感苦。皆意为前导,与烦恼俱生。意为前导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说有行。

苦随此而生,如轮因手转。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间所有白净善法。於生起时。善品善类。一切皆由意为前导。所以者何。意生起已,白净善法。皆随後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净善法生,为因能感乐。皆意为前导,与善法俱生。意为前导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

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有一法。於生起时。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乐。引诸世间天人大众。作无义利。感大苦果。云何一法。是谓破僧。所以者何。刍当知。僧若破坏。一切大众。互兴诤论。递相诃责。递相陵蔑。递相骂辱。递相毁呰。递相怨嫌。递相恼触。递相反戾。递相诽谤。递相弃舍。当於尔时,一切世间。未敬信者,转不敬信。已敬信者,还不敬信。刍当知。如是名为世有一法。於生起时。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乐。引诸世间。天人大众。作无义利。感大苦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有一法生,能起无量恶。所谓僧破坏,愚痴者随喜。能破坏僧苦,破坏众亦苦。僧和合令坏,经劫无间苦。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有一法。於生起时。与多众生。为大利益。为大安乐。引诸世间。天人大众。作大义利。感大乐果。云何一法。是谓僧和。所以者何。刍当知。僧若和合。一切大众。互无诤论。不相诃责。不相陵蔑。不相骂辱。不相毁呰。不相怨嫌。不相恼触。不相反戾。不相诽谤。不相弃舍。当於尔时,一切世间。未敬信者,便生敬信。已敬信者,转增敬信。刍当知。如是名为世有一法。於生起时。与多众生。为大利益。为大安乐。引诸世间。天人大众。作大义利。感大乐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有一法生,能起无量福。所谓僧和合,慧利者随喜。能和合僧乐,和合众亦乐。僧破坏令和,经劫受天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间有情。一结断时。馀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粗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是故我慢一结断时。馀一切结。皆亦随断。譬如世间楼观中心。普为楼观。众分依止。中心若坠。馀亦随堕。如是我慢。诸结所依。我慢若断。馀亦随灭。若诸刍。已断我慢。当知即是已断馀结。若诸刍。已断馀结。当知即是已尽苦边。已修正智。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无复後有。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如楼观中心,众分所依止。中心若坠堕,馀分皆堕落。如是我慢结,众结之所依。我慢结断时,诸结皆随灭。

苾刍断我慢,馀结悉随断。馀结既已断,即得尽苦边。既得尽苦边,名已修正智。心慧善解脱,後有毕竟无。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有一法。若善修习。善多修习。摄持二利。令至圆满。谓现法利。令至圆满。及後法利。令至圆满。能成现法。利益安乐。能成後法。利益安乐。能成现後。利益安乐。云何一法。谓於所修诸善法中。修不放逸。所以者何。若於所修诸善法中。於不放逸。能善修习。善多修习。便能摄持二种义利。令至圆满。广说乃至能成现後利益安乐。是名一法。若善修习。善多修习。摄持二利。广说乃至能成现後利益安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多闻人,能舍贪财位。勤修不放逸,证常乐涅槃。智人无放逸,能摄持二利。谓现法当来,俱令至圆满。

诸有善能成,现後俱利乐。前後众贤圣,皆称为智人。重摄前经嗢拖南曰:盖结劫两心,业二意前行。

僧破及僧和,断慢修不逸。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贪。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贪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贪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贪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瞋。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瞋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瞋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瞋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痴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痴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痴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痴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覆。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覆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覆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覆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恼。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恼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恼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恼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忿。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忿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忿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忿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恨。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恨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恨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恨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嫉。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嫉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嫉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嫉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慳。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慳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慳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慳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耽。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耽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耽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耽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慢。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慢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慢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慢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一法。谓是於害。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害染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永断。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永断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害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断此害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重摄前经嗢拖南曰:贪欲瞋恚痴,覆藏恼及忿。怨恨嫉与慳,耽嗜慢将害。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佛。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佛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佛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佛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法。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法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法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法者,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圣众。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圣众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圣众。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圣众。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戒。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戒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戒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戒者,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施。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施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施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施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天。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天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说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天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天者,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世间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休息。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休息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休息。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休息。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安般。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安般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安般。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安般。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身。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身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身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身者,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永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云何为一法。谓是念死。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死故。数数还来。堕诸恶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故我说。若诸有情。能念一法。我证彼定。得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有情,由不念死故。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若能正了知,永念於死者,

定得不还果,不来生此间。

猜你喜欢
  卷第一·志磐
  卷第六十三·德清
  观察品第六之二·佚名
  汉口佛教会创始记序·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虎丘隆和尚语录·虎丘绍隆
  佛说阿弥陀经卷上(支谦译)·佚名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二·明盂
  一休与五休·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法云
  法华玄论卷第二·吉藏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七·佚名
  卷第四十六·霁仑超永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玄奘
  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九·彭定求

        卷579_1 【车驾西游因而有作】温庭筠   宣曲长杨瑞气凝,上林狐兔待秋鹰。   谁将词赋陪雕辇,寂寞相如卧茂林。   卷579_2 【伤温德彝(一作伤边将)】温庭筠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侯印

  • 卷五十一·彭定求

        卷51_1 【息夫人】宋之问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卷51_2 【初到陆浑山庄】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

  • 第十出 送饯·梁辰鱼

    【谒金门】〔小生同贴上〕烟雾蔽。四下重重围住。少小豪雄今已矣。空成千点泪。〔贴〕魂怯危巢孤垒。眼见玉憔香悴。〔合〕昨遣行成通币礼。缘何还阻滞。〔贴〕大王万福。〔小生〕夫人少礼。夫人。我勾践被吴围住。

  • 丙集第八·钱谦益

    石田先生沈周一百六十八首【朱泽民山水】睢阳老人营丘徒,意匠妙绝绝代无。为留清气在天地,便就片纸开江湖。长松落叶风细细,幽构萦萝倚江住。壁虎书鱼荡水光,老屋疏茅通雨气。老人不归空北山,芳杜春风

  • 柏林·刘半农

    大战过去了,我看见的是不出烟的烟囱,我看见的是赤脚的孩儿满街走!去年到德国去,火车开进德境,满眼都是烟囱,可以看出当初工业之盛;但现在是十个里九个没有烟了。到柏林,看见无数的赤脚小孩。这分明是买不起鞋子(因为战前不这样

  • 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二·赵尔巽

      ◎文苑二   ○诸锦沈廷芳 夏之蓉 厉鹗汪沆 符曾 陈撰 赵昱 赵信王峻王延年 何梦瑶 劳孝舆 罗天尺 苏珥 车腾芳 许遂韩海刘大櫆胡宗绪 王灼 李锴 陈景元 戴亨 长海 吴麟 曹寅鲍珍 高鹗 刘文麟 沈炳震 弟炳谦 炳

  • 后汉孝灵皇帝纪下卷第二十五·袁宏

      中〔平〕(和)二年〔一〕(乙丑、一八五)〔一〕 据上卷改。   春二月丁卯,故太尉刘宽薨。赠车骑将军,谥曰昭烈侯。   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博通群书。稍迁东海〔一〕、南阳太守,遇民如子,口无恶言,吏民有罪,以蒲

  • 第三十四回 镇湘中谯王举义 失石头元帝惊心·蔡东藩

      却说元帝连接逆表,已知王敦造反,不由的动起怒来,当下飞召征西大将军戴渊,镇北将军刘隗,还卫京师,一面下诏讨敦。略云:  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今当统率六军,以诛大逆,有杀敦者封五千户

  • ●跋·陆世仪

    「复社纪略」四卷,太仓陆世仪道威着;眉史氏,其号也。道威早岁亦署名复社,后以故自出;故其于社事多有微词。然前既为社中人,于社事始末甚悉。是编记载,首尾完备,实由身亲目击,故能言之凿凿可征。虽其间言外意有亵讥,犹不免门户私

  • 卷第十六·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九高倬(何应瑞) 刘成治 黄端伯 吴嘉胤 龚廷祥 陈龙正 陈于阶(葛征奇等、吴可箕等)高倬(何应瑞)刘成治黄端伯吴嘉胤龚廷祥陈龙正陈于阶(葛征奇等、吴可箕等)高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一·佚名

    嘉靖二十八年八月戊戌朔○己亥 上谕礼部朕荷 皇天眷命入嗣 太祖洪基兹生辰又届思报洪恩非逸豫废礼可权免朝贺尔百司勿生慢肆宜尽臣劳之实以称乃忠之义钦哉○是时边供繁费加以土木祷祀之役月无虚日帑藏匮竭司农百计生

  • ◎刘文嘉第二·李定夷

    蒙藏院佥事马为珑,江苏人,向在京八大胡同逛游,因与春艳院小班妓女陈桂卿相识,时常过往,一夕无间。陈桂卿闻马为珑当蒙藏院差,每月薪俸有数百洋之多,家中亦系豪富,乃于去年春间随马为珑过度。言妻则未立有婚书,言妾则未立有契约

  • 三十三年·佚名

    (丁丑)三十三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巳,上詣皇壇,行望拜禮,仍製感懷文。○以勤勸農、開陳田、善賑濟三條,飭諭于八道、三都。○命士庶嫁娶愆期者,令中外顧助,敎曰:「寒士以嫁娶愆期爲恥,往往匿不以聞,父母有問,子何有

  • □□第五十一(阙)·墨子

    (阙)

  • 九经辨字渎蒙卷一·沈炳震

    归安沈炳震撰经典重文翩翩 易【泰】翩翩不富以其邻 诗【四牡】翩翩者鵻 【嘉鱼】翩翩者鵻 【巷伯】缉缉翩翩【毛传】徃来貌坎坎 易【坎】来之坎坎 诗【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伐木】坎坎鼓我子

  • 佛学浅说序·太虚

    仁砺居士王君为砺,一诚笃勤毅之君子也!忠所当信,勇所当行,不畏流俗之讥,不随时趋而变,故皈佛以来,历居军职,戒杀持蔬,力践靡懈。且时时著为论说,警告世人,俾同觉悟。其所言者,要皆有之于身而无亏,准之于道而无惑者。今又成佛学浅说

  • 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箓记·朱自英

    茅山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撰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记同年章献明肃皇后刘氏于茅山崇禧观受上清毕法箓之事。

  • 千转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帝释在佛前说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