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5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1)。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3)。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4)?保此道者不欲盈(5)。夫唯不盈,是以能敝复成(6)。

【题解】

这里老子对于理想中的得“道”者的品性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注释:

(1)傅奕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傅本,惟“善”字损掩,“通”字作“达”,“识”字作“志”。甲本前二句俱损掩,只剩“深不可志”四字。河上、王弼“道”作“士”。

俞樾说:“河上公注曰‘谓得道之君也’,则‘善为士者’当作‘善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释之,‘上’与‘士’形似而误耳。”易顺鼎说:“《文子·上仁》引此章云‘古之善为天下者’,疑亦指君而言。疑‘士’字或系‘天下’二字之误。”马叙伦说:“《后汉书·党锢传》注引作‘道’,依河上注,盖河上亦作‘道’字,文,‘道’字为是。今王本作‘士’者,盖六十八章之文。”“道”字义长,今从之。

(2)傅奕、王弼、河上公诸今本悉如此。傅本“容”后有“曰”字。马王堆本甲乙本都有“曰”字,“识”作“志”。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无“可”字。《道德真经次解》引龙兴碑文无“故”字。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无“之”字。易顺鼎说:“《文选·魏都赋》张载注引老子曰:‘古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颂。’作颂者古字,作容者今字。强为容,犹云强为之状。”

(3)马王堆本乙本作“与呵其若冬涉水,猷(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凌)泽(释),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呵其若浴(谷)”。申本大致相同,惟字多损掩,不成句读。景龙、敦煌、开元诸唐本,七句皆无“兮”、“其”字。王本“豫兮”作“豫焉”,无前二“其”字及第四“其”字。傅本无前四“其”字,“浑兮”与“旷兮”两句,前后倒置。范与景福本同马王堆本,句中有“其”“兮”二字。惟王、傅、范及景福诸本,“冬涉水”作“冬涉川”,“凌释”作“冰之将释”。今“涉川”依今本,“凌释”依马王堆本。其余各句,都参照各本,重新写定。近人蒋锡昌《校诂》、朱谦之《校释》及张松如《校读》,各有创获,可以参证。豫,谨慎。

犹,疑惑。严,严肃。涣,松散、脆弱。凌,冰块。旷,胸怀开朗。

(4)奚侗《集解》如此。上句依河上公注语,增“止”字;下句依景福本。傅奕本“止”作“澄”,“静”作“靖”,两“之”“徐”间有两“而”字。《永乐大典》王本与道藏陆希声、吕惠卿、邵若愚、董思靖、彭耜、吴澄、杜道坚诸本,无“止”字、“久”字。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浊而静之徐清,女(安)以重(动)之徐生。”

(5)王、傅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葆此道不欲盈”。乙本“道”与“欲”间损掩二字。马叙伦说:“庄本《淮南子·道应训》引‘保’作‘复’。汪本引同此。《文子·守弱》篇引作‘服’。伦谓‘保’‘复’‘服’之幽二类通假也。”

(6)道藏司马本如此。景龙与道藏龙兴碑本、李荣本,均省“是以”二字,余悉同。马王堆本甲本作“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嫳而不成。”易顺鼎说:“疑当作‘故能蔽而新成’,‘敝’者,‘蔽’之借字,‘不’者,‘而’之误字也。敝与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则新’,与上文能浊而清,能安而生同意。《淮南子·道应训》作‘故能蔽而不新成’。可证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后人臆加。”高亨《正诂》:“易说是也。篆文‘不’字作,‘而’作,形近故讹。《墨子·兼爱》下‘不鼓而退也’,‘而’乃‘不’之讹,可以互证。”此“敝而新成”与“敝复成”谊正同。

【今译】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深远通达,深刻得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正因为他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所以勉强对他进行描绘:谨慎小心啊,他像冬天涉水过河;踌躇疑惑啊,他像警惕邻国的围攻;庄重严肃啊,他像盛筵中的宾客;松脆散脱啊,他像冰块快要融解;淳朴厚重啊,他像未经雕凿的素材;混然包容啊,他像浑浊的泥水;开朗深沉啊,他像高山峻谷。谁能在这浑浊而又凝滞的环境里,镇静下来,使它们慢慢地澄清?谁能在这安定而又持续的环境里,推动起来,使它们慢慢生长?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要求满足欲望。正因为他们不要求满足欲望,所以能除旧更新,前进不已。

猜你喜欢
  卷二·書答·李贽
  第十三章 学校·梁启超
  卷第二·黄绾
  卷六下·吴澄
  异虚篇第十八·王充
  法行第三十·荀况
  卷七·马骕
  卷二百一十四·佚名
  应注意蒙藏文化和国防·太虚
  在仰光中缅佛学会谈话·太虚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太虚
  叙·智旭
  佛说末罗王经·佚名
  解深密经卷第五·佚名
  第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璧·唐圭璋

      璧号芸崖。词综补遗以为即陈云厓。按南宋陈璧不止一人,不知此为何人,俟考。   踏莎行   江阔天低,楼高思迥。春烟蘸淡如秋景。今年芳草去年愁,分明又报明年信。   燕子还来,归期未定。可堪醉梦红尘境。世间万事

  • 第四折·罗贯中

    (钱王上,云)某吴越王钱崪是也。今早边防来报,宋朝大将石守信领兵来伐。某三世效忠,岂可抗之!只索等候纳款者。(石上,云)某石守信是也。奉圣人命,收平吴越,直抵临安。那阵上早早报与吴越王投降则个。(钱跪,云)某纳土之心久矣。今圣明

  • 云龛子·隋树森

    云龛子,道士。姓名,生平均不详。 小令 【中吕】迎仙客 混元珠,无价宝,赤水溪边收拾了。色浑浑,光皎皎,手中握定,占断人间俏。 没机关,没做作,日月任催催不老。逆行船,翻拨掉,谁知这个,清净家风好, 水深清,山色

  • 丁集第十五·钱谦益

    李副使蓘四十四首【岐阳旅舍作】岐山烟茫茫,渭水从中泻。自三千年来,凤皇不复下。羸马厌空郊,冻禽啼永夜。高馆发长歌,王风慨沦谢。【晓梦陈晦伯十二韵】人皆竞荣达,君独嗜编撰。廿载历中外,蹉跎寡青眼

  • 火柴·闻一多

    这里都是君王底 樱桃艳嘴的小歌童: 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 唱不出的,都拆成两片枯骨。

  • 卷二百七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九桧类五言古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  【金】元好问亭亭祠宫桧郁郁上云雨扶持防来年造物心独苦青余玉川润根入铁岸古虽含栋梁姿斤斧安得取沇洑地中久骇浪思一鼔天柱屹不移水

  • 第二十一场·田汉

    [党仲升领军上。党仲升 (唱)抢渡汉水逼贼阵,汉川遍地有哭声。誓与人民雪仇恨,五百健儿一条心。刘芳 贤弟!刘芳 大哥。党仲升 且喜得渔民之助,连夜从上游渡过汉水,绕到汉川,距敌军甚 近,如何攻打?刘芳 敌军数万,我只有五百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三六八 谕内阁王太岳着在四库全书处总纂上行走·佚名

    三六八 谕内阁王太岳着在四库全书处总纂上行走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二日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内阁奉上谕:王太岳着加恩在四库全书处总纂上行走。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六十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六十一 唐 张守节 撰 老子伯夷列传第一【其人形迹可序列故云列传老子庄子开元二十三年奉勑升为列传首处夷齐上然汉武帝之时佛教未兴道教已说道则禁恶咸致正理制御邪人未有佛教可导故列老庄

  • 译诸名·方以智

    译者,释也、铎也;译诸名者,一诸名也。名者,命也,命呼之而人知之。呼者,声之化出者也。始化也而吪,吪生于俄,是以谓之化;倒人曰匕,而立人其旁,一生一死之名也,制字者苦心哉!化本同而无不异,异必译以同之。同者,通也。诂家之离落塞路久

  • 俱舍论记 第十五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五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业品第四之三此别解脱至亦余二不者。此下大文第五得三律仪别。就中一明得处同.异。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恶.处中此下明得处同.异。问此三律仪从彼处得一。亦得余二不不尔者。答云

  • 卷第十九·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九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九豁庵悟法师法嗣   ·啸岩文虎法师(广智下第八世)闲林真法师法嗣   ·法明师昶法师逸堂癸法师法嗣   ·同庵允宪法师   ·

  • 艾轩集·林光朝

    宋代诗文别集。林光朝著。九卷,附录一卷。陈宓为本集写的序说:“初,先生从子成季裒其稿,不轻以示人。近族孙同叔搜罗略备,得诗文若干首为十卷”。刘克庄序称:“陈公宓所序者才十之二三,外孙方之泰访求裒拾汇为二十卷。”至

  • 急救良方·张时彻

    医方著作。二卷。明 ·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内容以急救为主。专门汇辑各科简便急救验方。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诸虫蛇伤

  • 景祐六壬神定经·杨惟德

    北宋杨惟德等撰。2卷。景祐为宋仁宗年号。六壬为古代术数之一。五行(水、火、木、金、土)以水为首,十个天干中,壬、癸皆属水,而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弃阴择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占六个,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

  • 元诗体要·宋绪

    十四卷。明宋绪编 (生卒年均不详)辑。宋绪字公传,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成祖时,预修《永乐大典》。当时被征同邑五人有宋孟岳、赵肤迪、朱德茂、张廷,书成后,都授官职,只有宋绪独自辞归。著有《元诗体要》。此书为元诗

  • 唯识三十论要释·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论释。先明所缘(首残)、所宗、所归、所立,然后转入正文。在正文中,作者对《唯识三十颂》及《成唯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