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

  修净土者。宜随其所以为善。以资修进之功。故此卷名特为劝谕。若不识字。全赖慈仁君子发菩萨心。为彼解说。此布施之大者。先后之序乃自近及远。或自急及缓。不拘其人高卑。

  劝士人

  士人或有未深读书遂登高科者。有深读书终身尚不预荐者。岂非前世所种不同故其报不同乎。虽然使少年登科涉华。要功业济一时福报。亦有时而尽。奉劝后生者。勤于学问笃于孝友。远念吾曾高以来。谁其存者。亦留心此道。日月长而积累之功多。久则自有可乐。及年高者。当念已往之事皆如梦幻。日复一日。其谁免者。岂可不急留心此道也。不问老少。若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劝有官君子

  有官君子无非前世修种作福故受此报。譬如春时下种秋乃收获。若不修福。何缘得此。然此报有尽。若更修福。行种种方便爱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则直出轮回之外。寿乐无穷。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若切意斯民。而不忍舍去。且生西方。了生死之后。却来此世界。现宰官身。以大兴功利。何有不可哉。若能转以此化人。使更相观化人。则以己言重。必乐从之。据大慈菩萨偈。生世可以消灾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劝在公门者

  在公门者当自念。云。彼为有官。我乃事彼。彼尊我卑。彼逸我劳。奉事常喜得以无虞。或有触忤。加之谴责。是我前世所修不及于彼故至于此。我但小心谨行。以保此身。事无大小。随宜方便。目前人见欢悦。必无后患。积善不已。福及子孙。当思。在公门者。其子孙荣显必祖上积德。天道昭明。不可不信。更常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又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非徒现世获福。身后可中上品生。

  劝医者

  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以结人缘。以积己福。冥冥中自有祐之者。若乘人之急。切意求财。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祸之者。吾乡有张彦明善医。僧道贫士军兵官员及凡贫者求医。皆不受钱。或反以钱米与之。人若来召。虽至贫下亦去。富者以钱求药。不问钱多寡。必多与药。期于必愈。未尝萠再携钱来求药之心。病若危笃。知不可救。亦多与好药。以慰其心。终不肯受钱。予与处甚久。详知其人为医而口终不言钱。可谓医人中第一等人矣。一日城中火灾周回爇尽。烟焰中独存其居。一岁牛灾尤甚。而其庄上独全。此神明祐助之明效也。其子读书。后乃预魁荐。孙有二三。厖厚俊爽。亦天道福善之信然也。使其孜孜以钱物为心。失此数者。所得不足以偿所失矣。同门之人可不鉴哉。若常如是存心回向净土。必上品生。若因人疾苦而告以净土。则易生信心。使复发大愿以广其传。以赎宿谴以期痊愈。必遂所愿。若天年或尽。亦可乘此愿力径生净土。常如是以化人。非徒身后上品化生。现世则人必尊敬。而福报亦无穷。流及子孙矣。

  劝僧

  僧家当自念。云。我为出家人。了达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没俗尘。一日大限到来。有何倚赖。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如永明寿禅师长芦赜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又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岂可效彼哉。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纵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渐熟。久而自信。若或便信。其利益大矣。常如此化人。现世则为人所敬。己之善缘愈见纯熟。又能精心观想。不久必见佛之真身。此报身尽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矣。古语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

  劝参禅者

  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故予欲劝僧家。上根器者参禅之外。每日以顷刻之暇修西方。若参禅大悟。遂超脱轮回。尚去佛地极远。更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大悟。而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佛闻法。何患其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皆汩没轮回。诚可畏者。详见第七卷。若不忽此道。精心修进。仍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为名僧。必乐从其言。其为利益无穷。己必上品上生。

  劝富者

  富者当自念。云。我今生富足。皆由前世修种。譬如今年所食之谷乃去年所种也。然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徐徐营生合有之数亦自然来。其来之迟乃可延寿。如水浅流则久也。若急急贪求亦只此数。数外得之则祸生而去。如水过满则溢也。宜随分为生。不使满溢。少损济物以防满溢。非徒可以享现世之安。又可种后来之福。仍当念。世间福亦有尽。若以回向西方则无尽。况世间富足亦不能色色如意。唯留意西方。则自有可乐。更相印施西方文字。以广劝人。使更相劝化此为种无穷之福。现世可以消灾禳难。鬼神亦敬而祐之。身后必上品上生。

  劝贪吝者

  得人三千而不以为多者贪也。自费两千而遂以为多者吝也。贪吝之失众人所同而不自觉。若能去此。方为贤者。如是则善业无不可为。恶业无不可戒。何则不吝财以为善。不贪财以为恶故也。若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无贪吝之心。必加尊敬而乐从其化。所化必广。上品往生复何疑哉。生前之福报亦可立而见矣。此不可以言尽。行者当自知之。

  劝孝子

  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言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盖世间之孝一世而止。犹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以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此莫大孝也。父母存而不能以此劝勉。他日徒伤其心徒为厚礼。亦何益乎。若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以此功德。资父母之福寿。厚父母之善报。佛不阻众生之愿。此意必可遂矣。上品上生者先言孝养父母。吾能推是心以为孝养。其往生品第可见矣。

  劝骨肉恩爱者

  骨肉恩爱者当自念。云。大慈菩萨有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不能如是。徒为好衣以华其身。美食以悦其口。一旦分离无著力处。故生前宜相劝以念佛。若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是不徒使己之骨肉有无穷之恩爱。亦使他人骨肉有无穷之恩爱。其福报岂有穷尽。必中上品生。

  劝妇人

  妇人当自念。云。据佛所言。欲心重者受妇女身。是已非善业。若不自省。更加嫉妒贪欲。业缘转深。果报可畏。若能回心忏悔绝其非念。仁慈以待婢妾。温和以礼上下。常念阿弥陀佛。发愿云。愿我黑业日消。白业日长现身清净。内外轻安。此世之后永不复受女身。使念念不断。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一家及婢妾及宗族亲戚。其福报无穷。必上品生。观荆王夫人传可见矣。在第五卷。

  劝仆妾

  为仆妾者当自念。云。我前世不曾修福故至贫贱。人受安逸。我当勤劳。人享美味。我食粗粝。人服轻细。我著粗恶。此皆前世业缘。已往者不可悔。自此之后。当念善改过。忠直勤谨。小心奉事。以保此身以种后福。常念阿弥陀佛。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又以化其同类。使更相劝化。则福报无穷。必中上品生。

  劝农者

  为农者当自念。云。农业虽为务本。然耕田种地。杀害微细物命。亦不为少。此虽无可奈何。若能委由全护忏悔前失。常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先度耕种以来一切所杀微细众生。次度一切冤亲众生。常作此念。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养蚕者

  养蚕者当自念。云。蚕为丝以为人衣。此固世间常理。然亦是杀害物命。世人以为。马鸣菩萨考于藏经。本无此说。唯说佛训弟子。不得衣绵绢及用皮为鞋履。为杀物命而得。人既以养蚕为业。岂可不知惭愧。当常忏悔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养蚕以来所杀一切蚕命。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相劝化。现世必获福报。身后亦中品生。

  劝商贾

  为商贾者当自念。云。平生贩卖宁无欺伪。若是疋帛。皆由蚕命而得。不可谓全无过恶。一旦命尽。随业缘去。不如忏悔为善。随分营生。命若多财自然渐有。命若少财多得亦失。况人生财数有限。急求而数满则致早终。缓求而来迟则可延寿。宜以此存心。当念阿弥陀佛。愿见佛得道之后。先度一切与己交涉众生。次度一切冤亲。次度一切有缘无缘众生。如此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工匠

  为工匠者当自念。云。我为工匠。或为人造屋宇。或为人作器用。此虽为善业。然以前世不曾修种故。今生自不富足。所造之屋乃他人居。所作之器乃他人用。若不如是。衣食亏阙。当随分为善。为人造作之时。物不过望事。则尽心。此亦种福。常念阿弥陀佛。用斧斤时。亦一心常念。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多屯蹇者

  多屯蹇者勿怨天勿责人。皆己之业缘所致。若见人欢喜者得欢喜报。恼害人者得恼害报。行方便者得如意报。阻难人者得龃龉报。种种皆本于前世之所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是今生所以多屯蹇者。乃前世不为善事。不作福业。已往者既不可悔。自此以后。当勤忏悔常念阿弥陀佛。非徒可以消除宿障。又可增长善缘。后世生极乐世界。无复有此屯蹇矣。莫言后世远。闭眼即是。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骨肉怨憎者

  骨肉怨憎者当自念。云。我以前世恶业故招此报。或杀彼命。或负彼债。或恼害彼。若作善缘。必不至此。若能忏悔宿业。痛自责己。不复与人为恶。常念阿弥陀佛。以解怒心。以消恶缘。愿生极乐世界。与己相聚者皆诸上善人。无复有此患也。若转以化人使相劝化。现世可获福报。身后必中上品生。

  劝渔者

  渔者当自念。云。鱼生水中无害于人。我乃巧计取之图以贩卖。以养我命以活家眷。鱼在水中亦有眷属。腹中多子。皆是性命我乃杀害。其罪无量。若能改业此为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勿杀鱼细命多螺蛤鳝鳖等难死之物。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物命。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除灾获福。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网飞禽者

  网飞禽者当自念。云。飞禽在林野与空中。无害于人。我贪其肉。多方巧取。我爱性命。他亦有命。我爱骨肉。他亦有子。若能改业。此为上也。若未能改。且勿杀物小命多生抱子者。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物命。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除灾灭罪。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为厨子者

  为厨子者当自念。云。我前世不修福业。今世贫困。又烹炮切割众生。虽非自己亲杀。然亦罪重。若能改业。固为上也。如不能。慎勿亲杀。常念阿弥陀佛。忏悔为善事。发大愿云。愿我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物命一切所切割之众生。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除灾灭罪。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作福者

  种种作福固为善矣。然世间之福其报有尽。为其不出轮回之外也。若以回向西方。则直出轮回之外。其报岂有尽耶。予为此特劝者。半是不识字人。全赖作福者。以菩萨之心为心。为彼解说。如暗者得灯迷者得路。以此法门广作布施。使人人知之。人人皆脱离轮回。其福报万万劫无尽。已于极乐世界必上品生。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

  劝诵经人

  凡诵经人。或持斋戒人。固为善业。后世必受福报。无可疑者。然此报有尽。不能脱离轮回。若更修西方。即超出轮回之外。罪恶人修者尚得往生。况持斋诵经其生上品必矣。虽然独修者其功小。劝人修者其功大。若能广以劝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持斋诵经之故。必信重其言。其功尤大。现世则受恭敬归依之报。身后福德岂有尽耶。

  劝贵人

  贵者当自念。云。虽种种如意种种快乐。光阴迅速幻身难保。古来极贵谁其在者。不如忙中偷闲。每朝以顷刻之暇修西方法门。现世可以消灾而省业。身后托生于莲华中。永无苦趣。常受快乐。岂不美哉。若宋朝文潞公在京师。与净严禅师。结十万人净土缘。王敏仲杨次公葛仲忱马东王凭济川。皆以贵人而修净土者。可不念哉。若发大菩萨心。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为贵人。皆信重其言。此遂可以广行。其为福报岂易量耶。身后必上品生。若汩没度时不知修此。一日悔之。不可及也已。

  劝大聪明人

  大聪明人博学强识。发言成文。下笔成章。固为世所尊仰。然于吾性分之内。若不相干。庄子云。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自见而已。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自闻而已。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不自得其得。适人之适。不自适其适。一旦弃去。方知平生所以留意者。无益于我。虽聪明事业不可以废。宜每日挪顷刻之暇留心净土。若洞晓此理。恶缘自省。善缘自积。生前已有可乐。若转以劝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聪明过人。犹信此理。必谓此理无可疑者。其说遂可以盛传而愈久。是亦菩萨之扶持此教也。他日必上品生。其为福报岂易量耶。

  劝卖酒者

  卖酒者当自念。云。五谷本以养人。今糜烂为酒。使人饮之。多为不善。是谁之过。宜常自忏悔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卖酒以来。一切坏五谷之罪。悉以消灭。见佛得道之后。尽度脱。所用为酒五谷种莳之时。一切所杀微细众生。及一切致力众生。及一切饮酒之人。使皆生净土。如是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则可以灭罪而长福。身后必中品生。

  劝开食店者

  开食店者当自念。云。我以众生之肉。割切烹炮。谋利养生。我有骨肉。欲安欲乐。我养生之业。乃由杀众生。而得极为恶业。若能改业。此为上也。若未能改。且省去鳝鱼螃蟹螺蛤等难死之物及微细命多之物。随分用肉。此为次也。若又未能。且常念阿弥陀佛。远胜不念。次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众生及一切所用之肉众生。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生则可消灭罪业。身后福报无穷。

  劝屠者

  屠者当自念。云。人贪其肉故养物命。我贪其利故杀物命。杀彼物命。以养我身。以活我家。我有骨肉。欲安乐无疾。彼物性命。我乃杀之。其罪无量。若能断除屠业。此为上也。若未能断除。且从减省。此为次也。若又未能。且常念阿弥陀佛。远胜不念。次忏悔发大愿云。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众生。使皆生净土。如此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则可消除恶业。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在风尘者

  在风尘者当自念。云。生为妇人。已非善业。况我处风尘。其业不善甚矣。若能省悟断除氵㸒业。此为上也。如未能断。常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恶业日消。善业日长。衣食粗足。早离此门。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一切因我为氵㸒之人。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必除灾灭罪。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罪恶人

  有罪恶人当自念。云。我平生罪恶既多。一旦闭眼之后。当奈之何。须急忏悔回心。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害之人。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则可渐除恶业增长善缘。定生极乐世界。若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非徒现世可以灭罪。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病苦者

  杀众生者得命短报。随喜杀者得烦恼报。若病苦者。乃杀生之余报。食肉之正报。亦恼害众生之正报。善恶于人。如影随形。不可免离。故疾苦者当自责云。我以恶缘故至于此。常念阿弥陀佛。发誓愿。不复为恶。不复杀生。不复恼害一切众生。愿此身早离病苦。见佛得道之后。尽度脱前生今世一切所杀之众生及一切冤亲。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功力胜时。善报自应。其病苦必愈。身后福报无穷。

  劝疾恶欲为神者

  世有疾恶者。谓世间为恶人。予力不能治。死必有神。以痛治之。而不欲生西方。按佛言。神在六道中。为堕落之数。而西方则超出六道轮回。故修西方者。以正直慈悲为本。见于所为。无非慈悲。若人有罪恶。则悯其愚痴。人有困苦。则欲其济拔。是无累于己。而于一切众生有大良缘也。为神者以正直嗔恨为本。见于所为。无非嗔恨。若惩人之过。则加以疾病。治人之罪。则加以火镬是有害于物。而于己则受为神福。尽以嗔恨作业。故堕地狱。自地狱出。则为蟒蛇虿蝎之类。无时而超脱也。昔有二僧同修行。一僧作福而多嗔。一僧常戒之不从。后多嗔者死。戒之者附客舟至江上[邱-丘+共]亭。其庙神甚灵。能与人言。客登岸祭神。神告之曰。与汝同舟僧可来见我。其僧往见之神乃言曰。我是汝同修行僧。以多嗔故。堕于此为神。其僧欲见神形。坚不肯。再三欲见乃露一截蟒形。神又言曰。有人施绢十疋。可为我作追荐。次于洪州西山上见我。僧如其言。果于西山上。见死蟒一条长二三里。嗔恨之报如此。且人有一心虚明湛然如清冷之水。一起嗔恨。则若投以污秽之物。败其清冷甚矣。一起慈悲。则若投以沉檀之香。助其清冷亦甚矣。人何苦不为慈悲以修西方。必欲嗔恨而堕于为神。岂不惑哉。

  劝军中人

  当念。我辈受国家所养。其钱粮绵帛皆自民力辛苦得之。我辈所以日食饱足衣装温凉。上得以奉亲老。下得以养妻儿者。皆国家之赐。皆生民之力。无事常修整兵器。驰习骑射。震军威于可畏。消寇乱于未萌。期于国家安荣生民休息。每日默念阿弥陀佛千声。愿冥冥中。资其气力。壮其军容。有难则力以御之。虽损躯而不顾。无难则静以镇之。非贪功而妄杀。期于国家常安生民常保。而后已。是为菩萨心。发为将军行。又能转以劝人。使更相观化。如此则善念纯熟。福禄日增。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劝恶口者

  身口意谓之三业。藏经所云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所谓恶口者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劝童男

  人家生男。七岁即令入学。盖欲晓解文义长大成立。父母之心莫不如是。不知人生难保少得高年。或遇冤家以致横死。或与父母宿为冤业。托生其家。恼害父母。败坏家产。奉劝为父母者。儿童方能言时。即语以日念西方四圣号十声。大慈菩萨偈一遍。及诵净土真言。此止五十九字甚易诵持。若日满五百遍或千遍。不一年二年。可足三十万遍。自六岁诵起。七岁乃毕。不妨入学习读。纵此生无冤恶。亦为此大善。必消灾增福。若或有之。因此持诵。遂得以免。不亦善乎。若不信此言。临时悔之无益。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劝室女

  予见妇女。多因生产而致大病。或致身亡。此乃与其所生之子前世为冤。故有此报。据藏经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云。诵持此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则菩提芽生。三十万遍。毕竟面见阿弥陀佛。奉劝。为女子时。在父母身傍。清净少事。可日诵西方四圣号各十声大慈菩萨偈一遍外。日诵此真言五百遍或千遍。不足一年二年。可足三十万遍。能令平生不遭彦子之厄。父母若骄纵。其女或不信此言。一旦冤债相逢以为大厄。悔之无及。纵使其女此生无冤。在父母身傍。先诵此真言三十万遍种此大善根。作此大善缘。有何不可。此恩爱之甚善而大者也。可不勉哉。

  八八儿口生莲华

  有人养一鸜鹆。俗名八八儿。见僧念佛亦学念佛。遂舍与僧。此僧常教念阿弥陀佛。后八八儿死僧为小棺埋之。墓上生莲花一朵。开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为偈云。有一飞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花发。我辈为人岂不知。盖念阿弥陀佛。有誓愿云。众生念我名号者。必生我国。凡言众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微细虫蚁之类皆是。以此观之。则此八八儿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事在潭州城外。因此名其城门。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终)

猜你喜欢
  佛说瞻婆比丘经·佚名
  思惟品第一之二·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延寿
  卷之四·铁壁慧机
  卷十·佚名
  五种成败章第五·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一·石雨明方
  观心论 原文·佚名
  重刻宗范序·钱伊庵
  季总彻禅师语录叙·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三卷·佚名
  法华义疏卷第五·吉藏
  卷五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一·彭绍升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三 后燕録一·崔鸿

    慕容垂上 慕容垂字叔仁[一作道明]小字阿六敦皝第五子母兰淑仪所生也垂少岐嶷有器量豁达大度身长七尺四寸手垂过膝皝甚宠爱常目而谓诸弟曰此儿阔达好竒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故名之曰霸字道业将

  • 第六十七回 四国耀威津门胁约 两江喋血战地埋魂·蔡东藩

      却说英法俄美四国舰队,自广东驶至上海,各遣员赍书赴苏州,见江苏巡抚赵德辙。德辙把来书瞧阅,乃是致满大学士裕诚书,当即与洋员说明,愿将来书投递北京,叫他在上海候复,洋员答应自去。赵德辙即咨送江督何桂清,何桂清时驻常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三·陈厚耀

    魏武侯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史魏世家】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二·佚名

    嘉靖六年正月己卯朔上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皇太后皇后俱免命妇朝贺○免群臣宴赐节钱钞锭○总督两广御史姚镆调集土汉兵十万余及永顺保靖二宣慰司兵分五哨攻田州首破工尧隘杀岑猛子邦彦猛惧弃田州走都指

  • 卷之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三十七·纪昀

    列传唐 【三十七】○唐三十七郭虔瓘 郭知运【英杰英乂】 王君■〈毚,大代兔〉张守珪【献诚 献恭献甫】王忠嗣牛仙客 哥舒翰【曜】高仙芝封常清郭虔瓘郭知运王君■〈毚,大代兔〉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哥舒翰高仙芝封常

  • 顾众传·房玄龄

    顾众,字长始,吴郡吴县人,为骠骑将军顾荣的族弟。父顾礻必,为交州刺史,有文武才干。顾众过继给伯父,伯父早死,侍奉伯母以孝闻名。光禄卿朱诞器重他。州府召他为主簿,举为秀才,任命为余杭、秣陵令,他一概不就。晋元帝为镇东将军时

  • 张弘策传·姚思廉

    张弘策字真简,范陽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母亲曾患病,五天不吃东西,张弘策也不吃东西。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为母亲居丧,三年没有吃过带盐的菜,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

  • 卷一百十四·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四宋 宋敏求 编政事祥瑞诸符瑞申所司诏不许奏祥瑞诏令诸道不得奏祥瑞诏医方【疾病附】诸州置医学博士勅牓示广济方勅颁广利方勅三卫彍骑疾病给食料勅收瘗收瘗隋末丧乱骸骨诏掩暴露骸

  • 物理·吕坤

      鸱鸦,其本声也如鹊鸠然,第其声可憎,闻者以为不祥,每弹杀之。夫物之飞鸣,何尝择地哉?集屋鸣屋,集树鸣树。  彼鸣屋者,主人疑之矣,不知其鸣于野树,主何人不祥也?至于犬人行、鼠人言、豕人立,真大异事,然不祥在物,无与于人。即使

  • 卷一○七·邱濬

    ▲议当原之辟 《周礼》: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郑玄曰:“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者,为治狱吏亵尊者也,不躬坐者必使其属若子弟也。” 王安石曰:“命夫命

  • 卷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十五     宋 卫湜 撰檀弓上第三孔氏曰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以其善於礼故着姓名以显之此於别録属通论此檀弓在六国之时知者此篇载仲梁子是六国时人故也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

  •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佚名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违道则自顺,顺道则自违。舍义取所好,是为顺爱欲。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缚结者,无爱无所憎。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 佛说柰女耆婆经·佚名

    后汉安世高译  佛在世时。维耶离国王苑中。自然生一奈树。枝叶繁茂。实又加大。既有光色。香美非凡。王实爱此奈。自非宫中尊贵美人。不得啖此奈果。其国中有梵志居士。财富无数。一国无双。又聪明博达。才智超群。

  •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阿上字门一切法本不生故。  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  伊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  伊引去字

  • 海陵从政录·周际华

    窃卑职自到任以来查考兴化情形士习民风已非昔比然或者勉竭驽骀妄希转移于万一惟查下河水利有谓治其源者则复归仁堤以遏黄流使淮水势杀庶运河堤可保无虞也有谓导其流者则浚白驹小海草堰诸闸使由牛湾河入海庶不至白涂等

  • 御药院方·许国祯

    方书。元许国祯等撰。十一卷。国祯字进之,曲沃 (今属山西) 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曾以治愈元世祖及庄太后病而医名大著。历提点太医院事、礼部尚书、翰林集贤大学士。取御药院淳祐二年 (1242)所刊方书,正讹补缺,详

  • 辽纪·田汝成

    明田汝成撰。汝成有《炎徼纪闻》,已著录。是编载辽东边事。始於洪武二年,迄於嘉靖十六年,叙事疏略,挂漏至多。又多载未行之奏议,殊不足以资考订。又三卫之中,惟福馀跨辽而东,泰宁已为辽西境,朵颜则大宁都司地,非辽东地矣。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