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63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大小多少,报怨以德(2)。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3)。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5)。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

【题解】

本章,老子认为: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文中提到:“圣人终不为,故能成其大。”又称:“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都暗合于“对立统一”及“由量变到质变”的法则。这些说法都是可取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两句共六字损掩。诸本尽同。味无味,《文子·道原》篇及《后汉书·荀爽传》李注,并引作“知不知”。高亨《正诂》是之,谓“知”古文或有作“唉”者,唉、味形近,故讹作“味”耳。今据马王堆本甲本写定如上。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损掩。诸通行本尽同。姚鼐说:“大小多少句下有脱字,不可强解。”高亨《正诂》:“‘大小’者,大其小也,小而以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为多也。”张松如《校读》:“推而言之,则‘报怨以德’者,德其怨也,怨而以为德也。凡此皆取其相反相成之义,亦正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之旨也。”

(3)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互相校补,写定如此。甲本“图难乎”后九字损掩,依乙本补。韩非《喻老》所引“图难”、“为大”两句在后。其文曰:“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真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他本前后皆如马王堆本。前二句,河上、王开元,“乎”作“于”,无二“也”字。后二句,傅、范及六朝写本,皆如韩非所引。诸唐本无二“之”字。王本亦无二“之”字,二“作”字上有二“必”字。

(4)王、傅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终”省作“冬”,“成其大”三字损掩。

乙本全部损掩。河上,“圣人”作“大人”。敦煌无“故”字。龙兴碑无此二句。韩非所引,亦无此二句。

(5)河上、王弼及诸唐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诺”省作“若”,“必寡”二字损掩。甲本只残存“必多难”三字,馀尽损掩。傅、范二“必”字上有二“者”字,无“夫”字。

(6)王、傅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以圣”二字损掩,“犹”字作“猷”,“终”省作“冬”。乙本大致相同。“犹难”及“故”后四字损掩。严遵无“是以”二字。河上公、范应元及诸唐本、宋本,俱无“矣”字。

【今译】

无为即是为,无事即是事,无味即是味。人家对我的恩德,小则视为大,少则视为多,即使是怨恨,我也要用“德”去报答。要克服困难么,先从易处着手;要干大事么,先从小处开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处开始的。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偏偏能完成大事。随便允诺别人的要求,势必很少兑现;经常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常常遭到困难。因此,圣人尚且重视困难,所以他终归没有困难。

猜你喜欢
  卷十九 曾子问第七·郑玄
  浮邱子卷一·汤鹏
  卷十一·佚名
  卷十九·崔子方
  卷四十五·胡广
  卷二十·吕祖谦
  卷十一·严粲
  卷十九目录·乾隆
  微子篇第十八·钱穆
  襄公·襄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卷二百六十五·佚名
  阿赖耶即密严品第八·佚名
  主席南普陀寺法语·太虚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卷(出乌波离所问经)·佚名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徐懋功领卒子上,云)老夫徐懋功是也。今有总管张士贵,领白餐小将,与摩利支相持厮杀去了。听知的张士贵大败亏输,若不是薛仁贵兰住海口,三箭定了天山,怎能够杀退辽兵?圣人已知,将他父母家属,取赴京师,赐宅居住。老夫在此帅府,安

  • 七言巻二十·洪迈

      七言〈原缺〉

  • 卷七·应劭

      ○穷通《易》称:"悬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时有昏晦。《诗》美"滔滔江、汉,南北之纪"。然时有壅滞。《论语》:"固天纵之,莫盛於圣。"然时有困否。日月不失其体,故蔽而复明;江、汉不失其源,故穷而复通;圣人不失其德,故废而

  • 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脱脱

        ◎忠义二   霍安国 李涓 李邈 徐揆 陈遘 赵不试 赵令{山成} 唐重徐徽言 向子韶 杨邦乂   霍安国,不知何许人。燕山之复,以直秘阁为转运判官。宣和末,知怀州。靖康元年,路允迪奉使至怀,表其治状,加直龙图

  • 卷三百八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丙辰盡是月辛未   九月丙辰朔,正議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卒。光為政踰年而病居其半,每欲以身徇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賓客見其體羸,曰:「諸葛孔明二十罰以上皆親之,以此致疾,公不可

  • 卷二百十一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庚寅朔,知明州、衛尉卿王罕言:「州濱大海,外接蕃夷,城堡頹圮。比歲鄰郡薦饑多盜,而戍卒不滿二百。乞降度僧牒以完州城。」詔止以役兵修築。先是,上謂執政曰:「諸處奏罪人多逾城走逸,城

  • 卷五十二·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二 【起甲辰唐僖宗中和四年六月尽丙辰唐昭宗乾宁三年】凡十二年有奇 六月东川将吏斩杨师立以降诏以高仁厚为节度使【高仁

  • 卷之二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十七·纪昀

    列传辽 【一】○辽一耶律赫噜耶律实纳齐【隆科 佛德】耶律允 耶律哈里耶律达喇萧痕笃康默记【 延寿】韩延岳【德枢 绍动 绍芳】韩知古【匡嗣 德源 德凝】 耶律迪罣【伊济】耶律都沁【古 图鲁 卜】 王郁耶律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佚名

    肃宗一即位灵武【范祖禹】太上皇【范祖禹】宝应元年四月崔侁奏尼真如登天得镇国宝十三枚以镇国灾甲寅上皇崩丁卯帝崩【范祖禹】去尊号去年号以建子月为岁首【范祖禹】帝在彭原与张良娣博【范祖禹】上始以官爵赏功而朝

  • 周连锡·周诒春

    周连锡 字百朋。年三十二岁。生于山东济南。兄连中。现充河南汝阳道教育科长兼视学员。本籍住址。山东济南虹桥三十七号。已婚。子二。初学于山东高等学堂。民国元年。以半官费游美。入纽伯佛纺织学校。民国三年。入

  • 四书賸言补目録·毛奇龄

    卷一论语三十五条 大学七条中庸十条孟子十七条卷二论语七条 大学五条中庸九条 孟子十一条

  • 三正考卷二·吴鼐

    工部主事呉鼐撰邵公之误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公羊传何注曰河阳冬言狩获麟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 赵氏汸曰以行夏之时説春秋盖昉于此然何氏固以建子为周之春但疑春不当言狩而妄为之辞鼐按狩

  • 寸丝不挂·佚名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心想:&ldquo;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rdquo;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 姓氏急就篇·王应麟

    姓氏著作。南宋王应麟撰。2卷。此书仿史游《急就篇》体例,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代知名之士。其书文辞古雅,所据之书一一标出,甚为详密。又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罗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

  • 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蛰存

    小品文选集。二十卷。今人施蛰存编。成书于一九三五年。按作者分卷编次,本书选录了二十位晚明文人的小品散文,每位作家的作品辑为一卷,共二十卷。依次是:徐文长、陆树声、李本宁、屠赤水、虞长孺、汤若士、袁伯修、袁中郎

  • 海桑集·陈谟

    明代诗文别集。陈谟(号海桑)著。是集为其外甥、门人杨士奇编,裔孙德文录。现存的明刊本计10卷,诗2卷,文8卷。目录后有“后学宜山李资深、儋耳郭九皋校正”、“后学长乐曾一卿同校”两条。前有永乐七年(1409)晏璧序。

  • 劝学篇·张之洞

    张之洞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刊行。共二卷,四万余言。上卷为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下卷为外篇,分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