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评修持各法

 ●窃维修持法门, 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 以迄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者, 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以期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者, 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 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 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 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 如画山水, 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 如照山水, 虽数十重蓊蔚峰峦, 一照俱了。又通途, 如步行登程, 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 如乘转轮圣王轮宝, 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 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 以期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 则恐尽未来际, 仍在三途六道中, 受生受死, 莫由出离也, 可不哀哉!愿我同人, 咸生正信。【序】七二

●念佛一法, 约有四种, 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 唯持名一法, 摄机最普, 下手最易, 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 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 境非外来。唯心所现, 不生取著。既不取著, 则境益深妙, 心益精一。能如是, 则观想之益, 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 理路不清。以躁妄心, 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 与佛与心, 皆不相应, 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 心益躁妄, 必致惹起多生怨家, 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 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生大欢喜, 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 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 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 勿唯图高胜, 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 神识飞扬, 心粗境细, 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 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 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 致入魔境也, 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 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 宜竭尽心力以行之, 则幸甚。【书一】八二

●且勿谓缘想一佛, 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 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 阿弥陀佛一佛, 全体具足。如帝网珠, 千珠摄于一珠, 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 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 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 缘境若宽, 则心识纷散, 而障深慧浅, 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 及历代诸祖, 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 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 则百千法门, 无量妙义, 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 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 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书一】十八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 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 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 实相妙理, 全体显露。西方妙境, 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 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 乃入道之玄门, 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 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 或至着魔。弄巧成拙, 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 自感至妙之果矣。【书一】五三

●如来说法, 原为被机。故有为实施权, 开权显实, 五时施化之事。又以仗自力了脱则难, 仗佛力了脱则易。兼以末世众生, 根机陋劣。故特开净土法门, 俾上中下三根, 等蒙利益, 同登不退。世有好高务胜者, 不观时机, 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 令人修习。其意虽亦甚善, 然约教而遗机, 则其用力也多, 而得益者少矣。【书一】六五

●于未得一心前, 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 则心与道合, 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 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 心念纷飞, 欲见佛之念, 固结胸襟, 便成修行大病。久之, 则多生怨家, 乘此躁妄情想, 现作佛身, 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 全体是魔气分, 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 着魔发狂。虽有活佛, 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 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 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 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 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 稍有修持, 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 尘垢若尽, 决定光明呈露, 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 而但望发光, 全体垢秽, 若有光生, 乃属妖光, 非镜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 或致自失善利, 退人信心, 是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 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书一】六六

●闭方便关, 拒绝不急事缘, 甚为有益。【书一】六六

●于关中用功, 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 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 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 定有感通, 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 遇形斯映, 纭纭自彼, 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 即此求感通之心, 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 或致起诸魔事, 破坏净心。【书一】六七

●刺血写经一事, 且作缓图, 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 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 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 是则是效。但得一心, 法法圆备矣。【书一】七三

●观想一法, 非理路明白, 观境熟悉, 无躁妄欲速之心, 有镇定不移之志者, 修之, 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 乃一代时教, 一切法门, 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 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中略)如是念实相佛, 说之似易, 修之证之, 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 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 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 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 复本心性, 不肯生信发愿, 执持佛号, 求生西方者, 无有是处。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 乃即事即理, 即浅即深, 即修即性, 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囧琺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 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 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 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 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书一】八二

●念佛之乐, 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 摄心而念, 不可著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 观道不熟, 魔境现前, 亦不了知, 则殆矣。切嘱切嘱。今之真宏净土者, 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 改作一心念佛, 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波而已。【书二】三二

●念而无念, 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 虽常念佛, 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 不起心动念念, 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 而一句佛号, 常常称念, 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 无念而念也。无念, 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 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 而复念念无间。此境殊不易得, 不可妄会。【书二】三二

●观想一法虽好, 必须了知所见佛像, 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 或致着魔发狂, 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 虽其像历历明明, 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 作块然实有, 便成魔境矣。合眼、开眼, 但取合宜可也。【书二】三二

●他人教人, 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 多在尽分上指挥。设不能尽分, 纵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 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书二】三五

●无信愿念佛, 虽较参禅看话头功德大。然自未断惑, 自力不能了脱。又无信愿, 不能蒙佛接引了脱。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其证道也, 大非容易。且勿谓信愿求生为卑劣。华藏海会, 同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 为《华严》末后一着。况净土诸菩萨祖师, 所有言教, 皆示信愿求生。【书二】四二

●观虽十六, 行者修习, 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 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 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 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 不可不知。观之事, 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 观境不明, 以躁心浮气修之, 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 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 亦即因喜成障, 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 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 净境自会现前。【书二】四九

●须知法身入想, 理实甚深。心作心是, 事本平常。平常非常, 甚深非深。能圆悟者, 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 特为劣机众生, 开方便门, 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 又令恶业重者, 直称名号, 由称名故, 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 佛本是一。观不能作, 称即获益。于此谛思, 知持名一法, 最为第一。末世行人, 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 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序】六二

●今人多半是要体面, 凭空造楼阁, 有一分半分, 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 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 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 诚恐或有此习气, 则其过不小。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 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 不见言见, 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 妄说胜境界, 即犯大妄语戒, 乃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 一气不来, 即堕阿鼻地狱, 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 不可说一分一, 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 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 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 向知识说, 为证明邪正是非, 则无过。若不为证明, 唯欲自炫, 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 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 俱说不得, 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 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 多多着魔, 皆由以躁妄心, 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胜境, 一生贪著欢喜等心, 则便受损不受益矣, 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 无躁妄心, 无贪著心, 见诸境界, 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 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 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 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 因汝有此种事, 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 不的确。以若果实是, 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 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 但志诚礼拜而已, 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 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 虽属善境, 不可贪著, 以后不以为冀望, 当可不现。窥汝根性, 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 故致屡有此相也。明, 虞淳熙, 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 久之, 遂有先知, 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 寄书力斥, 谓彼入于魔羂, 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 要识其大者, 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 即真得五通, 尚须置之度外, 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 即难上进, 或至退堕, 不可不知。【书二】四九

●修净业人, 不以种种境界为事, 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 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 或致受损, 不可不知。【书二】五十

●谭碧云之着急, 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 一切学佛之人, 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 不是招感魔境, 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 由烦恼未除, 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 本具佛性, 自然显现。如磨镜然, 止期垢净, 勿虑无光。如医目然, 但能去翳, 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 翳未去时, 即欲大放光明, 曷可得乎?若发, 便是妖魔所现, 决非镜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 俱宜以此意告之。【书一】九六

●念佛之人, 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 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 若工夫成熟, 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 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 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 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 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 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 求速生。不当刻期, 定欲即生。学道之人, 心不可偏执, 偏执, 或致丧心病狂, 则不唯无益, 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 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 即欲往生, 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 不但自己不能往生, 且令无知咸退信心, 谓念佛有损无益, 某人即是殷鉴, 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 改作唯愿速往之心, 即不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 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 致招魔事之祸。【大云月刊】

猜你喜欢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佚名
  卷第一百七·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一·静泰
  卷第十二·佚名
  辯中邊論品目·欧阳竟无
  重订西方公据发凡·彭绍升
  释鉴稽古略续集(三)·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二百二十二·佚名
  卷第十·佚名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佚名
  心 之 研 究·太虚
  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太虚
  卷第八十一·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七·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録鬼簿序·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生斯世也,但以已死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为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

  • 卷五·杜甫

    (乾元中,公出为华州司功,弃官客秦州作)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 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辈往事 此道昔归顺, 西郊胡正烦。 至今残破胆, 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 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

  • 二集目录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总目卷七十五戊寅元旦元旦试笔重华宫新正董祥岁朝图即用题者韵温牡丹行题邹一桂三益图玉盘謡新正二日降旨加赈豫省去岁被灾各州县诗以纪事宋人牧牛图雪新正重华

  • 七言巻十·洪迈

      七言  寄刘颇二首        元稹  平生嗜酒颠狂甚不许诸公占丈夫唯爱刘君一片胆近来还敢似人无  前年碣石烟尘起共看官军过洛城无限公卿因战得与君依旧绿衫行  晨起送使病不能行因过王十一馆居二首

  •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枯

  • 一百七十一 苏州织造李煦奏进佩文韵府样书并请示刷钉部数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初十日 臣李煦跪奏: 窃臣煦与曹寅、孙文成奉旨在扬州刊刻御颁佩文韵府一书,今已工竣,谨将连四纸刷钉十部,将乐纸刷钉十部,共装二十箱恭进呈样。 再,连四纸应刷钉若干部,将乐纸应刷钉若干部,理合奏请,伏乞批示

  • 六、交通与都市·陶元珍

    交通之要件有三:一曰交通通路,二曰交通工具,三曰交通动力。三国时交通通路之新辟,有足述者,即运渠之兴治是也。三国时所兴治之运渠,有睢阳渠, 魏志武帝纪建安七年:「遂至浚仪,治睢阳渠。」 淇水新道, 魏志武帝纪建安九年:「春正

  • 卷三十三·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三十一月乙卯班禅库图克图上疏谢恩理藩院奏曰班禅库图克图疏言奉到勅书银壶银瓶银碗巾币之赐不胜懽忭先是使人内齐传

  • 也是录·邓凯

    自非逸史也是录序呜呼!国运之兴衰、成败,天乎、人也?人乎、天也?仆每读史,至国破君亡之际,未尝不掩卷欷歔,而不忍多读者。嗟乎?天步之艰如此、人谋之失如彼,天人俱失,何以为国?呜呼!痛哉!前明肇基江左、继定燕都,永、洪之蕴酿其人,宣

  • 卷七之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之二 朱批孔毓珣奏摺 雍正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臣】孔毓珣谨 奏为奏 闻事窃照广东按察使宋玮才守兼优勤慎明白於上年十一月间身

  • 卷十三·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十三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僖公五经【戊子】二十有七年春杞子来朝○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杜十九年与鲁大夫盟于齐林孝公卒弟昭公潘立】○秋八月乙未葬齐

  • 卷十二·敖继公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説卷十二    元 敖继公 撰士丧礼第十二注曰丧于五礼属凶继公谓此与下篇言士之子为父丧自始死以至既葬之礼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适丁厯反幠火呉反敛力艶

  • 卷一·赞宁

    ◎译经篇第一之一(正传三人附见一人)○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髫龀之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

  • 卷第十七·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七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诸大弟子说业报缘尔时诸大声闻耆宿苾刍。告具寿薄俱罗曰。具寿财益。已说本业。次至仁说本业因缘。尔时薄俱罗苾刍以颂说曰。昔于亲惠城  而为卖药人毗钵尸住

  • 重编曹洞五位卷下·慧霞

    门人 后曹山 慧霞 编门人 广辉 释后学 晦然 补洞山三句谦本所附曹山举洞山三句。恐混百丈三句。先拣出百丈三句。第一句者是依住调伏即无散失。便是知有。名为初善。第二句者绝前句依住调伏。为是知非故舍。是

  • 天凑巧·佚名

    三卷。题“罗浮散客鉴定”,罗浮散客又有小说《贪欣误》六回,其真实姓名及生平无考。据书中内容判断,作者是明末人,书成于明天启年间。《天凑巧》或误作《天然巧》,拟话本小说集,每卷演一回故事,共三个故事。第一回 《佘尔陈

  • 佛说八部佛名经·佚名

    又名《八佛名经》、《八佛经》、《佛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冬12。北魏般若流支译。一卷。首尾俱存,存二十五行。谓佛在维耶离奈女树园为长者子善作说东方有八个佛土,每佛土各有一佛现正在说法。人若持诵这八个佛的

  •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少康

    全一卷。全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唐代文谂、少康共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集录东晋慧远至唐代中期四十八名愿生西方者之传记。本书之记述虽极简单,然为研究我国净土教不可或缺之书。我国往生传之撰述大约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