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赵辰官问(十五则)
问一:佛家所谓“不生不灭”,又所谓“随生随灭”,二者的界限如何? 答一:不生不灭是法性,随生随灭是法相。
问二:佛家把色、受、想、行、识归为五蕴,实际上其他四蕴皆是因缘识蕴而生,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还是对峙的呢? 答二:在五蕴的分类中,是平行亦是对峙,又相连属。
问三:大毗婆沙论说:“色相有三种: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这三色相怎样区别呢? 答三:一、颜色、形色等,二、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三、法处摄色。
问四:五蕴论解释受蕴有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假如以心理学来阐明,是“感觉”的成分多,还是“感情”的成分多? 答四:感觉兼触受,而受已多感情成分。
问五:顺正理论说“触从三合而生”;假如除了“识”蕴,只有“眼”“色”二者相触,成何境界? 答五:如镜照影而已。
问六:大智度论解释: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既曰念念生灭,何以又曰次第相续? 答六:念念生灭,就其恒行不住说;次第相续,就其自类引生说。
问七:佛家所指“身中神”,与中国方士所讲的“元神出窍”的元神,以及基督“圣灵复活”的圣灵,是否有同一意义? 答七:略同不尽同:身中神即“业识”,元神摄炼精气成兼色法,圣灵指上帝分与圣善心灵。(见海刊二十四卷七期)
问八:华严记文佛降诞之期,有“诸天妓女于虚空中作妙音乐”,“诸天玉女执孔雀拂现宫墙上”,“诸天玉女各持金瓶,盛满香汁,列住空中”;佛家最忌“色蕴”,何以有此一段记事? 答八:并无最忌色蕴之义。华严极乐,莲花香光,亦色蕴也。此所说降于欲界之第四兜率天相,故有天女。
问九:所谓“五蕴皆空”,“无我”,“随灭复随生”,有无一贯的解释? 答九:五蕴皆从众缘,随生随灭,无实体故空无我。
问十:自天地初成以至民主,经过如何? 答十:佛说较地质史、生物进化史更长远。
问一一:佛家普度众生的宏愿,是否根源于爱? 答一一:源于无我的慈悲,故不同自我而出之爱。
问一二:佛家的“识从行生”,与总理“行而后知”的学说,是否相同? 答一二:识从行生的“识”,指一期生命最初的识,故不很同。但识蕴列行蕴之后等,义相近似。
问一三:战争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答一三:三界众生中之欲界,地居众生均不免战争,天亦不免,但佛圣均期能渐减免,故以慈仁为教。
问一四:怎样能够提高人类的关系? 答一四:发挥其利他的思想与行事。
问一五:怎样能以“佛法的因缘”,促进世界永久和平的实现? 答一五:阐明佛法真理,改变近代做人立国的趋向。(见海刊二十四卷八期)
猜你喜欢 第八卷·知礼 刻支那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序·为霖道霈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延寿 卷第三十一·霁仑超永 释摩诃衍论 第四卷·龙树 卷第一·朝宗通忍 卷第六·丈雪通醉 总目卷第三·智旭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九十五·霁仑超永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属累品第二十七·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圆晖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澄观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