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3),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4)。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5)。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7),能知古始,是谓道纪(8)。
【题解】
这里老子把“道”说成是人们无法通过感官认识的超越于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
注释:
(1)今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弗得,名之曰夷。”乙本同,惟“名”作“命”、作“微”,第一“命”字损掩。范应元“夷”作“幾”。范曰“幾字,孙登、王弼同古本。”傅奕云:“幾者幽而无象也。”马叙伦、朱谦之、蒋锡昌都以“幾”字义长。然今道藏傅本与诸王本皆作“夷”,《释文》亦作“夷”。注:顾云平也。钟会云灭也,平也,作“夷”亦有依据。
张松如说:“视、听、搏之与夷、希、微,诸本交错,似无固谊,大约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不过就视、听、搏几个不同的方面言之罢了。”其言甚是。又说:“此句帛书作‘捪之弗得,名之曰夷’,《说文》:‘捪,抚也,摩也。’盖与‘揗’字同谊。‘捪’讹为‘搏’,为‘抟’,遂生后世诸本歧义耳,不必强为是非也,故从众作‘搏’。”
(2)王、傅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故”字。“致诘”假作“至计”,“混”,甲本作,乙本作,皆音假。甲本“而为一”三字损掩。高亨说:“致诘,推问也。”又“‘故’疑当读为‘固’,言此三者本合而成一也。”河上公说:“混,合也。”
(3)范本如此。傅本两“不”字上有两“之”字。马王堆本甲本“皦”作,“昧”作“忽”。乙本“皦”作“谬”,“昧”作“物”。注曰:“乙本作谬。按《庄子·天下》论庄周‘谬悠之说’,成玄英疏:‘谬,虚也。悠,远也。’疑当作攸,读为悠,意为谬悠虚远。通行本作皦。”
高亨说:“《方言》十二:‘皦,明也。’《说文》:‘昧,闇也。’道,上极九天,然九天之明,非道本体之明也,故曰‘其上不皦’。道,下至九渊,然九渊之闇,非道本体之闇也,故曰‘其下不昧’。质言之,道之本体,无皦昧之变也。”蒋锡昌说:“道之为物,不皦不昧,万超然绝对,不可以他物比拟,亦不可以任何语言形容也。”傅、范、马王堆本而外,诸本均无“一者”二字。
(4)河上、傅、范及景福诸今本均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乙本同。惟“名”作“命”。王弼本无“兮”字。马叙伦《校诂》:“《辅行记》十之二引‘复归于无’,无‘物’字。”高亨《正诂》:“绳绳,疑本作,形近而讹。《说文》:‘,冥也。’则犹冥冥矣,谓其不可见也。不可见自不可名,故曰‘不可名’。”
(5)王弼本如此。傅、范“惚恍”作“芴芒”。马王堆本乙本“谓”省作“胃”,“惚恍”作“沕望”。甲本自“象”以下五字损掩。“惚恍”,御注、景福、河上、李道纯各本作“忽恍”,诸王本作“惚恍。”《释文》出“怳”字。陆希声、黄茂材、陈景元、曹道冲各本作“惚怳”,“惚”“怳”字同。奚侗说:“忽怳亦可倒怳忽。与仿佛同谊。”蒋锡昌说:“‘惚恍’或作‘芴芒’,或作‘惚怳’,双声叠字皆可通用。盖双声叠字,以声为主,苟声相近,亦可通假。‘恍惚’亦即仿佛而老子必欲以,‘恍惚’倒成‘惚恍’者,因‘象’‘恍’为韵耳。”“无物之象”,苏辙、林希夷、董思靖各本并作“无象之象。”高亨说:“作‘无象之象’较胜。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句法一律,其证一也;末句既云‘无物’。此不宜又云‘无物’,以至复沓,其证二也。”
(6)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甲本只残留“而不见其首”五字,余损掩。马叙伦《校诂》:“《经幢》及《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两句互易。”盖与马王堆本合。景龙、开元及敦煌丙本,并无二“之”字。
(7)王弼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古”并作“今”。傅奕本“以”字上有“可”字。景龙本“御”作“语”。奚侗说:“《诗·思齐》:‘以御于家邦。’郑笺:‘御,治也。’”刘师培说:“有,即域之假字。有通作或,或即古域字。《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国语·楚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韦注:‘有,域也。’此文有即域,域即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之域也。御今之有,犹言御今之国家也。”
(8)王、傅之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能”作“以”,“谓”省作“胃”。
甲本“道纪”二字损掩。河上、景龙、广明、景福、敦煌丙本,“能”作“以”,同马王堆本。景龙“纪”作“己”,《小尔雅·广言》:“纪,基也。”道纪,犹言道基。
【今译】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不着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推问,所以合而为一。这个所谓“一”,它的上面并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渺渺茫茫啊,难以言状,重新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这称做“惚恍”。面对它,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操执古来的“道”,来治理当今的国家,能知道远古的原始状态,这就是道的始基。
猜你喜欢 君臣下第三十一·管仲 圣贤·吕坤 四书通旨卷四·朱公迁 六言六蔽·孔子 内篇·人间世第四·庄子 卷二·毛应龙 卷十一·范家相 第十 谋篇 3·王诩 汤问第五·列子 卷二百九十一·佚名 如来生品第四·马鸣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全文·佚名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欧阳竟无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