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译诸名

译者,释也、铎也;译诸名者,一诸名也。名者,命也,命呼之而人知之。呼者,声之化出者也。始化也而吪,吪生于俄,是以谓之化;倒人曰匕,而立人其旁,一生一死之名也,制字者苦心哉!化本同而无不异,异必译以同之。同者,通也。诂家之离落塞路久矣,玄家旷之。旷,是矣,而不译其所以旷,则旷犹然塞也。吾旷其所以诂,诂其所以旷,小借六义之转注、假借而通矣,况其大乎?

所号“所以”者,答“可以”、问“何以”者也,本一也。“一”者,无也。“无”者,天垂气之象也。无即生“有”,用先右手,因以为谐;旁死、哉生,变化莫如月,故曰“月以为量”。是则有也者,有而无者也,从无之中彀而推之。生生之几皆气也,气者,天象而为炁也。气凝而成天地,天地之虚仍是未凝之气,相代而化,旋出入而橐龠焉。凝者,疑也、嶷也、儗也。天地之虚,橐龠于人之虚,名其虚曰心。虚,丘墟也,天地无不丘墟也。人可知矣。

名之“心”者,星之闭音、生之蕊形也。心虚而神明木妻之,故灵,名其灵曰知。“灵”者,霝象窗棂,象云气之零零,而以巫神之者也。心之官则“思”,用其知也。恖主风,脑为风府,恖从顖门。“想”则从相生矣。帅气而之焉曰“志”,其起曰“意”──物起于喑噫,而音其心也;其藏曰“识”──戈悬音而帜志之,转假而言其相识之职者也。道家谓意主比和,属土;意者,和合性情者也。心生曰“性”;草木出土曰生,物之始得于天者,天命之矣。“情”由性地发生,东方之色青,丹生于土,故因其声;性因情显,犹火附木生也。

“仁”,人心也,犹核中之仁,中央谓之心,未发之大荄也。全树汁其全仁,仁为生意,故有相通、相贯、相爱之义焉;古从千心,简为二人。两间无不二而一者,凡核之仁必有二坼,故初发者二芽,所以为人者亦犹是矣。体其理曰“礼”,神示之,从豊,豆始之也。以其理裁而宜之曰义,“义”者,我也;仪,戟也。古义、我、俄通声;从戈,取其裁断有金刚之勇也。知之曰“智”,古从矢、口,加于焉,加自焉,气出而自呼之也。巽入申出而伸之于心曰“信”,古巽、申、信同声,或作亻口,口如心之人也。

由中曰“忠”,如心曰“恕”。外内合而和其中曰“和”;养莫切于禾,故以为声。对父母曰“孝”,爻,效、学、教、觉之本也。兄弟曰“悌”,次第称之,让人先也。存存曰“敬”,敬以耈声,耈与极通,所当极极然者;亟者,手承口而恭立之象也。无妄曰“诚”,自成也;加言者,修辞立其诚也。不诚者情,钟情莫如女,亡亦容伪,故“妄”从之,无妄则诚。诚、真同声,真、直亦同声,化形登天之说妄矣。

嗡嗡言之曰性命曰道德。“道”者,指共由之路,首首然,逴逴然,无非是而有公是者也。“德”者,直心无不自得也。“理”者,通称也,里以田土始分而记之曰里;理者,玉之孚尹旁达、文理可以密察者也。

张子曰:心,统性情者也。朱子曰:心者,人之神明。慈湖引心之精神是谓圣,此足贯矣。旧说曰:性者,心之生理而宅于心,言心而性具。言性者,以周乎水火草木也;必言心者,贵人也,人能弘道者心,言性以表心,言心以表人也。心兼形、神,性则虚而偏满矣。通言之,则偏满者性,即遍满者心,未有天地,先有此心;邈邈言之,则可曰太极,可曰太一,可曰太无,可曰妙有,可曰虚满,可曰实父,可曰时中,可曰环中,可曰神气,可曰氤氲,可曰混成,可曰玄同。以其无所不禀,则谓之为命;以其无所不生,则谓之为心;以其无所不主,则谓之为天──天亦虚也,物物皆有天,勿泥苍苍也。故释之曰真我,曰法身,曰真常,曰正法眼藏,曰无位真人,曰空劫以前自己。从此而因事表理,因呼立名,因名立字,则千百亿名千百亿化身皆法身也,岂有二哉?人或执其名字而不知其一,故不能贯,好自以为贯;又或执名字而翻之播之,以新人之耳目,以自尊一宗;狸之首以虎,鼮之尾以豹,无不可者。夫乌知一之本千万,听其千万之本一乎?标理者罥理,已胶;标心者执心,亦胶。可以昕天,可以平仪,可以水臬,可以夕桀,贵观其通也。不落阶级而阶阶级级,有何参差而参参差差。从而析之,百法不足析矣。

概以质言,有公心,有独心;有公性,有独性。独心则人身之兼形、神者,公心则先天之心而寓于独心者也;公性则无始之性,独性则水火草木与人物各得之性也。戴蒙曰:太一爿而为阴阳,阴阳各一其性;分而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殽而为万物,万物各一其性。五行,变化之父母也,不相易性,况于物乎?惟人得天地之中,冲阴阳之和,聚五行之秀,万善具焉,万物备焉。鸟兽之生也,游者狎于水而不溺,走者驰于野而不踬,然终于此而已矣。人之生也,自赤子不能求其母,自是而进,皆学焉而后能之,无所不学则无所不能。此无所不学则无所不能者,即“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是人之性也,是独性也。所以为独性者,无始以前之公性也。杨时乔恶心宗,恶其私己也。私己者,以不知有公心耳。圣人知私心横行之弊,而表其空空之公心以天之,故不专标性命而以时学铎人。

铎诗曰:叶节以化,芒无不容。七气因二,四行用中。发舞于南龠,根量于北钟。雨风于土曲,浃洽于三雍。下学上达,是谓公心之太宗。

“学”,古作斈,从爻。爻从二乂。乂者五也,天地之交也。加天地二画而口之,则“吾”字之声义矣,其声则呵呵也。古无家麻韵,呜呜嗡嗡犹今之哇哇也。考《藏》中阿与唵、遏同声,乃黄钟之本,所谓阿字门一切法不生而实具一切法,故人下地得此一声,此万国风气之所同也,本于脐轮之喉音,而发则为角。

东方为帝出之雷门,南方为礼乐发扬之地,西方为金声之位,冬则闭口,为贞元、亥子之方。故“学”、“觉”为角,“礼”、“仁”、“人”为征变兼喉舌;“道”“德”为正征,“知”为商之独韵,“心”则闭口矣。“义”即“我”,古通声,皆喉也。

五,中数也,人位也,土也,思也,风也。土以用神,而无专气,分属南北,即为水火,而金即附火,木即附水。“精”、“识”、“命”属水,“神”、“心”、“性”属火,而风以动静合之。人心不用而用心包络,丙火藏肾壬而用丁火,有所以为心识者,谓之天根,二而一者也。

故圣人取象,二土为“卦”,加卜焉;二乂为“爻”,以其肴列,后加月焉。“彖”即豚,言全体;爻言分体也。遁、彖声转,古即遁,可证也。

以人身当爻,则心正当二乂之中,此义至精,绝非强解。斈从子当学,子即效父,即谓之孝。“斈”也者,爻也、孝也、效也、教也、觉也,一以交万,人以交天,而自觉、觉人之几也;兼参悟、诵读、躬行,合外内、本末,无所不具者也。古原通用,后“斈”分老部,作“学”以别之。斈即教,《记》引《兑命》曰:“学学半”,则明证矣。后加冖、加左右二手作学,又加攴作教,或作斅。学有效义,有觉义,音亦相转。人效天地,乃大功效。自觉觉世,乃尽孝之分量。近世赵凡夫辈专尊叔重,附会秦篆,主于分别,岂知古人之渊源哉?

猜你喜欢
  少仪·戴圣
  国疾第二十八·桓宽
  孝顺类·史洁珵
  第十一章 4·辜鸿铭
  卷十一·吴澄
  卷二十六·湛若水
  卷三十五·林之奇
  卷五十九·秦蕙田
  礼记要义卷第六·魏了翁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最上成就印相分第二十四·佚名
  降胎品第三·佚名
  甚希有经·佚名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印光
  金刚仙论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六·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四十六兵部主事陈焯编杨 简【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会陆九渊过富阳问答有所契遂定师弟子之礼为绍兴府司理忤其帅引去用荐差浙西抚干改知嵊县丁艰服除知乐平县召为国博以疏救赵汝

  • 列传第五十七 夷蛮·沈约

    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夷虽言里数,非定实也。 南夷林邑国,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阳迈遣使贡献,即加除授。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诸郡

  • 第九十回 济父恶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汉开基·蔡东藩

      却说吴王孙权,闻报荆州得手,也亲至江陵,犒赏军士。至关公父子遇害,大功告成,乃大会将士,置酒称庆,并释出魏将于禁,令共列席。禁亦知愧否?吕蒙为首功,陆逊为次,分坐权侧。权进酒数觥,欢然与语道:“孤自嗣业以来,幸得公瑾子敬及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九·佚名

    嘉靖二十六年正月甲寅朔命成国公朱希忠摄行拜天礼于玄极宝殿上不御殿百官朝服于奉天门外朝觐官夷使于午门外行五拜三叩头礼罢百官宴赐节钱钞中宫免命妇朝贺○丙辰宣宗章皇帝忌辰奉先殿行祭礼遣定国公徐延德祭景陵○己

  • 卷之二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五十四·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四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一 吴臣 张昭【子承 弟子奋】 张紘【子玄】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传博览衆书与琅琊赵昱东海王

  • 孟子通卷十二·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孟子通>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十二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任人有问屋孰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任平声】任国名【赵氏曰任薛同姓之国在齐楚之闲】屋庐子名连孟子弟

  • ●牧鑑卷之三·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治體二◆治體二治體者設施布置之規模是也是故肅其分始不紊得其意始不戾通其變始不倦古人之治久而無弊者以是道也今欲議體舍則於是可乎敬稽經訂傳得若干條別為五目以為治體之鑑曰上下所以

  • 卷之五十一·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一信父子之信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录曰:此舜之心,断断乎以亲为必可信,而无一毫之疑者也。彼贼於父子之恩者,皆由其始之不

  •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佚名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获佛十八事。何等为十八事。一者用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从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无难。二者无短。三者无忘。四者无不定时。五者终无生法想言我所。六者无有不能忍时。七者无有不乐时。八者无

  • 卷三十六·道世

    △悬幡灾第三十二(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导真;瞻仰圣容,敬神幡以荐奉。是以育王创遗身之塔,架迥浮空;魏主起通天之台,仁祠切汉。於是华幡飖飏,冀腾翥於大千;朱紫相映,吐煇焕於百亿。惠风或动,清升之业有徵;微吹

  • 佛说箭喻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尊者摩罗鸠摩罗。独在静处。有是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是身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有命终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稽首我大师 十方调御尊佛顶首楞严 大觉如来藏圆明诸圣众 上首龙尊王常辟大慈门 救摄众生者愿垂加护我 显说妙难思普共诸含灵 速证真如海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

  • 卷第十·佚名

    陀罗尼杂集卷第十 未详撰者今附梁录 定志慧见陀罗尼一首 八兄弟陀罗尼一首 观世音说应现与愿陀罗尼一首 日藏经中除罪见佛陀罗尼一首 获果利神增善陀罗尼一首 善护除病陀罗尼一首 进果获证修业陀罗尼一首 结缕除睡蒙

  • 序·心圆

    清 心圆拈别 火莲集梓揞黑豆集序宗门中事。明取脚跟下。本无实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岩头云。百不思时。名为正句。欲得识句。向事上觑则疾。向意根下摸索则迟。但於机用上。略露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

  • 卷第十八·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十八 粮食 斋粥 糊饼 五味 茶汤 蔬菜 粮食 五祖忍大师因诣碓坊问六祖云。米白也不。云。白也。未有筛。师於碓以杖三击之。六祖即至三鼓入室。密受衣钵。 临济玄禅师问院主甚处来。主云州中粜黄米

  • 竹间续话·郭白阳

    《竹间续话》分4卷,主要介绍福建省内的遗闻逸事,采录乡土掌故,内容体例与《竹间十日话》相似。作者郭白阳,任职于福建省国民政府建设厅。

  • 八阵总述·马隆

    治兵以信,求圣以奇。 信不可易,战无常规。 可握则握,可施则施。 千变万化,敌莫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