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
弗笑,不足以为道(2)。是以建言有之曰(3):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4)。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5),质真若渝,大白若辱(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7)。夫唯道,善始且善成(8)。
【题解】
“士”在周代中期,一般指下层贵族或知识阶层。老子把这种人分成上、中、下三类,以“为道”的勤惰,作为分等的依据。接着引古代十二句成语,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诸领域的多种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中,论证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主观辩证法来源于客观辩证法。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中间透露出“退守”、“柔弱”、“不争”诸德,符合“道”的原则,又带上某些消极因素。(采张松如说)
注释:
(1)王弼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及龙兴碑,“而”作“能”。傅奕,“勤而”作“而勤”。“大”上有“而”。开元无前“之”字,作“勤而行”。“勤”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堇”,范应元作“懃”。俞樾说:“按王氏念孙《读书杂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而笑之。’今按王说是也。‘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与上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作‘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下士闻道,大而笑之’,盖误移两‘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则尚可借以考见也。‘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误。然则‘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误,可以隅反矣。”高亨说:“若,犹或也。留于心谓之存,去于心谓之亡。言中士闻道,有时则留之于心,有时则去之于心也。”若存若亡,犹言将信将疑。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不足”二字损掩,据他本补。他本“弗”字俱作“不”。敦煌一本“笑”下有“之”字。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敦煌同。傅、范“是以”作“故”,有“曰”字。河上、王弼“是以”亦作“故”,无“曰”字。景福、古观楼、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并无“是以”或“故”,亦无“曰”字。奚侗说:“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天下》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可证名书曰言,古人之通例也。”蒋锡昌说:“建言,非古载籍名,谓古之立言者。老子引古立言者语,十四章所谓‘执古之道’也。”任继愈说:“建言,可能是古代的现成的谚语,或歌谣,或以建言为书名,但《老子》从未征引过古书,此说恐难成立。”建言,有人说是格言,有人说是成语,今采成语说。
(4)王弼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昧”作“费”,“颣”作“类”,三“若”字皆作“如”,下五句中“若”字亦然。“颣”字,河上、傅奕、吕惠卿及景龙、景福、敦煌、龙兴碑、《释文》《道德真经》诸本,同马王堆本,均作“类”。傅奕及宋徽宗、林希逸、董思靖诸本,“夷道”句在“进道”句上。《帛书乙本释文》注:“费,通行本作昧。
按《说文》:‘,目不明也,从目,弗声。’疑费当作。”奚侗说:“夷,平也。平有正谊。颣,左昭二十八年传:‘忿颣无期’,杜注:‘戾也。’戾,有反谊。此谓正言若反。夷颣相对,与明昧、进退同。河上本误作类。”蒋锡昌说:“‘明道若昧’者,以昧为明也。‘进道若退’者,以退为进也。‘夷道若颣’者,以不平为平也。”
(5)依傅奕本写定如此。“上德”句下,原有“大白若”一句,今移“质真”句后。马王堆本乙本三“若”字俱作“如”,“谷”字作“浴”,“媮”字损掩。严遵,“广”作“盛”。敦煌,“足”作“濡”,无“建德”句。“媮”字,傅奕及广明作“偷”;范应元作“输”;河上公作“揄”。俞樾说:“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健、建意同,而义亦得通。‘建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一律。”媮、愉、偷三字古通,《集韵》:“愉,或作媮。”《礼记·坊记》注:“言不愉于死亡。”《释文》:“愉,本作偷。”王、范本作“输”,河上作“揄”,盖皆形误。
(6)“大白若辱”句,敦煌本在“上德”句上,他本均在“上德”句下,今依义移“质真”句后。两句均据王本写定。马王堆本乙本“质”字后三字损掩,“大白若辱”作“大白如辱”,亦在“上德”句下。“莫”字,河上公、司马光、冠才质、白玉蟾诸本作“直”,《释文》作“真”。“渝”字,傅作“输”。张松如说:“‘大白若辱’句,今移置‘质真’句后,则‘明道’、‘进道’、‘夷道’与‘上德’、‘广德’、‘建德’,各为三句连读,且‘若辱’上韵‘若渝’,又‘大白’下接‘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诸句,读起来就顺当多了。”“质真若渝”,傅奕本作“质直若输”。朱谦之说:“输假为愉,有苟且怀安之意。又为‘渝’。‘质真’之‘真’为‘悳’之讹‘质悳若渝’,盖谓质朴之人,行动迟缓,驽弱有若输愚者也。”刘师培说:“疑‘真’亦作‘德’,盖‘德’字正文作‘悳’,与‘真’相似也。‘质德’与‘广德’、‘建德’一律,‘广德’为广大之德,与‘不足’相反;‘建德’为刚健之德,与‘偷’相反;‘质德’为质朴之德,与‘渝’相反;三德乃并文也。”“辱”字,傅、范本作。范应元说:“音辱,黑垢也。古文如此,河上作辱。”《说文》无字。《玉篇》:“黑也。”当为“辱”之古文。《广雅·释诂》三:“辱,污也。”
(7)河上、王弼及唐宋诸本悉如此。傅奕,“希”作“稀”。马王堆本乙本,“隅”作“禺”,“晚”作“免”,均系省简或音假;“大象无形”,作“天象无刑”,“隐”作“襃”,即“褒”之异体。《帛书乙本释文》注曰:“褒义为大为盛,严遵《道德指归》释此句云‘是知德盛无号,德丰无谥’,盖其经文本作褒,与乙本同,经后人改作隐。隐,蔽也。‘道隐’,犹言道小,与上文‘大方无隅’四句意正相反,疑是误字。”
蒋锡昌说:“此‘无名’乃包括上文‘若昧’、‘若退’、‘若颣’、‘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媮’、‘若渝’、‘无隅’、‘晚成’、‘希声’、‘无形’等意义而言。此句总结上文,非与‘大象’句为偶也。《老子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盖即据此文而言。‘道隐无名’,言大道隐于无名也。”奚侗“道隐无名”注:“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按,“道隐无名”句,系建言十二句的结语。蒋、奚两说并存,可以相互参证。
(8)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敦煌无第二“善”字。河上、王弼、傅奕及开元皆作:“夫唯道,善贷且成。”范本,“且”下有“善”字,注曰:“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善贷且成’。今从古本。”是范见王本亦作“善成”。于省吾《新证》:“按敦煌本‘贷’作‘始’,当从之。始,从台声,与‘贷’声近,且‘贷’、‘始’并之部字。”
【今译】
上等士人听到道,努力去实行;中等士人听到道,将信将疑;下等士人听到道,认为很空泛而加以诽笑。不被诽笑,就不算是什么道。
因此古来就有这样的成语: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崇高的德,好像卑下的谿谷;博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励行的德,好像懈怠。质朴纯真,好像迟笨;最洁白的东西,好像肮脏。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音稀声弱;最大的形象,没有踪影。道呵,幽隐而无名。只有这个道,才善于产生一切,而又善于成就一切。
猜你喜欢 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称直请赏之第十一·晏婴 内篇鸢鱼第二·汪晫 本德宗道·黄石公 卷四七·邱濬 卷二十·陆九渊 卷二十六·胡广 第十七章 9·辜鸿铭 卷五十三·程川 木瓜·佚名 卷三十一·吕祖谦 卷六·吕祖谦 昭公·昭公十年·左丘明 卷十一·佚名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