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简端録卷十一

(明)邵寳 撰

○大学【凡十九】

明明德以新民为至然有不必然者颜子是也能得明德之效也新民在其中矣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经虑而后能得之简

大学自明明德于天下遡而至于致知格物皆约彼而之此一而二二而一有应而无违焉者也致格也者约虚于实约泛于切约逺于近约微于着约精于粗不求理于理而求理于物竆理之要盖莫有大于是者

大小学相承其在格物致知乎物者小学事也格之者大学之功也致而至则效矣小学尽物乎曰未也虽然修身以上大畧具矣继是而齐焉而治平焉有物有则常一而变殊拟诸其变而槩乎其常审经权之用焉然后可以尽物仁虽未能守而知能及之斯之谓格

正心人知之而未知本于诚意佛氏之寂也致知人知之而未知本于格物老氏之虗也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者功效同言言功此言言效亦此言格格之也格之而后格致致之也致之而后致诚诚之也诚之而后诚正正之也正之而后正修修之也修之而后修齐齐之也齐之而后齐治治之也治之而后治平平之也平之而后平惟致易为至凡效例诸此治读为治凡功例诸此

已上并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之简

万物皆备于我故致知在格物物可尽格乎尧舜之智不徧物急先务也然则格物之先务何在凡小学之所已习大学之所当行皆是物也人心本无所不知其有不知气拘物蔽焉尔致云者极其本然而非有加也然一意推极则索隠竆髙无所不至故约之使近而实格物是也

格致之说有本乎易曰知至至之此格之说也礼曰物至知知此致之说也格物犹言竆理也格之竆之也理即物之所以为物者也不曰竆理而曰格物者要之于其实也圣学所以异于异端者其在此乎

聚精会神置吾心于是物之中致一而不及乎他是之谓格易曰王假有庙

自明而诚圣学之大要也故孔门博约之诲万世之道训也程朱释格物为竆理盖有见于此格竆理之至也易曰至于命此之谓也或以格为感格何居行之诚而能动物者有矣知之至而动物宁有之邪

或谓日用常行恐不足以尽物物一也惟变为多为难亲之变至瞽叟而极必尽其变而后可以言孝君之变至商纣而极必尽其变而后可以言忠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无余事矣亦无难事矣

已上并经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之简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愼思之明辨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论语曰夫然后行易曰竆理尽性以至于命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此谓物格之简

修身在正其心功已致矣今复谓有情之偏者欲加之察耳犹中庸省察之功

右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之简

畏敬而辟语所谓慎而葸者也敖惰而辟其所谓居简行简者乎气质之偏而道不胜情修身之功盖有未至焉尔故君子致力焉

右传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简

亲爱畏敬哀矜贱恶之有则固也敖惰于未成人亦有则焉辟云者修之之功犹有未至情之所向不自知其偏也于此而不察焉制焉任情而行岂不为修且齐之病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心之偏而累乎修身者也亲爱畏敬哀矜贱恶敖惰身之偏而累乎齐家者也

右传之其所敖惰而辟焉之简

秦誓所称前一人民之所好也好其所好是谓能好后一人民之所恶也恶其所恶是谓能恶

右传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简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好恶之系于人者大矣用之者谁哉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愼愼之何如好好恶恶如仁人而已矣读节南山之诗则知所以监读秦誓之书则知所以处

右传有国者不可以不愼之简

有德不患无财用尚矣虽然财亦不可不理也故要于大道而末言之

右传德者本也之简

放流加于媢疾之人此仁人之恶人也观其所恶而所好者可知矣好一人而天下蒙其福故曰能好恶一人而天下免其害故曰能恶平天下之要其在是乎

右传唯仁人放流之之简

君子居仁人之位者大道仁人之好恶是也未至焉者必有事于忠信焉得之则同乎仁人矣骄泰以失之慢也过也拂人之性也

右传君子有大道之简

○中庸【凡二十四】

知体用一源者然后可与论费隠矣鸢鱼言化育之流行盈天地间皆道也

右君子之道费而隐之简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孔子尝以赞易盖自修之至也故子思称之

右君子之道四之简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鬼神章之旨乎盖言诚也

右鬼神之为德之简

天下之人自天子达尽乎人矣明尽乎人则幽尽乎鬼神天子祭天地则百神皆与享焉下此则诸侯则大夫则士庶人各祭其祭大以承大小以承小所谓尽鬼神者如此由后世之淫祀而于古人之通论妄有别白亦浅之为见矣

右使天下之人之简

祭重斋斋不至不足以祭

右斋明盛服之简

王应韶问六宗五岳等神其飨祀时情状如何寳不能答既而读韩子元和圣德诗有曰羣星从坐错落侈哆日君月妃焕赫婐■〈女巵〉渎鬼蒙鸿岳祗嶪峩则叹曰诗曰赉我思成其此之谓乎安得起应韶而语之

右洋洋乎如在其上之简

四圣人者时地各殊舜让而君文服而臣武伐而君周公摄而臣或视则髙或视则卑以道律之皆中庸也盖举四圣而君道之变尽矣故言舜不言尧言武不言汤非谓夫道统之传也

右舜其大孝也与之简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曰身心犹慊焉曰不失亦险矣哉

右身不失天下之显名之简

费隠章以前其重在学用在其中矣费隠章以后其重在用学在其中矣道之用广矣然本则身也故有不逺人以为道之说行道始于家自家而达之邦国天下故有素位之说有行逺自迩登髙自卑之说有舜文武周公之说舜文武周公富贵之极也而其时地又若是殊也皆中庸之道也所谓费也而诚贯乎其间不诚无物无小大一也

右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之简

见之不明则施之不当虽有诚不格也物莫大于郊明则当当则格天下之物皆然故曰如视诸掌

天子飨帝而飨诚之所格也诚当其物则格苟不明乎理则奚物之当求格焉得乎哉凡物皆然而郊大矣明则诚于天下乎何有

已上并郊社之礼之简

一心诚则一物成一物成则万物成

尽其性者成已之仁也尽人物之性者成物之知也盖诚之者充积之极自然及物如此不假有所为也时措而已其又盛则下章所谓悠久成物与天地同用者也孰谓天人果异道哉

惟人万物之灵故万物皆备于我物各赋物已何与焉是谓自成然合而言之道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谓自道

中庸诸章意多与首章同而各有发明之指前所未尽至是足焉如此章者其责存乎自道其贯存乎内外之合其妙存乎时措之宜否则义缺是故足之不然何多言之不厌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处常有经处变有权归当其物而已推之庶物莫不皆然以已而加诸彼必有事焉而时措之是谓成物

物对已未尝相离所谓成不独成者也舍物而言成禅定耳舍己而言成吏饰耳道合内外而时措其间吾道其至矣乎

心犹镜也天下万物之理具于心犹天下万物之形照于镜也镜照形而不能改物之形心具理而不能易物之理故仁必于父子而不于君臣义必于君臣而不于父子当其为子则尽子道当其为臣则尽臣道行道由已而由人乎哉君子诚之为贵盖言心也以心应物则物各得其理子孝成子而亦成夫父非必化而慈置之得所则非遗其亲矣是故父子之物成臣忠成臣而亦成夫君非必化而仁置之得所则非后其君矣是故君臣之物成盖天下皆然其在心也存焉为仁发焉为知初无内外之分及夫随物赋形守常遇变事有万殊而吾之应之动中节会自然之妙固如此耳成物至矣孰谓此外又有所谓时措者哉

已上并诚者自成也之简

自道不言其功功在心矣故曰诚之为贵

右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之简

至诚无息天德也悠逺博厚髙明王道也

右故至诚无息之简

理与事不可相离故存心致知不可相废废其外则禅废其内则俗

右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之简

易之所谓时阴阳之候也阴阳气也所以阴阳者道也故律天时则尽道

上律天时律如六律之律天时之运无一息之停必法之如律然后妙契否则粗矣

已上并仲尼祖述尧舜之简

中庸尚絅章犹乐词之乱盖一书之总要也

右诗曰衣锦尚絅之简

简端録卷十一

猜你喜欢
  提要·佚名
  卷之四 地形训·高诱
  卷十五·沈棐
  提要·毛奇龄
  卷十三·郑玉
  卷四十·山井鼎
  卷十一·林岊
  卷八十二·秦蕙田
  北山·佚名
  草虫·佚名
  卷二十五·易祓
  庄公·庄公五年·左丘明
  衍与空等品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下·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出 拉引·李渔

    (净跷脚,行上)真孽障,真孽障,寻人不见挨官棒。要从壁上贴招词,又怕“姑爷”二字难安放。我姚掌家为何道此几句?只因前日在途路之间,有人来递家报,说是姑爷与小姐央他来的。老爷差我回他说,行兵过省,带便相会。如今来到

  • 江月松风集卷三·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洛阳陌驱车洛阳陌周道何逶迟玉帛走侯甸金汤固城池潘令好桃李阮生多路岐铜驼卧荆棘索靖独先知陇头水呜咽陇头水东西流至今胡马不敢饮野狐时见侵月明古碛在氷合交河阴陇底有白骨衔寃啼夜深闗山月落落汉时月

  • 谷响集卷三·善住

    元 释善住 撰五言絶句丹阳夜泊趋程前路逺极望雨冥冥夜宿官河口闲田鬼火青钓者江上正风雪归来且揜扉白鸥无觅处终日绕渔矶幽兰【二首】日长深谷静萧艾漫同居莫道闲花草仲尼曽下车猿啸楚山晚月明湘水寒湿香吹不起风叶

  • 卷二十五·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五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送梓州李使君之任【公自注故陈拾遗射洪人也篇未有云洙曰拾遗陈子昻常为县令叚简收系忧愤死狱中射共梓州之属县也】籍甚黄丞相能名自川近看除刺史还喜得吾贤

  • 李羣玉诗集巻下·李群玉

    今体五言新荷田田八九叶散防緑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隂已蔽鱼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疎半在春波底芳心巻未舒初月滟滟流光浅姢姢泛露轻云间龙爪落帘上玉钩明桂树枝犹小仙人影未成欲为千里别倚幌独含情又凝颦立户前细细向姢姢破

  • 宋本原跋·魏徵

    《隋书》自开皇、仁寿时,王劭纂书八十卷,以类相从,定为篇目。至于编年纪传,并阙其体。唐武德五年 ,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奏请修《五代史》。五代谓梁、陈、齐、周、隋也。十二月,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修《隋史》,绵历数载,

  • 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张廷玉

        ◎外戚恩泽侯表   

  • 王隱晉書卷八·汤球

      寒俊傳  劉卞   劉卞字叔龍。書鈔。須昌人。赤色文脣。少言語。有大志。為縣小吏。御覽三百六十八。 按稱王隱晉書寒俊傳。   劉卞補亭子。有亭民舉秀才。與刺史箋。久不成。卞指語箋意。下筆便成。秀才語

  • 日闻录全文·李翀

       《周礼·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按:旌与节非一物,符节以合符为信,玺节以印封为信,则旌节以旌旗为信,又非瑞节之谓也。旌节旗类,孑孑干旌,招虞人以旌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七)·陈寅恪

    茲复有一事可以注意者,即顾公夑消夏闲记选存“拙政园”条(参嘉庆一统志柒捌苏州府贰津梁门“临顿桥”条及吴诗集览柒上“咏拙政园山茶花”并引。又阮葵生茶余客话捌“拙政园”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二·佚名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癸丑朔○丙辰兵部尚书杨博上言比者西北边各有警报以臣计之大抵蓟镇山西为急其防宜预乞申饬各镇守臣在蓟镇则画地分区步兵列墙拒守骑兵按伏应援以守为战在宣府则山南山北增布兵马在宣大则远哨广备清野

  • 跋·佚名

    右《烬宫遗录》二卷,不知作者姓氏。专记崇祯一朝宫禁事。上卷尾注云:「长乐宫宦官钱守俊,国变后流落金阊,为黄冠后,住虞山致道观,与王君露湑往来,宫禁事皆所口述。」则作者似亦虞山人。如「光庙两李妃」一条;「迎孝纯后御容」

  • 三十四年(上)·佚名

    (辛丑)三十四年大明萬曆二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子,上在貞陵洞行宮。○王世子遣侍講院兼輔德吳百齡問安,答曰:「平安。」○卯時,上行望闕禮。○以仁順王后忌晨齋戒,上不受朝賀。○政院、玉堂、藝文館問安,傳曰:「知道。」○

  • 三才章第七·佚名

    【解读】这一章是继“五孝”以后,孔子进一步显明孝道之含义,以天、地、人“三才”作为章名。【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1)!”子曰:“夫孝,天之经(2)也,地之义(3)也,民之行(4)也。天

  • 第七章·王夫之

    择乎中庸而不能守,兼过不及两种说。须知愚不肖者,亦未尝不曰“予知”也。或问 “刻意尚行,惊世骇俗”,亦偏举一端。总繇他择乎中庸后,便靠硬做,则或过高而不可继。盖于制行时无加一倍谨始慎微之力,则中

  • 易图明辨·胡渭

    清人胡渭著,10卷。考辨“河图洛书”之伪,证据确凿。指出易图本出自北宋邵雍,由于朱熹沿其说,始盛行。此书出,使依托阴阳五行、河图洛书之伪说不再依附经训以自重,动摇了宋学的统治地位。梁启超称该书“实思想之一大革

  • 医学课儿策·高鼎汾

    医论著作。又名《医学问对》。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

  • 守南昌广饶记·林福祥

    广东香山林福祥著。《林福祥遗稿》内容之一,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原件,《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一期据以著录。记叙作者任官时追随江忠源、张芾守南昌、援广饶对抗太平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