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9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1):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其致之也(3),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4)。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5)。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6)。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7)?故数至舆,无舆(8)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9)。

【题解】

“一”在《老子》书中,有两种解释:一指“道”,即产生万物和支配万物的客观精神;一指由“道”外化或派生的原始物质———混沌未分之气。这里指“道”。《老子》作者强调一切都要以“道”为准则。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或背离了“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将不能存在下去。并进一步主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充分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与“致虚”、“守静”的思想。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本悉同。高亨说:“《老子》书中之一,厥义有三:一曰,一者身也,说见十章。二曰,一者大极也,说见四十二章。三曰,一者道也,本章诸‘一’字;即道之别名也。”

(2)河上与景龙碑本如此。“侯王”,傅、范、龙兴碑作“王侯”。“正”,傅、范、开元与诸王本皆作“贞”。范注:“贞,正也。一本作正,后人避讳也。”王念孙说:“河上本‘贞’作‘正’,注云:‘为天下平正。’《尔雅》曰:‘正,长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耳。”又云:“‘侯王无以贵高’,贵高二字正承‘为天下正’言之,是‘正’为君长之义,非平正之义也。王弼本‘正’作‘贞’,借字耳。”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正”,均无“万物”句。“侯王”句,乙本同今本,甲本句中多一“而”字,无“天下”二字,作“而以为正”,“而”字上三字损掩。严遵,敦煌,亦无“万物”句。

(3)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作“其至也”。敦煌同甲本。其他唐本与诸王本作“其致之”。傅、范与宋徽宗、吴澄、明太祖、焦竑诸本作“其致之一也”,多“一也”二字。马叙伦说:“易州、馆本、蟠溪、臧疏、奈卷、寇、赵、张之象,无‘一也’二字。成疏曰:‘通结前六字,咸得一道也。’是成本亦有‘一也’二字。然此句是古注文。”苏辙说:“致之言极也。”高亨说:“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依高氏说,“其致之也”句,是启下文,非总上文。“一”字当属衍文。

(4)据马王堆本并参照今本,加以补订,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各五句,无“万物”句,据今本补。乙本只一“谓”字冠首句,甲本各句皆以“谓”字起,语气较盛,此从甲本。他本均无“谓”字。马王堆本“谓”省作“胃”,“无”通作“毋”,“以”假作“已”,“竭”讹作“渴”,句中间有损掩。甲本九字,乙本四字。末句,乙本作“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范本作“王侯无以为贞将恐蹶”,注云:“古本如此,河上公‘为贞’下有‘而贵高’三字。”傅本作“王侯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蹙。”

刘师培说:“发,读为废。《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高注:‘废,顿也。’《左传》定公三年‘废于炉炭’,杜注:‘废,坠也。’顿坠之义与倾圮同。恐发者,犹言将崩圮也,即地倾之义。发,为“废”字之省形。”又说:“案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盈’、‘以生’言,推此句‘无以贵高’,与上“以为天下贞’不相应。

疑‘贵’即‘贞’字之讹。贵、贞形近。后人据此节王注‘清不足贵’诸文,遂改‘贞’为‘贵’,又疑‘贵高’并文,与下‘贵高’二语相应,遂于‘贵’下增‘高’字,实则‘贵’当作‘贞’,‘高’乃衍文也。”蹶《说文》:“僵也,从足,厥声。”《广韵》:“蹶,失脚也,僵也。亦作。”“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言侯王无以为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

(5)河上、景福、陆希声、司马光与《群书治要》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同。他本无二“必”字。开元并无下“为”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乙本无前“而”字。刘师培说:“《淮南子·原道训》作‘贵者必以贱为号’,是古本如此。号,指孤、寡、不谷言。”马叙伦说:“案臧疏、奈卷及《淮南子·道应训》《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文选·励志诗》注引,‘以’上并有‘必’字。各本及《御览》四二三、袁宏、明谦引《汉书·魏豹田横传》颜注引,并同此。”

(6)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同,惟“谓”省作“胃”,简作。河上与诸唐本、《群书治要》本,作“轂”。傅、范“侯王”作“王侯”。“谓”字景福作“曰”,宋徽宗、林希逸、董思靖及《群书治要》等本,作“称”。奚侗《集解》:“《左传》僖四年传‘岂不谷是为?’杜注:‘孤、寡、不谷,诸侯谦称。’孤云孤独,寡云少德,不谷,不善也。”

(7)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此其贱之本与,非也?”甲本“之”字与“也”字损掩。王弼、河上作:“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也?”景龙作:“此其以贱为本耶非?”

奚侗《集解》作:“此非以贱为本乎?”

(8)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尽同,惟甲本“舆”作“与”,乙本“致”作“至”。

敦煌句末有“也”字。两“舆”字,景龙、景福及河上,均作“车”。傅、范及《释文》等均作“誉”。严遵作“故造舆于无舆”。高延第说:“陆氏《释文》出‘誉’字,注:‘毁誉也。’是原本作‘誉’。《庄子·至乐》篇:‘至誉无誉’,尤可为证。”马叙伦说:“此文当作‘致誉无誉’,致有误作数者,校者彼此旁注,后人误写入正文耳。”

高亨说:“作誉是也。数字衍,当删。”

(9)马王堆本大概如此,惟乙本“琭琭”作“禄禄”,“珞珞”作“硌硌”;甲本“琭琭”二字,及“硌”后三字损掩。他本均无“故”字。王弼本作“不欲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敦煌作“禄禄”,河上、傅奕、苏辙等作“碌碌”。“珞珞”,河上、傅奕、苏辙、范应元等作“落落”,唐玄宗、杜光庭、吴澄、张嗣成等作“硌硌”。两“若”字,河上、傅、范同马王堆本,作“若”。王及诸唐本作“如”。《后汉书·冯衍传》:“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李注:“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琭琭、碌碌,玉美貌。珞珞、落落,石恶貌。

【今译】

自古以来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一”,因而稳定;神得到“一”,因而灵验;溪谷得到“一”,因而充盈;万物得到“一”,因而滋长;侯王得到“一”,因而做天下首领。推而言之,假如说天没有这样清明,恐怕就要破裂;假如说地没有这样稳定,恐怕就要崩圯;假如说神没有这样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假如说溪谷没有这样充盈,恐怕就要枯竭;假如说万物没有这样滋生,恐怕就要毁灭;假如说侯王没有做好领导工作,恐怕就要灭亡。所以贵必定以贱为根本,高必定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大概就是“贵以贱为根本”,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所以千方百计地追求荣誉,必定得不到荣誉。因此既不要求琭琭晶莹像美玉,也不要求珞珞坚硬像山石。

猜你喜欢
  性恶篇第二十三·荀况
  寡见卷第七·扬雄
  读书丛说卷四·许谦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七·王顼龄
  第一部分·毛公
  卷十四·蔡卞
  一  亲士·墨子
  庄公·庄公九年·左丘明
  卷五百九十六·佚名
  卷五百五十四·佚名
  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佚名
  卷五十五·道世
  大乘密嚴經卷下·欧阳竟无
  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太虚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徐叔至·唐圭璋

      叔至促拍满路花词与姜特立满庭芳词,皆寿曾两府,皆及秋月,当属同时作。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四有谢懋念奴娇中秋呈徐叔至词。   促拍满路花   秋上曾两府   人间秋正好,天上月才圆。玉霄人不老,对婵娟。五龙护日,一

  • 孔榘·唐圭璋

      榘字处度,孔夷侄,二人齐名。   鼓笛慢   数枝凌雪乘冰,嫩英半吐琼酥点。南州故苑,何郎遗咏,风台月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水寒云晚。笑浮花浪蕊,娇春万里,空零落、愁莺燕。   游子寂寥暮景,向天边、几回相见。玉人纤

  • 卷九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姑溪诗集甘露堂歌炎天熇熇如涌汤使君置酒甘露堂无风但觉冷彻骨坐来髣髴飞青霜使君顾客指新榜天假此应来辉光八十里叟感盛事献颂请名相激昂我非取専已上

  • 巻二·孙绍远

    钦定四库全书声画集卷二宋 孙绍逺 编佛像王维呉道子画【苏子瞻】何处访呉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

  • 卷五百九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九十六司马扎【高棅品彚作礼】司马扎大中时诗人诗一卷感古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祖龙巳深惑汉氏远徇欲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赠王道士玉洞秋有花蓬山夜无鬼岂知浮云世

  • 列传第六 赵伦之 到彦之阙 王懿 张邵·沈约

    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人也。孝穆皇后之弟。幼孤贫,事母以孝称。武帝起兵,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出峣柳,大破姚泓于蓝田。及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

  • 卷三·龙衮

      后主宜春王   后主名煜,字重光。本名从嘉,及嗣立改焉。嗣主第六子,太子冀同母弟。幼封安定郡公,周师入淮甸,迁神武军都虞候。   沿江巡抚,因猎于野。时周世宗怒不割淮南地,帅众将渡江征建康。见白气贯空,使觇之,乃后主

  • 内篇 载言第三·刘知几

      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元年十有二月丙辰朔诏朕朝夕延见大臣咨访庶务群臣进对随事尽言退阅四方奏牍少空则披览载籍鉴观前古独于讲学久未遑暇念虽羽檄交驰巡幸未定亦不可废其以侍从四员充讲读官万几之暇就内殿讲读先是御史中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佚名

    正德六年八月戊寅朔□ 大社 大稷○监察御史江万实言朝廷凡大事必令会官议拟正欲合众论之公以求事理之当然非素有一定之见岂能决择于立谈之间况窃听于旁者每如堵墙机密重务不免传泄自今凡有会议先具揭帖送与议者至期乃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十四·刘时举

    宋 刘时举 撰宋寜宗三戊辰嘉定元年春正月谏台叶时等言侂胄专政无君罔上不道乞枭其首愿置之淮甸积尸丛冢之间以谢天下上未欲轻从先是金求韩侂胄函首至是诏三省枢密院详议仍诏韩侂胄冒定防功命史

  • 史记集解卷十八·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十八髙祖功臣矦年表第六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勲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

  • 庾诜传·李延寿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从小聪明颖悟,专心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读。谶纬、占候、书法、射箭、围棋、算术、工艺制作,都是当时的一绝。性情恬淡质朴,酷爱山水自然,家中十亩大的宅院,假山池塘占了一半地方。他吃的是蔬食,穿的是破旧

  • 叶山涛·佚名

    叶山涛先生小传叶先生名寿春字山涛浙江海甯人也读书少颖悟执笔为文斐然成章适以丁外艰未与试怵儒冠之误人弃笔研而从事于商遂幞被来海上学识既明通故亿中有天材且操守尤谨严守身皎洁如白玉浙省巨商如刘君忱如等咸推重

  • 提要·晁迥

    臣等谨案法藏碎金录十卷宋晁迥撰迥字明逺澶州清丰人其父始徙家彭门太平兴国五年登进士第至道末擢右正言直史馆知制诰旋为翰林学士加承旨天禧中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文元迥受学于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

  • 释摩诃衍论 第六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六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从上已来。染净诸法相熏相生不断绝义决择分已焉。自此已下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种大义本曰。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

  • 真诰·陶弘景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

  • 咒目经·佚名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治目疾之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