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强者道之用(1)。天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
【题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道”向着跟它相反的方面变化、运动,这是一条辩证法的重要原则。他又提出“弱者道之用”的命题,把“弱”向“强”的转化绝对化,这就陷入了循环论和宿命论的泥坑。最后提出“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观点,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有直接影响。
注释:
(1)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互相校补,可以写作“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甲本“反也者”三字损掩,乙本“弱也”二字损掩。朱谦之说:“反,复也,此《易》义也。《易·复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杂卦传》曰:‘复,反也。’《乾彖传》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泰彖》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即复也。故《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又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此复之即返而归之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此待其远而后反也。
反自是动,不动则无所谓反,故曰:‘万者道之动。’反自是逆,逆而后顺,故:‘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又‘弱者道之用’,盖得《易》之《坤》者也,《乾》藏于《坤》,故曰弱。《易》曰:‘潜龙勿用,’而《老子》言无用之用,是道之用。”高亨说:“反,旋也,循环之义。《荀子·赋篇》:‘攭兮其相遂而反也。’王念孙曰:‘反,亦旋也。’(见《读书杂志》)”又说:“道善利万物而不用,是以弱为用也。”
(2)马王堆本乙本及傅、范、开元、敦煌、古观楼、《道德真经》等悉如此。河上、王弼与广明、景福等,“之”字作“万”。马王堆本甲本,只残留一“天”字,余均损掩。马叙伦说:“弼注曰‘天下之物皆有以生’,是王亦作‘之物’。今作‘万物’者,后人据河上本改也。”朱谦之说:“首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以无名与有名对,天地与万物对,始与母对。此章亦言有无,则‘天下万物’,当作‘天地万物’,于义为优。”录备考。
【今译】
反复(循环)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具体的事物(有),而具体事物,却由无形之象的“道”产生。
猜你喜欢 伤谗第三十二·佚名 大道·子华子 卷十三·陈祥道 内篇·王夫之 提要·胡广 卷十二·刘因 提要·胡炳文 卷五·胡彦升 第十二章 24·辜鸿铭 卷八·俞皋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佚名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答赵辰官问(十五则)·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